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换型边缘盆地转换边缘类型识别与特征分析: 以非洲科特迪瓦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盖海洋 姜烨 +1 位作者 张科 王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90,共8页
转换型边缘盆地是一类特殊的大陆边缘盆地,前人对其研究较少,随着近十几年在转换型边缘盆地的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该类型盆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盆地边缘转换断层的识别解释、转换断层对盆地构造格局的影响以及转换断层相关的火山活... 转换型边缘盆地是一类特殊的大陆边缘盆地,前人对其研究较少,随着近十几年在转换型边缘盆地的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该类型盆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盆地边缘转换断层的识别解释、转换断层对盆地构造格局的影响以及转换断层相关的火山活动对盆地的影响方面等研究仍相对较少。以典型的转换型边缘盆地——科特迪瓦盆地为研究对象,从盆地的转换边缘入手,利用多种数据综合分析,识别出转换型边缘盆地的两类转换边缘——转换型边缘和过渡离散型边缘,并分别总结了其各自特征;对比了两类转换型边缘在地层发育、断裂体系、火山活动以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对盆地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转换型边缘盆地具有转换型边缘和过渡离散型边缘两种不同类型的洋陆过渡边缘;两类边缘在接触关系、火山活动强度、对早期地层的改造作用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转换型边缘盆地结构受早期断裂和转换断裂的双重控制,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拉张与走滑应力叠加,使早期断裂具有走滑和拉张双重性质,多期的改造作用对油气运聚及保存具有显著影响。转换断层附近早期断裂可能会发生反转作用,断裂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挤压构造或地层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型边缘盆地 转换边缘 火山活动 走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2
作者 范玉海 屈红军 朱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6,共17页
近年来,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深水区的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可采储量达3.8×10^(12) m^(3),但该区资源发现率仅为13.1%,待发现资源潜力巨大,为此,在综合东非被动陆缘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烃源岩、... 近年来,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深水区的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可采储量达3.8×10^(12) m^(3),但该区资源发现率仅为13.1%,待发现资源潜力巨大,为此,在综合东非被动陆缘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烃源岩、储层、圈闭及运移等地质条件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生储盖组合规律。结果表明:1)东非转换伸展型陆缘盆地主力烃源岩以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潟湖相、局限海相页岩或灰岩为主;主力储集层为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新近系海相碎屑岩。2)油气沿断层做“垂向式充注”或“横向式充注”,沿不整合面或储层做“测注式充注”;受控于东非复杂构造演化作用,形成了以构造、地层岩性为主的圈闭类型。3)成藏条件以鲁伍马、坦桑尼亚盆地最为优越,有利勘探层位为白垩系新近系的砂岩储层;索马里盆地三叠系Calub组砂岩具有较好勘探前景。随着勘探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盆地油气勘探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伸展型盆地 深水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东非被动陆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控制作用: 以西非科特迪瓦盆地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饶勇 程涛 +3 位作者 赵红岩 李全 吕彩丽 刘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构造和沉积2个方面阐述了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洋陆转换和被动陆缘3个主要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形成了总体上“西窄东宽”的斧型构造格局特征,西部为陡窄转换边缘,东部为宽缓离散边缘,中部为过渡边缘,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西少东多”的分布规律。走滑转换作用应力主要响应区为中部过渡边缘,中部隆起马尾带发育大量的构造圈闭,具有南北双向供烃特征,控制了北部凸起阿尔比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走滑转换作用形成的古地貌对转换早期上阿尔比-森诺曼和转换晚期土伦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内斜坡洼陷(盆地)往往是最为有利的富砂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转换控储,分布控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特迪瓦盆地 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 走滑转换 转换边缘 离散边缘 过渡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伸展型盆地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俊霞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23,共5页
