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工危险无意盲视现象的发生规律与机理——基于启动效应的影响
1
作者 韩豫 裴中玉 《工程管理学报》 2024年第4期141-146,共6页
为减少由危险无意盲视导致的施工安全事故,基于注意资源、信息加工等理论,采用眼动试验方法,探索场景伤害暴露程度、任务性质(有无安全提示)差异导致的危险无意盲视的发生规律。利用首次进入时间、注视时间等反映对危险刺激的注意反应绩... 为减少由危险无意盲视导致的施工安全事故,基于注意资源、信息加工等理论,采用眼动试验方法,探索场景伤害暴露程度、任务性质(有无安全提示)差异导致的危险无意盲视的发生规律。利用首次进入时间、注视时间等反映对危险刺激的注意反应绩效,进而分析施工情境中危险目标启动信息加工的两种情况。结果表明:施工情境中的当事人受自我认知加工机制影响进行阈上加工,对场景中的高伤害暴露目标最先投入注意资源。施工场景对应的任务提示带来的短时记忆引起的期望可弥补施工从业人员认知加工不足的影响,从而降低盲视的发生率。针对施工从业人员的注意特性进行调控可加强其对危险目标的选择性加工从而减少盲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安全 无意盲视 注意资源 启动效应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盲视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宛小昂 韩世辉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3年第2期56-59,共4页
变化盲视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客体或情境中的变化 ,是近十年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变化盲视可发生在各种实验条件下。例如 ,在扫视、眨眼、电影镜头切换时发生的变化以及真实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变化 ,观察者都有可能探测不... 变化盲视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客体或情境中的变化 ,是近十年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变化盲视可发生在各种实验条件下。例如 ,在扫视、眨眼、电影镜头切换时发生的变化以及真实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变化 ,观察者都有可能探测不到。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于变化盲视的研究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盲视 认知心理学 变化知觉 变化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负荷与期望水平对非注意盲视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房慧聪 杨林腾 刘怡涛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17年第4期327-335,共9页
为探究认知负荷和期望对非注意盲视的影响及二者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实验者修改持续动态范式,采用2(期望:高/低)×3(认知负荷:高/中/低)混合设计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高期望个体检测到意外刺激次数显著高于低期望个体;不同认知负荷... 为探究认知负荷和期望对非注意盲视的影响及二者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实验者修改持续动态范式,采用2(期望:高/低)×3(认知负荷:高/中/低)混合设计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高期望个体检测到意外刺激次数显著高于低期望个体;不同认知负荷对意外刺激检测无显著差异;中、低负荷下,高、低期望对意外刺激检测存在显著差异,高负荷下期望对意外刺激检测无显著影响。这表明期望确实影响非注意盲视,并在特定负荷条件下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负荷 期望 非注意盲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非注意盲视预测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杨静 方茜 +4 位作者 冷安明 罗梅梅 蒙婷婷 李德婕 邹敏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护理工作中非注意盲视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分析知觉负荷、注意定势、消极情绪与护理非注意盲视之间的关系。方法:2020年6月—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贵阳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的97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非注意盲视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护理工作中非注意盲视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分析知觉负荷、注意定势、消极情绪与护理非注意盲视之间的关系。方法:2020年6月—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贵阳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的97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非注意盲视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护士知觉负荷、注意定势和消极情绪在非注意盲视出现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注意定势、知觉负荷、消极情绪正向影响非注意盲视,其解释率为70.2%。知觉负荷对非注意盲视的总效应为0.435,直接效应为0.196,消极情绪在此路径中的中介效应为0.239,中介效应占比为54.9%;注意定势对非注意盲视的总效应为0.434,直接效应为0.234,消极情绪在此路径中的中介效应为0.200,中介效应占比为46.1%。结论:知觉负荷、注意定势、消极情绪是护理非注意盲视的直接影响因素,同时,消极情绪在知觉负荷、注意定势与护理非注意盲视之间起到中介效应,且呈正向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有针对性地预防护理非注意盲视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注意盲视 护理 结构方程模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长盲视空间中精密止口的柔顺对接装配
