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8段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及构型模式
1
作者 王译羚 张成弓 +3 位作者 虎建玲 杜佳宁 侯林君 陈洪德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1460,共20页
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进展迅速,随着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定量表征研究的持续深化,盆地东南部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强化该区域沉积演化认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沉积砂体规律,梳理其空间组合形态,对盆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进展迅速,随着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定量表征研究的持续深化,盆地东南部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强化该区域沉积演化认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沉积砂体规律,梳理其空间组合形态,对盆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岩相学观察、粒度分析、地化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通过对研究区识别构型要素,结合测井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建立构型要素的判别公式,实现定性定量识别构型要素、构建研究区构型要素的立体分布特征。在研究区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8段(山2段—盒8段)中识别出9种主要岩相类型,10种构型要素,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泥炭沼泽5种构型要素的Fisher判别公式,判别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6种叠置方式。研究区山2段、山1段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在构型要素判别公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山2段、山1段和盒8段的砂体构型分布模式,山2段砂体构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山1段以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较为发育,二者叠置频繁,盒8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较为发育,砂体叠置样式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砂体构型 沉积特征 三角洲前缘 叠置特征 山西 下石盒子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发育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61
2
作者 田景春 吴琦 +3 位作者 王峰 林小兵 张锦泉 曹桐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403-2412,共10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为研究对象,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盆地内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演化过程中储集砂体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含砾粗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等;成因复杂:包... 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为研究对象,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盆地内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演化过程中储集砂体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含砾粗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等;成因复杂:包括冲积扇砂体、河流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等;分布广泛:具有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特征。在上述基础上,系统深入分析了控制盒8大面积砂体分布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强物源、多物源供给是基础,多水系发育是前提,平缓古地貌是背景,高流速河流是动力。其中,强物源、多物源不仅为盆地内提供了丰富碎屑物质,而且控制着盆地内不同区域储集砂体的岩性特征;多水系发育为形成大面积砂体分布提供了条件,发源于物源区向盆地内搬运陆源碎屑物质的六条水浅流急的辫状河道在盆地中部汇合交叉控制着单层砂体厚度及其连片性。平缓古地貌控制着多河道发育和长距离搬运过程中河道摆动、迁移频繁,并相互叠置交叉。高流速河流控制着平缓古地形上发育的多河道不断交叉、复合。并定量计算了盒8段储集砂体沉积时的地形古坡度,平均坡降为1.10m.km-1,平均坡度为0.063°;古河流水体平均流速为8.31m.s-1。进而,结合盆地内钻井实际建立了下石盒子组盒8段独具特色的"强物源供给的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石盒子 8 砂体特征 控制因素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东部二叠系盒8段储层次生孔隙形成主控因素
3
作者 石新 欧阳诚 +3 位作者 冯明友 朱萌 黄文明 谢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4-59,共6页
苏里格气田东部下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是苏里格气田东部主要含气层位,其储集空间以各类次生孔隙为主。为明确次生孔隙控制因素,结合铸体薄片鉴定与定量统计、流体包裹体温度及成分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盒8段储层次生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进... 苏里格气田东部下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是苏里格气田东部主要含气层位,其储集空间以各类次生孔隙为主。为明确次生孔隙控制因素,结合铸体薄片鉴定与定量统计、流体包裹体温度及成分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盒8段储层次生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东部盒8段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受有机酸溶蚀、深部热流体作用共同影响;平面分布受沉积相、构造及油气运移路径复合控制。沿构造鼻隆轴线方向、基底断裂结合部位与厚砂体叠合区附近次生孔隙最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东部 上古生界 下石盒子8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盒8段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空间展布 被引量:9
4
作者 刘金库 胡杨 伍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0,共7页
为确定苏里格气田盒8段多期叠置辫状河致密砂岩储集层构型和空间展布,利用测井和岩心资料,参照现代河流,确定了研究区辫状河储集层的构型划分方案,分级次精细解剖了储集层构型单元;利用基于象元法和基于目标法联合模拟,建立了包含多级... 为确定苏里格气田盒8段多期叠置辫状河致密砂岩储集层构型和空间展布,利用测井和岩心资料,参照现代河流,确定了研究区辫状河储集层的构型划分方案,分级次精细解剖了储集层构型单元;利用基于象元法和基于目标法联合模拟,建立了包含多级构型单元的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三维模型,精细刻画了不同类型储集层构型的空间展布。研究区盒8段储集层为多期辫状河道砂体垂向和侧向切割叠置形成,单一辫流带内心滩呈透镜状,内部被不连续的落淤层分隔,辫流水道环绕心滩分布。依据三维模型,储集层可分为不同级次构型体,其中有利储集层为盒84小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西部南北向展布的两大辫流带内,优质砂体在辫流带内部呈透镜状分布。研究结果应用于水平井部署和地质导向,钻探结果与模型预测符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盒子 8 辫状河 储集层 构型单元 心滩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36-11提高采收率试验区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定量表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忠军 李进步 +3 位作者 马志欣 吴小宁 付斌 王文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1,共7页
辫状河心滩和辫状水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砂体,砂体横向变化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辫状河发育规模差异明显,严重制约了辫状河储集层的精细开发。以储集层构型理论为指导,对苏里格气田苏36-11提高采收... 辫状河心滩和辫状水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砂体,砂体横向变化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辫状河发育规模差异明显,严重制约了辫状河储集层的精细开发。以储集层构型理论为指导,对苏里格气田苏36-11提高采收率试验区盒8下亚段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进行了定量表征,并对有效砂体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辫状水道宽度100~550 m,复合(单一)心滩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 350~4 300 m和480~1 950 m.最后,基于微相单元发育规模和分布规律,结合试气、试采等生产动态的有效砂体综合评价表明:H_8x^(1-3)和H_8x^(2-3)单层心滩和辫状水道连片分布,有效砂体钻遇率高,是最有利的目标层位,心滩和辫状水道砂体均是有利的储集砂体;H_8x^(1-2)和H_8x^(2-2)单层心滩有效砂体钻遇率高,孤岛状的心滩是较为有利的储集砂体;H_8x^(1-1)和H_8x^(2-1)单层有效砂体综合钻遇率低,仅少量心滩可能含气,开发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盒子 8下亚 辫状河储集层 构型单元定量表征 有效砂体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