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小檗碱碳点的合成及抗菌性能研究
1
作者 朱肖俊 王帆 +1 位作者 吴新悦 王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1,共6页
文章以盐酸小檗碱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盐酸小檗碱碳点(berberine hydrochloride carbon dots,B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文章以盐酸小檗碱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盐酸小檗碱碳点(berberine hydrochloride carbon dots,B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BCDs的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通过细菌生长曲线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以食源性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为模式菌种,研究BCDs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BCDs粒径小、分散性好,且具有荧光性质;BCDs相较于盐酸小檗碱,具有更强的抗菌能力,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果优于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当BCDs质量浓度分别为40、320μ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抗菌 碳点 盐酸小檗 食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盐酸小檗碱检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潘聪洁 李梦如 +2 位作者 李孟欣 陆美成 马龙飞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1,共7页
该研究以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为硅源,2-氨基苯甲醛为还原剂,通过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良好的蓝色荧光硅纳米颗粒(SiNPs)。所制备SiNPs具有典型球状结构,平均粒径约4.8 nm。在326 nm波长激发下,SiNPs在409 nm波长处呈现最强荧... 该研究以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为硅源,2-氨基苯甲醛为还原剂,通过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良好的蓝色荧光硅纳米颗粒(SiNPs)。所制备SiNPs具有典型球状结构,平均粒径约4.8 nm。在326 nm波长激发下,SiNPs在409 nm波长处呈现最强荧光发射。实验显示,制备的SiNPs具有优异的耐盐性、p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和抗光漂白性。基于内过滤和静态猝灭协同作用,盐酸小檗碱(BRH)能有效猝灭该SiNPs的荧光。基于此,以SiNPs为探针建立了高灵敏检测BRH的荧光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00μmol/L,检测限为0.45μmol/L。方法可应用于药品中BRH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硅纳米颗粒 荧光检测 盐酸小檗 内过滤效应 静态猝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抑制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改善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5
3
作者 关玉龙 张乐 孔德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65-1870,共6页
目的:盐酸小檗碱(BBR)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常用药,但其挽救炎症反应导致的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trl)、DSS模型组、BBR治疗组(DSS+BBR)、BBR+NLRP3激动剂组(DSS+BBR+BMS-986299)... 目的:盐酸小檗碱(BBR)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常用药,但其挽救炎症反应导致的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trl)、DSS模型组、BBR治疗组(DSS+BBR)、BBR+NLRP3激动剂组(DSS+BBR+BMS-986299)。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法(DSS)构建UC大鼠模型,同时BBR治疗组和BBR+NLRP3激动剂组每日灌胃BBR 2次,连续7 d,BBR+NLRP3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BMS-986299。实验期间每天称量体质量、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实验结束后解剖观察并评估结肠大体形态、测量长度;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评估组织损伤指数(TDI);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LRP3、ASC、GSD?MD-N、Cleaved-caspase 1和IL-1β的表达。结果:BBR能够有效改善UC引起的体质量减轻、结肠的组织完整性、细胞焦亡,并降低结肠中TNF-ɑ、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焦亡细胞的比例以及NLRP3、IL-1β、GSDMD-N、Cleaved-caspase 1等细胞焦亡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并且BBR的治疗效果和调节表达的蛋白因NLRP3激活而逆转。结论:BBR通过降低细胞焦亡通路中NLRP3、IL-1β、GSDMD-N、Cleaved-caspase 1等蛋白的成熟体表达,发挥治疗效果,为BBR治疗UC提供了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 细胞焦亡 溃疡性结肠炎 NLR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与盐酸小檗碱自沉淀理化性质及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蒋庆佳 徐杨 +3 位作者 杜叶 刘日慧 刘涛 徐玉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0,I0001,共10页
目的 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产生的自沉淀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理化性质,对其抑菌作用及其机制展开研究,为中药自沉淀现象产生的物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差示热量扫描法、红外光谱扫描和紫外光谱扫描测定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自沉... 目的 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产生的自沉淀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理化性质,对其抑菌作用及其机制展开研究,为中药自沉淀现象产生的物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差示热量扫描法、红外光谱扫描和紫外光谱扫描测定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自沉淀理化性质;采用牛津杯法探索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及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进一步研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测定菌体的生长曲线、胞外核酸相对含量、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电导率研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及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分析对比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反应前后抑菌作用机制是否发生改变。