5
作者 何建国 吴祉群 +1 位作者 蒲洁 吉方 《兵工自动化》 2004年第4期81-81,共1页
集柔顺对接、支撑、翻转功能为一体的集成装配装置由主体、浮动装配台、筒体随行夹具及监测机构组成。用集成了位置控制和伺服驱动功能的驱动器作为控制驱动元件,利用激光束进行粗定位,针孔摄像机实现狭长盲视空间精密止口人工柔顺可视... 集柔顺对接、支撑、翻转功能为一体的集成装配装置由主体、浮动装配台、筒体随行夹具及监测机构组成。用集成了位置控制和伺服驱动功能的驱动器作为控制驱动元件,利用激光束进行粗定位,针孔摄像机实现狭长盲视空间精密止口人工柔顺可视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视空间 针孔摄像机 激光束 粗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薄皮瓣法和大汗腺盲视下刮除法治疗腋臭的疗效对比
6
作者 刘丹龙 李艳 +1 位作者 蒋超 李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21期216-21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用超薄皮瓣法和大汗腺盲视下刮除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将这30例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超薄皮瓣组(14例患者,共28侧)和大汗... 目的:探讨分析用超薄皮瓣法和大汗腺盲视下刮除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将这30例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超薄皮瓣组(14例患者,共28侧)和大汗腺盲视下刮除组(16例患者,共32侧)。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腋下异味的残留情况。结果:在超薄皮瓣组中,出现并发症的有10侧。在大汗腺盲视下刮除组中,出现并发症的有2侧。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均进行对症处理,其恢复情况良好。对这两组患者均进行1~3个月的随访,在超薄皮瓣组中,仍有异味残留的有0侧,在大汗腺盲视下刮除组中,仍有异味残留的有6侧。结论:用超薄皮瓣法和大汗腺盲视下刮除法治疗腋臭均安全有效,采用大汗腺盲视下刮除法的术后并发症较少,二者的远期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微创 超薄皮瓣 盲视下刮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和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晨 张智君 赵亚军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9年第4期312-316,共5页
变化盲视是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视觉情境中明显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了注意和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结果发现,前置有效线索虽然不能缩短变化探测的时间,但可以降低变化盲视发生的概率,而后置有效线索既不能缩短... 变化盲视是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视觉情境中明显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了注意和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结果发现,前置有效线索虽然不能缩短变化探测的时间,但可以降低变化盲视发生的概率,而后置有效线索既不能缩短变化探测的时间,也不能降低变化盲视的发生概率。结论表明,注意对变化盲视有显著影响,但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线索 后置线索 注意 工作记忆提取 变化盲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重症监护、急诊及围手术期情境下,非注意盲视与病情恶化患者的抢救失败:4例病案报告 被引量:7
8
作者 Angela Jones Megan-Jane Johnstone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7期1008-1008,共1页
背景:对临床恶化的识别和应对失败,是考核患者安全、医院绩效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虽然已有研究明确了患者、医院系统和人为因素在抢救失败的病案中的作用,但作为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非注意盲视的作用被忽视了。目的:在重症护理、急... 背景:对临床恶化的识别和应对失败,是考核患者安全、医院绩效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虽然已有研究明确了患者、医院系统和人为因素在抢救失败的病案中的作用,但作为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非注意盲视的作用被忽视了。目的:在重症护理、急诊和围手术期护理情境下,探讨非注意盲视的特性和对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从自然调研中选择了4例病案,分析护士如何识别和管理护理间隙(不连续性)。通过深入访谈采集数据,访谈的目标样本为71名护士,其中20名为重症护理护士,19名为急诊护士,16名为围手术期护士。以非注意盲视的角度,完成病案的鉴别、选择和分析。结果 :本文报告的4例病案提示,当患者的观测指标已提示临床恶化时,未能识别和处理,这可以用非注意盲视来解释。对本文报道的全部病案(1例除外),所有生命体征都进行了定期测量和记录。但是,医护团队未能"看到"临床恶化的早期征象。这些病案发生的临床环境极具压力和复杂性,伴随着高认知工作负荷、噪音和频繁干扰,为非注意盲视创造了条件。结论 :本报告涉及的病案提出了在危重医疗范围内,对抢救失败的病例来说,非注意盲视是一个突出的但被忽视的人为因素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学科交叉比较研究,可以确保更好地理解非注意盲视在重症监护情境下的特性及其对患者安全的可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急诊科 卫生保健 抢救失败 人因工程 非注意盲视 护士 患者安全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非注意盲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杨英梅 李敏 +1 位作者 代利平 杨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7-70,共4页
