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患者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及效果验证
1
作者 王开雷 康泰 +2 位作者 卜广波 马刚 张广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9期72-75,共4页
目的建立预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发生吻合口漏(AL)的评分系统,并对该评分系统的效能和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1138例直肠癌患作为实验集,另选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验证集,均行LAR。收集相关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 目的建立预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发生吻合口漏(AL)的评分系统,并对该评分系统的效能和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1138例直肠癌患作为实验集,另选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验证集,均行LAR。收集相关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实验集患者LAR后发生AL的影响因素,确定风险因素,构建数学函数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建立预测评分系统。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曲线下面积评价该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并用验证集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138例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 64例,发生率为5.62%。男性、BMI≥28 kg/m^(2)、术前放化疗、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高位结扎IMA为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危险因素(P均<0.05)。根据数学模型推算出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概率公式,随危险因素评分升高,理论AL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评分系统为各危险因素的总分。评分系统预测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标准误为0.031。总分为12.5分时,其ROC曲线的敏感度为0.756,特异度为0.839。评分系统总分>12.5分,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概率大。术前采用评分系统对验证集进行评分,总分≤12.5分80例,术后发生AL 1例,AL发生率为1.25%;总分>12.5分10例,术后发生AL 3例,发生率为30%。二者AL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危险因素(男性、BMI≥28 kg/m^(2)、术前放化疗、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高位结扎IMA)成功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术前应用该系统对预测AL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低位切除 吻合口漏 评分系统 影响因素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双吻合器吻合术37例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爱玲 《浙江临床医学》 2004年第7期635-636,共2页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切除吻合器吻合 外科治疗 护理 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文浩 张耀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73-76,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术中经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后者另做切口取标本,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延迟还纳率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造口还纳时间、还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还纳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造口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肛门功能总分与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健康调查简表-36(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通过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具有可行性,相比另做切口可缩短手术时间及还纳间隔时间,便于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切除 预防性回肠造口 采集标本 造口还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德文 赵科斌 王新广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642-644,共3页
探究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和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肛门... 探究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和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肛门功能、胃肠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回肠造口率、游离脾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进食流质时间、Wexner便秘评分和术前胃泌素、胃动素、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胃泌素、胃动素、IL-6、IL-8水平均降低,研究组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两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直肠癌手术方法,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左结肠动脉 低位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207例报告 被引量:7
5
作者 高臻 裘正军 彭志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5,共2页
采用双吻合关闭器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癌肿下缘距肛缘 4~ 7cm)患者 2 0 7例。均无手术死亡 ;发生吻合口漏 10例 ,吻合口狭窄 19例。术后 2~ 4周肛门排便功能优良 ,排便次数控制在 2~ 4次 / d。术后平均随访 37(8~ 72 )个... 采用双吻合关闭器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癌肿下缘距肛缘 4~ 7cm)患者 2 0 7例。均无手术死亡 ;发生吻合口漏 10例 ,吻合口狭窄 19例。术后 2~ 4周肛门排便功能优良 ,排便次数控制在 2~ 4次 / d。术后平均随访 37(8~ 72 )个月 ,局部复发 13例 ;3年和 5年生存率平均为 89.2 %和 6 96 1%。认为只要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 ,双吻合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切除 吻合器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J型小贮袋与直接吻合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早期结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龚笑勇 王志刚 郑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0年第4期266-269,279,共5页
目的:比较中、下段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肠道J型小贮袋(≤8cm)吻合与直接吻合术中及术后早期结果。方法:通过电子检索PubMed、Medline、Ovid、Cochrane数据库,查找1995年1月—2009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手术重建成... 目的:比较中、下段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肠道J型小贮袋(≤8cm)吻合与直接吻合术中及术后早期结果。方法:通过电子检索PubMed、Medline、Ovid、Cochrane数据库,查找1995年1月—2009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手术重建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手术死亡率、吻合口漏、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指标作为研究内容,采用RevMan5.0.2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篇(580例)。结肠小贮袋或直接吻合两种方式在手术重建成功率、手术死亡率、吻合口漏、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因资料不足未进行分析。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采用结肠小贮袋或直接吻合重建肠道,术中、术后早期结果相似,两种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切除 J型贮袋 直接吻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董良鹏 王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4年第5期392-393,401,共3页