结果 差示热量扫描法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与黄芩苷反应前后存在热量变化,该自沉淀是一种不同于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新物质或复合物,其官能团、紫外吸收均发生了变化。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0.9375 mg/mL,MBC为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9375 mg/mL,MBC为7.5 mg/mL。黄芩苷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1.875 mg/mL,MBC为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15 mg/mL。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3.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3.75 mg/mL。3种物质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但作用机制有所差异。结论 3种物质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为盐酸小檗碱、黄芩苷、自沉淀,均通过对细菌细胞膜造成损伤改变其通透性,影响细菌生长,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三种物质虽能使菌体内容物大量渗出,但对胞内物质泄出作用存在差异,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究中药自沉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沉淀 黄芩苷 盐酸小檗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桃红B稳定剂制备银纳米簇及用于盐酸小檗碱的检测
5
作者 伍瑶 凌云芝 +1 位作者 郑若男 龙云飞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7-453,共7页
本文以荧光桃红B为稳定剂,硝酸银为前驱体,硼氢化钠为还原剂,混合反应4 h制备得到具有荧光特性的银纳米簇(AgNCs)。实验显示,所合成的AgNCs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39 nm,最佳发射波长为444 nm。研究发现盐酸小檗碱(BH)能使合成的AgNCs的荧光... 本文以荧光桃红B为稳定剂,硝酸银为前驱体,硼氢化钠为还原剂,混合反应4 h制备得到具有荧光特性的银纳米簇(AgNCs)。实验显示,所合成的AgNCs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39 nm,最佳发射波长为444 nm。研究发现盐酸小檗碱(BH)能使合成的AgNCs的荧光显著猝灭,当BH浓度在1.25~12.50μmol/L范围内时,AgNCs的荧光强度的猝灭值(ΔI F)与BH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58。基于此建立了一种测定BH的荧光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41μmol/L。同时,以紫外灯对体系进行照射时,pH浓度在3.75~12.50μmol/L范围时,溶液的颜色与pH浓度之间呈现梯度变化,因此可以建立一种更为简单的可视化检测BH的半定量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桃红B 银纳米簇 盐酸小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PDA法测定十黑散中芦丁、栀子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6
作者 张志民 张琦 +3 位作者 魏秀丽 张传津 陆庆泉 李有志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6-163,共8页
本实验旨在建立定量检测十黑散中芦丁、栀子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UPLC-PDA方法。样品经提取稀释后,采用waters HSS T_(3)色谱柱为分离柱,以PDA为检测器,通过对比色谱图保留时间和光谱图的峰形以及峰面积,进行定性定量。结果显示:栀子苷... 本实验旨在建立定量检测十黑散中芦丁、栀子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UPLC-PDA方法。样品经提取稀释后,采用waters HSS T_(3)色谱柱为分离柱,以PDA为检测器,通过对比色谱图保留时间和光谱图的峰形以及峰面积,进行定性定量。结果显示:栀子苷、芦丁、盐酸小檗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2%、97.97%、97.88%,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检出限分别为2、2 ng和1 ng,满足检测需求。本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十黑散中3种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黑散 芦丁 栀子苷 盐酸小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肠激安制剂中芍药苷、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 被引量:18
7
作者 唐洪梅 廖小红 +2 位作者 何嘉仑 李得堂 闫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3-857,共5页
目的确定肠激安制剂(白芍、黄连、白术、防风等)中芍药苷、盐酸巴马汀及盐酸小檗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Kromat universal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用于芍药苷测定、Eclipse XDB-C18(4.6 mm×250mm,5μm... 目的确定肠激安制剂(白芍、黄连、白术、防风等)中芍药苷、盐酸巴马汀及盐酸小檗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Kromat universal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用于芍药苷测定、Eclipse XDB-C18(4.6 mm×250mm,5μm)色谱柱用于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测定,分别用乙腈-0.1%磷酸溶液(15∶85)、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均为1.0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30 nm、345 nm;柱温分别为25℃、20℃。结果芍药苷、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峰分离度好,且在0.102 02~0.816 16μg、0.027 9~0.139 4μg和0.111 5~0.557 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为99.82%、101.06%和100.23%,RSD值分别为1.71%、1.97%和1.92%(n=9),其精密度、稳定性以及重复性良好。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该提取物中这3种成分定量测定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激安制剂 芍药苷 盐酸巴马汀 盐酸小檗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抗5种皮肤癣菌实验观察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春平 赵淑肖 +4 位作者 陈强 南国荣 王凤荣 四荣联 王刚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癣菌 皮肤 盐酸小檗 黄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测定戊己丸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含量 被引量:35
