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期裂陷盆地斜向伸展变形主控因素分析--来自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1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3 位作者 巩磊 王有功 常德双 张万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多期裂陷盆地中,伸展方向与先存断裂之间的夹角变化控制着走向滑动分量和倾向滑动分量的比例,影响洼槽结构,夹角越大,倾向滑动分量越大,洼槽宽度越大;反之,洼槽宽度减小。(2)受先存断裂分布的影响,不同演化阶段,先存断裂再活动方式不同,对于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过程,先存走滑断裂与边界断裂之间的距离较大时,洼槽呈单断半地堑特征;二者间距较小时,走滑断裂也控陷,洼槽呈现双断地堑结构。(3)多方位展布的先存边界断裂再活动控制形成的洼槽深度和压扭褶皱幅度也受二者距离的影响,随着先存边界断裂与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加,张扭区洼槽深度逐渐增大,压扭区褶皱幅度逐渐增加;反之,洼槽深度越小,褶皱幅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伸展变形 变形 盆地构造 物理模拟 多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被引量:138
2
作者 刘和甫 梁慧社 +3 位作者 李晓清 殷进垠 朱德丰 刘立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系包括由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构成的裂陷盆地 ,以及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等构成的伸展山岭。从大陆裂解和伸展构造动力学来看 ,主要存在底侵作用、对流作用和拆层作用 3种机制。因此裂陷盆...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系包括由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构成的裂陷盆地 ,以及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等构成的伸展山岭。从大陆裂解和伸展构造动力学来看 ,主要存在底侵作用、对流作用和拆层作用 3种机制。因此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关系主要是深部壳幔作用在浅层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伸展山岭 底侵作用 对流作用 耦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规律 被引量:62
3
作者 童亨茂 聂金英 +2 位作者 孟令箭 张红波 李晓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104,共8页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具有如下规律:(1)先存构造(特别是先存断裂)优先活动,这是基底先存构造能控制沉积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2)先存构造对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的强度决定于其活动性,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决定,可以用先存构造活动性系数(fAS)来定量描述。(3)受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发育的位置和延伸方向(走向)、形成次序、继承性特征,以及分布规模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4)与伸展方向垂直,且与σ1夹角为45°-(/2)的基底先存断裂对断层的控制作用最强;随着走向与伸展方向的夹角α逐渐变小,以及倾角偏离45°+(/2),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逐渐减小。(5)基底先存断裂的规模越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越强;受大规模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往往构成裂陷盆地的构造格架。(6)随着薄弱带抗剪强度的减小,基底先存薄弱带发生破裂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而相对基底先存断裂而言,其影响程度则相对偏弱。上述认识可以为裂陷盆地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提供理论模型,为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断层 先存构造 先存断 活动性系数 不协调性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伸展模式——以东濮凹陷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苏惠 曲丽萍 +5 位作者 张金川 王萍霞 何锋 王敏 王琦 胡玉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7,共8页
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裂陷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至三叠纪的克拉通盆地旋回和新生代的裂陷盆地旋回。新生代裂陷盆地旋回又划分为早期裂陷、强烈裂陷、晚期裂陷和晚第三纪整体坳陷4个阶段。东濮凹陷基底伸展量的变化... 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裂陷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至三叠纪的克拉通盆地旋回和新生代的裂陷盆地旋回。新生代裂陷盆地旋回又划分为早期裂陷、强烈裂陷、晚期裂陷和晚第三纪整体坳陷4个阶段。东濮凹陷基底伸展量的变化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加大,地壳上部的伸展构造变形为简单剪切伸展模式,而地壳下部具有纯剪切机制。滑脱面变异带可能是造成东濮凹陷内桑村集-桥口-白庙横向构造变换带、南北构造活动差异性以及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量 伸展模式 构造演化 盆地 东濮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北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 被引量:50
5
作者 嘉世旭 张成科 +3 位作者 赵金仁 方盛明 刘志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裂陷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形态和界面结构性质与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北侧燕山隆起区高速稳定和南侧裂陷盆地低速松散截然不同的地壳结构,使宝坻-桐柏、宁河-昌黎断裂构造分区线和燕山隆起之间的中间过渡带为张渤地震带东部平原区地震的孕发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燕山隆起 华北盆地 地壳结构与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转换带形成演化及其控藏机理 被引量:51
