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乌尔禾组含油气系统油气输导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建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22-126,共5页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成藏动力学研究核心内容之一。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探讨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乌尔禾组含油气系统输导体系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种油气输导体系:侏罗纪末期-早白垩纪晚期远源长距离势...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成藏动力学研究核心内容之一。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探讨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乌尔禾组含油气系统输导体系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种油气输导体系:侏罗纪末期-早白垩纪晚期远源长距离势控侧向输导体系和第三纪末期近源超压砂体~裂缝(小断层)网络状输导体系,该地区油气分布受输导体系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1井西凹陷乌尔禾组 油气输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凝析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卞保力 刘海磊 +2 位作者 蒋文龙 王学勇 丁修建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厚度为100~300 m,面积约为5 400 km2,整体进入生凝析油—干气阶段,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为凹陷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源。(2)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复杂,爆发作用形成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受到风化淋滤作用,可形成物性较好的风化壳型储层。石炭系—二叠系大型不整合面和广泛发育的深大断裂是重要的输导体系,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泥岩作为区域盖层,为凝析气成藏提供了保存条件,油藏主要分布在高部位,气藏分布于低部位。(3)通过“两宽一高”(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技术,提高地震成像精度,联合时-频电磁技术(TFEM),实现了石炭系火山岩的精细刻画,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石西16井的重大突破,证实了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火山岩 风城组烃源岩 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 不整合面 深大断裂 “两宽一高”技术 时-频电磁技术 石炭系 1井西凹陷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3
作者 苏东旭 朱永才 +4 位作者 刘龙松 钱海涛 陈海龙 蒋中发 张天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6,共15页
近期,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周缘SX16、SX18等井在近源下组合石炭系—二叠系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发现,认为其具有成为大型天然气区的前景。然而,针对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分布规律以及勘探有利区缺少系统的研究,制约了天然气成藏规... 近期,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周缘SX16、SX18等井在近源下组合石炭系—二叠系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发现,认为其具有成为大型天然气区的前景。然而,针对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分布规律以及勘探有利区缺少系统的研究,制约了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和下一步勘探部署。为此,综合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多种资料,系统研究了烃源岩、储层、输导体系等天然气成藏条件,建立石炭系—二叠系三大含油层组的成藏模式,并对下一步的勘探方向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是最重要的两套优质烃源岩,厚度为80~200m,埋藏深度大于7000m,演化程度高,Ro大于1.72%,已经达到了规模生气阶段,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气源条件。(2)3套规模储层为天然气高产提供了基础,石炭系以火山岩为主,发育高孔气孔状溢流相火山岩和爆发相火山角砾岩,经风化作用和裂缝改造物性好,最高孔隙度可达20%以上;风城组常规砂砾岩—非常规云质致密砂岩—非常规云质页岩有序分布,孔隙度平均小于8%,但分布面积超2600km^(2);凹陷区上乌尔禾组一段砂体叠置连片,可形成岩性圈闭群;(3)海西期深大断裂体系与不整合面相匹配形成了立体输导体系,有利于下组合天然气大面积成藏;(4)三大含油层系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石炭系为新生古储、源储大跨度对接成藏模式,风城组为源内非常规与常规并存成藏模式,上乌尔禾组为大型地层—岩性圈闭大面积成藏模式。分析认为,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天然气勘探潜力大,鼻隆带靠近烃源岩区一侧的石炭系构造气藏,风城组常规砂砾岩气藏和非常规致密气、页岩气,以及凹陷区上乌尔禾组一段是今后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1井西凹陷 石炭系 风城组 上乌尔禾组 天然气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苟宇杰 张凤奇 +5 位作者 江青春 鲁雪松 刘刚 卫延召 刘海磊 蒋文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0,共15页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基于钻井、测井、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运用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法和交会图版法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超压成因机制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定量表征目的层不同成因类型超...