9
作者 金佩芬 缪华蓉 +1 位作者 钱亚萍 崔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建立戊己丸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含量测定项。方法 :超声提取 ,使用C18柱 ,0 .0 33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乙腈 (90∶4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6 5nm。结果 :方法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回收率 ,盐酸小檗碱为 99.14% ,盐酸巴... 目的 :建立戊己丸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含量测定项。方法 :超声提取 ,使用C18柱 ,0 .0 33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乙腈 (90∶4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6 5nm。结果 :方法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回收率 ,盐酸小檗碱为 99.14% ,盐酸巴马汀为 98.5 9% ;RSD分别为 1.3%和 1.7%。结论 :本方法分离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盐酸小檗 盐酸巴马汀 戊己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索氏联合工艺提取盐酸小檗碱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郭锦棠 李雄勇 +2 位作者 杨俊红 李伶 简春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38-1341,共4页
采用微波预处理 -索氏联合工艺 ,以盐酸小檗碱粗品收率为指标 ,考察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黄连含水量、粒度、提取溶剂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对盐酸小檗碱的提取收率影响 ,并与索氏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微波预处理 -索氏... 采用微波预处理 -索氏联合工艺 ,以盐酸小檗碱粗品收率为指标 ,考察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黄连含水量、粒度、提取溶剂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对盐酸小檗碱的提取收率影响 ,并与索氏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微波预处理 -索氏联合工艺提取效率高 ,而且无需过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 微波预处理 索氏提取 正交实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及其抑菌的生理指标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阮元 任伟 +4 位作者 申进文 孙晓萍 麻兵继 王晓龙 徐俊蕾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4-198,共5页
采用菌落直径离体测定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对1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抑菌机理.以小麦赤霉菌为例,通过显微镜观测盐酸小檗碱对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利用电导率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对病原真... 采用菌落直径离体测定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对1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抑菌机理.以小麦赤霉菌为例,通过显微镜观测盐酸小檗碱对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利用电导率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对病原真菌的物质吸收、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盐酸小檗碱均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在药物胁迫下,小麦赤霉菌菌丝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电导率增加,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细胞膜结构、功能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同时,盐酸小檗碱还影响小麦赤霉菌菌丝的还原糖吸收利用,但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比活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 抗真菌 小麦赤霉菌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38
12
作者 陈略 朱飞奇 +1 位作者 刘纯钢 朱瑾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8-352,共5页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n=28)、B组(n=11)、C组(n=16),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d,阿托伐他汀40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黄连素0...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n=28)、B组(n=11)、C组(n=16),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d,阿托伐他汀40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黄连素0.4g(3次/d)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3组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面积(total plaque ar-ea,TPA)、斑块总最大厚度之和(Crouse积分)、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不稳定性斑块数目的差异。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的TC、TG、LDL-C均有下降,且TC和LDL-C 3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P=0.033);比较3组LDL-C的达标率,C组(75.0%)明显高于A组(32.1%)和B组(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A、C两组均可显著降低Crouse积分(P<0.05),治疗后C组的Crouse积分明显低于A组,且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Crouse积分出现升高。结论黄连素显著提高阿托伐他汀降低脑梗死患者LDL-C的幅度和达标率,并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最大厚度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降脂 盐酸小檗 阿托伐他汀 血脂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同时测定功劳去火片中栀子苷、黄芩苷及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艳荣 蒋晔 +1 位作者 郝福 丁翔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功劳去火片(功劳木,黄柏,黄芩等)中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0μm);流动相组成为A:乙腈,B:乙腈-0.5%三乙胺水溶液(... 