6
作者 王海学 吕延防 +3 位作者 付晓飞 孙永河 王海凤 李培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2-110,共9页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制,断...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制,断层分段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差异运动作用往往导致撕裂断层的形成。基于前人的认识,结合实际地区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裂陷盆地的转换带分类方案,总结了目前裂陷盆地中转换带的识别方法,提出应用"四图一剥"技术分析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转换带位置为低势区,是水系入盆的通道,从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源-储-圈-运-保"的耦合关系,提出裂陷盆地中转换带控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转换带 软连接 硬连接 “四图一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断块群类型——以东濮凹陷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4 位作者 程秀申 徐振强 解晨 赵衍彬 孙海龙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断块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单元,断块群则是断块的有序组合,是油气藏组合体。断块油气藏的勘探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断块群分类方案。文中从几何学—运动学方面出发,讨论了裂陷盆地断块群分类方案,然后结合裂陷盆地结构,讨论了不同构造部位可... 断块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单元,断块群则是断块的有序组合,是油气藏组合体。断块油气藏的勘探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断块群分类方案。文中从几何学—运动学方面出发,讨论了裂陷盆地断块群分类方案,然后结合裂陷盆地结构,讨论了不同构造部位可能出现的断块群类型,也从这个角度初步讨论了断块群的成因。最后,结合东濮凹陷实际,讨论了不同构造部位发育的不同类型断块群的构造特点和含油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 断块群 分类 盆地 东濮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裂陷盆地的复式断陷结构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海-塔盆地早白垩世盆地为例 被引量:30
8
作者 蒙启安 朱德丰 +1 位作者 陈均亮 漆家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85,共10页
陆内裂陷盆地通常发育大量地堑、半地堑,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受盆地内部地堑、半地堑的叠加与复合方式的影响。文中将由多条断层、不同期次的断层共同控制的断陷称为"复式断陷"。依据同一时期断陷复合构成的盆地结构可以将复... 陆内裂陷盆地通常发育大量地堑、半地堑,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受盆地内部地堑、半地堑的叠加与复合方式的影响。文中将由多条断层、不同期次的断层共同控制的断陷称为"复式断陷"。依据同一时期断陷复合构成的盆地结构可以将复式断陷划分为串联式、并联式、斜列式和交织式等4种复合型式,依据不同时期断陷叠加构成的盆地样式可以划分为继承型、利用型、新生型3种叠加类型。海-塔盆地在早白垩世最初是发育大量相对分隔的小型地堑、半地堑,随着地壳渐进的伸展构造变形,多个同期小型半地堑复合在一起形成相对大的断陷(相当于铜钵庙组沉积期)。在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南屯组沉积期),新发育的断陷叠置在早先发育的断陷之上,最终形成了盆地中的17个区域规模的复式断陷。海-塔盆地早白垩世的断陷复合和叠加过程直接影响沉积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并联式、交织式复合和继承型、利用型叠合形成的复式断陷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断陷复合过程中的构造变换带有利于优质储集层的发育,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及相关构造带有利于形成含油气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复式断 盆地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裂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以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坳陷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付晓飞 王勇 +1 位作者 渠永红 沙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9-1131,共13页
塔南凹陷为典型的被动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历经了4个阶段:即被动裂陷阶段、主动裂陷阶段、断一坳转化阶段和坳陷阶段,形成两套含油气系统:即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主要富集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分布的主控... 塔南凹陷为典型的被动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历经了4个阶段:即被动裂陷阶段、主动裂陷阶段、断一坳转化阶段和坳陷阶段,形成两套含油气系统:即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主要富集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概括为3个方面:1)是区域性盖层和长期发育的断层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两套泥质岩区域性盖层,厚度大,泥地比高,控制了两套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长期发育的断层在盖层段形成剪切型泥岩涂抹,当SSF值大于5时,泥岩涂抹失去连续性,油气穿越区域性盖层垂向运移,在大二段聚集,形成次生油气藏。2)是有效烃灶和优质储层控制油气分布范围,主动裂陷阶段和被动裂陷阶段均发育一套烃源岩,被动裂陷阶段烃源岩为砂泥互层结构,排烃效率高,为优质烃源岩。大气水的淋滤作用和有机酸溶解作用分别在反向断层下盘和洼槽内部形成优质储层,油气短距离侧向运移,油气分布具有典型的"源控"和"优质储层控制"的特征。3)是反向断层、低隆起和扇体控制油气聚集,被动裂陷阶段构造沉降和翘倾作用形成大量反向断层,具有"三期同步造储"、"三面组合成藏"和"三类复合控油"成藏优势,成为被动裂陷油气系统典型的成藏模式。被动裂陷阶段形成反向断层下盘低隆,主动裂陷阶段形成中央背斜带,盆地回返阶段形成反转构造带,分别为两套含油气系统和次生油气系统油气富集提供有利场所。近岸水下扇在洼槽中心聚油,形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南坳 被动盆地 断-盖共控 源控 优质储层 反向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裂陷盆地断裂系统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及成因机制——以南堡凹陷和涠西南凹陷为例 被引量:32