介绍了转换—伸展型盆地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其发育机制。走滑带内的盆地,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沉积盆地,具有显著的不对称结构,其一侧为陡倾的走滑断层,另一侧为与之近于平行的缓倾的正断层。
关键词 盆地 走滑作用 拉伸作用 不对称结构 转换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伸展型盆地异常压力的分布与成因机制分析:以惠民凹陷临南洼陷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晓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1,共5页
利用370口钻井试油实测(DST)压力数据分析了临南洼陷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和异常低压的成因机制。临南洼陷不仅发育低压,而且存在超压。低压在井深1 300~4 000m区间内普遍发育;超压出现在井深3 200~4 400m区间内。沙三段的低压和超压共... 利用370口钻井试油实测(DST)压力数据分析了临南洼陷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和异常低压的成因机制。临南洼陷不仅发育低压,而且存在超压。低压在井深1 300~4 000m区间内普遍发育;超压出现在井深3 200~4 400m区间内。沙三段的低压和超压共存。异常压力的分布与转换伸展型盆地的应力场密切相关。低压主要分布在转换伸展型盆地的最大伸展区域,超压主要沿挤压轴方向展布,且靠近洼陷中央。转换伸展断裂的泵吸作用导致流体低压和低压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 超压 转换伸展型盆地 流体泵吸作用 临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盆地特征与成盆机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鑫 王亚东 +1 位作者 刘兴旺 郑建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450,共7页
与造山带结合,动态、系统地探讨伸展盆地的成盆机制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本文以后碰撞环境下的伸展盆地为对象,与其它类型伸展盆地相区别,尝试探讨其大陆构造属性和成盆机制。后碰撞伸展盆地一般平行于造山带展布,受相邻活动造山... 与造山带结合,动态、系统地探讨伸展盆地的成盆机制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本文以后碰撞环境下的伸展盆地为对象,与其它类型伸展盆地相区别,尝试探讨其大陆构造属性和成盆机制。后碰撞伸展盆地一般平行于造山带展布,受相邻活动造山带控制,形成于造山带后碰撞构造环境。盆地的转换、叠合过程与相邻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表现为动态的耦合关系,即由前陆盆地与主碰撞造山带相耦合,发展为伸展盆地与后碰撞造山带相耦合。其成盆机制实质是地壳缩短增厚后的去"山根"作用,拆沉作用造成加厚地壳减薄,并诱发基性岩浆活动,在地表形成裂谷或断陷,接受河湖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地转换 盆地动力学 后碰撞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被忽略的盆地类型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锡奎 雍自权 +3 位作者 李国蓉 张小兵 邓广君 李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各种盆地分类中人们忽略了一种盆地类型,即“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种盆地发育在大洋中脊,随着板块会聚已经俯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之下,大洋收缩到十分狭窄的程度但仍然保持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性质,且由于俯冲板块的板块拉力和挠曲造... 各种盆地分类中人们忽略了一种盆地类型,即“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种盆地发育在大洋中脊,随着板块会聚已经俯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之下,大洋收缩到十分狭窄的程度但仍然保持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性质,且由于俯冲板块的板块拉力和挠曲造成的表层张力张性正断层活动较强烈。由于这种盆地是板块尚未碰撞时发育的,因此与前陆盆地还没有必然联系,随着板块碰撞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它可以演化成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广西“钦防海槽”和“十万大山”盆地区,由于早古生代的华夏古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古陆块,因此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武夷、闽台微陆块向华南古板块拼贴时,“钦防海槽”即处于“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其后经历了早泥盆世残留洋盆地、晚古生代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二叠世早期前陆盆地、中生代前陆盆地和新生代走滑断陷盆地的盆地性质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性质转换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钦防海槽 十万大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前陆冲断褶皱带对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控制规律 被引量:8