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基于钻井、测井、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运用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法和交会图版法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超压成因机制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定量表征目的层不同成因类型超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深层二叠系不同岩性地层超压成因具有明显差异,其中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层超压成因主要为生烃和欠压实作用,其中生烃作用占主导;泥岩盖层超压成因主要为欠压实作用;而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储层超压成因主要为超压传递和欠压实作用。②研究区风城组烃源岩生烃增压自早二叠世开始,现今达到最大,不同构造部位增压大小差别较小,烃源岩层超压主要分布于39.43~49.16MPa,但其贡献率具有明显差异,凸起区较大,而凹陷区较小;凸起区和凹陷区生烃增压对总超压贡献率分别为84.49%~94.41%和65%~67.3%,研究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增压大小与风城组具有相似的规律;欠压实作用对泥岩盖层超压的贡献率一般为100%。③研究区二叠系储层超压传递增压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及古近纪至今,其贡献率在不同凸起区存在明显差异,达巴松凸起和石西凸起分别为21.86%~23.35%和100%。厘清研究区深层、超深层超压的分布规律,可以为盆地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超压成因 演化特征 定量评价 1井西凹陷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系富烃凹陷全油气系统勘探前景 被引量:5
5
作者 支东明 谢安 +3 位作者 杨帆 马强 何昌松 苟红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1-794,共14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包含多个残余富烃凹陷,其中吉木萨尔凹陷自斜坡区到凹陷区发现了常规油、致密油、页岩油等多类型油藏,展现出常规-非常规有序共生、全油气系统成藏的特点。为了探索准东地区其他富烃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潜力,对二...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包含多个残余富烃凹陷,其中吉木萨尔凹陷自斜坡区到凹陷区发现了常规油、致密油、页岩油等多类型油藏,展现出常规-非常规有序共生、全油气系统成藏的特点。为了探索准东地区其他富烃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潜力,对二叠系烃源岩开展系统评价、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分析和油气成藏研究。结果表明:准东地区中二叠统发育咸水湖相优质烃源岩,吉南、吉木萨尔、石树沟三个凹陷烃源岩规模大、品质最好,已达到成熟演化阶段;二叠系富烃凹陷周缘的继承性古隆起长期提供物源,凹陷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咸化湖沉积,有序形成砂砾岩、云质砂岩、云质泥岩等,具有全粒序成储特点;从盆缘到凹陷区发育构造岩性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聚集,具有全类型成藏、全油气系统发育模式。根据成藏综合评价和勘探程度优选有利区带,在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指导下,优选石树沟凹陷南斜坡、吉南凹陷芦草沟组作为准东地区未来探索的重要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咸化湖 吉木萨尔凹陷 石树沟凹陷 吉南凹陷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斜坡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油气成藏有利地质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雷海艳 王剑 +4 位作者 陈锐兵 胡永静 马万云 孟颖 张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2-1064,共13页
为评价准噶尔盆地西部盆1井西凹陷勘探开发潜力,寻找有利的储层发育区带,利用岩矿、储层物性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该区构造特征、储盖组合以及断裂系统发育情况等方面资料,分析了盆1井西凹陷东斜坡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油气成... 为评价准噶尔盆地西部盆1井西凹陷勘探开发潜力,寻找有利的储层发育区带,利用岩矿、储层物性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该区构造特征、储盖组合以及断裂系统发育情况等方面资料,分析了盆1井西凹陷东斜坡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因素。结果表明,该区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控制:1)来自二叠系乌尔禾组的油气源为三工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2)研究区形成了两期坡折控制下的沟槽控沙体系,尤其第二期坡折下形成的三角洲外前缘广泛发育的砂质碎屑流沉积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3)研究区主要发育三期断裂系统,深浅三期断裂时空配置,为油气的有效聚集形成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4)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整体较好,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为12.00%,平均渗透率为6.35×10^(-3)μm^(2),整体为中孔-低渗型储层,并被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的泥岩区域性覆盖,同时横向上存在砂泥接触形成侧向遮挡,储盖组合配置良好。总体研究显示,盆1井西凹陷具备油气规模成藏的良好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井西凹陷 三工河组 成藏有利地质因素 砂质碎屑流 储盖组合 油气输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侏罗系三工河组凝析气藏特征及成因机制
