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郑波 李家泰 +8 位作者 吕媛 陈扬 林江涛 苏楠 何洁 林桂秋 顾俊明 王慧玲 霍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目的 :以环丙沙星注射液作为对照药 ,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评价山西芮城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 ,完成可评估病例 12 4例 ,其中试验组 61例 ,对照组 63... 目的 :以环丙沙星注射液作为对照药 ,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评价山西芮城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 ,完成可评估病例 12 4例 ,其中试验组 61例 ,对照组 63例。剂量均为每次 0 .10 .2g ,每日二次 ,疗程 714d。结果 :临床有效率试验组为 90 .16%,对照组为 80 .95 %,各种致病菌清除率试验组为 94.5 5 %,对照组为 89.5 9%,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 4.92 %和 7.94%。两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表明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随机对照 细菌性感染 临床试验研究 环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迟发过敏反应5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庄淑萍 邢跃平 邢陆英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9期581-581,共1页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迟发过敏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孙珉丹 杨春光 宋东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3-394,共2页
目的 :探讨新一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对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观察泌尿系感染患者 64例 ,男 8例 ,女 5 6例 ,平均年龄 (4 0± 17)岁。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 目的 :探讨新一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对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观察泌尿系感染患者 64例 ,男 8例 ,女 5 6例 ,平均年龄 (4 0± 17)岁。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对照组应用氧氟沙星注射液 ,均静脉点滴。疗程 7~ 14d。结果 :临床观察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泌尿系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 87.5 %和62 .5 % ,细菌转阴率分别为 81.6%和 4 8.6%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6.3%和 12 .6%。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泌尿系感染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引起变态反应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淑玲 张芳 顾晓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12B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变态反应 静脉滴注 药物过敏史 葡萄糖溶液 病例简介 肢体活动 言语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临床研究
5
作者 陈明伟 李忠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5-135,共1页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临床研究 抗生素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模式识别技术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勇 宋岩 +1 位作者 丛茜 赵冰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8-1322,共5页
测定同一厂家生产的53个不同批次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近红外光谱.先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光谱变量进行去噪,并对其有效的压缩,以提高建模效率,再分别利用神经网络及支持向量机技术建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样品的定量分析模型,并讨论... 测定同一厂家生产的53个不同批次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近红外光谱.先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光谱变量进行去噪,并对其有效的压缩,以提高建模效率,再分别利用神经网络及支持向量机技术建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样品的定量分析模型,并讨论了建模过程中相关参数的优化选择.仿真实验表明,建立的SVM定量分析模型的相关性要优于BP网,同时SVM定量分析模型的RMSECV及RME两个指标值也显示其预测效果良好,泛化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支持向量机 人工神经网络 小波变换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细菌感染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美健 王选定 +1 位作者 康云平 刘路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3-375,共3页
目的 以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为对照组 ,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选择呼吸系统细菌感染 6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 30例 ,予... 目的 以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为对照组 ,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选择呼吸系统细菌感染 6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 30例 ,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果 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为 73.3%,对照组为 6 6 .7%;细菌清除率治疗组为 76 .7%,对照组为 5 9.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 3.3%,对照组为6 .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 乳酸 呼吸系统感染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灯盏花素配伍的稳定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隽 胡俊平 施建舫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期103-104,共2页