8
作者 方维萱 王磊 +2 位作者 鲁佳 李天成 贾润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1-912,共32页
塔西地区是我国典型盆山原镶嵌构造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铜铅锌-石膏-天青石-铀-煤-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区。这种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因复杂构造形成演化史,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矿内在关系不明。在对塔西地区构造岩相学垂向相序结... 塔西地区是我国典型盆山原镶嵌构造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铜铅锌-石膏-天青石-铀-煤-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区。这种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因复杂构造形成演化史,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矿内在关系不明。在对塔西地区构造岩相学垂向相序结构研究基础上,经原型盆地恢复、盆地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与构造变形史等综合研究,将构造-岩石地层系统划分为元古宙中高级变质断块(下基底构造层)、晚古生代地层(上基底构造层),下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为盆地充填地层体,认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早三叠世-早侏罗世山体隆升与山前断陷山盆转换、早-中侏罗世主成盆期、中-晚侏罗世构造反转期、白垩纪-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主成盆期、新近纪陆内周缘山间盆地等五个主要期次。其中早侏罗世康苏期和中侏罗世杨叶期为聚煤期,形成了半环状煤矿带和煤系烃源岩。燕山早期(J2-3)和燕山晚期(K1-E1a)两次前陆冲断作用导致盆地发生构造反转,构造沉降-沉积中心从NW向转为近EW向。白垩纪-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成为主成盆期,盆地动力学为受同生断裂带控制。挤压走滑抬升隆起形成乌拉根半岛;走滑拉分断陷的构造扩容空间形成了乌拉根局限海湾瀉湖盆地,为克孜勒苏群和古近系提供了沉积容纳空间。阿尔塔什组底部热卤水沉积交代-改造型天青石矿床和石膏矿床形成于古近纪初。石膏岩-含膏泥岩-含膏泥质白云岩不但为区域滑脱构造面,也是阿克莫木天然气田良好的盖层。始新世伊普里斯阶-普利亚本阶(55.8~33.9 Ma)为铅锌-铀-天然气成藏成矿高峰期,与喜山早期三幕区域挤压构造环境和相关海退过程有显著的时间-空间耦合关系。中新世阿启坦阶-布尔迪加尔阶(23.03~15.97 Ma)形成天然气充注成藏事件。安居安组砂岩型铜矿床与该期天然气充注和西南天山隆升事件关系密切,主要与喜山中期区域挤压应力场、干旱气候环境下,在物质-时间-空间上耦合关系显著。综合研究认为,我国塔西盆山原耦合与转换的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内,铜铅锌、石膏、天青石、煤、铀等矿床储矿层位和天然气田储集层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走滑拉分断陷成盆动力学背景下。铅锌-铀-天然气成藏成矿高峰期与喜山期多幕次的陆内挤压收缩体制关系密切。挤压应力场驱动了煤系烃源岩发生生排烃事件、成矿流体大规模运移和聚集。冲断褶皱带和向斜构造为圈闭构造。帕米尔北缘南倾北向冲断褶皱岩片与西南天山南缘北倾南向冲断褶皱岩片组成了对称型薄皮式冲断褶皱带。南天山深部盲冲型冲断带为叠瓦状后展式基底卷入型前陆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盆共存富集 原型盆地 盆地动力学 挤压-伸展转换走滑作用 陆内转换盆地 超大型铅锌矿床 乌拉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2
9
作者 刘池洋 王建强 +3 位作者 赵红格 张东东 邓煜 赵晓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6,共26页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是盆地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已有的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各有侧重和所长,但对陆内盆地的划分和研究较为薄弱。沉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对其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盆地分类的原则和结果应体现此系统...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是盆地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已有的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各有侧重和所长,但对陆内盆地的划分和研究较为薄弱。沉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对其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盆地分类的原则和结果应体现此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对比性(预测性)。盆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包括盆地发育鼎盛时期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壳-岩石圈类型、沉降机制和动力环境、盆地结构构造特征与基底性质、沉积环境及充填特征等。