-
题名中国现代诗学权力场域中的直觉感悟思维论
被引量:2
- 1
-
-
作者
赵小琪
-
机构
湖南城市学院
武汉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9,共7页
-
文摘
迄今关于中国现代直觉感悟思维论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诸如简单化理解的倾向将中国现代直觉感悟思维等同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直觉感悟思维的形成和表现;宽泛化理解的倾向遮蔽了诗学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诗学中的直觉感悟思维论的立体的、多元的范式与层次;固态化理解的倾向将中国现代诗学的直觉感悟思维论与科学理性思维论割裂开来。我们需要回到中国现代诗学思维发展的权力场域现场,揭示中国现代诗学中直觉感悟思维论的多元的范式与层次以及它与科学理性思维论既相互冲突、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发展态势。
-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学
直觉感悟思维论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沈从文直觉感悟式批评的当代效应
- 2
-
-
作者
廖薇薇
吴晓川
-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昌吉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0-75,共6页
-
基金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保护与红色文化建设、开发的实证性研究”(XXYJA0705)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直觉感悟式批评就已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作为“京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极具个性的批评家——沈从文,他非常鲜明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直觉感悟式批评的精髓并有所发展。在他最早的一部具有“抽象”风格的批评散文集《烛虚》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他在文学创作和批评过程中对传统感悟式批评的继承和变革,进而衍生出对生命意义的“具象”与“抽象”的哲学思索及拷问。
-
关键词
直觉感悟式批评
沈从文
《烛虚》
哲学思索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
被引量:6
- 3
-
-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100,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学’语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编号:11CZW017)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感悟的体悟,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应该以直觉感悟为基础。作为西方文学批评之一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理性分析的阐释,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还应该结合理性分析的阐释。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文学批评以欣赏为基础,深入进行文本分析,达到结合中西文学批评的优长之处的境界。
-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言说方式
直觉感悟
理性分析
-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诗味”论之成因试探
被引量:8
- 4
-
-
作者
陈应鸾
-
机构
四川大学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23,共8页
-
文摘
我国自齐、梁时起,“味”就成了一个诗学概念。由此直到近代,一千四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诗蚌论。尤其是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的平淡有味说,魏泰、张戒、杨万里、姜羹的含蓄有味说,刘将孙的“趣味”说,谢榛的“全味”说,陆时雍、朱承爵的意境致味说,王夫之的“风味”说等等,是诗味论发展史上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文艺美学理论传入中国,诗味论逐渐衰微,最终宣告自己的历史使命完结,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不管怎样,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种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笔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
关键词
诗味论
“味”
直觉感悟
中国古代
西方美学
魏晋南北朝
诗歌美
陶渊明
饮食文化
美学概念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沈从文印象批评探析
- 5
-
-
作者
吴浪平
刘海军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5-86,共2页
-
文摘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以传达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印象为主的批评方法","思维方式的直觉感悟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印象批评,以其丰沛的审美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具一格,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审美自觉与成熟。沈从文的印象批评多来自他感悟作品时所获得的真切感受与印象,他的审美印象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直观,并且精当地采用了多种表述审美印象的方式,这是既到位又内行的批评,明显带有原创性。
-
关键词
沈从文
印象批评
直觉感悟
功利
审美表达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泰戈尔的诗歌鉴赏观点略说
- 6
-
-
作者
石秀峰
-
机构
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阴山学刊》
2000年第4期37-39,共3页
-
文摘
泰戈尔留下许多关于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独到观点 ,它显示了诗人那富有创造性心灵的多方面成就 ,其中蕴含着真知灼见与不朽的学术价值。泰戈尔诗歌鉴赏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完整统一的鉴赏方式 ;二是超功利的审美直觉感悟的特征。
-
关键词
泰戈尔
诗歌鉴赏
美学观
审美直觉感悟
-
分类号
I351.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1
- 7
-
-
作者
丁燕燕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97-98,共2页
-
文摘
李健吾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树立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文学批评模式。他使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实现了理论对接。李健吾既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独立性,也不忽视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原则,并通过“人性”这一中介达到了对批评个性与批评公正性的追求。同时,他避免了印象式批评的缺陷,创造出一种融合感性与理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