目的调查护士非注意盲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管理者探索及实施护士非注意盲视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对贵州省41家二级、三级医院共190名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护士非注意盲视状况以及相关内容。结果单因... 目的调查护士非注意盲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管理者探索及实施护士非注意盲视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对贵州省41家二级、三级医院共190名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护士非注意盲视状况以及相关内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职称、聘用方式、工作年限会影响护士非注意盲视(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职称是影响护士非注意盲视的主要预测因素(R2=0.109;F=11.412;P=0.000)。结论应充分结合护士年龄、婚姻状况、职称、聘用方式、工作年限等个体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策略,重点关注婚姻状况、职称对护士非注意盲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非注意盲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盲视: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
10
作者 曾嘉鸿 陆爱桃 +1 位作者 连松洲 洪秀秀 《心理研究》 2016年第3期43-48,共6页
为了考察变化盲视是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机制,本研究使用了无意义客体图形以避免个人对图形进行言语编码,从而验证在无意义图形中是否可获得Mondy和Coltheart的研究结果:"消失"条件下的变化检测与变化识别正... 为了考察变化盲视是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机制,本研究使用了无意义客体图形以避免个人对图形进行言语编码,从而验证在无意义图形中是否可获得Mondy和Coltheart的研究结果:"消失"条件下的变化检测与变化识别正确率成绩高于"出现"条件,而"出现"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位置改变"条件。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变化检测任务中,"出现"与"消失"条件下的正确率均高于"位置改变",反应时也显著短于"位置改变",而两者之间无论在正确率还是反应时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变化识别任务中,"出现"和"消失"条件的正确率高于"位置改变"条件。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Mondy和Coltheart所提出的变化盲视中的言语编码机制,而认为视觉编码形成了短时记忆才是变化盲视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盲视 变化检测 变化识别 无意义图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诱发的视盲:一种独特的功能性视盲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武英 卢家楣 +1 位作者 刘连启 周炎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2-430,共9页
功能性视盲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正常的视觉系统出现视觉觉察丧失的现象,例如变化知盲、注意瞬脱等都属于功能性视盲。情绪诱发的视盲指的是一个与任务无关的情绪性刺激的呈现吸引了注意以致个体无法对快速呈现的靶刺激有所觉察的现象... 功能性视盲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正常的视觉系统出现视觉觉察丧失的现象,例如变化知盲、注意瞬脱等都属于功能性视盲。情绪诱发的视盲指的是一个与任务无关的情绪性刺激的呈现吸引了注意以致个体无法对快速呈现的靶刺激有所觉察的现象。与注意瞬脱特别是情绪性注意瞬脱相比,情绪诱发的视盲是以情绪刺激为干扰刺激,考察情绪刺激如何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吸引注意并干扰靶刺激的加工,因此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没有lag1节省现象,也没有像注意瞬脱那样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不受干扰刺激与靶刺激物理特征相似程度的限制,在心理机制上属于早期知觉阶段的加工竞争等等。情绪诱发的视盲表明情绪对注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有吸引或干扰作用。未来可以从考察神经机制、了解影响因素等多方面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诱发的 情绪性注意瞬脱 情绪 注意 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类型及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会杰 沃建中 +1 位作者 刘涵慧 赵丽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9-965,共7页
通过考察刺激类型以及重叠呈现的图片流和词语流的表征关系对非注意刺激的捕获差异,试图考察刺激类型和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的影响。分别有20名中学生参加了词和图片基线水平测试,52名中学生参与了无意视盲实... 通过考察刺激类型以及重叠呈现的图片流和词语流的表征关系对非注意刺激的捕获差异,试图考察刺激类型和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的影响。分别有20名中学生参加了词和图片基线水平测试,52名中学生参与了无意视盲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词与图片重叠呈现时,不管注意刺激是词还是图片,也不管词与图片的表征是否一致,与基线水平相比,被试都出现了显著的无意视盲现象。(2)当词与图片的表征意义一致时,如果注意刺激是图片,而非注意刺激是词,那么被试更容易觉察到非注意刺激。(3)非注意刺激与注意刺激表征意义一致时更容易捕获观察者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 刺激类型 表征一致性 注意刺激 非注意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捕获的另一扇窗户——无意视盲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会杰 陈楚侨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7-586,共10页
