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运动特性监测系统研究
1
作者 刘晓明 张煦松 +1 位作者 姜文涛 宋柏阳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31,共9页
针对短行程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运动速度快、动态参数多且难以精准监测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多参数动态特性监测系统。以400 V/400 A/25 kA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耦隔离技术采集分合闸线圈电压模拟信号,... 针对短行程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运动速度快、动态参数多且难以精准监测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多参数动态特性监测系统。以400 V/400 A/25 kA直流真空断路器永磁斥力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耦隔离技术采集分合闸线圈电压模拟信号,同时采用传感技术和二阶滤波的方式对电流信号与位移信号进行降噪采集,并基于C#自主开发上位机显示界面,实现短行程快速操动机构多参数的实时同步显示。通过与高精度电流传感器和机械特性测试仪监测参数的比对分析可知,系统采集误差可控制在3.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永磁斥力机构 机械特性 动态特性 光耦隔离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触头技术——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34
2
作者 刘路辉 庄劲武 +2 位作者 江壮贤 徐国顺 武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504-3511,共8页
基于强迫换流原理的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hybrid direct current vacuum circuit breaker,HDCVCB)是直流开断技术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参数设计及开断能力决定于真空灭弧室的特性。介绍了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的典型拓扑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基于强迫换流原理的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hybrid direct current vacuum circuit breaker,HDCVCB)是直流开断技术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参数设计及开断能力决定于真空灭弧室的特性。介绍了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的典型拓扑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对真空电弧理论和真空灭弧室触头结构的研究概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直流分断中电流波形与交流中的正弦波不同、电流下降率大、燃弧时间可控等特点,得到了其分断能力与换流电流投入时电弧形态和电极状态密切相关的结论。对不同触头结构下的真空电弧形态演化规律,不同条件下的真空灭弧室的强迫换流分断特性与介质恢复规律等实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直流真空灭弧室的研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 强迫换流 真空电弧 空灭弧室 电弧形态 介质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小间隙下的分断特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路辉 庄劲武 +1 位作者 江壮贤 徐国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5991-5997,共7页
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技术是舰船电力系统短路保护的有效方式,其换流参数的优化设计取决于真空灭弧室的分断特性。利用可拆卸真空灭弧室,研究了直径为45 mm的Cu Cr50平板触头在直流3-5 k A,燃弧时间约为50μs,触头开距约0.5 mm的分断过... 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技术是舰船电力系统短路保护的有效方式,其换流参数的优化设计取决于真空灭弧室的分断特性。利用可拆卸真空灭弧室,研究了直径为45 mm的Cu Cr50平板触头在直流3-5 k A,燃弧时间约为50μs,触头开距约0.5 mm的分断过程中,灭弧室电流下降过零变化率di/dt对电弧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i/dtμ90 A/μs时,灭弧室电流过零后继续流通;di/dtμ60 A/μs时,灭弧室电流过零截止,电弧熄灭,可以为介质恢复过程创造近似零电压的恢复条件。实验条件下,经过约50μs的近似零电压恢复过程,真空间隙介电强度恢复到静态耐压水平,击穿电压幅值主要受触头表面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可以用于指导低压混合型直流真空限流断路器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 真空灭弧室 电流变化率 电弧形态 过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模块的高压直流真空断路器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邹积岩 刘晓明 于德恩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7-55,共9页
