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程目标温度管理对颅脑创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1
作者 赵万勇 孙晓朋 +2 位作者 王景景 李晓红 孙洪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5-1630,共6页
目的通过延迟低温治疗探讨不同时程目标温度管理对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NT组、HT4h组、HT24h组及HT48h组。采用电子可控性皮质损伤装置制备TBI大鼠模型,NT组于... 目的通过延迟低温治疗探讨不同时程目标温度管理对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NT组、HT4h组、HT24h组及HT48h组。采用电子可控性皮质损伤装置制备TBI大鼠模型,NT组于TBI后延迟4 h给予常温(37℃)治疗,实验组于TBI后延迟4 h给予低温(33.0±1.0)℃治疗4、24和48 h。TBI后3 d通过横杆跑动实验和斜坡爬壁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伊文斯兰染色测定血脑屏障透通性,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变化,免疫荧光/组化染色检测DCX和GFAP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记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NT组相比,实验组能明显提高TBI大鼠的运动功能,降低血脑屏障透通性,保护海马神经元,促进DCX表达,抑制GFAP表达,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的表达,而在HT48h组的保护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长时程的延迟目标温度管理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温度管理 亚低温 颅脑创伤 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亚低温技术目标温度管理能力和安全性临床实验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廖敏 刘鹏 +1 位作者 邓星 左泽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2-336,共5页
目的建立直肠亚低温技术,考察目标温度管理(TTM)能力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病例系列报告,以自制的直肠亚低温装置(中国新型实用专利201320448017.4)对PICU中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行亚低温治疗,每15 min监测1次,观察TTM(诱... 目的建立直肠亚低温技术,考察目标温度管理(TTM)能力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病例系列报告,以自制的直肠亚低温装置(中国新型实用专利201320448017.4)对PICU中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行亚低温治疗,每15 min监测1次,观察TTM(诱导低温、维持低温稳定水平、复温的控制)能力和安全性指标(持续心电监测、粪隐血、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和寒战)。结果 2014年1月14日至2017年12月31日37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纳入研究,35例患儿降温阶段共采集到712个鼻咽部温度值,随时间延长诱导低温逐渐达到亚低温状态,最长1例超过14 h,诱导低温时间平均为(4. 9±3. 8) h,2、4和6 h达标率分别为31. 4%、51. 4%和68. 6%,平均降温速率为(1. 2±0. 8)℃·h-1。34例患儿低温维持阶段共采集到1 632个鼻咽部温度值,1 499(91.9%)个数据平稳维持在32.0~35.0(34.2±0.6)℃亚低温状态12 h。33例患儿复温阶段共采集到1 418个鼻咽部温度值,1 151(81.2%)个数据处于持续复温状态,其中过快66个,偏快175个,正常910个,出现反跳234个(反跳幅度0.1~0.9℃)。直肠亚低温治疗期间心率随体温降低而降低,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维持阶段粪潜血阳性25/34例(73.5%),观察到寒战11次,其中在36.0~37.0℃有7例。结论经直肠亚低温技术作为一种新TTM方法,控温能力是有效的,实施过程是安全可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温度管理 新方法 临床试验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薛阳阳 姚红林 +3 位作者 顾璐璐 童智慧 李维勤 叶向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温护理方法;2017年收治的47例设为干预组,采用目标温度管理策略进行体温复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损伤控制性... 目的探讨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温护理方法;2017年收治的47例设为干预组,采用目标温度管理策略进行体温复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损伤控制性手术前复苏时间,以及在2个时间点的体温、pH值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前,干预组复苏时间、体温、血pH值、乳酸、凝血反应时间、凝血形成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凝固角、最大振幅、纤维蛋白溶解率及纤维蛋白溶解百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目标温度管理策略可明显改善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发生,预防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的发展,为患者行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低体温 保温 目标温度管理 损伤控制性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实践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5
4
作者 荀静 祁静 +3 位作者 周梦良 薛阳阳 王珂 孙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3,88,共5页
目的评价与总结对颅脑创伤患者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国立指南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 目的评价与总结对颅脑创伤患者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国立指南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6篇、专家共识2篇,最终总结出包括评估、目标温度的选择、干预时间、干预措施、监测技术、并发症预防等6个方面的20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对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可指导临床实践,充分考虑患者现实情况,或可降低颅脑创伤对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目标温度管理 低温治疗 控制常温 发热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证据总结应用障碍及促进因素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翔 范晶丽 +5 位作者 孟晓静 周立民 张春霞 冯英璞 霍晓冉 许梦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4-17,共4页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循证实践临床应用的障碍及促进因素,为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对神经外科ICU工作的7名护士及3名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主题描述。结果提炼出证据、...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循证实践临床应用的障碍及促进因素,为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对神经外科ICU工作的7名护士及3名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主题描述。结果提炼出证据、组织环境和促进因素3个主题及8个亚主题,分别是:部分证据未充分考虑临床情境;医护人员信心不足,证据信息不对称;护士长尚需进一步梳理领导力在证据转化中的具体作用;变革初期会增加工作量,但实践团队态度积极;严格遵循证据要求是实践中的难点;护士对证据信任,愿意推动证据;成立科室医护管理小组是变革实施的有力保障;专项管理及成效促进变革实施。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制订完善相关评估工具及制度流程,重视组织环境在项目持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推动循证实践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目标温度管理 障碍因素 促进因素 证据总结 循证实践 证据应用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搏骤停病人自主循环恢复后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温亚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143-2145,共3页
[目的]探讨目标温度管理(TTM)在心搏骤停病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62例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用TTM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头... [目的]探讨目标温度管理(TTM)在心搏骤停病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62例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用TTM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部降温法,观察两组病人在达到目标温度的例数和时间、神经功能预后(NIHSS量表)及病死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病人达到目标温度的例数多于对照组,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后72h以后NIHSS总分、病死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M应用于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人,可以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温度管理 心搏骤停 自主循环恢复 神经功能预后 病死率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控制性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昊 张华忠 +1 位作者 张劲松 孙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32-1734,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上可使用的控制性低温方法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脑保护中的治疗价值。尤其对暂无新型温度反馈调控装置的单位,观察此体表体内联合控温方法的应用,以期对临床救治提供一种有效且可实施的控制性低温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8月... 目的:探讨临床上可使用的控制性低温方法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脑保护中的治疗价值。尤其对暂无新型温度反馈调控装置的单位,观察此体表体内联合控温方法的应用,以期对临床救治提供一种有效且可实施的控制性低温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本科住院的心肺复苏术后采用联合控温法患者10例。记录低温启动时间、温度达标时间、低温维持时间以及复温时间,降温方法、不良反应情况以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10例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到低温启动时间为30~200 min,平均(95.0±71.6)min;均采取体表联合血管内降温方法;温度达标时间为45~180 min,平均(101.0±37.6)min;低温维持时间为24~72 h,平均(38.2±17.0)h;控制核心体温在34.0~35.8℃,波动范围在(0.7±0.2)℃;复温至37℃持续时间为8~14 h,平均(11.6±1.6)h;发生不良反应3例,其中1例肺部感染加重,1例血小板下降,1例低血钾。10例中存活7例,出院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结果(75.6±103.3)ng/mL;出院时,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CPC)在3~5分。结论:体表体内联合控温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该方法降温合理,控温平稳,不良反应少,能够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预后以及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低温 目标温度管理 心肺复苏 脑保护 血管内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