7
作者 乔桐 刘成林 +5 位作者 杨海波 王义凤 李剑 田继先 韩杨 张景坤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80,共12页
基于油气地球化学、试油结果与凝析气相态分析实验等资料,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前哨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凝析气藏特征,并对凝析气藏的成藏过程与成因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盆1井西凹陷侏罗系三工... 基于油气地球化学、试油结果与凝析气相态分析实验等资料,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前哨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凝析气藏特征,并对凝析气藏的成藏过程与成因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盆1井西凹陷侏罗系三工河组凝析气藏为构造-岩性油气藏,优质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度为2.70%~16.10%,平均为12.10%,渗透率为0.016~109.000 mD,平均为14.170 mD,属于中孔、低渗储层,与下伏的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2套烃源岩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②研究区凝析油表现为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和低含蜡量等特征,正构烷烃以低—中碳数为主,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成熟—高成熟阶段的产物。③研究区凝析气藏天然气组分以烃类气为主,甲烷与乙烷碳同位素值分布集中,分别为-37.40‰~-36.84‰与-27.55‰~-26.54‰,为腐殖型烃源岩裂解气,来源于下乌尔禾组烃源岩。④研究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于古近纪早期生成的凝析油气经过不断调整最终于新近纪早期充注形成凝析气藏,从成藏至现今储层流体组分未发生改变,油气藏相态类型也未发生改变,为原生型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 凝析气藏 腐殖型裂解气 下乌尔禾组烃源岩 油气藏相态类型 三工河组 侏罗系 1井西凹陷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文泉 崔保生 张从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5期19-22,共4页
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包括莫北凸起、莫索湾凸起西斜坡和石西凸起南斜坡,长期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构造位置极为有利,自北向南已发现了石西油田、莫北油气田和莫索湾油气田等17个油气藏,是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最为富集的构造带之一;油气藏... 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包括莫北凸起、莫索湾凸起西斜坡和石西凸起南斜坡,长期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构造位置极为有利,自北向南已发现了石西油田、莫北油气田和莫索湾油气田等17个油气藏,是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最为富集的构造带之一;油气藏沿凸起边部呈弧形串珠状分布,受控于断裂、构造及沉积储层特征等多种因素,油气分布虽然复杂,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富集规律 成藏条件 1井西凹陷东环带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1井西凹陷斜坡带三工河组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5
9
作者 徐冠华 石好果 +2 位作者 任新成 刘林 邓旭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3-28,60,共7页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斜坡带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构造条件、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输导条件、成藏史等方面,结合实际油藏解剖,明确了油气成藏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最近勘探研究表明,受构造运动影响,斜坡带广泛发...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斜坡带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构造条件、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输导条件、成藏史等方面,结合实际油藏解剖,明确了油气成藏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最近勘探研究表明,受构造运动影响,斜坡带广泛发育侏罗系层间小断层和少量沟通二叠系油源断层;三工河组储层内部为泛连通,隔夹层规模有限;断裂和泛连通砂体构成三工河组输导要素;受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藏类型可分为:原生油气藏、原生破坏型、调整再聚集型油藏。从实钻资料来看:小断裂控藏有利构造位置能够成藏。成藏模式为它源断层垂向运移、砂体侧向运移,低幅构造梁构造圈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井西凹陷斜坡带 三工河组 成藏条件 油气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风云1井陆相深层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勇 白雨 +8 位作者 高岗 何文军 尤新才 党文龙 张磊 焦小冰 李梦瑶 晏奇 余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气系统中页岩油、气分布序列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风云1井风城组岩性主要为盐岩、页岩与粉—细砂岩等;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较低,其中风一段烃源岩最为发育,平均有机碳含量达1.06%;储层整体致密,孔隙度平均为4.65%,其中云质页岩和灰质砂岩储集性能较好。此外,随深度增大玛湖凹陷风城组具有完整的由页岩油、页岩油气到页岩气的演化规律。