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仪式感特征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严星雨 杨效忠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4-112,共9页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游客精神消费需求增大,旅游目的地更加注重游客深度体验。旅游仪式感作为衡量旅游目的地深度体验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回顾国外相关仪式理论,利用CiteSpace引文可视化软件分析国...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游客精神消费需求增大,旅游目的地更加注重游客深度体验。旅游仪式感作为衡量旅游目的地深度体验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回顾国外相关仪式理论,利用CiteSpace引文可视化软件分析国内旅游仪式感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国内对旅游仪式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其理论尚不成熟,需要加以提升。其次,凝练出旅游仪式感的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情境性等四大特征,总结出其转换、规范及凝聚、欢娱、强化等四大功能,并从旅游目的地供给层面的规划与开发、营销方式、服务质量及满意度评价体系角度构建旅游仪式感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影响研究框架。最后,对旅游仪式感管理在旅游目的地管理中的地位及运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理论 旅游仪式感 特征与功能 旅游目的地管理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管理和发展——以四川北川羌城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春涛 李熙 段金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85,共5页
从自然灾害旅游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精英访谈法和游客问卷调查法,梳理以"5·12"汶川大地震遗址为核心的旅游景区的开发模式,分析各主要场所(景点)对游客体验的影响,探讨自然灾害型黑色旅游遗址的教育作用... 从自然灾害旅游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精英访谈法和游客问卷调查法,梳理以"5·12"汶川大地震遗址为核心的旅游景区的开发模式,分析各主要场所(景点)对游客体验的影响,探讨自然灾害型黑色旅游遗址的教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游客通过游览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难以得到放松或休闲体验;防灾减灾教育能提高游客的重游意愿,但是游客对防灾减灾教育的感知薄弱。打造多维度的旅游产品、缩小地震遗址的保存范围、革新遗址的讲解与形象是推动绵阳北川羌城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教育 自然灾害旅游 目的地管理 北川羌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的定位主题口号评价——以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 被引量:82
3
作者 曲颖 李天元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5,共6页
本文以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定位主题口号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建立了相应的旨在最大化实现这一作用的口号评价标准。围绕这一标准体系,笔者对检索到的244个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口号进行了分类评价,剖析了其中... 本文以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定位主题口号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建立了相应的旨在最大化实现这一作用的口号评价标准。围绕这一标准体系,笔者对检索到的244个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口号进行了分类评价,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 定位主题口号 优秀旅游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旸 毛振兴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6,共3页
一、美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现状美国的旅游管理教育起步较早,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现阶段,美国"大旅游管理"^②学科主要包括旅游与目的地管理(tourism and destination management)、酒店接待业管... 一、美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现状美国的旅游管理教育起步较早,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现阶段,美国"大旅游管理"^②学科主要包括旅游与目的地管理(tourism and destination management)、酒店接待业管理(hospitality management)、节事管理(event management)、休闲与游憩管理(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和国家公园管理(park management)等领域,形成了从专科(Higher Diploma/Associate)、本科(Bachelor)到硕士(Master)和博士(PhD)的完整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管理教育 旅游管理学科 目的地管理 人才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的旅游应用研究现状及评述 被引量:42
5
作者 陈晓磬 章海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5-43,共9页
现代旅游者广为利用社交媒体,尤其在目的地信息搜索和决策方面。目的地社会也据此进行旅游营销和与游客互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形象推广和宣传旅游产品。文章通过全面的文献检索,归纳并评述了旅游社交媒体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中外学者的研... 现代旅游者广为利用社交媒体,尤其在目的地信息搜索和决策方面。目的地社会也据此进行旅游营销和与游客互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形象推广和宣传旅游产品。文章通过全面的文献检索,归纳并评述了旅游社交媒体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比对,进而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个人看法,认为我国对于旅游社交媒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该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研究社交媒体(作为旅游管理/营销策略)对整个旅游行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对当地社区的文化影响,以及以经济指标来量化表示社交媒体对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研究评述 目的地管理 旅游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判断——兼与李爽商榷 被引量:68
6
作者 徐菊凤 潘悦然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27-38,共12页
在中国旅游市场呈现出大众化、散客化、常态化的新趋势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影响游客满意度和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旅游业在中国长期被作为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产业看待,人们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因... 在中国旅游市场呈现出大众化、散客化、常态化的新趋势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影响游客满意度和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旅游业在中国长期被作为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产业看待,人们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因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均出现不少问题。文章检视了已有研究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理论认知的相关论点,着力分析了李爽等的旅游公共服务论所存在的核心概念认知矛盾、理论理解和实践判断偏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从5个W和1个H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外延、属性、服务的对象与供给主体、供给机制与时空条件。文章认为,旅游公共服务的主体内容体现为旅游基础设施、目的地推广、旅游权益保障三大方面;其本质是公益性服务,服务供给机制和方式的多元化并不等同于责任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旅游者的共同需求和目的地公共利益的性质及其客观存在,决定了旅游并非纯粹市场化领域,政府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是正当的,也是应该的。当下中国旅游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不是过多,而是欠缺与低效并存。旅游行政部门虽然承担着最大、最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对这一职能的性质、内容和功效的认识并不到位,与旅游者的期望和需求还有较大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 目的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