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的地依恋研究述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晔 曹智辉 +1 位作者 易柳夙 陈欣欣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6,共15页
文章对国内外986篇目的地依恋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文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目的地依恋的相关理论演进、概念界定和研究主题等。在消费关系导向下,文章构建了旅游者视角的目的地依恋研究框架,揭示了目的地依恋的基本影响因素、形成逻... 文章对国内外986篇目的地依恋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文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目的地依恋的相关理论演进、概念界定和研究主题等。在消费关系导向下,文章构建了旅游者视角的目的地依恋研究框架,揭示了目的地依恋的基本影响因素、形成逻辑与结果效应,并提出6个未来值得研究的主题:1)完善旅游者视角的目的地依恋研究框架;2)探索非惯常情境下目的地依恋的形成过程与规律;3)揭示旅游者自我概念变化对目的地依恋的影响;4)动态描述目的地依恋形成的阶段特征;5)探讨旅游者对不同目的地类型的感知差异及目的地依恋的形成机理;6)开展数字时代的目的地依恋研究。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目的地依恋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为旅游目的地提供管理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者 目的地依恋 自我概念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依恋与游客环境保护行为影响关系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贾衍菊 孙凤芝 刘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9-167,共9页
在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旅游者数量的持续增加给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导和鼓励大众游客主动实施环境保护行为是应对目的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情感驱动分析是当前环境保护行为形成机制研究的新路径。个... 在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旅游者数量的持续增加给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导和鼓励大众游客主动实施环境保护行为是应对目的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情感驱动分析是当前环境保护行为形成机制研究的新路径。个体对经常接触的环境会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地方依恋情感,现代旅游流动性的增强使旅游者与特定目的地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系,形成旅游目的地依恋。以往研究表明,地方依恋情感对游客环境保护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目的地依恋影响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基于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情结、社会联结4个旅游目的地依恋维度,以游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性别为调节变量,构建"旅游目的地依恋-满意度-环境保护行为"的结构关系模型,选择厦门国内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旅游目的地依恋对游客一般环保行为和特定环保行为的影响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目的地依恋正向影响游客的一般与特定环境保护行为;(2)目的地依恋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3)游客满意度负向影响一般环境保护行为,正向影响特定环境保护行为;(4)目的地依恋对一般环境保护行为的作用强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游客目的地依恋对一般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程度更强。这表明目的地依恋不仅直接影响游客环境保护行为,而且通过满意度施加间接影响,并且目的地依恋与一般环境保护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因此,为了提升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目的地管理者应发挥游客在目的地环境保护中的首要作用,通过重视游客情感价值、培育游客的目的地依恋、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等途径激发游客内在环境保护行为机制,实现旅游者与目的地和谐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依恋 环境保护行为 满意度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的地依恋记忆的动态表征:从初游到重游的情感迁移——以海南岛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董引引 曲颖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5-106,共12页
目的地依恋的动态演化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海南岛为案例地,引入时间轴,借鉴认知网络模型和选择性注意机制,重点探讨随着旅游经历的积累,游客个体身份从初游者向重游者转变的过程中,其目的地依恋情感记忆网络的动态表征... 目的地依恋的动态演化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海南岛为案例地,引入时间轴,借鉴认知网络模型和选择性注意机制,重点探讨随着旅游经历的积累,游客个体身份从初游者向重游者转变的过程中,其目的地依恋情感记忆网络的动态表征规律。结果表明:(1)依恋记忆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不断增强,小世界特征凸显,网络发育逐渐成熟;(2)海洋风光是永恒的主题,旅游宣传作用(如影视宣传)呈衰弱之势,而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在重游阶段得到发掘,具身实践(社交活动)和精神情绪(逃逸遁隐)载体在网络中的中介作用呈强化之势;(3)关键性网络路径具有继承、断裂性并存和极化效应减弱等复杂的特征;(4)在同一社团内部元素间和不同社团间均存在不同程度“调整“”重构”“合并”等变化。自然景观抱团联动不断地向人文景观跨越,并兼容具身实践社团,最终实现旅游情景依附。研究丰富了时间框架下对目的地依恋动态表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地依恋 依恋记忆网络 动态表征 初游 重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刺激如何激发情感?多感官旅游体验对目的地依恋的持续性影响机制 被引量:15
4
作者 董引引 曲颖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21,共21页
为回应感官刺激如何激发目的地依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以海南省为案例地,采用连续性追踪调查方法,探索不同阶段(在场和游后)多感官旅游体验的内部结构对目的地依恋不同状态的持续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感官旅游体验主要通过感官权... 为回应感官刺激如何激发目的地依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以海南省为案例地,采用连续性追踪调查方法,探索不同阶段(在场和游后)多感官旅游体验的内部结构对目的地依恋不同状态的持续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感官旅游体验主要通过感官权力、联觉效应和感官主题等记忆结构正向影响目的地依恋,但在不同旅游阶段,“感官-情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感官权力方面,在场旅游阶段,以海洋景观为主导的视觉元素对激发目的地依恋的外显状态发挥核心作用;在游后回忆阶段,核心元素突破了视觉局限,椰风海韵、海鲜、新鲜空气和亲水触感等多感官元素的稳定性凸显,并积极正向影响着目的地依恋的内隐状态。(2)联觉效应方面,在场旅游阶段,以海洋景观为主导的核心视觉元素联合成为激发目的地依恋外显状态的中枢区;在游后回忆阶段,视觉范畴下的海洋景观和味觉范畴下的海鲜成为引领多感官联觉的双核心,共同影响目的地依恋的内隐状态。(3)感官主题方面,在场旅游阶段,存在6个主题鲜明的多感官社团,其中“海洋观光之旅”和“亲水之旅”社团是塑造目的地依恋外显状态的关键;在游后回忆阶段,多感官主题社团的数量减少为4个,其中“海洋观光之旅”和“美食之旅”社团对目的地依恋内隐状态的塑造力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多感官旅游体验激发目的地依恋内在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体验 目的地依恋 记忆 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方投射形象-游客目的地依恋”网络机制对比分析--以海南重游驱动为背景 被引量:11
5
作者 曲颖 董引引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83,I0013,I0014,共13页
本文基于海南营销战略需从“交易型”向“关系型”转变的现实背景,针对性选择重游目标市场,从供需主体的心理认知网络视角出发,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思想,对海南“官方投射形象—游客目的地依恋”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度表征和对比分析。结... 本文基于海南营销战略需从“交易型”向“关系型”转变的现实背景,针对性选择重游目标市场,从供需主体的心理认知网络视角出发,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思想,对海南“官方投射形象—游客目的地依恋”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度表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投射网络的联接密度和网络效率均低于依恋网络,投射网络的整体态势具有脆弱性;(2)核心类元素在投射和依恋网络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依恋记忆中被率先激活的元素(美食、气候天象、旅游设施和生活方式)不被官方所重视,而官方所重点投射的民俗文化、服务质量、户外游憩、免税购物却并未被依恋游客所同等认可;(3)依恋网络中海洋风光—美食和海洋风光—旅游设施的组合被游客所偏好,而投射网络中海洋风光—民俗文化和海洋风光—户外游憩组合间的联系最为紧密;(4)依恋子群规模较小,以核心元素和重点元素为主,而投射子群冗长,构成元素复杂多样,极化效应却不显著。研究证实交易型营销策略下的官方投射在吸引依恋型重游客方面的失控和低效率,并为DMO关系型营销策略的调整和重游市场的维护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官方投射形象 目的地依恋 重游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