作为能源互联网重要组成部分的智能电网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高压直流输电以交流系统不可替代的优点,在可再生能源如风电与光伏发电集电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为止,担负着控制和保护双重任务的核心组件——高压直流断路器... 作为能源互联网重要组成部分的智能电网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高压直流输电以交流系统不可替代的优点,在可再生能源如风电与光伏发电集电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为止,担负着控制和保护双重任务的核心组件——高压直流断路器自主研发仍存在技术瓶颈。该文通过高压直流短路开断的典型方案分析,提出了基于快速机构与联动关合的换流开断技术,给出由直流智能真空开关模块串联组成HVDC断路器的总体设计方案,为高压直流断路器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在直流真空开关分断过程分析中,分别利用连续过渡模型、Farrall公式、击穿统计特性对直流真空断路器电弧强迫过零点弧后介质恢复前期、中期及后期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并采用对照分析方法分析介质恢复各阶段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该研究引用交流系统智能真空开关模块串联开断的成功经验探索HVDC短路开断新的路径,并给出了直流电弧分断过程的零区分析,可指导直流真空开关模块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智能电网 智能模块 高压直流真空断路器 介质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弧时间对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分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路辉 庄劲武 +1 位作者 王晨 江壮贤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55-60,75,共7页
利用可拆卸真空灭弧室,研究了直径45mm的Cu Cr50平板触头,在不同的燃弧时间下采用强迫换流法分断2~5k A直流的特性,通过高速摄像机对分断过程进行了拍摄。实验结果表明,分断引燃电弧的过程存在单弧柱和双弧柱两种情况。燃弧时间小于2ms... 利用可拆卸真空灭弧室,研究了直径45mm的Cu Cr50平板触头,在不同的燃弧时间下采用强迫换流法分断2~5k A直流的特性,通过高速摄像机对分断过程进行了拍摄。实验结果表明,分断引燃电弧的过程存在单弧柱和双弧柱两种情况。燃弧时间小于2ms,换流电流投入时,电弧有一定程度扩散但依旧为桥柱形状态。单弧柱情况燃弧面积小于电极表面,过电压作用下的重燃点多为原电弧引燃处;双弧柱情况电弧分布占据电极的面积增加,分断性能提高。燃弧时间大于2.5ms,换流电流投入时触头间隙中电弧已完全扩散且相对均匀,重燃点随机分布。结合前人对不同触头结构下电弧形态演化规律的认识,讨论得出横磁型触头结构适于直流分断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弧时间 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 电弧形态 分断性能 重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的机械联动特性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董文亮 邹积岩 郭兴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5-1011,共7页
基于电磁斥力永磁机构的直流真空断路器具有操作简单、分闸速度快等优点,在高压直流短路开断中起关键作用。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这种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的机械联动动力学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调整了基于电磁斥力永磁机构... 基于电磁斥力永磁机构的直流真空断路器具有操作简单、分闸速度快等优点,在高压直流短路开断中起关键作用。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这种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的机械联动动力学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调整了基于电磁斥力永磁机构的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样机,并对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的机械联动配合进行了测量。该模块进行了直流短路开断实验,成功开断了8.5kA的故障电流,电流下降率为50~240A/μs,验证了该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的机械联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斥力机构 直流真空断路器 有限元法 联动关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直流真空断路器强迫换流分断特性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超 刘路辉 +1 位作者 徐国顺 江壮贤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6,共6页