前风城组油气来源于超深层的另一油气系统,应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玛湖凹陷 风城组 风云1 页岩油气 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超压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智 何生 +1 位作者 李奇艳 张勇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39-245,共7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存在明显的深部超压系统(4400m以下)。通过对超压段地质、钻井、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发现,超压段多为砂、泥岩互层,泥岩段大多几米到十几米厚,孔隙度在8%以下,已经过充分的压实,进入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存在明显的深部超压系统(4400m以下)。通过对超压段地质、钻井、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发现,超压段多为砂、泥岩互层,泥岩段大多几米到十几米厚,孔隙度在8%以下,已经过充分的压实,进入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远大于1.2g/cm^3,砂岩、泥岩段同时具有高声波时差和低电阻率特征,井旁地震速度具有异常低值特征,超压顶面形态不规则,穿层分布,并且宏观上往往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经过分析,欠压实以及煤层不是超压带低速的原因,烃类生成尤其是天然气生成对现今超压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地腹部 1井西凹陷 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折带对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侏罗系三工河组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费李莹 王仕莉 +4 位作者 吴涛 王峰 喻春晖 李勇广 冯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4,共9页
近年来,针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勘探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原因在于对有利储层分布规律的认识薄弱,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综合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恢复研究区三工河组二段沉积前古地貌,系统分析深水沉积... 近年来,针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勘探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原因在于对有利储层分布规律的认识薄弱,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综合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恢复研究区三工河组二段沉积前古地貌,系统分析深水沉积的地质特征,并总结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中心区域侏罗系三工河组发育厚层块状砂岩,储层内部存在呈漂浮状的泥砾和泥质撕裂屑,多见顶/底突变接触,为典型的深水砂质碎屑流沉积;三工河组二段沉积前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发育水下低隆起、水下沟谷、斜坡和深水凹陷4类古地貌单元。斜坡区存在两级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明显;两级坡折带将研究区分为浅水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浅湖-半深湖3个相带,砂质碎屑流发育于M17—QS1井向西的浅湖-半深湖沉积相带。钻井已证实砂质碎屑流型储层的物性较好,在油气源、匹配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藏,是盆1井西凹陷"下凹"勘探前景最好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工河组 古地貌 坡折带 砂质碎屑流 1井西凹陷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0
13
作者 韩杨 杨海波 +3 位作者 郭文建 蒋文龙 王韬 任海姣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3,I0003,共15页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及油气成藏过程认识不清。根据取心、测录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盆地模拟和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恢复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确定不同生烃阶段与构造演化的匹配关系,分析烃源岩生...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及油气成藏过程认识不清。根据取心、测录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盆地模拟和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恢复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确定不同生烃阶段与构造演化的匹配关系,分析烃源岩生烃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建立两期生烃、两期调整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二叠系风城组、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整体在侏罗纪开始成熟,分别于早白垩世、古近纪末期进入高成熟生气阶段,现今多为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二叠系烃源灶位于凹陷中心及前哨次凹,风城组、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强度最高分别为5.62×10^(6)、1.02×10^(6) t/km^(2)。两套烃源岩错峰生烃为研究区奠定持续供烃背景,与构造调整、多套储层共同控制研究区油气纵向立体成藏,早期生成的油气多向石西—莫北凸起等环凹高部位运聚成藏,晚期形成的高熟天然气在近源的前哨2井区聚集成藏,油气的多期充注及调整在研究区内形成4类油气藏--早期新生古储油气藏、中期次生调整油气藏、晚期中浅层高熟气藏和源内非常规油气藏,前哨地区、石西—莫北凸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该结果为盆1井西凹陷油气勘探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演化史 生烃史 成藏模式 二叠系 1井西凹陷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14