目的: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功劳去火片(功劳木,黄柏,黄芩等)中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0μm);流动相组成为A:乙腈,B:乙腈-0.5%三乙胺水溶液(磷酸调pH3.1)(10:90)梯度洗脱;流速1.0mlMmin,检测波长254nm。结果: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22~206μg/mL(r=0.9999),2.95~186μg/mL(r=0.9999)和1.64~104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8.4%。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功劳去火片中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以便更好地控制功劳去火片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HPLC 功劳去火片 栀子苷 黄芩苷 盐酸小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提取永思小檗盐酸小檗碱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绪英 向红 +2 位作者 左经会 林长松 杨再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2-505,共4页
【目的】优选出永思小檗盐酸小檗碱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盐酸小檗碱在医药工业上的研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乙醇为溶媒,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永思小檗盐酸小檗碱,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L(934)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 【目的】优选出永思小檗盐酸小檗碱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盐酸小檗碱在医药工业上的研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乙醇为溶媒,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永思小檗盐酸小檗碱,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L(934)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媒倍数对永思小檗盐酸小檗碱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综合考虑成本及提取效率,永思小檗盐酸小檗碱最佳超声提取工艺为:以150倍45%乙醇作溶媒,60℃超声提取一次,时间为40min。【结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超声提取永思小檗盐酸小檗碱的平均含量达11.9633mg/g,进一步证实以乙醇为溶媒、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小檗碱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思小檗 盐酸小檗 乙醇 超声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及盐酸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龚菂 李芬 +3 位作者 邹欣 王定坤 陆付耳 王开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50-1754,共5页
目的建立HepG2(人肝胚胎瘤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细胞模型,并在该模型上研究小檗碱改善IR的效应。方法用25 mmol·L^(-1)高糖,并分别用10^(-9)、10^(-8)、10^(-7)、10^(-6)、10^(-5)、10^(-4)mol·L^(-1)胰岛... 目的建立HepG2(人肝胚胎瘤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细胞模型,并在该模型上研究小檗碱改善IR的效应。方法用25 mmol·L^(-1)高糖,并分别用10^(-9)、10^(-8)、10^(-7)、10^(-6)、10^(-5)、10^(-4)mol·L^(-1)胰岛素处理,诱导HepG2细胞产生IR;对2-NBDG(荧光素标记葡萄糖)与Hep G2细胞孵育浓度设定为:50、100、200、400、600、800μmol·L^(-1)、孵育时间设定为:20、40、60、80、100 min,拟筛选最佳胰岛素处理浓度、2-NBDG与HepG2最佳孵育浓度和最佳孵育时间,通过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及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作为判定模型成功的标志;用二甲双胍、盐酸小檗碱干预模型细胞,研究盐酸小檗碱在细胞水平上改善IR的效应。结果 6种浓度的胰岛素均可不同程度诱导HepG2产生IR,虽然10^(-5)、10^(-4)mol·L^(-1)剂量最明显,但细胞死亡较多,以10-6mol·L^(-1)剂量制模有效且细胞成活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2-NBDG与HepG2细胞孵育浓度大于100μmol·L^(-1)时,细胞荧光强度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孵育时间超过20 min荧光强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超过100 min,细胞内荧光有明显淬灭衰减现象;盐酸小檗碱、二甲双胍能明显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的消耗及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HepG2制作IR细胞模型时,选择10^(-6)mol·L^(-1)剂量的胰岛素;2-NBDG孵育浓度选择为200μmol·L^(-1)、2-NBDG孵育时间选择为80min较为适宜,盐酸小檗碱及二甲双胍对HepG2细胞IR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 HEPG2细胞 胰岛素抵抗 细胞模型 葡萄糖摄取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致大鼠肝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基因芯片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辛华雯 吴笑春 +5 位作者 李罄 余爱荣 张勤 仲明远 朱敏 刘幼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 研究小檗碱对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大鼠予以盐酸小檗碱灌胃 6d ,摘取肝脏提取总RNA。用Cy3和Cy5两种荧光物质分别标记阴性对照组和盐酸小檗碱组肝组织cDNA ,制备成探针与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 ,获得的荧光信号图像用计... 目的 研究小檗碱对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大鼠予以盐酸小檗碱灌胃 6d ,摘取肝脏提取总RNA。用Cy3和Cy5两种荧光物质分别标记阴性对照组和盐酸小檗碱组肝组织cDNA ,制备成探针与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 ,获得的荧光信号图像用计算机扫描后进行数据分析 ,计算每点的Cy5和Cy3信号强度比值。结果 在被检测的 4 0 96个基因中 ,盐酸小檗碱组差异表达基因 2 36个 ,与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 32个 ,其中表达上调的代谢相关基因 8个 ,包括大鼠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3、心肌黄酶和葡萄糖 6 磷酸酶等。表达下调的代谢相关基因 2 4个 ,包括尿苷二磷酸 葡糖醛酰转移酶、细胞色素P4 5 0 2E1、谷胱甘肽S 转移酶 1、16 α 碳腈孕烯醇酮诱导的细胞色素P4 5 0酶和S 腺苷 L 甲硫氨酸脱羧酶等。结论 小檗碱的降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 肝脏 代谢酶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通过P13K/AKT信号通路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影响膀胱癌T24细胞侵袭性 被引量:16
