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实践“直接现实性品格”的真谛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继武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1-55,共5页
本文认为,实践作为检验和实现真理的根本方式,其本质特征是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理由之一是:就实践方式同理论或认识、逻辑证明、感性直观和客观对象的比较来看,它们都没有这种特征。因为理论或认识只有间接的现实性,不具有直接... 本文认为,实践作为检验和实现真理的根本方式,其本质特征是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理由之一是:就实践方式同理论或认识、逻辑证明、感性直观和客观对象的比较来看,它们都没有这种特征。因为理论或认识只有间接的现实性,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逻辑证明也只具有间接的现实性,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感性直观只有直接现实性而不具有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客观事物只具有物化结果或物化过的结果的直接现实性,而不具有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理由之二:就实践方式所具有的唯一最终性、直接现实性、社会全局性、反复无限性等特征来看,它们都根源于这种特征。因为,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使实践在检验和实现真理时具有了唯一最终性;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使实践具有了反复无限性;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社会全局性的前提和基础;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直接现实性品格”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真理 直接现实 本质特征 创造物化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宝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6期101-104,共4页
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的探索。对于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见解。一些人认为思维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思维不一定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或者说思维并非必然与语言联系着。为了更确... 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的探索。对于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见解。一些人认为思维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思维不一定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或者说思维并非必然与语言联系着。为了更确切地分析问题和阐述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第一,在心理学上所讲的思维一般都是指抽象逻辑思维而言的,而不是指具体动作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的反映过程。这种思维必须以语言为物质外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 民族语言 思维方式 直观形象思维 动作思维 密切联系 直接现实 本质属性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臧乐源 《齐鲁学刊》 1979年第1期13-14,共2页
在《哲学笔记》这部伟大著作中,列宁存评述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时,写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对于列宁这段话,许多文章加以引用和解释,有的比较符合... 在《哲学笔记》这部伟大著作中,列宁存评述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时,写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对于列宁这段话,许多文章加以引用和解释,有的比较符合列宁的原意,有的则带有主观随意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关于实践的普遍性。这是指实践的共同性、规律性而言的。实践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并非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现实 普遍性 社会实践 列宁 共同性 实践高于理论 理论活动 改造世界 规律性 认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哲学直接、间接的现实性及实现条件 被引量:3
4
作者 肖士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4-80,175,共8页
哲学现实性有直接性和间接性两种形态。区分和认识哲学现实性的这两种形态,既是把哲学现实性同科学现实性区分开来,避免哲学现实性科学化、庸俗化的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哲学现实性的实现条件的观念基础。
关键词 感性现实 合理的现实 直接现实 间接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超前认识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阎献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4-27,共4页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认识 创造性 价值设计 人的需要 对象性活动 主体需要 直接现实 超前认识论 人类实践 主客体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介入”的去欧洲中心化转向与国际主义实验中的艺术介入社会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彦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去欧洲中心化转向”是目前国际学界研究艺术介入的热点视角。它重新审视了20世纪艺术介入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关系。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形成的“国际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艺术介入实践和理论。它一方面以大众化的、低技术性... “去欧洲中心化转向”是目前国际学界研究艺术介入的热点视角。它重新审视了20世纪艺术介入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关系。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形成的“国际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艺术介入实践和理论。它一方面以大众化的、低技术性的视觉形式鼓励无产阶级的参与,塑造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从而反抗布尔乔亚趣味;另一方面,又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联合非西方世界的国家,批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建造新世界。艺术介入的国际主义体现在它“低可视性”和“直接现实主义”的国际主义视觉形式和杂糅先锋派美学反帝国主义与殖民文化的国际主义美学。这种国际主义美学同时也是一种让可感性进行分配的政治实践。中国的艺术介入属于20世纪初的国际主义艺术实验的一部分,它在将此种实验体制化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形成了一种地方性的中国特色的艺术介入范式。它区别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主导的艺术介入,成为当代艺术介入的去欧洲中心化转向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介入 国际主义 低可视性 直接现实主义 美学 可感性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策划”的界定及性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本乾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新闻策划 策划者 新闻工作者 新闻实践 唯物主义 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 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直接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民族语言与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8
