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临床评价
1
作者 杨明 胡大一 +5 位作者 王乐丰 李田昌 王明生 彭建军 王红石 邹阳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5-226,共2页
关键词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临床评价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球囊预扩张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冠心病43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申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6-717,共2页
关键词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治疗 冠心病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传统支架置入方法的随机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田军 赵全明 Grollier G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 :采用与传统支架置入术 (CS)随机对比研究的方法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内直接支架置入术 (D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 15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DS组和CS组 ,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造... 目的 :采用与传统支架置入术 (CS)随机对比研究的方法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内直接支架置入术 (D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 15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DS组和CS组 ,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造影特征及术前治疗无显著差异。实验第一终点是影像学的成功 :支架置入后靶病变残余狭窄 <2 0 %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 3级血流 ,“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减少 ;第二终点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操作时间及花费的评价。  结果 :DS组和CS组组间手术成功率无差异 (DS组为 94 7% ,CS组为 96 0 % )。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发生率DS组为 5例 (6 7% ) ,CS组为 4例 (5 3 % ) ,两组间亦无差异 (P =NS)。手术时间、球囊导管及造影剂用量DS组均低于CS组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住院期间效果及严重并发症两组间无差异 ;6个月随访结果两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本随机研究证实了一些回顾性研究的结果 ,D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病变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与CS相比较 ,这一策略的突出优点是显著增加效益费用比 ,而对急性并发症特别是“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直接支架 治疗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直接置入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 被引量:3
4
作者 郭金成 华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66-269,共4页
 随着支架设计的改进,无球囊扩张的直接支架置入(DS)术被广泛应用,DS可以减轻内膜损伤,减少造影剂用量、球囊数目、操作时间和X线量,降低费用。作者对DS的实验基础、机制、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近远期疗效作一综述。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支架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被引量:1
5
作者 乔树宾 高润霖 +8 位作者 陈纪林 杨跃进 徐波 秦学文 姚民 刘海波 吴永健 姚康宝 左鲁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41例患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支架置入后扩张使用同一种球囊。 结果:41例患者共置入42个支架。病变分型为;A型16例,B1型19例,B2型5... 目的:探讨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41例患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支架置入后扩张使用同一种球囊。 结果:41例患者共置入42个支架。病变分型为;A型16例,B1型19例,B2型5例,C型2例。支架置入前狭窄程度为(75.6±6.4)%。支架置入后管腔残余狭窄程度为(0.5±1.9)%。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诊30天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5例进行随访造影,其中3例患者发生再狭窄。 结论:对于冠状动脉病变无或轻度钙化及靶病变部位前无明显弯曲,最好限于A型和B型的较局限病变,可以采用直接置入支架,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雷利华 邱强 +2 位作者 周康 谭锋 谢小兵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 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4例冠心病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的临床资料和支架植入的影像学资料 ,并且进行随访。结果  3 4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病变部位 44处 ,置入支架 ... 目的 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4例冠心病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的临床资料和支架植入的影像学资料 ,并且进行随访。结果  3 4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病变部位 44处 ,置入支架 3 8个 ,其中 3 4处病变直接置入支架 ,残余狭窄 <15 % ,无急性并发症。置入成功率 10 0 %。随访 6~ 12个月 ,心绞痛明显减轻 ,无 AMI、需CABG手术或 PTCA术、死亡等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结论 直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在部分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是可行和安全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直接支架 应用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合并支架置入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比较
7
作者 王庆胜 柳东田 +5 位作者 张健 杨红梅 马利祥 方海滨 梁慧 苏庆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1-261,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合并症 支架 治疗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1
8
作者 江时森 陈锐华 +12 位作者 宫剑滨 王立军 彭永平 张启高 徐军 严宝力 王景 何松清 蔡晓敏 邹莺 刘保军 诸葛海鸿 蒋琳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 :初步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我院 182例年龄≥6 0岁的老年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狭窄分布和置入支架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182例患者中 10 7例有单... 目的 :初步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我院 182例年龄≥6 0岁的老年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狭窄分布和置入支架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182例患者中 10 7例有单支、双支、3支或合并左主干病变 ,造影的阳性率为 5 8.8%。其中单支病变 4 1例 ,占38.32 % ,双支病变 32例 ,占 2 9.91% ,3支病变 2 1例 ,占 19.6 3% ,左主干 (LM )病变 13例 ,占 12 .14 %。造影结果显示 ,血管狭窄共计 199支 35 1处 ,其中LM 13支 13处 ,前降支 (LAD) 83支 14 4处 ,旋支 (LCX) 4 4支 87处 ,右冠状动脉 (RCA) 5 9支 10 7处。 199支狭窄血管共置入支架 12 2枚 ,扩张后置入支架的相关动脉为LAD 5 6例 6 0枚 ,LCX2 1例 2 4枚 ,RCA 30例 38枚。同一血管置入 2枚支架的有 10例患者。 12 2枚支架中 ,Coroflex支架 93枚 ,占 76 .2 3% ,Helistent支架 11枚 ,占 9.0 2 % ,AVE支架 17枚 ,占 13.92 % ,Bestent支架 1枚 ,占 0 .82 %。