作者 江梦雅 王江涛 +5 位作者 刘龙松 李卉 陈海龙 蒋中发 王学勇 刘海磊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51,共14页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薄片、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来源、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1井西凹陷深层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中...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薄片、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来源、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1井西凹陷深层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为70.93%~96.55%,平均值为81.78%,总体为湿气。碳同位素分布相对较广,甲烷碳同位素值为−41.62‰~−30.42‰,平均值为-34.75‰,天然气大多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乙烷碳同位素值为−31.69‰~−24.16‰,平均值为−27.50‰,可见天然气成因以煤型气为主,其次为混合成因气。C7轻烃化合物中甲基环己烷和正庚烷的相对含量均较高,甲基环己烷相对质量分数为32.14%~58.37%,平均值为38.84%,正庚烷相对质量分数为25.37%~56.56%,平均值为47.79%。②研究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来源复杂,主要来自于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的煤型气及其与风城组油型气的混合气,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油型气较少。③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气潜力大,多种岩性储层发育,断裂和不整合面渗透性砂体为深层天然气的运移成藏提供了输导体系,且石炭系的古凸起和二叠系的岩性圈闭形成互补之势,对天然气在斜坡区的聚集起到了良好的侧向遮挡作用。④研究区鼻凸构造带石炭系火山岩和洼槽二叠系风城组碎屑岩2类规模较大的勘探领域是下一步盆1井西凹陷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气 火山岩 碎屑岩 下乌尔禾组煤型气 风城组油型气 石炭系—二叠系 1井西凹陷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成藏系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查明 陈中红 +2 位作者 朱筱敏 张年富 张越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7-99,共3页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发育有两个油气系统,即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和玛湖凹陷油气系统。后者分布非常局限,仅存在于玛东斜坡区。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从深部到浅部,剖面上发育三个水文系统,每个水文系统其水文环境各不相同,对油气运聚的控...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发育有两个油气系统,即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和玛湖凹陷油气系统。后者分布非常局限,仅存在于玛东斜坡区。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从深部到浅部,剖面上发育三个水文系统,每个水文系统其水文环境各不相同,对油气运聚的控制特征也各有差异。研究区的输导系统是非常发育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快速有效的系统,对油气的运移聚集起到了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陆梁地区 油气成藏系统 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 玛湖凹陷油气系统 水动力系统 输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构造过渡关系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松涛 梁宇生 +1 位作者 张磊 田爱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7-284,共8页
以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剖面特征,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探讨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的构造几何、运动特征。研究发现,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存在古隆起,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不规则长条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 以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剖面特征,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探讨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的构造几何、运动特征。研究发现,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存在古隆起,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不规则长条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构造模型,认为古隆起基底为"隆起+半地堑"模式,受背冲式基底逆断层、伸展正断层共同控制,从中二叠世之后转变为"单独隆起"模式。古隆起的形成过程可分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雏形期、中二叠世早期的发展期、中二叠世晚期的高峰期、晚二叠世—中侏罗世西山窑期的继承期以及中侏罗世末期—现今的改造期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1井西凹陷 沙湾凹陷 海西运动 构造过渡关系 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East软件特色技术在盆1井西凹陷北东环带砂质碎屑流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力宝 傅礼兵 +3 位作者 厚刚福 叶月明 李立胜 杨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54-159,14,共7页
