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醋酸直接加氢制乙醇工艺及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凌晨 唐丽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62,共3页
采用Pd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醋酸液相体积空速、氢气与醋酸摩尔比对醋酸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醋酸直接加氢制乙醇工艺及经济性进行详细分析,该工艺生产的燃料乙醇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将为... 采用Pd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醋酸液相体积空速、氢气与醋酸摩尔比对醋酸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醋酸直接加氢制乙醇工艺及经济性进行详细分析,该工艺生产的燃料乙醇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将为我国乙醇生产了开辟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 直接加氢 乙醇 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酐直接加氢制备γ-丁内酯工艺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海京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17-921,共5页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以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直接加氢制得γ-丁内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顺丁烯二酸酐液态空速、氢酐摩尔比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265℃左右,压力0 4~0 8MPa,氢酐摩尔比250/1,液态空速...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以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直接加氢制得γ-丁内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顺丁烯二酸酐液态空速、氢酐摩尔比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265℃左右,压力0 4~0 8MPa,氢酐摩尔比250/1,液态空速不大于0 24h-1。提出了催化剂的再生方法,并进行了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酐 直接加氢 制备 Γ-丁内酯 工艺 研究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煤直接加氢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牛犇 张凯 +2 位作者 张君涛 胡文晨 钟汉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5-1546,共12页
煤直接加氢转化是制备高品质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煤直接加氢转化反应机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工作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综述了煤加氢液化、煤加氢热解以及其他煤直接加氢过程的反应机理研究中... 煤直接加氢转化是制备高品质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煤直接加氢转化反应机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工作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综述了煤加氢液化、煤加氢热解以及其他煤直接加氢过程的反应机理研究中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加氢 液化 热解 同位素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直接加氢液化工艺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伟 金俊杰 +1 位作者 俞虹 田莉雅 《洁净煤技术》 CAS 2001年第3期31-33,共3页
提出中国搞煤液化的必要性 ,介绍了煤液化的方法 ,重点对目前世界上较先进成熟的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工艺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比较 。
关键词 洁净煤技术 煤液化工艺 直接加氢液化工艺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实现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制取芳烃 被引量:1
5
作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1-91,共1页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昕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设计了一种新型催化剂,成功地实现了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制取芳烃,该工作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关键词 大连化物所 中国科学院 直接加氢 二氧化碳 芳烃 制取 新型催化剂 实验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表征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中环烷烃
6
作者 李群花 王洪学 +1 位作者 单贤根 白雪梅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4-851,共8页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GC-TOF MS)建立了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中环烷烃分子结构的表征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谱库检索、标准物质对照、保留指数、谱图解析、标准质谱图对照、全二维谱图特征分析以及提取化合物特征...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GC-TOF MS)建立了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中环烷烃分子结构的表征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谱库检索、标准物质对照、保留指数、谱图解析、标准质谱图对照、全二维谱图特征分析以及提取化合物特征离子等多种定性手段,对TOF MS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中主要含有链烷烃类、一环烷烃类、二环烷烃类、烷基苯类和一环烷基苯类等5种族类化合物;环烷烃主要以一环烷烃和二环烷烃为主,一环烷烃主要为带侧链的C1~C5环戊烷、C1~C4环己烷和C1环庚烷;二环烷烃主要为六元环串联或并联一个五元环、两个并联的六元环以及两个串联的五元环;从相对含量(质谱峰面积百分比)上看,一环烷烃中C8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二环烷烃中C9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液化改质轻油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分子识别 环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切割二维GC-MS法测定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组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群花 姜元博 +1 位作者 杜一平 李克健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7-534,共8页