导致盆地沉降的动力主要源自地球深部,可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及其复合4种。小行星等天体撞击地球所形成的盆地属特殊类型,将其划归重力成因盆地大类。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地貌成因盆地,其形成与内动力地质作用联系不密切,主要由地表负向地形存在而导致沉积物充填和水体汇聚。这类盆地在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中均有发育,但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和沉积矿产赋存条件等均与内动力成因的盆地差别颇大。故将其作为新的盆地和成因类型单独列出。根据上述沉积盆地分类的原则和基础,以全球板块构造动力环境、大陆内部动力活动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盆地沉降成因的主动力为主线,综合和归纳前人分类方案和盆地研究成果,将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动力环境分为6大类(大洋和大陆板块内部,离散型、消减型、碰撞型、转换型大陆(板块)边缘),增加了天体撞击的特殊型和后期改造的复合型2大类与之并列;将前6大类构造动力环境中发育的沉积盆地分为44(亚)类,按构造动力环境、盆地主要构造力学性质(即应力)两大系统,分别进行了划分和归类。对本盆地分类方案中新的类型、或内涵有变、或需说明的部分盆地及术语,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或说明。这些盆地如后陆盆地、侧陆盆地、转换-补偿盆地、拉裂盆地、地貌成因盆地、(天体)撞击盆地、中间地块盆地、陆内前陆盆地、改造(型)盆地等。本盆地分类方案是对不同地区相同或相近构造环境所发育盆地类型的理性归纳和综合,相对较为系统全面。但在地史上和现世界中,因地质条件的差异或发展进程的不同,其中某类盆地可能在具相同构造环境的某地并未出现,或发育特征并不典型。任一个全球沉积盆地分类方案,从问世之日起就处于检验、争议和修补之中,周而复始,日臻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 盆地沉降动力 地貌成因盆地 后陆盆地 转换-补偿盆地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赋存规律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招君 柳蓉 +2 位作者 孙平昌 孟庆涛 胡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325,共13页
我国陆相盆地油页岩矿床特征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本文以典型盆地松辽盆地、抚顺盆地和桦甸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分别开展了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转换型走滑盆地、汇聚型前陆盆地及板内型克拉通盆地4种类型解... 我国陆相盆地油页岩矿床特征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本文以典型盆地松辽盆地、抚顺盆地和桦甸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分别开展了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转换型走滑盆地、汇聚型前陆盆地及板内型克拉通盆地4种类型解剖,总结了各类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矿床赋存规律。其中:离散型大陆裂谷后热沉降坳陷演化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Ⅰ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离散型大陆裂谷同裂谷沉降断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小的特征,易形成中型油页岩矿床;转换型走滑盆地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矿床赋存特征差异较大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走滑运动断陷的构造沉降量,该类型盆地既发育中等含油率、巨厚的油页岩矿床,也发育高含油率、厚度薄的油页岩矿床,但总体分布范围较小,易形成中小型油页岩矿床;汇聚型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较高、厚度大、分布局限、地层产状变化大的特征,易形成大型油页岩矿床;克拉通型盆地陆内坳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中等、厚度稳定、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在所有盆地类型中,半深湖-深湖环境、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特征及赋存规律 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 转换型走滑盆地 汇聚型前陆盆地 板内型克拉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非Doseo盆地构造特征及成因演化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迟君 胡望水 +1 位作者 李希元 孔令武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5,I0003,共12页