目的考察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灯盏花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观察8 h内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灯盏花素配伍液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及紫外光谱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测定两种药物的含量。结果两药... 目的考察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灯盏花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观察8 h内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灯盏花素配伍液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及紫外光谱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测定两种药物的含量。结果两药配伍后,8 h内的含量、pH值、不溶性微粒及外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灯盏花素配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 灯盏花素 配伍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临床抗菌活性测定
9
作者 陈明伟 李忠民 雒文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7-249,共3页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抗菌活性 测定 临床疗效 临床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位滴定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左氧氟沙星的含量
10
作者 黄偲睿 王慧玲 +1 位作者 申聪聪 蔡宏伟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6-769,共4页
对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有效成分左氧氟沙星含量的电位滴定法提出了改进,即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样品中加入1.0~2.0倍于左氧氟沙星的物质的量的盐酸标准溶液,以0.050mol·L-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滴定曲线上第一... 对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有效成分左氧氟沙星含量的电位滴定法提出了改进,即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样品中加入1.0~2.0倍于左氧氟沙星的物质的量的盐酸标准溶液,以0.050mol·L-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滴定曲线上第一个与第三个pH突跃点之间的体积差值计算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按上述方法测定可消除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游离盐酸或游离左氧氟沙星对测定带来的误差。4种不同批次注射液的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相近,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均小于0.30%。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7.6%~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位滴定法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仑滴定法快速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的左氧氟沙星含量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慧玲 汤晨希 +1 位作者 金玲 蔡宏伟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7-540,共4页
在1.0mol·L^(-1)氯化钾电解质溶液中,通过10.00mA的恒电流电解水产生OH-作为滴定剂,直接与盐酸左氧氟沙星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溶液pH 7.30为滴定终点,整个滴定过程可在5min左右自动完成,依据法拉第定律计算得到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在1.0mol·L^(-1)氯化钾电解质溶液中,通过10.00mA的恒电流电解水产生OH-作为滴定剂,直接与盐酸左氧氟沙星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溶液pH 7.30为滴定终点,整个滴定过程可在5min左右自动完成,依据法拉第定律计算得到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左氧氟沙星的含量。采用本方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对照品溶液,相对误差为0.16%;4种不同批次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左氧氟沙星的测定结果与标示值相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0.40%,加标回收率在99.3%~10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滴定法 盐酸 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迟发性变态反应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旻 申妍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1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盐酸 变态反应 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暴露对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亚平 莫璀玲 +1 位作者 李迎鹏 徐棵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3-607,共15页
左氧氟沙星作为一种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畜牧兽医、人类健康等方面应用广泛,属于药物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一种典型代表物。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开展与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PCPs可以通过干扰肠道微生物稳态来造... 左氧氟沙星作为一种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畜牧兽医、人类健康等方面应用广泛,属于药物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一种典型代表物。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开展与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PCPs可以通过干扰肠道微生物稳态来造成各种疾病。为了探索左氧氟沙星对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毒性作用,采用环境浓度下的左氧氟沙星(0、0.01、0.1、1、10、100mg·L^(-1))浸泡成年斑马鱼10d,然后采用石蜡切片与HE染色、16SrD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斑马鱼肠道组织形态,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斑马鱼肠道组织切片显示肠腺体结构紊乱、黏膜层糜烂,绒毛脱落,炎症细胞数量增多,随着左氧氟沙星浓度的升高,损伤作用越强。16SrDNA高通量测序显示斑马鱼肠道细菌中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下降至对照组的70%,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综上,左氧氟沙星会对斑马鱼造成显著的肠道损伤,导致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下降,进而使其免疫和代谢功能弱化。该研究为深入了解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肠道毒性相关机制提供了线索,并将为左氧氟沙星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肠道菌群 肠道稳态 环境毒理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pH对纳米生物炭与针铁矿的异质团聚及左氧氟沙星吸附的影响机制
