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
被引量:
16
1
作者
李凤杰
郑荣才
蒋斌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26-32,共7页
在盆地原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演化过程,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进行盆山耦合分析和划分盆山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陆上的盆地和造山带划分为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并对此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的特征...
在盆地原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演化过程,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进行盆山耦合分析和划分盆山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陆上的盆地和造山带划分为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并对此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多期次和多旋回性形成的叠合盆地格局,不但发育有多种类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而且造成盆山耦合的多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系统
盆
地原型演化
盆
地叠合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被引量:
49
2
作者
郑荣才
李国晖
+2 位作者
戴朝成
李楠
王昌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
盆
地
造
山
带
盆
-
山
耦合
系统
构造-沉积格局
沉积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
20
3
作者
戴朝成
郑荣才
+2 位作者
朱如凯
高志勇
翟文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17-1828,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别对应于"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成盆构造活动期,5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5),分别对应于5个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全盆地地层等厚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川西坳陷,须四段开始向川东北方向迁移,须五段—须六段迁移至川东北坳陷;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和前缘坳陷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伴随"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沉降-沉积中心和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自川西坳陷向川东北坳陷迁移,油气藏分布也具有自南向北再折向北东方向迁移和围绕前陆隆起带发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
盆
地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盆
-
山
耦合
系统
充填样式
油气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环境演变及两湖平原盆地形成过程
被引量:
4
4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6 位作者
徐冰
勾青梅
于学锋
田新红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1期36-42,共7页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长江中游荆江流域及两湖平原盆地进行环境演变及形成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华中地块在全球新构造运动中发生的拉分运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阐明了流域水系和区域环境及平原盆地的同步演化关...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长江中游荆江流域及两湖平原盆地进行环境演变及形成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华中地块在全球新构造运动中发生的拉分运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阐明了流域水系和区域环境及平原盆地的同步演化关系,探讨了山-盆-原-江-湖-河耦合系统及环境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
两湖平原
环境演变过程
山
-
盆
-原-江-湖-河
耦合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
被引量:
16
1
作者
李凤杰
郑荣才
蒋斌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26-32,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073)
文摘
在盆地原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演化过程,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进行盆山耦合分析和划分盆山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陆上的盆地和造山带划分为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并对此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多期次和多旋回性形成的叠合盆地格局,不但发育有多种类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而且造成盆山耦合的多阶段性。
关键词
盆山耦合系统
盆
地原型演化
盆
地叠合
中国大陆
Keywords
basin and mountain coupling system
basin prototype evolution
basin superimpose
China continent
分类号
TE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被引量:
49
2
作者
郑荣才
李国晖
戴朝成
李楠
王昌勇
机构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大专项《四川盆地岩性油气藏富集规律与目标评价(编号2011ZX05001-005)》部分资助的研究成果
文摘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
盆
地
造
山
带
盆
-
山
耦合
系统
构造-沉积格局
沉积学响应
Keywords
Sichuan analogous foreland basin
orogenic belt
basin-mountain coupling system
tectonic-sedimentary pattern
sedimentary response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
20
3
作者
戴朝成
郑荣才
朱如凯
高志勇
翟文亮
机构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17-1828,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08ZX05000-003-01)资助的成果
文摘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别对应于"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成盆构造活动期,5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5),分别对应于5个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全盆地地层等厚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川西坳陷,须四段开始向川东北方向迁移,须五段—须六段迁移至川东北坳陷;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和前缘坳陷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伴随"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沉降-沉积中心和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自川西坳陷向川东北坳陷迁移,油气藏分布也具有自南向北再折向北东方向迁移和围绕前陆隆起带发育的特点。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
盆
地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盆
-
山
耦合
系统
充填样式
油气分布规律
Keywords
Sichuan foreland-like basin
Xujiahe Formation of Upper Triassic
coupling system between basin and mountain
filling patterns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ule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环境演变及两湖平原盆地形成过程
被引量:
4
4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徐冰
勾青梅
于学锋
田新红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1期36-42,共7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LQG0701)
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ZRDL070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DL2006001)
文摘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长江中游荆江流域及两湖平原盆地进行环境演变及形成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华中地块在全球新构造运动中发生的拉分运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阐明了流域水系和区域环境及平原盆地的同步演化关系,探讨了山-盆-原-江-湖-河耦合系统及环境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
两湖平原
环境演变过程
山
-
盆
-原-江-湖-河
耦合
系统
Keywords
Jingjiang River Valley of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Twain - Hu (J Dongting) Plain
process of environment evolvement
mountain - basin - plain - river - lake - rivulet' system ianghan S coupling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941.75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
李凤杰
郑荣才
蒋斌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郑荣才
李国晖
戴朝成
李楠
王昌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戴朝成
郑荣才
朱如凯
高志勇
翟文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环境演变及两湖平原盆地形成过程
胡东生
张华京
徐冰
勾青梅
于学锋
田新红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1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