基于强迫换流原理的新型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是解决高上升率直流短路电流分断难题的有效方式。获知短燃弧、短间隙条件下真空开关大电流分断特性是快速直流真空断路器的研制基础。利用合成实验平台,研究了采用Cu Cr50平板型触头的真空... 基于强迫换流原理的新型混合型直流真空断路器是解决高上升率直流短路电流分断难题的有效方式。获知短燃弧、短间隙条件下真空开关大电流分断特性是快速直流真空断路器的研制基础。利用合成实验平台,研究了采用Cu Cr50平板型触头的真空开关,燃弧时间数百微秒,触头开距不足2 mm的条件下,分断20 kA左右电流的介质强度恢复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真空开关分断电流17 kA时,以110 A/μs的速率换流过零后,经过41μs的近似零电压阶段的恢复,可以成功抗受10 kV/mm的电场应力,但延迟击穿重燃现象时有发生;分断电流21 k A时,电场应力不足5 kV/mm时,便会发生击穿重燃。通过触头结构设计,使开关分离拉燃电弧时形成双柱乃至多柱电弧成为改善真空开关分断特性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介质恢复 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介质恢复强度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晓明 黄翀阳 邹积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357-5364,5418,共9页
以126 k V模块化多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为研究对象,在连续过渡模型建模中考虑金属蒸气与离子密度的影响,给出中频真空电弧介质恢复动态数学模型;通过对其开断过程的数值仿真,得到断口间鞘层动态变化与介质恢复强度变化关系曲线以及弧后... 以126 k V模块化多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为研究对象,在连续过渡模型建模中考虑金属蒸气与离子密度的影响,给出中频真空电弧介质恢复动态数学模型;通过对其开断过程的数值仿真,得到断口间鞘层动态变化与介质恢复强度变化关系曲线以及弧后电流、瞬态恢复电压与新阴极表面电场强度分布。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各断口间瞬态恢复电压分配规律以及弧后介质恢复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线路阻抗产生的瞬态恢复电压等因素使得各断口间开断电压及电弧能量分配不均,某一断口所受电压及电弧能量高于其他断口,金属蒸气初始密度大且弧后电流下降率较大,瞬态恢复电压上升速率更快,鞘层发展速度缓慢,新阴极表面场强较高,易发生重击穿从而导致断路器开断失败。在换流回路中采用较大电容以保证TRV合理分配,进而提高多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开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 连续过渡模型 瞬态恢复电压 介质恢复强度 金属蒸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过渡模型的直流真空断路器弧后介质恢复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晓明 于德恩 邹积岩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85-1289,共5页
搭建多端直流输电用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基于连续过渡模型,结合重击穿判据,利用变步长四阶龙格库塔法,对直流真空断路器弧后介质恢复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弧后电流初始变化率高,而后缓慢变化,直至趋近于零;在鞘层发展阶段中,鞘... 搭建多端直流输电用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基于连续过渡模型,结合重击穿判据,利用变步长四阶龙格库塔法,对直流真空断路器弧后介质恢复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弧后电流初始变化率高,而后缓慢变化,直至趋近于零;在鞘层发展阶段中,鞘层厚度呈指数趋势变化。采用对照分析方法,研究燃弧能量、触头电侵蚀率及触头间纵向磁场强度对直流真空断路器弧后介质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燃弧能量大,触头电侵蚀率高使得弧后初始离子密度大,离子衰减时间长,鞘层发展缓慢;弧前触头间纵向磁场强度大,弧后初始离子密度小,有利于鞘层发展;剩余纵向磁场强度大,离子衰减时间长,抑制鞘层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连续过渡模型 鞘层 变步长四阶龙格库塔法 多端直流输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弧后鞘层发展分析的直流真空断路器换流参数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晓明 于德恩 邹积岩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82-1087,共6页
搭建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基于基尔霍夫定律,结合四阶龙格库塔法,对直流真空断路器开断过程各阶段进行数值计算与分析。以寻求换流电容器最小化为目标,利用经典遗传算法,优化换流回路参数。同时,基于连续过渡模型,对弧后介质恢复过程中... 搭建直流真空断路器模块,基于基尔霍夫定律,结合四阶龙格库塔法,对直流真空断路器开断过程各阶段进行数值计算与分析。以寻求换流电容器最小化为目标,利用经典遗传算法,优化换流回路参数。同时,基于连续过渡模型,对弧后介质恢复过程中鞘层发展阶段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鞘层发展阶段中,鞘层厚度呈指数趋势变化。以击穿距离作为重击穿判据,结合判据,对换流参数进一步优化,实现介质恢复与换流回路设计有效结合。优化结果提高换流回路设计合理性,利于直流真空断路器可靠开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遗传算法 连续过渡模型 鞘层 重击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真空断路器换流参数LDW-PSO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臣虎 杜永恒 +1 位作者 刘晓明 高圣伟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53-658,共6页
