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盈江地区风化壳型稀土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25
1
作者 燕利军 陈永清 +6 位作者 邓志祥 陈曹军 严志安 王胜江 梅永辉 杨淑胜 佘中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8-301,共14页
云南盈江地区广泛分布三叠纪至古近纪等各个时代的酸性侵入岩,岩体中稀土元素丰度较高(ΣREE=117.92×10^-6~645.24×10^-6),风化壳发育广泛,具有较好的找寻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前景。利用原岩岩石地球化学、矿体稀土总量、稀土... 云南盈江地区广泛分布三叠纪至古近纪等各个时代的酸性侵入岩,岩体中稀土元素丰度较高(ΣREE=117.92×10^-6~645.24×10^-6),风化壳发育广泛,具有较好的找寻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前景。利用原岩岩石地球化学、矿体稀土总量、稀土元素浸出率等手段,得知该地区稀土矿含矿原岩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并多位于其全风化层下部和半风化层上部,负铕异常明显(δEu=0.24~0.42),轻稀土较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7.67~17.70,La N/Yb N=9.66~40.19),或起源于深源,经部分熔融、分离结晶成;离子型稀土元素占比差异巨大,从半风化层底部的4.69%变化至上部全风化层的73.33%,浸出可利用稀土元素以镧钕为主。本文认为盈江地区南部多为低钇富镧钕轻稀土型稀土矿,北部为中钇轻稀土型稀土矿,并呈现出南部稀土总量高于北部、向北有重稀土元素富集的趋势。未来在盈江北东部拉排一带具有较大的找寻重稀土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 风化壳型 离子型稀土元素浸出率 成矿特征 找矿方向 盈江地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盈江地区构造应力场和断层识别的联合迭代式反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冯兵 朱良玉 +3 位作者 惠航 王文青 柴旭超 姬东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9-631,共13页
搜集了盈江及其邻区5组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并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显示:盈江地区整体主压应力以NNE向为主,主张应力以ESE向为主;但其局部应力场不完全一致,沿苏典断裂分布的主压应力轴走向随着断裂走向由北向南延伸角... 搜集了盈江及其邻区5组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并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显示:盈江地区整体主压应力以NNE向为主,主张应力以ESE向为主;但其局部应力场不完全一致,沿苏典断裂分布的主压应力轴走向随着断裂走向由北向南延伸角度逐渐向北偏移,而盈江地区的西南部,其主压应力走向更偏向于东,这可能与大盈江断裂的横向拉伸有关。此外,本研究通过应力场反演识别出了5组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主发震断层节面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及发震断层的摩擦系数,为今后该区域的地震研究及地壳动力学变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区 震源机制解 迭代应力反演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震对地壳应力场的影响——以盈江地区5次中强震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2 位作者 胡晓辉 宫猛 张苏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63-2073,共11页
为了研究中强震对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本研究以盈江地区2008—2014年间发生的5次中强震为例,深入研究这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时空影响.为了探究中强震对应力场的时空影响,我们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5次中... 为了研究中强震对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本研究以盈江地区2008—2014年间发生的5次中强震为例,深入研究这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时空影响.为了探究中强震对应力场的时空影响,我们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5次中强震发生时间,分时段反演应力场以考察应力场在时间上是否存在变化;根据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将研究区分为南部和北部反演应力场,以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空间差异;随机抽取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以便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应力场产生的扰动较小,没有引起盈江地区应力场在时间上的显著变化;(2)在研究时段内,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在时空上可以视为均匀应力场;(3)盈江地区的地壳应力场为走滑型,最大主应力轴呈NNE-SSW向,最小主应力轴呈SEE-NWW向,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倾角近水平,中间主应力轴倾角近直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场 应力偏转 盈江地区 震源机制解 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方法在找矿中的应用-以云南盈江县新泡山矿区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严志安 燕利军 +2 位作者 陈曹军 王胜江 吴清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6-807,共12页
本文以云南省盈江县新泡山及外围稀土矿找矿工作为例,通过大量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实验与化验室分析结果对比研究后发现,实验结果与化验分析结果具有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实验首先选取标样共91件验证实验现象和化学分析结果的对应性... 本文以云南省盈江县新泡山及外围稀土矿找矿工作为例,通过大量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实验与化验室分析结果对比研究后发现,实验结果与化验分析结果具有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实验首先选取标样共91件验证实验现象和化学分析结果的对应性,并把实验现象分为未见悬浊液、略见悬浊液、悬浊液明显、絮状物明显、絮状物伴少量沉淀、絮状物伴大量沉淀等6种,其对应的化学分析结果多数分别位于<0.04%、0.04%~0.06%、0.06%~0.08%、0.08%~0.1%、0.1%~0.15%、>0.15%的区间范围内(准确率90.11%);然后选取新泡山矿区的钻孔样81件进行应用验证,其中75件与实验结果符合,准确率92.59%;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盈江地区的稀土找矿工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研究认为,在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实验中出现悬浊液就能找到稀土矿化体或低品位矿体,出现絮状物和沉淀物即可以找到工业矿。这种方法在野外稀土找矿应用中“面上可圈定矿化范围、垂向可控制钻孔深度”,其结果可为下一步勘查找矿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很大程度地缩减了工作周期及勘查成本,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铵浸出-草酸沉淀稀土 找矿应用 新泡山矿区 盈江地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距离上SmS震相对强地面振动衰减关系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罗艳 倪四道 陈颙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目前对震中距在100km左右强地面振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有较大分歧,一些模型认为在这个距离附近地震波能量基本不随距离增加而变弱,而另外一些模型认为应该变弱。分歧的关键在于超临界距离上的SmS波能量是否比直达S波和面波强。2008年8月21... 目前对震中距在100km左右强地面振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有较大分歧,一些模型认为在这个距离附近地震波能量基本不随距离增加而变弱,而另外一些模型认为应该变弱。分歧的关键在于超临界距离上的SmS波能量是否比直达S波和面波强。2008年8月21日,云南盈江发生了MS5.9地震,此前在该地区发生过两次4级以上的前震,且震后发生一系列3级以上余震。畹町台位于离主震100km左右的近南方向,在切向分量记录到了该地震序列清晰的大振幅的SmS震相,其振幅是直达S波的2~5倍,说明在盈江地区超临界震中距范围SmS震相对强地面运动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理论地震图的分析研究表明,SmS震相振幅的大小与当地地壳与Moho面的结构有关,对于地壳结构比较简单的地区,能在Moho面形成很强的反射波,这意味着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在超临界震中距附近,地壳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SmS发育的地区,强地面运动主要受控于SmS波,由于SmS的振幅大、能量强,地面运动振幅会加大2~3倍,表明在超临界距离的地面振动衰减关系和超临界距离之外的衰减关系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S震相 强地面振动 盈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