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工业城市长治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对臭氧生成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邢怡然 牛月圆 +3 位作者 闫雨龙 彭林 董佳奇 越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02-4210,共9页
以典型工业型城市长治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来源解析,基于大气盒子模型(AtChem-MCM)对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和臭氧(O_(3))生成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治市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分... 以典型工业型城市长治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来源解析,基于大气盒子模型(AtChem-MCM)对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和臭氧(O_(3))生成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治市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分别占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的57.49%、16.05%、9.17%和17.29%.PMF结果显示,机动车源对VOCs浓度的贡献最高(28.45%),其次为工业源(26.19%)、燃烧源(21.09%)、植物源(12.99%)和溶剂使用源(11.28%).O_(3)生成模拟结果显示日间O_(3)平均净生成速率为23.01×10^(-9)h^(-1),11时O_(3)净生成速率达到峰值(54.32×10^(-9)h^(-1));长治市O_(3)生成对VOCs和NOX均敏感,其中烯烃(1.05)和NOX(0.35)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系数(RIR)较高.污染源中工业源(0.072)、溶剂使用源(0.071)和机动车源(0.068)的RIR值相对较高,是对O_(3)生成贡献较大的污染源.工业型城市应加强控制工业源和机动车源排放以缓解O_(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源解析 大气盒子模型 臭氧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南海主要出流通道的诊断及讨论 被引量:8
2
作者 董丹鹏 周伟东 +1 位作者 杨阳 杜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通过一个基于质量、热量和盐量守恒的最优化盒子模型,探讨南海的主要出流通道,并详细阐述了该盒子模型中最优化的物理含义,指出这是一种平流排热、排盐最高效的系统。计算结果表明,卡里马塔海峡是南海最主要的出流通道;南海海表有巨大... 通过一个基于质量、热量和盐量守恒的最优化盒子模型,探讨南海的主要出流通道,并详细阐述了该盒子模型中最优化的物理含义,指出这是一种平流排热、排盐最高效的系统。计算结果表明,卡里马塔海峡是南海最主要的出流通道;南海海表有巨大的热通量和淡水通量输入,作为一个热盐守恒的系统,将高温低盐的海水从宽阔的卡里马塔海峡排出是维持整个海区热盐平衡最快速有效的途径。应用更为复杂的、考虑了热盐结构和动力学因素的逆方法进一步地验证了以上结果,同时逆方法结果还揭示了吕宋海峡断面流速分布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盒子模型 最优化 海峡 输运 逆方法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夏季臭氧污染特征与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赵敏 申恒青 +7 位作者 陈天舒 李吉东 孙忠泉 纪元元 薛丽坤 李红 王文兴 尚凡一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1361,共11页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代表性城市东营市夏季环境空气臭氧(O_(3))污染成因,利用2021年6月东营市大气超级站监测数据与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OBM),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特征与O_(3)生成敏感性机制,并开展了前体物减排效果评估.结果表明...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代表性城市东营市夏季环境空气臭氧(O_(3))污染成因,利用2021年6月东营市大气超级站监测数据与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OBM),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特征与O_(3)生成敏感性机制,并开展了前体物减排效果评估.结果表明:①2021年6月东营市O_(3)污染较严重,O_(3)污染天〔日最大8 h平均O_(3)浓度值(MDA8-O_(3))≥160μg/m^(3)〕占比达50.0%,MDA8-O_(3)、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浓度平均值较非污染天分别升高70.0%、10.4%和7.6%.②O_(3)污染天呈高温、低湿的特点,O_(3)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在污染天显著增强.③基于本地化的O_(3)生成潜势计算表明,与非污染天相比,污染天异戊二烯、乙烯和甲苯对O_(3)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增加了114.3%、68.6%和38.2%.④污染天O_(3)本地净生成速率明显升高.O_(3)生成处于VOCs-NO_(x)协同控制区,减少VOCs和NO_(x)排放均可有效降低O_(3)生成.研究显示,现阶段东营市应实施VOCs/NO_(x)协同减排比例大于或等于1∶1的减排策略,污染天(尤其是夜间)应加大NO_(x)及VOCs减排力度,减轻污染天温度升高及植物源排放增加等不可控因素对O_(3)污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臭氧 臭氧生成潜势 敏感性分析 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OBM)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802.11DCF性能分析的简单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黎宁 史诚光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9-342,共4页
