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视人群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范圆媛 杨彬 +2 位作者 雷杰 胡仔仲 谢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8-835,共8页
目的:基于新的血管密度量化方法探讨近视人群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RPC)血流密度与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脉络膜血流参数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月—2020年1月于南... 目的:基于新的血管密度量化方法探讨近视人群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RPC)血流密度与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脉络膜血流参数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月—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眼底筛查的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人群100只眼(HM组)和中低度近视(low-to-moderate myopia,LMM)人群82只眼(LMM组)纳入研究。测量所有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轴(axial length,AL)、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行裂隙灯显微镜和散瞳后眼底、眼底彩色及无赤光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受检眼视盘区4.5 mm×4.5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获取视盘多色超广域激光扫描眼底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图像,分别有两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以视盘为中心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区。所有SLO和血流图像由同一名眼科医生绘制盘周β区萎缩弧(peripapillary atrophy-β,PPA-β),经另一名高年资眼科专家审核后使用PyCharm软件计算PPA-β区面积及相应的脉络膜层血流密度。将AL、SE、PPA-β区面积及血流密度、盘周RNFL厚度与RPC血流密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HM组与LMM组受检眼对比,平均盘周RNFL厚度及除颞侧以外的分区RNFL厚度、RPC平均血流密度及除颞侧以外的分区血流密度、PPA-β区面积及其内脉络膜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平均盘周RNFL厚度、PPA-β区相应的脉络膜血流密度与RPC平均血流密度呈正相关(P<0.001);AL、PPA-β区面积与RPC平均血流密度呈负相关性(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平均RNFL厚度(P<0.001)和PPA-β区面积(P=0.014)为RPC平均血流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对同一区域的RNFL厚度和RPC血流进行亚组分析,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盘周RNFL厚度和PPA-β区面积是RPC血流变化的重要原因,提示眼底结构和血流之间存在关联,需重视近视相关视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周神经纤维层 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高度近视 盘周萎缩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应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的临床筛查 被引量:17
2
作者 唐淼 李淑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应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筛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30例NPDR患者(NPDR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OCTA检查,对其黄斑中心凹无...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应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筛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30例NPDR患者(NPDR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OCTA检查,对其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周长、圆度变化以及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和视盘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层(RPC)上侧、下侧、鼻侧、颞侧4个象限的血流密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NPDR组患者黄斑区SCP和视盘RPC 4个象限的血流密度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43.68±3.03vs.46.98±3.04、42.79±3.17vs.50.45±2.25、43.21±2.67vs.47.44±2.42、44.21±3.22vs.51.72±5.32、46.43±3.54vs.53.02±2.62、45.97±3.67vs.52.53±2.82、44.63±2.73vs.48.19±3.67、41.73±3.15vs.45.12±3.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PDR组患者FAZ面积和周长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大[(0.50±0.06vs.0.43±0.47)mm2、(3.10±0.21vs.2.87±0.22)mm],圆度较对照组明显变小[(0.63±0.05vs.0.67±0.05)%],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OCTA可检测出NPDR的早期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可作为NPDR的辅助筛查,为早期诊治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膜病变(NPDR) 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 视盘旁放射毛细血管(RPC) 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对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盘区血管密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的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谭亮章 张红 +4 位作者 李筱荣 田芳 李志清 陈璐 宫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6-779,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视盘区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在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视盘区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在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对26眼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应用OCTA进行视盘区自动化扫描,以获得视盘区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同时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个月、3个月,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视盘区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减少(F=9.809,P<0.001);术后1 d、1个月、3个月,视盘上半区和下半区的毛细血管密度较术前也均有所减少(F=7.068,P=0.001;F=6.845,P<0.001)。术后1 d,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并无明显变化(P=0.507),但在术后1个月、3个月,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01、0.019)。术后1 d、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779,P<0.001)。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视盘区放射状毛细血管的密度有所减少,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晚期增加的趋势,但对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并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区放射毛细血管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