直流真空断路器(DC VCB)被广泛应于直流输配电系统,但开断时需换流回路强制电流过零实现真空灭弧。换流回路参数直接影响主断路器灭弧能力、弧后鞘层发展速度以及断路器设计成本。本文以有源直流真空断路器为研究对象,结合连续过渡模型... 直流真空断路器(DC VCB)被广泛应于直流输配电系统,但开断时需换流回路强制电流过零实现真空灭弧。换流回路参数直接影响主断路器灭弧能力、弧后鞘层发展速度以及断路器设计成本。本文以有源直流真空断路器为研究对象,结合连续过渡模型建立开断过程各阶段状态方程。考虑多约束条件构建灭弧能力强、弧后鞘层发展速度快和断路器设计成本低的适应度函数;利用权重线性下降PSO算法(LDW-PSO)获得各优化目标下换流电感L和换流电容C参数配置。综合考虑各目标优化配置结果构建最佳适应度函数,并利用LDW-PSO优化得到12 kV/10 kA有源DC VCB的换流参数LC的最佳配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定的LC参数在确保断路器可靠关断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断路器的设计成本,达到优化设计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LDW-PSO 参数优化 适应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非同期开断电弧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翀阳 刘晓明 +2 位作者 曹云东 陈海 李静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80-3489,共10页
以24kV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为对象,基于实验平台,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分断过程中两断口间隙不同情况下电弧时空变化,利用图像技术提取开断过程电弧特征值,并测得开断电流与暂停恢复电压分布。引入连续过渡模型,对断口间鞘层发展与微观... 以24kV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为对象,基于实验平台,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分断过程中两断口间隙不同情况下电弧时空变化,利用图像技术提取开断过程电弧特征值,并测得开断电流与暂停恢复电压分布。引入连续过渡模型,对断口间鞘层发展与微观特性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阴极表面电场强度及功率密度的计算,分析双断口间隙差异对整机系统介质恢复的影响。实验与仿真比对分析表明,串联断口间隙差异的存在将直接影响断口间电弧能量分布,其中小间隙断口电弧能量密度相对更高、金属蒸气浓度大且介质恢复能力下降,更易发生重击穿。对于24kV双断口直流真空而言,两断口间隙差存在最大临界值,当超过临界值时,小间隙断口间金属蒸气粒子不易快速消散,触头表面电场强度与功率密度高,易形成击穿薄弱点,进而导致重燃与开断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双断口 电弧 间隙 暂态恢复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延时开断仿真分析与实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翀阳 刘晓明 +2 位作者 刘芮彤 邹积岩 杨璐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6753-6759,共7页
以30kV双断串联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为研究对象,建立换流回路拓扑结构,采用连续过渡模型,考虑换流回路元件参数的影响,提出非同步下短路电流及暂态恢复电压计算模型,分析同步以及不同延时时间下(0.1~0.5ms)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开断特性与... 以30kV双断串联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为研究对象,建立换流回路拓扑结构,采用连续过渡模型,考虑换流回路元件参数的影响,提出非同步下短路电流及暂态恢复电压计算模型,分析同步以及不同延时时间下(0.1~0.5ms)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开断特性与暂态恢复电压分布差异。搭建机械式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样机实验平台,在4.5kA短路开断电流下进行延时开断实验分析。仿真与实验比对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机构分散性导致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中的某一断口动作延时时,两个断口的暂态恢复电压分布存在差异;断口间暂态恢复电压分配不均,先动作的断口承受更高电压;延时时间0.5ms是成功开断的极限时间;延时时间越长,开断性能越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双断口 暂态恢复电压 分散性 开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真空断路器弧后介质恢复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晓明 史红菲 +4 位作者 陈海 姜文涛 周永捷 邹积岩 田俊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7,共8页
直流真空断路器采用人工过零的方式实现故障开断,是当前直流系统兼具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控保方式之一,其弧后介质恢复特性是判定故障开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为探究直流真空断路器电磁与机电参数耦合作用下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因素,本文... 直流真空断路器采用人工过零的方式实现故障开断,是当前直流系统兼具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控保方式之一,其弧后介质恢复特性是判定故障开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为探究直流真空断路器电磁与机电参数耦合作用下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连续过渡模型、能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建立了零区带电粒子数密度计算模型,研究了触头型面参数和零前电流下降率影响下的零区带电粒子数密度分布;通过搭建12 kV直流真空断路器配永磁斥力机构运动特性测试平台,实验测得机构位移–时间特性曲线,研究了短路开断电流、零前电流下降率和换流投入时刻影响下的零区极间距分布。