所有支架的直径范围为 2 .0~ 4 .0mm ,其中直径 2 .0mm 2枚 ,2 .5mm 2 3枚 ,3.0mm 4 9枚 ,3.5mm 2 9枚 ,4 .0mm 13枚 ;长度范围为 8~ 30mm ,其中≤ 10mm 2 1枚 ,10~ 15mm 4 3枚 ,16~ 2 0mm 37枚 ,2 1~ 2 5mm 13枚 ,>2 5mm 2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支架置入术在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欣 程绪杰 +2 位作者 许海峰 贺永明 杨向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观察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靶病变的变化及延迟支架置入情况。方法入选48例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心肌梗死... 目的观察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靶病变的变化及延迟支架置入情况。方法入选48例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3级,7 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靶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必要时置入支架治疗。观察靶病变变化的相关数据,包括狭窄程度、长度、近端参考血管直径、远端参考血管直径,比较老年患者(≥60岁)和中青年患者(<60岁)支架置入比例。结果 7 d后复查CAG显示靶病变直径狭窄程度较直接PCI时减轻(35.5%±14.1%比48.8%±11.0%,P<0.01)、病变长度缩短[(15.69±5.36)mm比(18.94±5.37)mm,P<0.01],靶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3.29±0.33)mm比(3.24±0.32)mm,P=0.02]和远端参考血管直径[(3.18±0.33)mm比(3.08±0.33)mm,P<0.01]增大;其中,39.6%(19/48)患者因靶病变狭窄>50%置入支架,老年患者和中青年患者置入支架比例分别是56%(9/16)、31%(10/32)(P=0.04)。结论对于中青年高血栓负荷不适宜直接支架置入术的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血栓抽吸即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再延迟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策略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梗死相关动脉 延迟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tPSA、fPSA和f/tPSA在前列腺癌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中的诊断作用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育斌 高兴成 +1 位作者 黄伟佳 张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85-1587,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和游离PSA/总PSA比值(f/tPSA)水平变化,以评价其在前列腺癌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可疑冠心病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和游离PSA/总PSA比值(f/tPSA)水平变化,以评价其在前列腺癌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可疑冠心病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3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组2)。测定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前、后24h和30d时的tPSA,fPSA和f/tPSA值。结果:组1tPSA、fPSA和f/tPSA值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2术后24htPSA、fPSA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0dtPSA、fPSA和f/tPS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置入术可引起tPSA、fPSA值明显升高,到术后30d时恢复正常范围。tPSA、fPSA值不能用于冠状动脉置入术后30d内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支架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摘要)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立文 盖鲁粤 +1 位作者 文应峰 郭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2-202,共1页
关键词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外周血管支架置入杂交手术的早期临床结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丁旭 孙寒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688-690,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外周血管(冠状动脉以外的血管)支架置入杂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全麻后外周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支架置入完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5例术后心脏和外周血管症状消失,早期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AL...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外周血管(冠状动脉以外的血管)支架置入杂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全麻后外周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支架置入完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5例术后心脏和外周血管症状消失,早期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ALT为(38.4±6.9)U/L,AST为(28.0±8.2)U/L,与术前ALT(36.6±7.5)U/L,AST(26.4±7.2)U/L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3例术前术后肾功能均正常,2例合并肾动脉狭窄的术后血尿素氮分别为7.3、6.8mmol/L,术后血肌酐分别61、82μmol/L;术后24h胸液量(842±180)ml,ICU时间(75.4±25.2)h,呼吸机使用时间(24.2±17.4)h,术后住院时间(9.8±2.9)d。5例术后随访2~8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杂交手术早期临床效果明确,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患者术后肝肾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胸液量、ICU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似,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外周血管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在冠状动脉开口部病变置入支架时抑制支架随心跳而移动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纪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8-328,共1页
关键词 支架 开口病变 冠状动脉 心跳 开口部 左冠脉主干 回旋支 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8例分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早中期结果
14
作者 杨阳 向俾桃 +2 位作者 丘俊涛 王巍 罗新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45-45,共1页
目的:评估分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近中期结果,对比常温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已实现颈动脉再血管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近6年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CABG的患者208例。评估CABG... 目的:评估分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近中期结果,对比常温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已实现颈动脉再血管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近6年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CABG的患者208例。评估CABG后近中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动脉支架 早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置入NIR支架的临床应用经验(摘要)
15
作者 郑宏 王海霞 +4 位作者 刘加立 Corcos T Favereau X Guerin Y Pentousis D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3-463,共1页
关键词 NIR支架 冠状动脉 PTCA CABG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小冠状动脉中置入支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16