采用SYD-6536C石油产品蒸馏试验器取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全馏分油55.2~138.2℃的馏分段,建立了一种运用中心切割二维GC-MS法研究其单体烃组成的分析方法。实验采用PONA毛细管气相色谱柱(50m×200μm×0.5μm)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 采用SYD-6536C石油产品蒸馏试验器取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全馏分油55.2~138.2℃的馏分段,建立了一种运用中心切割二维GC-MS法研究其单体烃组成的分析方法。实验采用PONA毛细管气相色谱柱(50m×200μm×0.5μm)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找到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55.2~138.2℃馏分段的最佳分离条件。被测样品首先在第一根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然后使用Dean Switch微流控制系统把目标化合物切割至第二根色谱柱(DB-35MS 30m×250μm×0.25μm)上,进一步分离。实验将烃类化合物在PONA柱上的色谱保留规律、化合物保留指数、标准化合物保留值及质谱谱库检索等多种方法联合对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在55.2~138.2℃的馏分段中66种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鉴于被测油样中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近,忽略化合物相对校正因子的影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NORM%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方便快捷、精确度高,适用于低馏分段的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的分析,同时也为高馏分段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和其他种类油样的单体烃组成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切割 二维气相色谱 保留值定性分析 直接液化改质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结合活数据库法测定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中C7C9馏分的组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群花 姜元博 +3 位作者 胡慧廉 吴婷 杜一平 李克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86-1091,共6页
采用中心切割二维气相色谱,以PONA色谱柱为一维预分析柱与氢火焰离子检测器连接,以DB-35MS色谱柱为二维分析柱与MS连接,对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中C7~C9馏分进行了分离与分析,并将质谱谱库检索和活数据库法相结合对60种组分进行了定性分... 采用中心切割二维气相色谱,以PONA色谱柱为一维预分析柱与氢火焰离子检测器连接,以DB-35MS色谱柱为二维分析柱与MS连接,对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中C7~C9馏分进行了分离与分析,并将质谱谱库检索和活数据库法相结合对60种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采用标准物质和烃类化合物在PONA柱上的保留规律对上述定性结果作了验证。还采用面积归一化方法对油样中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碳数分布以及族组成分析,其中C8及C9的化合物含量分别为32.3%和51.7%,主要族组成为环烷烃(77.3%)和正构烷烃(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直接液化改质油 质谱谱库检索 活数据库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表面性质对活性相形貌结构及植物油加氢脱氧选择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超 聂红 +3 位作者 高晓冬 渠红亮 李会峰 褚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5-852,共8页
分别以未改性氧化铝(A)、K改性氧化铝(A-K)和Si改性氧化铝(A-Si)为载体,采用饱和浸渍法制备了RZ、RZ-K和RZ-Si 3个NiMo催化剂,并采用Py-IR、XRD、BET、XRF、HRTEM、XP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在中型固定床反应器中,以棕榈油为原料... 分别以未改性氧化铝(A)、K改性氧化铝(A-K)和Si改性氧化铝(A-Si)为载体,采用饱和浸渍法制备了RZ、RZ-K和RZ-Si 3个NiMo催化剂,并采用Py-IR、XRD、BET、XRF、HRTEM、XP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在中型固定床反应器中,以棕榈油为原料,考察了载体表面性质对硫化态催化剂活性及加氢直接脱氧、加氢脱羧基和加氢脱羰基路径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Si、A、A-K载体表面总酸量和强酸量依次降低;载体表面性质对硫化态(Ni)MoS2活性相形貌结构有较大影响,虽然3个催化剂Mo硫化度相当,但RZ-K的片晶长度较短,层数较低,而RZ-Si片晶长度较长,层数较高,且NiMoS活性相中Ni占总Ni的比(n(NiNiMoS)/n(Nitotal))按RZ-Si、RZ、RZ-K顺序依次降低。3个催化剂加氢脱羰基活性相当(320~380℃),但加氢直接脱氧和加氢脱羧基活性不同。适当提高催化剂酸性,增加反应温度和压力对提高加氢脱羧基路径选择性有利;适当降低催化剂酸性和减小活性相晶片,降低反应温度和提高压力对提高加氢直接脱氧路径选择性有利。Si改性导致载体酸性的增强以及相应催化剂Ni-Mo-S活性位的增多,促进了加氢脱羧基反应,与RZ和RZ-K催化剂相比,催化剂RZ-Si的整体脱氧活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表面性质 活性相 脱氧反应 直接脱氧反应 脱羧基反应 脱羰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檀 张丽 +1 位作者 冯成江 张国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0,共4页
分析了制备第二代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叙述了第二代生物柴油三种主要生产工艺,即油脂直接加氢脱氧工艺、加氢脱氧临氢再异构工艺和柴油掺炼工艺,归纳了3种工艺的优缺点,指出了第二代生物柴油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向,并对第三代生物柴... 分析了制备第二代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叙述了第二代生物柴油三种主要生产工艺,即油脂直接加氢脱氧工艺、加氢脱氧临氢再异构工艺和柴油掺炼工艺,归纳了3种工艺的优缺点,指出了第二代生物柴油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向,并对第三代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述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油脂直接加氢脱氧工艺 脱氧临再异构工艺 柴油掺炼工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