17
作者 高瑞林 陈祥荣 +4 位作者 李毅宁 张建育 陈俊毅 郭一泓 章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对膀胱癌T24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利用CCK8法检测膀胱癌T24细胞的生存率;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盐酸小檗碱对T24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ting分析盐酸小檗碱对P13K/...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对膀胱癌T24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利用CCK8法检测膀胱癌T24细胞的生存率;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盐酸小檗碱对T24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ting分析盐酸小檗碱对P13K/AKT通路相关因子(PI3K、p-PI3K、AKT、p-AKT),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CCK8显示盐酸小檗碱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经盐酸小檗碱处理后膀胱癌T24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13K抑制剂LY294002可通过抑制P13K/AKT通路活化,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相对应的盐酸小檗碱处理后膀胱癌T24细胞p-PI3K、pAKT、MMP2、MMP9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可有效抑制膀胱癌T24细胞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13K/AKT通路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 膀胱癌 侵袭性 MMP2 MMP9 P1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生药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颖 周世文 +1 位作者 汤建林 陈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生药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ypesil.ODS2(5μm,4.6mm×150)色谱柱,以乙腈:水(42:58,含磷酸二氢钾25m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6.2mmol/L)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生药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ypesil.ODS2(5μm,4.6mm×150)色谱柱,以乙腈:水(42:58,含磷酸二氢钾25m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6.2mmol/L)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50nm,柱温为室温。结果盐酸小檗碱在10.08-201.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36%,RSD:1.89%,S/N≥3。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盐酸小檗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与盐酸小檗碱联用体外抗菌试验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孙艳 李娜 +2 位作者 陆颖 余圆圆 陈钧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589-2595,共7页
目的研究大蒜素联合盐酸小檗碱对临床常见菌及耐药菌的抗菌效果。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供试药物对4个常见菌,2个标准菌,和2个耐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稀释法和时间—杀菌曲线法评价两药对各试验菌株的联合作用。结... 目的研究大蒜素联合盐酸小檗碱对临床常见菌及耐药菌的抗菌效果。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供试药物对4个常见菌,2个标准菌,和2个耐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稀释法和时间—杀菌曲线法评价两药对各试验菌株的联合作用。结果当两药单独应用时,其MIC值范围分别为大蒜素156.25(敏感株)-1250(耐药株)μg/m L,盐酸小檗碱78.125(敏感株)-312.5(耐药株)μg/m L。当两药联合应用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值为0.75-1,为相加作用。从24 h时间—杀菌曲线可以发现,当两药单独应用时,即使在4×MIC下,也未能显示杀菌效应,而联用时在相对较低质量浓度下显示出杀菌作用;还显示出在低于MIC下具有弱协同(敏感株)或者相加作用(耐药株)。结论大蒜素和盐酸小檗碱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盐酸小檗 抗菌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的研制 被引量:9
20
作者 岳红坤 常明 +3 位作者 游雅 邱树虹 王婧 乔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4,97,共7页
为筛选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的处方并评价其漂浮和体外释放特性,根据辅料性质及制剂质量要求,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影响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性能的主要参数,确定了最优处方。采用干粉直接压片制得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在人工胃液中... 为筛选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的处方并评价其漂浮和体外释放特性,根据辅料性质及制剂质量要求,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影响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性能的主要参数,确定了最优处方。采用干粉直接压片制得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在人工胃液中考察其漂浮性能及溶出度,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其释药量。优选的处方为每片含HPMC(K15M)35 mg,碳酸氢钠20 mg,羧甲基淀粉钠47 mg,聚乙二醇6000(PEG6000)为15 mg。该处方研制的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起漂时间小于1 min,持漂时间大于12 h,12 h的累积释药量大于80%。结果表明,研制的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具有良好的漂浮特性和释药性能,且制作工艺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 胃漂浮片 缓释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