砂质碎屑流储层普遍非均质性较强,纵、横向变化快,储层预测难度大。因此,需要精细描述砂质碎屑流储层,以拓展油气勘探新领域。利用多属性融合技术预测砂质碎屑流储层面临属性优选,很难得到明确的解释结果。为此,利用GeoEast软件的核主... 砂质碎屑流储层普遍非均质性较强,纵、横向变化快,储层预测难度大。因此,需要精细描述砂质碎屑流储层,以拓展油气勘探新领域。利用多属性融合技术预测砂质碎屑流储层面临属性优选,很难得到明确的解释结果。为此,利用GeoEast软件的核主成分属性优化技术与神经网络反演技术定性与定量预测砂质碎屑流储层,落实砂质碎屑流储层发育区。首先,分析砂质碎屑流地震响应特征,利用核主成分压缩技术定性预测砂质碎屑流;其次,利用敏感曲线(GR曲线)对砂质碎屑流储层的敏感性,利用神经网络反演定量预测砂质碎屑流有效储层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反演结果在平面上确定了6个砂质碎屑流砂体,与钻井结果匹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1井西凹陷 核主成分分析 地震属性 神经网络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和油气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陆先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5,共5页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油气成藏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的断裂活动,形成了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油气成藏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的断裂活动,形成了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多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基础。古近纪时期断裂幕式活动引起可容纳空间和湖盆范围周期性扩张与收缩,形成了多套层序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纵向上多套含油气层系的形成。裂陷中心从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使得盆地各凹陷发育史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凹陷;各类凹陷的主要生储盖组合、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圈闭形成史不同,进而导致其油气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渤海湾 断裂活动 新生代 油气分布 生储盖组合 可容纳空间 油气层系 裂谷 构造变形 油气成藏 构造格局 系统发育 作用过程 油气生成 圈闭形成 分布特点 周期性 古近纪 发育史 凹陷 裂陷 板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壳型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周缘石炭系为例
19
作者 连丽霞 刘汉青 +4 位作者 王剑 董春梅 刘明 谢礼科 林承焰 《断块油气田》 2025年第4期605-6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周缘石炭系火山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中风化壳型储层是研究区主要的储层类型之一。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和试油试采资料,对其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精细研究,明确了储层的发育模式和平面分布有利区。研...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周缘石炭系火山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中风化壳型储层是研究区主要的储层类型之一。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和试油试采资料,对其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精细研究,明确了储层的发育模式和平面分布有利区。研究表明:1)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喷溢相中酸性熔岩和爆发相火山碎屑岩,储集空间以各类次生溶孔为主,储层类型整体属于中—高孔低渗型;2)不同岩性和岩相之间的储集空间和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其中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喷溢相的安山质角砾岩和安山岩具有更优的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和物性;3)风化暴露时间越长,形成的储层物性越好,30 Ma左右的风化暴露时间可能是研究区风化壳储层有利发育区的一个阈值;4)裂缝线密度与离主控断层的距离呈负相关,由于充填程度相对较弱,高角度裂缝对储层渗透率的贡献较大。研究认为,石炭系顶部风化暴露时间大于30 Ma且处在构造高位和断裂带的火山角砾岩、安山质角砾岩和安山岩是未来研究区风化壳型火山岩储层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风化壳 主控因素 发育模式 石炭系 1井西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20
作者 胡涛 熊智明 +6 位作者 肖惠译 徐田武 徐云龙 李素梅 姜福杰 黎茂稳 姜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5年第4期1169-1182,共14页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特征。自构造高部位—斜坡—洼陷,油气藏分布序列为常规油藏—常规挥发性油藏—致密气藏。(2)沙河街组储层浮力成藏下限为孔隙度10.0%~12.0%、平均埋深3 580 m,而油气成藏底限为孔隙度1.9%、平均埋深5 580 m。(3)沙河街组油气藏的成因机制为浮力主导在自由动力场内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生烃膨胀力等非浮力主导在局限动力场内形成的致密油气藏和改造油气藏以及束缚动力场内形成的页岩油气藏3类。(4)不同构造位置油气成藏模式存在差异,构造高部位为早生-单源为主-上聚、晚生-混源为主-中聚和晚生-自生自储-下聚复合成藏,斜坡带为早生-断坡输导-盐泥封盖-同源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成藏,洼陷带为自生自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分布 差异富集 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模式 断陷湖 沙河街组 东濮凹陷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