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目的宾语”论略 被引量:2
1
作者 吉益民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63,96,共11页
"V+目的宾语"是汉语目的范畴表达系统中的最简结构,其中的V具有代体动词性质,顺序象似和句末封闭是其重要建构动因。结构省缩使"V+目的宾语"出现语义断堑,需要结构成分的协同共组方能实现其结构语义的完整解读。从... "V+目的宾语"是汉语目的范畴表达系统中的最简结构,其中的V具有代体动词性质,顺序象似和句末封闭是其重要建构动因。结构省缩使"V+目的宾语"出现语义断堑,需要结构成分的协同共组方能实现其结构语义的完整解读。从生成机制来看,"V+目的宾语"是一种事件压制形式,压制的动因在于方式与目的共处一个认知域,二者组合可以涵盖整个复合事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目的宾语目的范畴 成分共组 事件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宾目的式的构造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丁健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55,96,共12页
汉语中的动宾目的式是由连动式构造而来的,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由"为NP(而)V"结构构造而来。连动式构造为动宾目的式的机制是概念整合,动因是语言运用的经济性需求。语言运用的明晰性需求和特定连动式的使用频率是制约连动整... 汉语中的动宾目的式是由连动式构造而来的,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由"为NP(而)V"结构构造而来。连动式构造为动宾目的式的机制是概念整合,动因是语言运用的经济性需求。语言运用的明晰性需求和特定连动式的使用频率是制约连动整合的两个重要条件。作为截搭型整合的一种,连动整合也具有转喻的性质。此外,连动式所表达事件的不同类型也会导致动词词义增值和转喻模式上的不同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宾语 连动式 整合 非现实 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