14
作者 马锋锋 李庆 +2 位作者 赵保卫 焦雅仙 康宏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2-861,共10页
纳米生物炭(BNPs)常与铁氧化物针铁矿(GT)共存于水环境中,其异质团聚行为显著影响左氧氟沙星(LEV)在BNPs上的吸附。溶液pH作为典型水化学条件,对BNPs与GT的异质团聚及LEV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在... 纳米生物炭(BNPs)常与铁氧化物针铁矿(GT)共存于水环境中,其异质团聚行为显著影响左氧氟沙星(LEV)在BNPs上的吸附。溶液pH作为典型水化学条件,对BNPs与GT的异质团聚及LEV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在水体中的异质团聚行为及LEV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XRD、FTIR、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技术表征样品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形貌等特征,通过设计不同溶液pH条件下的团聚实验、沉降实验及吸附实验,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间的团聚行为及其对LEV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酸性(pH=5~6)条件下,由于BNPs与GT表面携带相反电荷,静电引力驱动2种颗粒发生异质团聚。②在碱性(pH=8~9)条件下,BNPs+GT异质团聚体的水力学直径(D_(h))增长更快,氢键及路易斯酸碱作用成为促进异质团聚的主要作用机制,表明分子间作用力在异质团聚中占主导地位。③在吸附过程中,溶液pH通过调控BNPs+GT的表面电荷和团聚行为,显著影响着团聚体对LEV的吸附性能,氢键(普通氢键和电荷辅助氢键)、静电以及孔隙填充共同作用,BNPs与GT间的异质团聚掩蔽或占据了BNPs部分吸附位点和有效官能团,使得BNPs对LEV的吸附受到抑制。研究显示,溶液pH通过调控BNPs与GT的表面电荷和分子间作用力主导其异质团聚机制,而异质团聚行为通过掩蔽/占据吸附位点和官能团显著抑制了BNPs对LEV的吸附效能。研究结果可为解析BNPs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对抗生素归趋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炭 针铁矿 异质团聚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剂β-FeOOH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左氧氟沙星的性能与机制分析
15
作者 付欢 郑云 +3 位作者 蒋永琪 王建米 周俊 雍晓雨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研究了β-FeOOH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EV)的降解性能及其机制。采用水热法合成β-FeOOH催化剂材料并对其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表征。通过改变β-FeOOH光催化反应体系的LEV质量浓度、催化剂质量浓度、H_(2)O_... 研究了β-FeOOH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EV)的降解性能及其机制。采用水热法合成β-FeOOH催化剂材料并对其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表征。通过改变β-FeOOH光催化反应体系的LEV质量浓度、催化剂质量浓度、H_(2)O_(2)质量浓度和初始pH等条件,考察β-FeOOH对目标污染物LEV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合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探讨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活性氧物种及其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在LEV、H_(2)O_(2)和β-FeOOH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200和100 mg/L,初始pH 7的条件下,20 min内LEV的降解率达到100%,180 min内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达到100%。EPR和猝灭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_(2)^(-))是β-FeOOH光催化降解LEV反应过程中的主要活性氧物种。本研究制备的β-FeOOH光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体系可为污染水体的治理提供一种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FeOOH 光催化 (LEV) 活性物种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左氧氟沙星的高效催化降解
16
作者 计宇轩 郑云 +5 位作者 蒋永琪 付欢 王建米 周俊 张雪英 雍晓雨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以CuSO_(4)和乙酰丙酮钴为原料,利用废弃咖啡渣作为生物炭前驱体制备了一种Cu、Co双金属掺杂的生物炭基催化剂(Cu/Co@CGB)。采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表征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径和形貌,并基于过一... 以CuSO_(4)和乙酰丙酮钴为原料,利用废弃咖啡渣作为生物炭前驱体制备了一种Cu、Co双金属掺杂的生物炭基催化剂(Cu/Co@CGB)。采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表征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径和形貌,并基于过一硫酸盐(PMS)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构建催化降解左氧氟沙星(LEV)的反应体系。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及液相色谱质谱(LC MS)解析LEV的降解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Cu/Co@CGB中Cu、Co均匀分散于生物炭骨架,pH为3~10时可高效活化PMS,通过自由基(SO_(4)^(-)·、·OH)与非自由基(1O_(2))途径的协同,5 min时可完全降解质量浓度为10 mg/L的LEV,且Cu/Co@CGB经5次循环实验后对LEV的降解率仍保持92.4%;LEV经脱氟、羟基化及开环等路径逐步矿化。本文证实了Cu/Co@CGB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高效性与可行性,为绿色催化剂的设计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渣生物炭 双金属催化剂 过硫酸盐 高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黄花鸢尾对左氧氟沙星的降解机制
17
作者 卢洪斌 卢少勇 +2 位作者 曾泽泉 贾高彬 黄张根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68,共6页