为了简化全互连环境饱和情况下IEEE802.11DCF的性能分析方法,采用了一种简单的盒子-球模型。研究了将活跃结点发送报文时的碰撞转换成对相同数目的球独立随机放入多个盒子问题,盒子数目与活跃节点的平均竞争窗口相关。当有多个球恰巧落... 为了简化全互连环境饱和情况下IEEE802.11DCF的性能分析方法,采用了一种简单的盒子-球模型。研究了将活跃结点发送报文时的碰撞转换成对相同数目的球独立随机放入多个盒子问题,盒子数目与活跃节点的平均竞争窗口相关。当有多个球恰巧落入同一个盒子中时,表明相应时刻会有碰撞发生。针对结点重发次数有限的实际情况,将发送结点的状态变化看作一个一维有限状态的马尔可夫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虚发送周期和平均竞争窗口的计算802.11DCF容量的简单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2.11DCF 盒子-球模型 虚发送周期 平均竞争窗口 网络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EEE 802.11功耗分析
5
作者 黎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7,共4页
为得到IEEE 802.11DCF在全互连网络饱和情况下的功耗,采用“盒子-球”模型对报文碰撞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将发送结点的状态变化看作一个状态有限的一维马尔可夫过程,运用一种基于虚发送周期和平均竞争窗口概念的方法分析了IEEE 802.11... 为得到IEEE 802.11DCF在全互连网络饱和情况下的功耗,采用“盒子-球”模型对报文碰撞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将发送结点的状态变化看作一个状态有限的一维马尔可夫过程,运用一种基于虚发送周期和平均竞争窗口概念的方法分析了IEEE 802.11DCF的功耗性能。结果表明,报文长度、信道速率等因素对协议功耗性能只有微弱影响;结点数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协议功耗主要由接收功耗决定,与发送功耗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2.11DCF 盒子-球模型 功率消耗 虚发送周期 平均竞争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草甸群落结构和组成分析及野花组合模拟构建 被引量:12
6
作者 房味味 任鸿雁 +1 位作者 凌隽 袁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3,共7页
依据基于植物性状的群落构建机制,对位于晋冀交界处的典型北方草甸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多样性以及不同亚层物种的叶级谱、叶片形状、叶倾角、叶片数和冠(丛)径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采用“盒子”模型对群落垂直剖面进行模拟构建;此外,根据... 依据基于植物性状的群落构建机制,对位于晋冀交界处的典型北方草甸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多样性以及不同亚层物种的叶级谱、叶片形状、叶倾角、叶片数和冠(丛)径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采用“盒子”模型对群落垂直剖面进行模拟构建;此外,根据中国北方草甸常见的野生植物种类提出了不同层次适宜配置的种类。结果表明:根据株高可将草甸群落划分为3个亚层,其中第2亚层的种数、株(丛)数、重要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Gleason丰富度指数均最大,第1亚层的各项指标均最小;同一重要值等级下,第2亚层植物的冠(丛)径最高、第1亚层的最低。第1亚层植物茎型为直立且不分枝或少分枝,第2亚层植物以丛生茎型为主,第3亚层植物以匍匐状或莲座丛状为主。3个亚层的植物均以小叶型为主;第1亚层植物均具3-10枚叶片,叶片一般兼具茎生叶和基生叶,茎生叶主要为卵形和披针形,且以斜叶型(叶倾角30°-60°)为主;第2亚层以具3-10枚和11-30枚叶片的植物为主,线形、披针形、卵形和阔卵形叶片均存在,且以斜叶型为主;第3亚层以具3-10枚叶片的植物为主,叶片有阔卵形、卵形和披针形,且均为平叶型(叶倾角约90°)。根据各亚层植物性状,用长宽比较大的长方形“盒子”模拟第1亚层,用正方形“盒子”和长宽比小于第1亚层的长方形“盒子”模拟第2亚层,用长宽比最小的长方形“盒子”模拟第3亚层,据此构建北方草甸群落垂直剖面的“盒子”模型。根据该模型,人工野花组合群落适宜的配比为高大的植物种类占20%、中间层次种类占50%、低矮种类占30%,其种数和株(丛)数可因景观需求和立地条件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草甸群落 垂直结构 性状 盒子模型 人工群落构建 野花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含气量计算的页岩气地层压力预测
7
作者 张永强 陈朝伟 +4 位作者 周博宇 刘飞 赵云鹤 寇显富 陶晓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73-77,共5页
地层压力系数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该系数均由试井获得。由于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特征,因而通过试井准确获取页岩气地层压力系数的难度较大。为此,提出了"扁盒子"模型构想,即利用气体状态方... 地层压力系数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该系数均由试井获得。由于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特征,因而通过试井准确获取页岩气地层压力系数的难度较大。为此,提出了"扁盒子"模型构想,即利用气体状态方程来预测页岩气地层压力,并在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区块YS108井区进行了现场校核。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扁盒子"模型构想,根据地层压力系数计算流程求得的地层压力系数与试井解释结果相吻合,证实该方法简便实用、准确可靠;(2)在钻井取心过程中岩心含气量会有损失,虽然可以通过解吸速率进行损失气量校核,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要获取准确的含气量数据就必须采取密闭取心的方式;(3)可以通过含气量测定来预测地层压力,进而寻找高储层压力"甜点区"、提高布井成功率;(4)通过预测的地层压力可以对测井资料解释的含气量进行标定;(5)通过建立区域内目的层孔隙压力剖面图和分布图,可以指导页岩气有利富集区的圈定,优化页岩气水平井轨迹箱体设计;(6)通过地层压力预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页岩气单井产量。结论认为,采用该方法可以达到快速预测页岩气地层压力的目的,有助于加快页岩气勘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含气量 地层压力系数 孔隙压力 “扁盒子模型 地层压力预测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