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监测麻醉管理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董迎春 苏荣祥 +1 位作者 吴蔚媚 李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628,共3页
目的研究监测麻醉管理(MAC)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变化。方法将46例口腔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局部麻醉组(L组)和MAC组(M组),每组23例。L组给予2%利多卡因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M组在表面麻醉和局部... 目的研究监测麻醉管理(MAC)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变化。方法将46例口腔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局部麻醉组(L组)和MAC组(M组),每组23例。L组给予2%利多卡因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M组在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和芬太尼,然后进行PDT。按镇静/警觉(OAA/S)评分标准对镇静深度进行评价,并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1)、局部麻醉后(T2)、静脉给药后/切皮前(T3)、切皮时(T4)、扩张钳扩张时(T5)和气管切开导管进入气管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术后随访M组患者是否术中知晓。结果与基础值相比,L组的MAP和HR值在T4~T6时均显著升高(P<0.05);M组的MAP和HR值在T3时显著下降(P<0.05),T4~T6时与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的MAP和HR值在T3~T6时均显著低于L组(P<0.05)。不论是与基础值相比,还是与L组相比,M组的SE和RE值在T3~T6时均显著降低(P<0.01)。随着OAA/S评分的降低,RE和SE值也显著降低(P<0.05)。术后随访,M组患者无1例术中知晓。结论 MAC技术使患者具有更高舒适度,对PDT过程无记忆,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是实施PDT的一种较好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麻醉管理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输注右美托咪定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苏荣祥 邵云 +1 位作者 李刚 顾小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右美托咪定(DDM)施行监测性麻醉管理(MAC)用于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手术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术前预防性行PDT的口腔颌面肿瘤手术患者38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19例。D组静脉注射DDM 0.5μ... 目的:观察使用右美托咪定(DDM)施行监测性麻醉管理(MAC)用于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手术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术前预防性行PDT的口腔颌面肿瘤手术患者38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19例。D组静脉注射DDM 0.5μg/kg,10 min泵完;M组静脉注入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1μg/kg。给药后,2组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后行PDT。观察记录给药前(T0)、用药后(T1)、切皮时(T2)、置入气管切开插管时(T3)各时点患者MAP、HR和Sp O2;记录气管切开过程中患者术中Ramsay评分、呛咳、呼吸抑制、心血管反应等不良事件,术后24 h随访患者对PDT不良回忆情况。结果:D组T1,T2时MAP,HR明显低于T0时,而M组T3时MAP和HR高于T0时(P〈0.05);T1、T2和T3时D组MAP和HR明显分别低于M组(P〈0.05);T0-T3时点D组呛咳、呼吸抑制低于M组(P〈0.05)。结论:在PDT中采用监测性麻醉管理,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比,单次输注右美托咪定更有利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呛咳和呼吸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DDM) 单次输注 监测麻醉管理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