观察者集中注意于某个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他们经常不能觉察到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在无意视盲研究中,存在两类实验范式——静态无意视盲和动态无意视盲研究范式。首先,从刺激... 观察者集中注意于某个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他们经常不能觉察到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在无意视盲研究中,存在两类实验范式——静态无意视盲和动态无意视盲研究范式。首先,从刺激的感觉显著性、认知显著性、心理工作负荷、定势和期望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无意视盲的因素;其次,对无意视盲和无意遗忘的争议以及无意视盲是“全或无”还是连续谱的争议也进行了总结;最后,从无意视盲角度出发探讨了内隐注意捕获和外显注意捕获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 注意捕获 注意定势 无意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定势和刺激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洪英 郭亚宁 李瑛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451-456,共6页
研究采用动态无意视盲范式,呈现3个2×2的被试间实验,考察注意定势和刺激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非预期刺激与注意项目的特征显著性独立于注意定势,非预期刺激与注意项目的特征相似性则基于注意定势。显著的刺激容易... 研究采用动态无意视盲范式,呈现3个2×2的被试间实验,考察注意定势和刺激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非预期刺激与注意项目的特征显著性独立于注意定势,非预期刺激与注意项目的特征相似性则基于注意定势。显著的刺激容易被觉察,但它不会总是自动地捕获注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观察者的注意定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 无意 注意定势 刺激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尹爽 王逸雯 +2 位作者 胡奂 李夏 胡凤培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11年第4期378-384,共7页
无意视盲是注意捕获失败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可以影响视觉注意的捕获。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影响无意视盲。本研究采用了静态无意视盲典型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工作记忆对无意... 无意视盲是注意捕获失败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可以影响视觉注意的捕获。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影响无意视盲。本研究采用了静态无意视盲典型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工作记忆对无意视盲的引导作用以及在不同知觉负荷下引导作用的自动性,进而研究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的改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属于同一类别时,对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显著高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情况,说明在纯语义的水平上工作记忆内容可以引导视觉注意捕获,进而改善无意视盲。实验2发现,当知觉负荷由低到高变化时,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同类属时,觉察率无显著变化,说明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引导不受知觉负荷的调节,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无意 知觉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的视错觉:运动诱导视盲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凤培 王曦 +1 位作者 王笃明 胡奂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4,共9页
突显的静止目标被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背景所覆盖时,人类会感受到静止目标消失再重现的发生,这种视错觉现象叫做运动诱导视盲(motion-induced blindness,MIB)。该现象成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注意竞争理论、知觉完型加工理论以及神经生理... 突显的静止目标被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背景所覆盖时,人类会感受到静止目标消失再重现的发生,这种视错觉现象叫做运动诱导视盲(motion-induced blindness,MIB)。该现象成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注意竞争理论、知觉完型加工理论以及神经生理机制相关理论。作为特殊的视错觉现象,该现象与其他盲视现象不同,主要是由客体识别过程中的知觉变化引起;另一方面,运动诱导视盲中"反知觉"现象的特殊性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神经生理机制层面的研究关注早期、晚期皮层在该现象发生时的变化,采用眼动、脑电等技术对错觉现象发生时程进行测量与评估。文章在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今后可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有:MIB发生的深层机制、作为研究意识神经相关、无意识知觉加工等课题的工具、MIB中的意义性加工与认知冲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导 注意竞争 反知觉 觉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成志 冯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43-1151,共9页