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地质构造背景,选取中非Doseo盆地典型剖面进行构造解释,采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地幔对流作用探讨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受Doseo-Khartoum转换断裂系作用影响,平面上,Doseo盆地为... 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地质构造背景,选取中非Doseo盆地典型剖面进行构造解释,采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地幔对流作用探讨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受Doseo-Khartoum转换断裂系作用影响,平面上,Doseo盆地为伴生次级断裂与主干断裂斜交的断裂组合形式;剖面上,盆地断裂倾角表现为高角度近直立状,结构为复式半地堑或地堑形式;盆地经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及古近纪三期不同强度的叠加型转换裂陷—转换反转构造,发育转换型地堑、转换型多米诺、斜向滑动断层、反转背斜和掀斜断块5种构造类型,其中转换型地堑为主要构造类型。Doseo盆地经历早白垩世强转换裂陷期、早白垩世末期转换反转期、晚白垩世弱转换裂陷期、晚白垩世末期转换反转期、古近纪转换拗陷期、古近纪末期转换反转期,以及新近纪—第四纪转换裂陷期7个演化期次,其中早白垩世转换裂陷期转换作用最强烈,形成大量转换型地堑构造。地幔对流作用控制中非裂谷系转换型盆地的形成。Doseo盆地三期叠加的转换裂陷—转换反转构造为油气形成提供良好圈闭,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盆地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技术 地幔对流 反转构造 Doseo盆地 中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山动力学耦合初论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鑫 刘燕红 +3 位作者 孙国强 刘兴旺 王保忠 郑建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204,共9页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地球物理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其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经历了"盆转山"(T1—T2)、"山控盆"(T3—E1)以及盆—山共变(E2—Q)三个阶段;思茅陆相断陷湖盆通过盆地内沉积相迁移、层序建造、基底变形,尤其是沉积旋回来响应深部动力学过程;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思茅盆地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P波速度增大,莫霍面加深;结合思茅盆地两侧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和地球化学特征,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可能是盆山动力学耦合的深部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动力学 壳幔作用 盆山耦合 沉积响应 特提斯 盆地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中裂谷系的格局演化及成矿系统时空结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树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共18页
闽中裂谷系为转换-伸展型裂谷盆地系,其形成发展和复合-成矿作用是福建地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研究认为:闽中裂谷系在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850~500Ma),盆山反转于奥陶-志留纪(447~412Ma);沉降中心迁移、伸展轴... 闽中裂谷系为转换-伸展型裂谷盆地系,其形成发展和复合-成矿作用是福建地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研究认为:闽中裂谷系在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850~500Ma),盆山反转于奥陶-志留纪(447~412Ma);沉降中心迁移、伸展轴向改变并复活发展于中石炭世-中三叠世(315~223Ma),构造动力反转复合于侏罗纪(188~137Ma)-白垩纪(134~90Ma);构造格局演化驱动了喷流沉积-改(再)造成矿系统与斑岩(矽卡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之间的复合交融。研究提出:(1)裂谷体内"麻源群"(部分改划古元古代迪口组变质核杂岩系)与马面山群、万全群同归南华纪;(2)裂谷成矿系统时空结构所昭示的闽省找矿主攻方向:在伸展体制主导的裂谷纵向(NNW、NE)"先张后压"型断层带特定层位找中大型喷流沉积-改(再)造型矿床,在挤压体制主导的裂谷横向(NEE)"先压后张"型断裂带特定岩系找大中型斑岩(矽卡岩)-浅成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伸展盆地 格局演化 变质岩地层层序 陆内-陆缘裂谷 成矿系统 闽中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第三纪济阳坳陷的性质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富强 汪小昆 +1 位作者 胡雪 刘家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从构造-沉积演化出发,论述了济阳坳陷是一个有着复杂演化历史的复合、叠合盆地,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有着不同的原型盆地和不同的沉积建造。从8个方面(莫霍面上隆和岩石圈减薄、幔源基性火山岩和超基性岩的发育、高的地温梯度、一系列... 从构造-沉积演化出发,论述了济阳坳陷是一个有着复杂演化历史的复合、叠合盆地,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有着不同的原型盆地和不同的沉积建造。从8个方面(莫霍面上隆和岩石圈减薄、幔源基性火山岩和超基性岩的发育、高的地温梯度、一系列箕状断陷盆地群的伸展量高达50km以上及沉积速率高达0.1mm/a、张性断裂发育、岩石圈呈“三明治式”流变结构样式、位于中地壳的震源以及幔源气的释放、郯庐大断裂的性质)论证了早第三纪济阳坳陷处于转换-伸展状态,并探讨了转换-伸展盆地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济阳坳陷 莫霍面 转换-伸展盆地 形成机制 地壳 渤海湾盆地 地质结构 幔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