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厚层盖层段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1
作者 付晓飞 王海学 +2 位作者 宋宪强 王升 樊明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4,共10页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圈闭失利)的首要因素,但不同类型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控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制约着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以厚层膏岩、泥岩盖层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观察、岩石力学测试和室内油气藏解剖,建立...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圈闭失利)的首要因素,但不同类型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控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制约着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以厚层膏岩、泥岩盖层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观察、岩石力学测试和室内油气藏解剖,建立了基于拜尔利摩擦定律、莫尔-库伦破裂准则和盖茨准则的盖层脆韧性转化量化评价方法,揭示出不同脆韧性盖层段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差异性,构建了不同盖层脆韧性条件下的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厚层膏岩、泥岩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主控因素是盖层的脆韧性、断层在盖层段的变形机制及垂向封闭能力;采用断接厚度(HCJT)法量化表征准南地区安集海河组脆性域泥岩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其HCJT临界值约为400 m;采用泥岩涂抹系数(CSSF)量化表征库车坳陷东秋背斜南翼脆韧性域膏岩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其CSSF临界值为3.5~4.0。研究成果对中国沉积盆地断块油气藏三维立体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有效性 脆韧性 变形机制 垂向封闭性 油气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藏盖层封盖能力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曹倩 金强 程付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3-626,共4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藏盖层疏松未成岩,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但盖层具独特的封闭机理及模式,封盖了大规模的天然气。通过计算盖层与储集层的排替压力差和理论封盖气柱高度,评价了盖层的有效性,同时计算了生物气藏中气体突破盖层时...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藏盖层疏松未成岩,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但盖层具独特的封闭机理及模式,封盖了大规模的天然气。通过计算盖层与储集层的排替压力差和理论封盖气柱高度,评价了盖层的有效性,同时计算了生物气藏中气体突破盖层时间和气体渗流速率,揭示气藏的封盖过程。结果表明,未成岩盖层有效性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变好,而且当气藏储集层中气柱高度大于盖层理论封盖气柱高度时,下部气体可以通过盖层渗流散失,但渗流过程是短暂的,之后气藏又处于封盖状态。总之气藏的封盖—渗流是动态平衡过程,因此叠置的储集层与盖层依靠排替压力差仍可封盖一定量的气体,这就是未成岩气藏盖层的叠加式封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盖层有效性 封盖模式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互层盖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高鹏博 吕丁友 +2 位作者 黄江波 王改卫 王海学 《能源与环保》 2021年第11期115-120,共6页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的最主要原因,砂—泥互层层序中油气垂向富集的主控因素是盖层泥地比和垂向封闭能力。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提出了应用泥地比判定盖层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柴达木盆地西缘砂泥互层型盖层有效性...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的最主要原因,砂—泥互层层序中油气垂向富集的主控因素是盖层泥地比和垂向封闭能力。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提出了应用泥地比判定盖层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柴达木盆地西缘砂泥互层型盖层有效性定量评价图版。通过柴达木盆地油气纵向分布与盖层泥地比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泥地比大于70%时,为有效盖层;当泥地比介于70%~45%时,盖层连通概率明显增加,导致大多数探井出现失利现象;当泥地比小于45%时,基本达到完全连通状态,无法作为盖层封闭油气。大量亚地震断层改变了砂—泥互层盖层的结构,使其形成砂—砂对接渗漏通道,盖层垂向失效,因而建立了应用蒙诺卡罗法定量预测垂向渗漏风险的方法。评价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盖层的渗漏几率较大,风险较高;上油砂山组盖层垂向连通率约为2%,连通性较差,风险较低,这与实际勘探结果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有效性 连通性 垂向封闭性 油气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化清 刘宗堡 +7 位作者 吴孔友 徐怀民 杨占龙 孙夕平 倪长宽 康继伦 王牧 靳继坤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6,共12页
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 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整合风化黏土层识别与封堵性定量评价为核心的源外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区带评价技术体系;②形成以隐蔽层序界面识别与高频层序格架建立、基于多属性变时窗波形聚类为基础的沉积体宏观分布地震预测、基于稀疏理论地震反演和最小地震干涉分析的薄互储层预测等为核心的岩性地层圈闭边界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这些技术方法在推广应用后,为在相关盆地部署风险探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区带评价技术 圈闭评价技术 输导体系 盖层有效性 风化黏土层 不整合结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