在此基础上,基于漂移扩散方程、Maxwell–Stefan方程和泊松方程,建立了弧后鞘层发展模型,以求得电磁与机电参数影响下的电场强度最大值;并与零区金属蒸气压和短路开断电流影响下的临界击穿电场强度对比分析,进而评估不同换流投入时刻、零前电流下降率、暂态电压上升率、触头直径下的弧后介质恢复强度。此外,求得了直流真空断路器可靠开断时零前电流下降率和换流投入时刻的极限安全域,以及电磁与机电参数耦合作用下的最小安全间隙与开断电流极限,为设计满足可靠开断要求的直流真空断路器灭弧系统结构参数与换流参数群组提供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换流回路 电流下降率 介质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式高压直流真空断路器换流参数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梓莹 梁德世 +2 位作者 蔡淼中 邹积岩 刘芮彤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54-2561,共8页
基于换流原理的机械式高压直流真空断路器,是高压直流系统短路开断的有效方式之一,电弧熄灭后断口间介质恢复强度能否耐受恢复电压是决定其开断性能的关键,因此换流时间与最小安全开距的配合成为其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文利用直流开... 基于换流原理的机械式高压直流真空断路器,是高压直流系统短路开断的有效方式之一,电弧熄灭后断口间介质恢复强度能否耐受恢复电压是决定其开断性能的关键,因此换流时间与最小安全开距的配合成为其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文利用直流开断实验平台,实验研究了高压直流真空开断系统样机在不同换流时刻、开断电流幅值、换流频率、换流电流与开断电流的幅值比(换流比)下的换流时间和最小安全开距。结果表明:换流时刻选择过早会导致电弧因开距不足而重燃,在实验条件下,换流频率3kHz,开断5kA直流电流,最小安全开距约为0.60mm;随着开断电流幅值的增加,最小安全开距近似线性增大;随着换流频率或换流比的增大,换流时间均将明显减小,对最小安全开距的要求也随着断口恢复电压的增加而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式高压直流真空断路器 换流时间 换流比 最小安全开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 kV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换流回路参数优化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文广 刘晓明 +1 位作者 黄翀阳 邹积岩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5-889,共5页
以60kV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0 kV单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不同频率下换流回路中电容、电感值进行优化为研究基础,得到不同电容值与弧后电流,电流过零时间的关系,综合考虑成本经济因素,为满足合适的开断性能提供参考。选... 以60kV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0 kV单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不同频率下换流回路中电容、电感值进行优化为研究基础,得到不同电容值与弧后电流,电流过零时间的关系,综合考虑成本经济因素,为满足合适的开断性能提供参考。选取单断口换流回路的最佳电容、电感值对双断口开断过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各个频率下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主断口瞬态恢复电压上升规律及弧后电流下降率影响,提高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开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断口直流真空断路器 换流参数优化 暂态恢复电压 弧后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真空断路器大电流强迫换流分断特性分析与验证 被引量:13
17
作者 彭振东 杨晨光 +3 位作者 李博 涂煜 沙新乐 邹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3-609,共7页
基于有源强迫换流技术实现的直流真空断路器容易向中高压大容量场合拓展,是直流分断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10 kV级直流真空断路器,进一步分析了大电流换流分断特性,并开展了换流分断过程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燃弧电流峰值23 k... 基于有源强迫换流技术实现的直流真空断路器容易向中高压大容量场合拓展,是直流分断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10 kV级直流真空断路器,进一步分析了大电流换流分断特性,并开展了换流分断过程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燃弧电流峰值23 kA、电弧电流下降率300 A/μs条件下,真空断路器无法在电弧电流零点可靠熄弧分断,且真空间隙的弧后介质恢复过程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分散性。为了改善大电流弧后介质恢复特性,提出了串联二极管的直流真空断路器换流分断方案,利用二极管的反向阻断作用为大电流真空电弧提供一段"零休"时间。相同分断参数条件下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二极管反向阻断期间,尽管真空间隙可能会不断地重复进行"介质恢复–介质击穿–介质恢复"过程,但在此阶段的介质击穿不会导致电弧重燃,真空间隙最终均能在换流电容电压变为正极性前建立足够的介质强度,实现对直流大电流的可靠分断;同时在试验条件下,被试真空断路器弧后至少需要85μs才能完全恢复介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强迫换流 直流真空断路器 串联二极管 介质恢复 电弧“零休”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二极管对直流真空断路器强迫换流分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振东 任志刚 +3 位作者 沙新乐 李博 杨晨光 邹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7152-7159,共8页