作者 吴金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年第6期44-49,共6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命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到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它的基本功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命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到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它的基本功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进。历史上许多语言的分化,统一和转换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 马克思主义 语言学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现象 社会本质 交际工具 现代社会发展 直接现实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列宁关于主客体统一的思想
9
作者 高大慧 《远程教育杂志》 1994年第1期7-10,24,共5页
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哲学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矛盾,主体和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因而,研究列宁关于主客体统一... 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哲学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矛盾,主体和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因而,研究列宁关于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统一 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 主体和客体 直接现实 自然界 客观基础 客观事物 内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理性在社会历史中起作用的范围和途径
10
作者 吴宁 《理论月刊》 CSSCI 1996年第5期40-42,共3页
非理性在社会历史中起作用的范围和途径吴宁非理性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 非理性在社会历史中起作用的范围和途径吴宁非理性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和非理性 社会历史 非理性因素 理性主义 人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规律 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 直接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小说艺术谈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德林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1期15-22,共8页
一、语言的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对人类语言基本特征的一个经典性概括,深刻而全面,历来为人们所引用。它的意思就是说,思想和语言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思想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思想,思想不通过语言就无法表... 一、语言的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对人类语言基本特征的一个经典性概括,深刻而全面,历来为人们所引用。它的意思就是说,思想和语言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思想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思想,思想不通过语言就无法表现,语言脱离思想也失去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凡是思想能达到的境界,语言都能直接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语言 语言风格 小说艺术 托尔斯泰 思想感情 小说创作 人与人 作家 高尔基 直接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的普遍性”的涵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2
作者 康才洪 曾狄 刘芳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5-66,共2页
论“实践的普遍性”的涵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康才洪●曾狄●刘芳关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涵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已在许多专著、文章及教材中,有着大体相同而且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论述。但是目前对于实践的普遍性的涵义及... 论“实践的普遍性”的涵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康才洪●曾狄●刘芳关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涵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已在许多专著、文章及教材中,有着大体相同而且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论述。但是目前对于实践的普遍性的涵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则很少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的普遍性 认识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直接现实 涵义 社会发展过程 社会形态 实践过程 实践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诚斋体”诗的表述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守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54-58,共5页
“诚斋体”——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种以个人的名义命名的诗体——以其独造的艺术品格赢来了众多的赞誉和青睐。但众多的杨氏崇拜者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这样一个原本极不应该忽略的问题:诚斋用何种材料又是怎样建构了带有鲜明杨氏印... “诚斋体”——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种以个人的名义命名的诗体——以其独造的艺术品格赢来了众多的赞誉和青睐。但众多的杨氏崇拜者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这样一个原本极不应该忽略的问题:诚斋用何种材料又是怎样建构了带有鲜明杨氏印记的艺术品格。即“诚斋体”的语体风格呈现出何种样式的特征?又何以具有这样的特征? 之所以说语言问题不应忽视,是因为语言乃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斋体 表述特征 艺术品格 杨诚斋 诚斋诗 语体风格 语言问题 中国诗歌史 杨氏 直接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喜剧的基本审美特性
14
作者 陈孝英 魏久尧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9-114,共6页
文学喜剧的基本审美特性陈孝英,魏久尧陕西省喜剧研究所延安大学中文系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喜剧归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生活,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又是笼统的。诚然就喜剧的客观基础来看,它仅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但就喜剧的审美形态来看... 文学喜剧的基本审美特性陈孝英,魏久尧陕西省喜剧研究所延安大学中文系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喜剧归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生活,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又是笼统的。诚然就喜剧的客观基础来看,它仅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但就喜剧的审美形态来看,它的真正的存在领域在于艺术的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艺术 文学艺术 审美特性 语言文字 文学作品 审美心理 物质媒介 直接现实 新理性 表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真理刍议
