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反求工程的个体匹配化骨骼制造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非 李涤尘 +1 位作者 卢秉恒 王臻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38-942,共5页
针对传统制造方法无法再现人体骨骼原有形状的问题 ,提出和实现了 2种人工骨骼的制造新方法 ,即直接插值法和曲面拟合法 .这 2种方法依据病人患处的CT(ComputerTomography)或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的断层数据 ,结合现代图像处... 针对传统制造方法无法再现人体骨骼原有形状的问题 ,提出和实现了 2种人工骨骼的制造新方法 ,即直接插值法和曲面拟合法 .这 2种方法依据病人患处的CT(ComputerTomography)或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的断层数据 ,结合现代图像处理技术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 ,利用反求工程技术 ,采用快速成型的加工方法 ,实现了人工骨骼的个体匹配化制造 .2个骨骼的制造实例证明 ,运用基于反求工程的新型制造技术 ,可以再现人体骨骼的原有形状 ,并具有制造周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求工程 快速成型 个体匹配化骨骼 人工骨骼 直接插值法 曲面拟合法 生物医学工程 制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不同月平均气温空间推算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丹 邱新法 +1 位作者 曾燕 钱茂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0-85,共6页
利用全国660个常规气象站40年(1961-2000年)整编气象资料.采用逆距离权重反比法、样条函数法和普通克立格法等常用的3种插值方法,分析了直接插值法和综合余项法对气温插值的影响,提出了去除气温形成中的确定性部分后,以随机项进行插值... 利用全国660个常规气象站40年(1961-2000年)整编气象资料.采用逆距离权重反比法、样条函数法和普通克立格法等常用的3种插值方法,分析了直接插值法和综合余项法对气温插值的影响,提出了去除气温形成中的确定性部分后,以随机项进行插值可提高气温插值精度。并从空间上、时间上对比眲不同插值方法的误差,最后分析了气象站的空间分布密度对插值方法的敏感性。验证结果表明:除个别月份外,综合余项法的各项平均绝对误差均在1℃以内,比直接插值法减小了0.6~1.6℃,精度提高了38%~85%;且综合余项法的精度不依赖于台站密度的大小、插值方法的不同,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这说明影响空间插值精度的关键因子并非是气象观测站点密度的提高、空问插值方法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直接插值法 综合余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气象要素栅格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沈红 刘文兆 张勋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106,114,共9页
【目的】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温度和降水量2种气象要素的栅格化方法进行研究,为非气象站点所在地区或宏观大尺度区域气象要素数据的获取提供参考。【方法】以直接插值法为对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对分布于黄土高... 【目的】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温度和降水量2种气象要素的栅格化方法进行研究,为非气象站点所在地区或宏观大尺度区域气象要素数据的获取提供参考。【方法】以直接插值法为对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对分布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27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与3种宏观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之间分别建立回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反距离权重法(IDW),对研究区2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栅格化,并选用8个气象站点对栅格化结果进行检测。【结果】在对检验站点月平均温度的模拟中,直接插值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大于1.0℃,而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的MAE值分别为0.485t0.776和0.242~0.509℃,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明显优于直接插值法,而趋势面分析法较多元线性回归法更优;但在检验站点月平均降水量的模拟中,3种栅格化方法在模拟精度上并无明显差别。3种宏观地理因子中,海拔高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温度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因素,而纬度则对研究区范围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结论】将宏观地理因子作为参数纳人到温度空间分布模型的构建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尺度范围内温度的模拟精度,并且趋势面分析法比多元线性回归法更具有优势;对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模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需在方法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温度 降水量 栅格化 直接插值法 多元线性回归法 趋势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的建筑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被引量:7
4
作者 孙猛猛 郅伦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5-183,190,共10页
在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控制和状态评估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如何根据实测响应信号准确估计结构阻尼比及自振频率等模态参数。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提出一种新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实测振动信号进行VMD分解,... 在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控制和状态评估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如何根据实测响应信号准确估计结构阻尼比及自振频率等模态参数。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提出一种新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实测振动信号进行VMD分解,获得单模态信号,然后采用自然环境激励技术(NEXT)得到单模态信号的自由衰减响应,最后利用直接插值法(DI)和曲线拟合获得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通过三层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利用该技术对台风“达维”作用下广州中信广场的实测加速度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估计的结构模态参数和其他识别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识别 变分模态分解 直接插值法 阻尼比 自振频率 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