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中部深层-超深层地震波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田方磊 彭妙 +3 位作者 韩俊 陈槚俊 马德波 毛丹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369,共16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深层、超深层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随着油气勘探向超深层推进,早期建立的对波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的认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性的重新认识。基于最新的超深井实钻资料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合成... 塔里木盆地中部深层、超深层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随着油气勘探向超深层推进,早期建立的对波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的认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性的重新认识。基于最新的超深井实钻资料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合成地震记录井-震标定及连井地震大剖面追踪解释,对深层、超深层地震反射波组进行了准确标定,明确其地层含义并厘定了关键标志层。同时重点对中寒武统含膏岩系盖层、中、下寒武统生-储-盖组合及顺托果勒地区“串珠”反射等关乎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问题展开了进一步探讨,表明:①盆地中部以下古生界为主的深层、超深层整体上具有“六强、七弱、三中等、一杂乱”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与地层岩性、地层速度的纵向分层特征一致。②中寒武统膏盐岩增强了地层波速的垂向非均一性,膏盐岩含量越高,地震反射波组振幅越强。中寒武统膏盐岩含量存在区域分布差异:塔中膏盐岩含量最高;轮南低凸起轮探1井区不发育纯膏盐岩;顺托果勒及顺南地区,中寒武统膏岩盐主要发在育沙依里克组,以强振幅反射波组和“云雾状”反射波组的局部增厚、褶皱变形或断层错断处显著减薄等现象为识别标志。③中、下寒武统生-储-盖组合广泛分布于塔北南斜坡、顺托果勒低隆及顺南地区,塔中局部地区烃源岩和储层条件较差。④在顺托果勒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串珠”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反射波组 含膏岩系 盐下“生-储-盖”组合 深层-超深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楚-萨雷苏盆地热兹卡兹甘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海平 傅恒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26,共7页
本文以石炭系为主要研究目的层,综合地层、构造、油气等研究成果,从目的层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及生储盖组合等方面评述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下石炭统烃源岩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分布广、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较高,生烃潜力较... 本文以石炭系为主要研究目的层,综合地层、构造、油气等研究成果,从目的层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及生储盖组合等方面评述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下石炭统烃源岩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分布广、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较高,生烃潜力较大;储层主要发育孔隙型和裂缝型两种类型;盖层主要为石炭系和二叠系。结合生、储、盖条件综合分析,研究区发育4套生、储、盖组合,并根据各构造单元油气的地质条件,将研究区划分为两个远景区:西部坳陷带(特斯布拉克坳陷和科克潘索尔坳陷北部)和东部隆起带(萨雷苏隆起和塔斯金隆起北部),4个最有利局部构造:西背斜、克济尔卡克、塔拉普及中萨雷苏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特征 --组合 石炭系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4
3
作者 卢科良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北斜坡腹部及西侧裂陷槽存在2个生烃中心,其TOC平均值分别为1.90%和3.46%,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烃源;龙王庙组内部发育的颗粒滩体岩溶储层与上覆高台组厚层致密泥质云岩,构成了优势储-盖组合;区内广泛发育的油源断裂可作为纵向优势运移通道高效输导油气。(2)研究区龙王庙组具3期成藏特征:晚三叠世末期(约214~206 Ma)发生第1期充注,大量成熟油聚集形成古油藏;早侏罗世末期(约193~186 Ma)发生第2期充注,表现为“多油少气”混合充注;中侏罗世末期(约170~164 Ma)发生第3期充注,大量油裂解气充注储层并聚集形成现今气藏。(3)研究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二叠纪前少量低熟油充注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大量成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阶段、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油藏被破坏形成裂解气藏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气藏调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体岩溶 泥质云岩 -组合 油源断裂 古油藏 混合充注 裂解气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北斜坡 川中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牙刷状”油藏成藏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6
4
作者 吕传炳 庞雄奇 +6 位作者 马奎友 庞宏 火勋港 付亮亮 张心罡 梁星如 吴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581,共16页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然而实际勘探中许多直井无法获得工业产能。以束鹿凹陷车城油田沙河街组“牙刷状”油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特征、隔夹层特征、盖层特征、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综合分析了“牙刷状”油藏成藏条件...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然而实际勘探中许多直井无法获得工业产能。以束鹿凹陷车城油田沙河街组“牙刷状”油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特征、隔夹层特征、盖层特征、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综合分析了“牙刷状”油藏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并总结了其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牙刷状”油藏富集于优势砂地比储层中,油藏间被盖层分隔成不同的压力系统,油藏内被相对致密的砂岩隔夹层分隔成一系列压力系统相同的储集单元;断层是“牙刷状”油藏成藏的平面运移及垂向运移主要通道。该地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原油充注是“牙刷状”油藏的主要油气来源,且该期充注的油气沿同期发育的断层运移至地表浅层并散失,使得油气层厚度随深度变浅逐渐减小;油气运移方向与优质储层展布方向大致垂直,导致油藏集中发育在油气运移方向上的断层圈闭中,形成了一系列“牙刷状”油藏。文章系统论述了“牙刷状”油藏的成因机制,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条件 层特征 -组合 运移路径 成藏模式 “牙刷状”油藏 束鹿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