无意视盲是指由于对某些事物的专注而导致的眼前对象被忽视的现象。它受到诸如非预想刺激的位置、大小、颜色;非预想刺激与注意刺激之间的关系;被试的年龄、专业知识、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改进的MR范式考察了"等时&... 无意视盲是指由于对某些事物的专注而导致的眼前对象被忽视的现象。它受到诸如非预想刺激的位置、大小、颜色;非预想刺激与注意刺激之间的关系;被试的年龄、专业知识、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改进的MR范式考察了"等时"和"等距"条件下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和其呈现时间对无意视盲的比率有显著影响;(2)在一定的呈现时间范围内,视盲率随运动速率的升高而降低,但当维持相等的运动距离时,视盲率没有显著变化;(3)当呈现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急剧减小,即呈现时间制约着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两者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文末就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 非预想刺激 运动速率 倒U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路平 孔令明 《人类工效学》 2010年第4期32-35,共4页
文章探讨情绪状态、人格特质与无意视盲的关系。采用Mack&Rock提出的无意视盲静态范式,诱发情绪状态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根据人格测试的结果把人格类型分为高神经质—外倾(高—外)、低神经质—外倾(低—外)、高神经质—内倾(高—... 文章探讨情绪状态、人格特质与无意视盲的关系。采用Mack&Rock提出的无意视盲静态范式,诱发情绪状态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根据人格测试的结果把人格类型分为高神经质—外倾(高—外)、低神经质—外倾(低—外)、高神经质—内倾(高—内)、低神经质—内倾(低—内)。结果发现,不同情绪状态、人格特质被试的无意视盲率有显著差异;高神经质水平的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无意视盲率差异显著,但低神经质水平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无意视盲率无显著差异,表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对无意视盲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神经质水平在情绪状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状态 人格特质 无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意视盲的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慧 施建农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67-1874,共8页
无意视盲现象是指即使某些刺激物出现在视野中,观察者也并没有觉察到这些刺激物的存在。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是许多交通和医疗事故的罪魁祸首。回顾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从认知行为角度出发,无意视盲主要由两方面... 无意视盲现象是指即使某些刺激物出现在视野中,观察者也并没有觉察到这些刺激物的存在。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是许多交通和医疗事故的罪魁祸首。回顾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从认知行为角度出发,无意视盲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即"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一般情况下,"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会共同导致无意视盲;但有时候,"注意定势"也会独立于"资源有限"直接导致无意视盲。另外,从大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来看,"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作用于大脑加工的中后期,即使产生无意视盲,意识加工脑区对非预期刺激也进行了一定的认知加工,但是否能进入到意识层面,一方面取决于刺激呈现后中期枕顶部位的意识输入,另一方面取决于与刺激驱动相关的颞顶联合区的激活程度以及与记忆负荷相关的顶内沟的抑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 资源有限 注意定势 意识加工脑区 颞顶联合区 顶内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预想刺激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霁柯 陈彩琦 《心理研究》 2011年第4期38-43,共6页
当人们专注于某件事时往往会忽略出现在眼前的其他事物,这一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通过采用持续的动态实验范式并调控任务相关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考察了非预想刺激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 当人们专注于某件事时往往会忽略出现在眼前的其他事物,这一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通过采用持续的动态实验范式并调控任务相关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考察了非预想刺激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当任务相关维度是颜色、任务无关维度为形状时,颜色一致条件比不一致条件更容易觉察到非预想刺激"十";(2)当任务相关维度是形状、任务无关维度是颜色时,形状一致性、颜色一致性对无意视盲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非预想刺激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对无意视盲产生影响,且相对于形状维度属性,颜色维度属性具有更高的知觉突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预想刺激 无意 颜色 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