探索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远切端的离断新方法,以降低手术费用,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该手术创造条件。观察组20例,术中取耻骨联合上方水平辅助切口,并以一次性弧形切割吻合器离断远切端,完成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对照组20例,左... 探索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远切端的离断新方法,以降低手术费用,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该手术创造条件。观察组20例,术中取耻骨联合上方水平辅助切口,并以一次性弧形切割吻合器离断远切端,完成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对照组20例,左侧经腹直肌辅助切口使用ETHILON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远切端,完成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辅助切口的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离断远切端的耗材费用、患者自我认定的恢复情况。观察组辅助切口的长度为(5.3±1.2)cm,对照组辅助切口的长度为(4.9±1.1)cm。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56±34)min,对照组手术时间(285±27)min。术中、术后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和对照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15%和10%,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没有并发吻合口瘘。术后半年,2组肛门功能恢复均良好。观察组离断远切端的耗材费用为3 255元,对照组离断远切端的耗材费用6 436元(或8 998元,2个切割闭合器钉仓)。应用一次性弧形切割吻合器可以代替直线切割吻合器完成中、上段直肠癌,直乙交界部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达到降低手术费用的目的,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直肠肿瘤 切除 弧形切割吻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J型储粪袋与常规吻合排便功能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胡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46-448,共3页
目的就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J型储粪袋与常规吻合排便功能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常吻组(68例)和袋吻组(66例)。常吻组常规用CEEA31型腔内管状吻合器将直肠残端、结... 目的就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J型储粪袋与常规吻合排便功能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常吻组(68例)和袋吻组(66例)。常吻组常规用CEEA31型腔内管状吻合器将直肠残端、结肠断端进行端端吻合;袋吻组将断端结肠制成J型储粪袋(5~6cm),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结果袋吻组的平均排便次数、平均大便失禁次数在术后1个月、6个月均明显少于常吻组,袋吻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的延缓排便能力、需要定期服用缓泻剂和排便控制功能优良等指标也优于常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排便功能在术后1年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保守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将J型储粪袋应用于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排便功能,近期疗效较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切除 J型储粪袋 常规吻合 排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吻合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4例
9
作者 曹俐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99-99,共1页
关键词 吻合口瘘 吻合器 低位切除 直肠癌 DIXON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拉下式前切除术与双吻合器前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军伟 刘众军 卢保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1年第12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拉下式超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双吻合器前切除术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58例,其中行腹腔镜拉下式超低位前切除术患者76例(A组),行...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拉下式超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双吻合器前切除术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58例,其中行腹腔镜拉下式超低位前切除术患者76例(A组),行腹腔镜双吻合器前切除术患者82例(B组)。记录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的主要临床指标;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按徐忠法五项十分的标准评价其肛门排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排便感觉良可率均高于B组(χ^(2)=4.572,P=0.032;χ^(2)=5.961,P=0.015),A组术后12个月的排便感觉良可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9,P=0.741);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肛门控制力良可率均高于B组(χ^(2)=7.618,P=0.006;χ^(2)=9.967,P=0.002),A组术后12个月的肛门控制力良可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P=0.713);A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排便次数良可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拉下式直肠超低位前切除术术后半年排便功能优于腹腔镜双吻合器直肠前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 腹腔镜双吻合器直肠切除 腹腔镜拉下式切除 排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直肠系膜切除加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童创 王建国 王家米 《安徽医学》 2005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加双吻合器(DST)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4年35例直肠癌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加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经验。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加双吻合器(DST)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4年35例直肠癌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加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经验。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局部复发1例,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加双吻合器应用可保持盆腔脏器功能,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系膜切除 吻合器 低位直肠癌 治疗 吻合口瘘 性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神经电刺激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泓伯(综述) 苏春燕 李葆华(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27,共4页
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是目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常用术式,能够达到根治效果且保存肛门控便功能^([1])。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是许多直肠癌术后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是目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常用术式,能够达到根治效果且保存肛门控便功能^([1])。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是许多直肠癌术后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LARS国际共识小组(LAR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Group)^([3])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切除综合征 根治效果 低位切除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 直肠癌 骶神经电刺激 LARS 国际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吻合器在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13
作者 张勇 张剑 吴晨亮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0期1201-1202,共2页
关键词 直肠癌 吻合器 经腹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吻合器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王茂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0期117-118,共2页
