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拔牙排齐阶段支抗需求患者,根据正畸方式不同分为直丝组(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与隐形组...目的比较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拔牙排齐阶段支抗需求患者,根据正畸方式不同分为直丝组(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与隐形组(应用Invisalign矫治器),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2组各60例。2组均通过iTero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并重建三维模型,应用三维模型重叠测量各参数变化,对比2组排齐后三维模型重叠测量值、对比2组颌骨变化[下颌平面角(FM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和下颌平面交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与眶耳平面交角(FMIA)、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软组织变化[上唇后缩度(UL To E Line)、下唇后缩度(LL To E Line)]、牙齿变化[上中切牙唇倾(U1-NA)、中下切牙舌倾(L1-NB)]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隐形组排齐后U1X、U3Y、U3转矩、U5倾角重叠测量值显著低于直丝组,而U3X、U5X、U5Y、U5Z、U6X、U6Y、U6Z、U1转矩、U5转矩、U6转矩、U3倾角、U6倾角显著高于直丝组(P<0.05,P<0.01)。排齐后,2组FMA角、IMPA角、ANB角均较排齐前显著上升,FMIA角较排齐前下降(P<0.05)。排齐后,2组UL To E Line、LL To E Line均较排齐前显著下降(P<0.05)。排齐后,2组U1-NA较排齐前显著下降,L1-NB较排齐前上升,且隐形组U1-NA低于直丝组,L1-NB高于直丝组(P<0.05);隐形组与直丝组并发症发生率[3.33%(2/60)vs 6.67%(4/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均可用于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然二者均存在部分支抗丢失,临床应合理选择矫治方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拔牙排齐阶段支抗需求患者,根据正畸方式不同分为直丝组(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与隐形组(应用Invisalign矫治器),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2组各60例。2组均通过iTero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并重建三维模型,应用三维模型重叠测量各参数变化,对比2组排齐后三维模型重叠测量值、对比2组颌骨变化[下颌平面角(FM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和下颌平面交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与眶耳平面交角(FMIA)、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软组织变化[上唇后缩度(UL To E Line)、下唇后缩度(LL To E Line)]、牙齿变化[上中切牙唇倾(U1-NA)、中下切牙舌倾(L1-NB)]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隐形组排齐后U1X、U3Y、U3转矩、U5倾角重叠测量值显著低于直丝组,而U3X、U5X、U5Y、U5Z、U6X、U6Y、U6Z、U1转矩、U5转矩、U6转矩、U3倾角、U6倾角显著高于直丝组(P<0.05,P<0.01)。排齐后,2组FMA角、IMPA角、ANB角均较排齐前显著上升,FMIA角较排齐前下降(P<0.05)。排齐后,2组UL To E Line、LL To E Line均较排齐前显著下降(P<0.05)。排齐后,2组U1-NA较排齐前显著下降,L1-NB较排齐前上升,且隐形组U1-NA低于直丝组,L1-NB高于直丝组(P<0.05);隐形组与直丝组并发症发生率[3.33%(2/60)vs 6.67%(4/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均可用于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然二者均存在部分支抗丢失,临床应合理选择矫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