作者 党群 申翼均 +5 位作者 孙民守 孙志元 吴世振 陈东奎 崔仁硕 高光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操作者经验的积累,支架置入技术的提高和术前、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改进,已使大的冠状动脉(直径≥3.0 m m )置入支架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闭塞的危险性明显降低,但是在小血管中(... 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操作者经验的积累,支架置入技术的提高和术前、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改进,已使大的冠状动脉(直径≥3.0 m m )置入支架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闭塞的危险性明显降低,但是在小血管中(直径< 3.0 m m )置入支架是否也有同样好的结果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检验在小血管中置入支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我们在79 例病人的83 支小冠状动脉中置入了84 个支架,采用的支架置入技术为支架置入后用稍大一点或相同大小的非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术前、术后予以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抵克力得)联合治疗。  结果:成功的支架置入使病变直径狭窄从(79.07±15.59)% 降至(- 0.38±7.17)% ,无支架内血栓形成,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6 例病人在6 个月的临床随访中,大部分病人(89.0% )仍保持无症状;在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中,支架内再狭窄率为29.6% 。  结论:在直径< 3.0 m m 的小冠状动脉中置入支架手术成功率高,有明显的即刻血管腔扩大,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并有可接受的再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支架 心绞痛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疗效的临床及造影评价指标
17
作者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3,共1页
最初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最关心的是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和术后心绞痛的缓解情况,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治疗部位的再狭窄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尽管普通裸支架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术中并发症,同时减少了单纯球囊扩张术... 最初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最关心的是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和术后心绞痛的缓解情况,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治疗部位的再狭窄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尽管普通裸支架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术中并发症,同时减少了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的弹性回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但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仍高达20%~30%,因此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主要指标就是再狭窄发生率。随着近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以及最近几年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支架术后的疗效评价已不是单纯的再狭窄发生率。下面就常用的评价指标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 评价指标 临床实践 疗效评价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 术后再狭窄 单纯球囊扩张 术中并发症 造影 术后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即刻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志强 江时森 +4 位作者 陈锐华 宫剑滨 张启高 王立军 彭永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评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即刻临床效果。 方法 :在 10 0例冠心病患者的靶病变处置入 14 7枚人工支架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评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即刻临床效果。 方法 :在 10 0例冠心病患者的靶病变处置入 14 7枚人工支架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靶病变血管内径和横截面积的变化。 结果 :支架置入后靶病变处血管内径和横截面积的即刻增益分别为 1.4 4~ 3.74 (2 .4 7± 0 .4 9)mm、2 .6 2~ 12 .18(6 .4 7± 1.87)mm2 ,直径和面积残余狭窄率分别为 - 11.2 8%~ 14 .17% (3.5 0± 0 .0 4 ) %、- 2 1.2 8%~ 2 6 .3% (6 .6 2± 6 .74 ) % ,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即刻疗效是一种可靠而简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定量分析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引导支架置入预后的比较
19
作者 韩丁 朱文玲 +3 位作者 黄超联 沈珠军 姜秀春 李燕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 引导支架置入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 引导支架置入的急性期及远期预后,进一步评价ICUS在支架置入中的价值。方法:对连续100 例PTCA 术后拟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患者随机分为...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 引导支架置入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 引导支架置入的急性期及远期预后,进一步评价ICUS在支架置入中的价值。方法:对连续100 例PTCA 术后拟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患者随机分为ICUS 引导支架置入组47 例与CAG 引导支架置入组53 例,随访中位数6 个月。随访终点为: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心电图定位分析与靶血管有关的心绞痛发作;需要再次行血管重建;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以及治疗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05) 。CAG 引导支架置入组在随访过程中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塞1 例;心绞痛发作( 定位分析与靶血管有关)11 例;药物控制不佳需要再次行血管重建3 例;心源性死亡3 例 。ICUS 引导支架置入组在随访过程中仅有3 例术后有心绞痛发作,未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结论:比较两组支架的并发症及疗效,由ICUS 引导的支架置入组明显优于C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内超声 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血栓抽吸术后直接与延迟支架置入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20
作者 韩晓霞 刘秀红 +1 位作者 周萍 但国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643-645,648,共4页
目的:比较直接和延迟支架置入对急性冠状动脉介入(PCI)血栓抽吸术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疗效的影响。方法:74例行PCI血栓抽吸术治疗的STEMI患者被随机分为直接组和延迟组,各为37例。直接组术后直接置入支架,延迟组抗凝和抗血小... 目的:比较直接和延迟支架置入对急性冠状动脉介入(PCI)血栓抽吸术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疗效的影响。方法:74例行PCI血栓抽吸术治疗的STEMI患者被随机分为直接组和延迟组,各为37例。直接组术后直接置入支架,延迟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14d后再置入支架。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对心脏功能和结构,支架释放特征影响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术后2h延迟组ST段回落幅度显著高于直接组(P<0.05);TIMI帧数显著和无复流/慢血流发生比例显著低于直接组(P<0.05);延迟组置入支架数量和支架长度显著小于直接组(P<0.05);延迟组置入支架释放特征指标支架直径和支架扩张压力显著高于直接组(P<0.05);术后6个月延迟组LVEF改善幅度显著高于直接组(P<0.05),而LVEDd、LVEDV心室重构显著小于直接组(P<0.05);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4%,显著低于直接组18.9%(P<0.05)。结论:PCI血栓抽吸术延迟支架置入可显著减少慢血流及无复流发生率,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和心肌灌注,减少支架使用量,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综合疗效优于直接支架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栓抽吸术 直接支架 延迟支架 急性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