目的 增强中低位直肠癌术后生存的状态,避免狭窄、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永久性结肠造口的发生.方法 使用吻合器技术行直肠癌切除术对80例距肛缘6~10 cm的直肠癌进行试验.结果 随机回访80例,局部复发15例,死亡8例,36例术后排便... 目的 增强中低位直肠癌术后生存的状态,避免狭窄、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永久性结肠造口的发生.方法 使用吻合器技术行直肠癌切除术对80例距肛缘6~10 cm的直肠癌进行试验.结果 随机回访80例,局部复发15例,死亡8例,36例术后排便功能不够完全,没有吻合口漏及狭窄,半年内一点点的恢复正常.结论 保证胃肠手术后有效、简便安全的手段是肠内营养的支持,为了协助肠功能以最大速度恢复,可立即改变并完善营养状况.在胃肠手术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吻合器技术具有安全、简单、吻合可靠等特征,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成败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推广应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吻合器 直肠癌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腹泻与吻合口瘘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国圣 乌新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72-74,共3页
探讨腹腔镜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LAR)术后早期腹泻与吻合口瘘发生的相关性。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LAR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腹泻对吻合口瘘的影响。术后早期腹泻组吻合口瘘明显高... 探讨腹腔镜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LAR)术后早期腹泻与吻合口瘘发生的相关性。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LAR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腹泻对吻合口瘘的影响。术后早期腹泻组吻合口瘘明显高于早期无腹泻组(χ2=6.009,P=0.014)。直肠癌LAR术后早期腹泻可预示吻合口瘘的发生,寻找预防术后早期腹泻的方法将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并降低其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切除 后早期腹泻 吻合口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水平对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罕 李光华 +2 位作者 何长林 童创 王建国 《安徽医学》 2013年第12期1807-1810,共4页
目的探讨吻合口水平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33例,根据吻合口距肛缘的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18例,B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15例。结果术后B组排便次数... 目的探讨吻合口水平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33例,根据吻合口距肛缘的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18例,B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15例。结果术后B组排便次数和控制排便时间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管最大挤压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术后肛管最大静息压、直肠初感容量和最大耐受容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距肛缘≤4 cm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明显差于>4 cm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切除 肛门直肠功能 肛肠测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刚 胡浩 +2 位作者 刘如钱 袁仁顺 谢鹏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3期420-421,共2页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的首选。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同时,我国直肠癌约70%~75%位于腹膜反折平面以下,属于低位直肠癌[1]。为提高生活质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发展使得...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的首选。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同时,我国直肠癌约70%~75%位于腹膜反折平面以下,属于低位直肠癌[1]。为提高生活质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发展使得低位甚至超低位的直肠癌前切除成为这些患者首选。虽然低位吻合提高了患者的保肛率,但吻合口瘘成为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预防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的吻合口瘘成为外科医生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作者回顾性分析41例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吻合口瘘的预防与处理,现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切除 吻合口瘘 预防 直肠系膜切除 切除 恶性肿瘤 切除 腹膜反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法防治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61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高翔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6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研究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法运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对术后吻合口瘘的价值和意义。随机选取122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 研究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法运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对术后吻合口瘘的价值和意义。随机选取122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法治疗,对比两组消化道感染、术后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情况。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3.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吻合技术、吻合口位置及并发症均为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观察组出现呕吐、腹胀13.11%,呼吸道感染9.84%,腹腔感染8.20%,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51%、27.87%、2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39.5±2.1)d、住院费用(34 689.61±2 236.25)元,进食时间(14.3±2.1)d,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7±6.8)d、(46 135.54±2 142.83)元、(22.5±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实施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法,能大大降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疗效显著;引发吻合口瘘高危因素较多,临床应给予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切除 直肠肿瘤 吻合口瘘 造口减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峰 任高伟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 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了吻合口瘘并发症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Dukes分期等指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BMI、肿瘤与肛缘距离、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以及肿瘤大小(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P<0.05)。结论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应当于临床中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癌低位切除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柳 李红 +1 位作者 王珑 黄桂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失访2例)与对照组24例(失访1例),试验组给予3个月的足反射区按摩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失访2例)与对照组24例(失访1例),试验组给予3个月的足反射区按摩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徐氏肛门直肠功能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排便功能。结果术后1个月、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排便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排便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反射区按摩是提高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反射区按摩 直肠癌低位切除 排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