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褐煤直接液化工艺 被引量:5
1
作者 杜淑凤 舒歌平 《洁净煤技术》 CAS 2001年第3期34-37,共4页
日本的BCL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针对褐煤开发并经过了工业性试验装置 (PP)验证的褐煤液化工艺 ,是先进成熟的直接液化工艺之一。改进的BCL工艺 ,由于采用了多级反应模式、双组分煤浆溶剂、高效催化剂、在线加氢等技术 。
关键词 褐煤 直接液化工艺 液体燃料 日本 催化剂 在线加氢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中溶剂分子结构解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范欢欢 白佳凯 +3 位作者 李旺 王兴宝 冯杰 李文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05-3811,共7页
煤直接液化工艺中,除催化剂外,溶剂的组成和结构也是直接影响煤的转化率和液体产物油收率关键因素。近10 a稳定运行,在催化剂、操作条件无变化情况下,发现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神华煤直接液化工厂的油收率与神华上海研究院中试装置... 煤直接液化工艺中,除催化剂外,溶剂的组成和结构也是直接影响煤的转化率和液体产物油收率关键因素。近10 a稳定运行,在催化剂、操作条件无变化情况下,发现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神华煤直接液化工厂的油收率与神华上海研究院中试装置的油收率结果有些许差距。为此,对分别来自神华上海研究院中试供氢溶剂(RS-S)和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工厂供氢溶剂(RS-E)的物理化学结构,如官能团和芳香结构等,采用红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溶剂分子中氢化芳烃的C—H键键能及化学环境对其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2种溶剂主要以带取代基的不饱和芳烃为主,芳环数集中在2~4环;RS-S中氢化芳烃含量要比RS-E高15.79%,环烷烃含量要比RS-E的低17.11%,说明RS-E被过度加氢,RS-S的供氢能力要高于RS-E;在一定程度上,芳环上不同取代基可以促进C—H键的断裂,当取代基取代四氢萘1位时,对C1—H键键能的影响最大,吸电子取代基比给电子取代基对四氢萘C1—H键解离能的影响更明显。C—H键键能与解离H原子后C原子上的自旋密度值呈现正相关性,H原子解离后C1的自旋密度越小,C1—H键键能越低,C1—H越容易断裂;随着芳环数的增加,C—H键键解离能降低,更容易断裂,导致稠环芳香族化合物更容易被加氢饱和。良好的供氢溶剂应该是由带取代基的、2~4环不饱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液化工艺 供氢溶剂 分子结构 C—H键 解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工艺硫氮元素分布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杜强 王喜武 《中国煤炭》 2022年第8期104-108,共5页
根据煤直接液化工艺中硫、氮元素的转化过程,研究探讨了该工艺中硫、氮元素的分布及其对生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煤的热解和加氢裂化反应,脱硫反应生成物H_(2)S的产率为0.68%、脱氮反应生成物NH_(3)的产率为0.34%(基于干基煤... 根据煤直接液化工艺中硫、氮元素的转化过程,研究探讨了该工艺中硫、氮元素的分布及其对生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煤的热解和加氢裂化反应,脱硫反应生成物H_(2)S的产率为0.68%、脱氮反应生成物NH_(3)的产率为0.34%(基于干基煤)。反应流出物中,48.5%的硫以H_(2)S的形态分布在气相系统中、1.52%的硫残留在液化油品中、50%的硫残留在煤液化沥青中;31.46%的氮以NH_(3)的形态分布在气相系统中、41%的氮留在液化油品中、28.1%的氮残留在煤液化沥青中。对反应生成的H_(2)S和NH_(3)在高压空冷、低压空冷、常压塔顶、减压塔顶存在结盐和腐蚀等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在煤直接液化工艺中注水、注缓蚀剂等手段有效避免了硫、氮元素对煤液化系统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液化工艺 硫、氮元素分布 主要危害 注水 注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直接加氢液化工艺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伟 金俊杰 +1 位作者 俞虹 田莉雅 《洁净煤技术》 CAS 2001年第3期31-33,共3页
提出中国搞煤液化的必要性 ,介绍了煤液化的方法 ,重点对目前世界上较先进成熟的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工艺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比较 。
关键词 洁净煤技术 液化工艺 直接加氢液化工艺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