左氧氟沙星(LVFX)作为典型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目前,LVFX在人工湿地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少,人们对LVFX如何胁迫植物的认知仍不充分。基于此,该研究设计分根试验,解析了黄花鸢尾对LVFX的降解和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左氧氟沙星(LVFX)作为典型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目前,LVFX在人工湿地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少,人们对LVFX如何胁迫植物的认知仍不充分。基于此,该研究设计分根试验,解析了黄花鸢尾对LVFX的降解和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对LVFX降解促进作用显著,LVFX在植物根系及茎叶组织中呈现“脉冲式”变化趋势,根系附近LVFX的吸收和释放同时存在,植物吸收LVFX后对其向上传输动力大于向下传输动力。当黄花鸢尾根系接触到LVFX后,植物组织内保护酶活性迅速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抑制LVFX的胁迫作用。该文对深入认识LVFX对植物的胁迫机理,加强人工湿地对LVFX等新污染物控制效能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黄花鸢尾 迁移转化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芍药散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孕症子宫内膜炎MMP-2/9水平变化及妊娠率的影响
18
作者 董立园 李晓 +2 位作者 陈欣欣 尚新芳 霍军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4-227,共4页
目的 探究当归芍药散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孕症子宫内膜炎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9,MMP-2/9)水平变化及妊娠率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诊治的112例不孕症子宫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 目的 探究当归芍药散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孕症子宫内膜炎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9,MMP-2/9)水平变化及妊娠率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诊治的112例不孕症子宫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则联合使用当归芍药散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MMP-2/9水平变化及临床妊娠情况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MMP-9、MMP-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4、IL-6、CRP、MMP-9、MMP-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1.6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40/52)(χ^(2)=4.703,P=0.030)。治疗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3/60)略低于对照组(7.69%,4/52),但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557)。治疗后观察组流产率为0.00%(0/60)略低于对照组(1.92%,1/52)(χ^(2)=1.164,P=0.280)。治疗后观察组妊娠发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妊娠率为83.00%(50/60)显著高于对照组(59.62%,31/52)(χ^(2)=7.828,P=0.005)。两组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率为0.00%,无差异性。结论 当归芍药散联合左氧氟沙星能有效降低子宫内膜患者炎症反应与MMP-2/9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妊娠率、临床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子宫内膜炎 MMP-2 MMP-9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花生壳生物炭吸附左氧氟沙星的性能研究
19
作者 王磊 方振 谢磊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153-10161,共9页
以KOH作为改性剂、花生壳为原料,制备改性花生壳生物炭(Post-MBC)。利用N 2吸附-脱附、SEM、FTIR、XRD、EDS、BET等手段对Post-MBC进行表征分析,并探究Post-MBC吸附左氧氟沙星(LEV)的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ost-MBC的比表面积为... 以KOH作为改性剂、花生壳为原料,制备改性花生壳生物炭(Post-MBC)。利用N 2吸附-脱附、SEM、FTIR、XRD、EDS、BET等手段对Post-MBC进行表征分析,并探究Post-MBC吸附左氧氟沙星(LEV)的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ost-MBC的比表面积为241.14 m^(2)/g,较改性前提高了3.02倍;总孔体积提高了4倍;平均孔径较改性前下降了0.6 nm;微孔体积为0.08 cm^(3)/g,较改性前提高了2.98倍。0.05g的Post-MBC在吸附最佳条件下(温度为25℃、pH值=4、t=120 min)对50 mL 10 mg/L的LEV去除率高达98.94%,较改性前去除率提高了400%。吸附过程放热且自发进行,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且受不同的扩散步骤控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KOH改性花生壳生物炭对于LEV的去除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H改性 花生壳生物炭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在三种纳米结构矿物表面的吸附特性
20
作者 张伯凯 李姗姗 +1 位作者 徐舒 孟晓辉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9,共15页
有机污染物在纳米结构矿物表面的吸附对其在环境中的富集、迁移、保存等过程影响重大,其吸附规律及机理对理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环境修复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埃洛石、海泡石和模拟矿物介孔二氧化硅对左氧氟沙星(LEV)进行吸附,考... 有机污染物在纳米结构矿物表面的吸附对其在环境中的富集、迁移、保存等过程影响重大,其吸附规律及机理对理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环境修复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埃洛石、海泡石和模拟矿物介孔二氧化硅对左氧氟沙星(LEV)进行吸附,考察时间、温度、溶液初始浓度、pH、离子强度、腐殖酸的影响并探讨吸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三种矿物的吸附量大小为二氧化硅>海泡石>埃洛石,而比表面积归一化的吸附量大小为埃洛石>海泡石>二氧化硅,暗示矿物表面活性位点及孔尺寸的重要影响。Na+的存在通过竞争位点和双电层压缩抑制吸附过程。腐殖酸与LEV络合抑制LEV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通过与天然矿物表面较强的相互作用增加吸附位点而促进LEV在埃洛石和海泡石表面的吸附。在酸性条件,LEV在埃洛石和海泡石表面主要以阳离子交换的形式吸附,二氧化硅以静电作用为主;中性条件,埃洛石和海泡石表面同样存在阳离子交换,此外氢键也是三种矿物表面的主要作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三种矿物的吸附过程,表明矿物表面活性位点的吸附起到主导作用。二氧化硅与海泡石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主要为多层吸附;埃洛石符合Langmuir模型,主要为单层吸附。三种矿物的吸附都是自发、放热、熵增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洛石 海泡石 化硅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