为开发实用的中压大容量直流直流真空断路器,针对10kV级直流真空断路器的大电流快速换流分断过程开展试验研究。当单独的真空断路器在电弧电流下降率约300 A/μs条件下对23kA电流进行换流分断时,容易发生电弧重燃和分断失败;串联二极管... 为开发实用的中压大容量直流直流真空断路器,针对10kV级直流真空断路器的大电流快速换流分断过程开展试验研究。当单独的真空断路器在电弧电流下降率约300 A/μs条件下对23kA电流进行换流分断时,容易发生电弧重燃和分断失败;串联二极管后,相同条件下的换流分断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在单独真空断路器的换流分断过程中,弧后真空间隙的鞘层发展过程持续约450μs,并且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在电弧过零后约1μs分别达到峰值12MV/m和45MW/m^(2),真空间隙极易在鞘层发展阶段等离子体浓度仍然较高时发生电、热击穿。串联二极管能在熄弧后的反向阻断期间有效切断电弧能量注入回路,并使真空间隙躲过弧后快速上升的初始暂态恢复电压,同时促进真空间隙的等离体浓度大幅衰减,进而明显降低真空间隙开始恢复绝缘时的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在二极管反向阻断结束时刻真空间隙才开始建立介质强度的极端条件下,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延时30μs才上升到峰值,并且分别被显著降低到130kV/m和1.4kW/m^(2),对降低真空间隙重击穿的发生概率、改善弧后介质恢复性能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串联二极管 弧后暂态 电场强度 功率密度 介质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超保护系统直流真空断路器开断换流分析
19
作者 徐猛 仝玮 +3 位作者 李华 宋执权 许强林 傅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27-3834,共8页
磁约束聚变装置的失超保护系统利用直流断路器快速切断超导磁体回路的电流,实现磁体能量的转移与释放,以保障磁体安全。随着超导磁体运行电流等级的不断提升,直流断路器的设计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针对10 kV/100 kA的大容量失超保护系... 磁约束聚变装置的失超保护系统利用直流断路器快速切断超导磁体回路的电流,实现磁体能量的转移与释放,以保障磁体安全。随着超导磁体运行电流等级的不断提升,直流断路器的设计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针对10 kV/100 kA的大容量失超保护系统设计,提出使用直流真空断路器作为开断电流的主保护开关,并详细分析了其开断换流过程。首先介绍了失超保护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具体分析了真空断路器在开断及换流阶段的数学方程,并依据开断可靠性理论,分别对换流回路、泄能回路与缓冲回路进行了计算和参数设计;最后开展了100 kA直流电流开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失超保护系统中使用真空断路器开断100 kA磁体电流具有理论和工程可行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真空断路器样机能够有效开断100 kA电流,换流过程符合预期判断。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大功率失超保护系统中的直流断路器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磁体 失超保护 直流开断 直流真空断路器 换流分析 100 kA磁体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真空断路器的新型大电流强迫换流分断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振东 马子文 +3 位作者 沙新乐 李博 邹顺 李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66-3673,共8页
为提升直流真空断路器的大电流分断可靠性,在典型强迫换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换流分断方案。利用一辅助开关的导通分流作用,通过减小有效换流电流,大幅降低真空断路器熄弧前附近的电流下降率;并在熄弧后,通过该辅助开关的导... 为提升直流真空断路器的大电流分断可靠性,在典型强迫换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换流分断方案。利用一辅助开关的导通分流作用,通过减小有效换流电流,大幅降低真空断路器熄弧前附近的电流下降率;并在熄弧后,通过该辅助开关的导通电压钳位作用,使真空断路器的暂态恢复电压产生一段低电压区间,从而改善真空间隙的弧后介质恢复特性,实现中、高压直流大电流的可靠分断。同时详细分析了新型换流分断方案的换流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获得了换流电路杂散电感及辅助开关导通时刻等参数对换流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开展了快速真空断路器的13 kA换流分断试验,试验过程中熄弧前的电流下降率被有效降低为约55 A/μs、总共持续了约50μs;且在熄弧后约130μs时间内,暂态恢复电压被限制至未超过600 V。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新型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真空断路器 强迫换流 有效换流电流 介质恢复 电弧电流下降率 弧后暂态恢复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