-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李健吾
灵魂
印象主义批评
感性与理性
批评模式
三十年代
直觉感悟
中国传统
批评个性
“人性”
批评方法
可操作性
公正性
俗
-
Keywords
Li Jian Wu
literature criticism
intuition sense Wu type criticism
impressionism criticism
-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I207.3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天真烂漫是吾师——走近少儿书画世界
- 8
-
-
作者
高德星
-
机构
江苏省美术馆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37,共1页
-
文摘
书画就少儿言 ,即是萌生美的温庆 。
-
关键词
少儿书画
直觉感悟
审美视觉
艺术本质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
-
题名刊前絮语
- 9
-
-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
文摘
作为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往往延续着学术概念被赋予的诸多意涵,诸如“治国、教化”“学问、学识”“专门的学问”“观点、主张、学说”“学风、本领”,等等。现实成果印证了艺术需要知识累积,用以实现艺术学术的更新;需要直觉感悟,用以实现艺术形态的创新。虽然,艺术理论研究发展至最后未必都转化为应用成果,但如果学者考虑学术的偏狭性,这或许增加了他们研究的价值和冲击力。正所谓“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本期的研究内容恰好印证了这一判断。
-
关键词
艺术理论研究
学术概念
直觉感悟
学术研究
知识累积
冲击力
应用成果
学风
-
分类号
J60
[艺术—音乐]
-
-
题名钱钟书《谈艺录》的文论思想(下篇)
- 10
-
-
作者
陆文虎
-
出处
《当代文坛》
1988年第6期14-18,共5页
-
文摘
三 中国历代的诗话,有偏重直觉感悟之传统,作者不经分析而直说出结论,仅言当然而不论所以然。此种印象式批评虽颇多缺憾;如不系统、缺过程、非逻辑、无原理等,但因其自具审美,启悟、具体,实用等特征,于创作、赏鉴评析均极有裨益,乃能盛行千年之久。我以为,《谈艺录》当是传统诗话的最后一种。它在运用传统方法的同时,溶入西方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并简择多种世界新知,映发吾国诗学,从而达到了诗话所能成就的顶峰,造成了这一文体的终结。我们可以这样说,《谈艺录》出而诗话亡。其后当然自有作者,然谈之总觉有一间未达。细按则:一未能得传统文化之真髓,二未能详当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新成就。 钱先生所以要将著述以诗话形式出之,可从其论《随园诗话》
-
关键词
《谈艺录》
文论思想
钱钟书
印象式批评
直觉感悟
传统文化
人文科学
文体
传统方法
社会科学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语感与诵读
- 11
-
-
作者
李红鸣
-
机构
成都树德中学
-
出处
《四川教育》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8-19,共2页
-
文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基本一环.语感属于感觉这一心理范畴,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它介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包括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两大类,语音、语调、语势、意蕴、色彩、风格。
-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语感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语义内容
初中语文
语文基础知识
汉语
直觉感悟
树德中学
历史文化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对造境的影响
- 12
-
-
作者
晏昀
-
机构
浙江省会稽山旅游开发总公司
-
出处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年第10S期147-147,102,共2页
-
文摘
中国传统空间讲求塑造意境,而塑造意境的方法很多,既可靠实物映衬,也可靠诗词点醒。而不同的营造和理景空间往往也依其需要创设不同的意境。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创造和产生,深究一下,则要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水墨创作的思维方式偏重于经验性和直觉感悟,经验性即对直观经验的确认和概括,而不去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直觉感悟是通过心里体验,不离开直观经验而达到对于事物的理解。而中国传统空间营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设计是通过在基地上做确实地或想象地漫步中产生的。不进行任何理性的平面构图,对于内部的记忆也没有一个单一形象,甚至没有建筑物的形象;记得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空间。这与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讲求的空间行为叙事有些相似。任何文化都承受不住现代文化思潮的渗入,融合甚至破坏,在现代西方设计思维方式和方法泛滥的中国,如何追逆传统,寻求出路。
-
关键词
经验性
直觉感悟
思维方式
追逆传统
融合
-
Keywords
The experience intuition feeling mode of thinking makes track for the negative tradition fusion
-
分类号
TU986.47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持伞之手:方少华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和语言特质
- 13
-
-
作者
黄专
-
出处
《中国艺术》
2011年第3期26-28,共3页
-
文摘
方少华,教授,1962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
方少华的绘画才华几乎是天赋的,这不仅指他对复杂绘画技法驾轻就熟的功夫,也指他对画面表现良好的控制能力和直觉感悟。
-
关键词
表现主义绘画
语言特质
精神
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研究所
美术学院
绘画技法
直觉感悟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
-
题名中国古典“生命精神”融入音乐教育的价值
- 14
-
-
作者
邓静思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剧影月报》
2022年第4期72-73,共2页
-
文摘
“中国哲学所谓的理性之大用,乃是旁通、统贯的精神统一体”。在中国哲学思想中,世间万物表面上纷繁杂乱,实则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正是从对自然的直觉感悟与观察中去感受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而统观宇宙。这样的整体精神不仅仅停留在对世间万物内在联系的感知,中国哲学更倾向于将其运用于“人”本身以及与“人”有关的一切,致力于将人道与宇宙之理契合一致,即所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
关键词
中国哲学思想
整体精神
直觉感悟
整体观念
教育的价值
天人合一
统一性
内在联系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 15
-
-
作者
李红鸣
-
出处
《四川教育》
1999年第11期41-42,共2页
-
文摘
当前的语文教师,处在一个空前尴尬的境地,在辛辛苦苦数十载的传道授业之后,在十多年热热闹闹教改之后,一顶“误尽苍生”的帽子却从天而降.语文,该怎么教?语文教师出路何在?
-
关键词
学生自主
语文教师
听说能力
说话训练
直觉感悟
语文教学大纲
象思维
思维能力
课前五分钟
语文学习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