15
作者 徐厚德 杜云波 《中州学刊》 1985年第6期42-46,共5页
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是一部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历史。所谓真理,是指人们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这种真理性认识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对社会实践具有重... 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是一部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历史。所谓真理,是指人们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这种真理性认识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看,在于人类的真理性认识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便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的发展 微型 具体实践 真理性认识 指导作用 根本属性 社会实践 人类认识 现实生活 直接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的普遍性
16
作者 白亚光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2期4-10,共7页
实践的普遍性是指实践以科学的认识理论为环节而符合并能动地实现普遍必然性的一种客观形式。它能够符合和掌握客观普遍必然性,可以能动地使普遍必然性得以实现,但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的普遍性以科学的认识,理论为必要环节;实... 实践的普遍性是指实践以科学的认识理论为环节而符合并能动地实现普遍必然性的一种客观形式。它能够符合和掌握客观普遍必然性,可以能动地使普遍必然性得以实现,但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的普遍性以科学的认识,理论为必要环节;实践的普遍性与直接现实性是同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必然性 普遍性 指导实践 直接现实 黑格尔 认识论 客观世界 客观性 客观规律 正确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真理的“物化”谈实践的结果是真理的标准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德周 《社会科学辑刊》 1981年第2期27-31,共5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标准”。(《列宁全集》38卷235页)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的结果证明的。一个是真理性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客观结果,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对立的双方是如何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标准”。(《列宁全集》38卷235页)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的结果证明的。一个是真理性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客观结果,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对立的双方是如何统一的呢? (一) 真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其客观内容而不取决于其主观形式。第一,真理的客观内容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的。但是,它如果停留在主观的形式中,停留在头脑里和本本上,那也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理论、思想而存在,并不是客观实在,并不是现实的物质力量。真理的客观内容只有扬弃自身的主观外衣,由主观转化为客观,才能显现其客观性本质,确立自身的客观地位。换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只有转化为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实在才能得到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客观事物 内在联系 结果 真理性 客观实在 思想 实践标准 直接现实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实现条件
18
作者 韩锐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1-82,共2页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所占据的地位及所能发挥的作用日益被全党所认识,全党正在集中精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但是,任何事物要实现自己的功能,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具备了条件,其功能才能由现实可能性变为直...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所占据的地位及所能发挥的作用日益被全党所认识,全党正在集中精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但是,任何事物要实现自己的功能,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具备了条件,其功能才能由现实可能性变为直接现实性;不具备条件,即使具备着现实可能性,也难以发展为直接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直接现实 领导者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高度重视 思想政治工作者 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 社会风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思维和语言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19
作者 王天林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1-32,共2页
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作过重要的分析。他们认为,作为人类本来含义的思维乃是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是语言的思维。语言、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永远离不开这个语言外壳。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①我... 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作过重要的分析。他们认为,作为人类本来含义的思维乃是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是语言的思维。语言、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永远离不开这个语言外壳。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①我们认为,这是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中肯的判断。只要稍加思考,我们每个人都不难体会到,任何抽象思维,任何一段思考,如果离开了语言,就将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茫然一片,空空如也。然而,至今依然有人企图证明,离开语言同样能够实现我们的抽象思维。我们认为最好还是把注意力放在马克思的那句断语上,进一步研究语言何以能够成为现实的思想,或者语言何以能够使思想成为现实。语言、词与思维和意识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为什么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马克思恩格斯 对思维 抽象思维 相互关系 意识活动 每个人 直接现实 存在形式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哲学改革的方向
20
作者 张志永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5-5,共1页
几十年来,我们奉行的是一无化哲学。一元化哲学把本来是活生生的哲学人为地变成了一种新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哲学远离了活生生的现实。哲学发生了信仰危权。哲人们在痛苦中进行反思,深感我们的哲学必须改革,不改革,其命运将是可悲的。
关键词 多元化 哲学史 哲学改革 思想 外部世界 信仰危机 方向 直接现实 反思 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