10
作者 童亨茂 范彩伟 +2 位作者 孟令箭 赵宝银 范晋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53-1765,共13页
中国东-南部裂陷系列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而断层的分布演化十分复杂,是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应用广义断层模式,在大量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的南堡凹陷和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凹陷为例,对中... 中国东-南部裂陷系列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而断层的分布演化十分复杂,是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应用广义断层模式,在大量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的南堡凹陷和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凹陷为例,对中国东-南部盆地复杂的断裂系统进行了解剖和归纳,并提出了伸展变形区预测断层性质的伸展应变椭圆。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复杂性存在9种表现方式,从成因上进一步归纳为3个方面:(1)断层的走向和性质多样;(2)断层在平、剖面上存在复杂多变的组合形式;(3)断层形成和演化存在复杂的时-空关系。造成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先存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和不同方向(北西-南东向和近南北向)伸展变形的叠加。不同盆地、同一盆地不同区域应力场演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40Ma以前,北西-南东向伸展;38Ma以来,近南北向伸展。断层分布和演化差异主要是由先存构造分布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断层 复杂性 伸展 成因机制 广义断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被引量:17
11
作者 付晓飞 宋宪强 +3 位作者 王海学 刘海涛 汪顺宇 孟令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686,共10页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定断层圈闭形成时间有效性。基于歧口凹陷歧南地区已知油藏“断层泥比率-过断层压力差”定量关系求得断层侧向封闭临界断层泥比率为20%,构建基于“断距-砂地比与烃柱高度”关系定量评价图版。基于油藏精细解剖和储集层定量荧光示踪测试结果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盖层适用于泥岩涂抹系数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泥岩涂抹系数临界值为3.5;古近系东营组二段盖层适用于断接厚度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临界断接厚度为70~80 m。综合断层圈闭空间解释有效性、形成时间有效性、侧向封闭有效性、垂向封闭有效性等4个因素,建立歧口凹陷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图版,是断层圈闭风险性评价的依据。图15表1参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圈闭 分段生长 封闭机理 再活动断层 有效性评价 盆地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裂陷盆地不同块体地壳结构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42
12
作者 嘉世旭 张先康 方盛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59-266,共8页
通过对华北裂陷盆地内不同块体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 ,得到与构造演化过程相关的、不同性质块体的地壳结构特征。盆地隆起区块体地壳一般呈均匀成层 ,速度随深度逐层增加 ,保留了古大陆地壳块体的稳定结构特征 ;盆地坳陷区块体地壳松散... 通过对华北裂陷盆地内不同块体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 ,得到与构造演化过程相关的、不同性质块体的地壳结构特征。盆地隆起区块体地壳一般呈均匀成层 ,速度随深度逐层增加 ,保留了古大陆地壳块体的稳定结构特征 ;盆地坳陷区块体地壳松散巨厚的表层沉积、通常低速占主导的壳内构造、强反射的下地壳和高低速相间的薄互层壳 幔过渡带 ,反映了上地幔物质上隆、侵入、地壳增温、张裂等塑、脆性变形改造的新生地壳构造。讨论了这两类截然不同块体地壳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及形成。裂陷区内中强地震的孕发和深源矿产、油气生贮存等都与这两类块体地壳结构、构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深地震测深 地壳块体结构 动力学演化 DSS震相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断层的形成和演化——目标砂箱模拟实验与认识 被引量:51
13
作者 童亨茂 孟令箭 +3 位作者 蔡东升 吴永平 李绪深 刘明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9-774,共16页
断层的分布、活动和演化是裂陷盆地构造研究的核心,也是其油气勘探的关键。大量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表明裂陷盆地内断层分布组合十分复杂,无法用经典构造地质学理论——Anderson模式作出合理的解释,现有的模式(叠加模式和斜向伸展模式... 断层的分布、活动和演化是裂陷盆地构造研究的核心,也是其油气勘探的关键。大量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表明裂陷盆地内断层分布组合十分复杂,无法用经典构造地质学理论——Anderson模式作出合理的解释,现有的模式(叠加模式和斜向伸展模式等)也还没有很好地揭示裂陷盆地断层复杂性的实质和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内在规律。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张巨河构造带和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两个有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覆盖、断层分布与组合十分复杂并富含油气的典型裂陷盆地区为原形,进行了目标砂箱模拟实验,再现了目标区构造的基本特征。砂箱实验所揭示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基本特征是①基底先存构造所控制的主要断层构成了盆地断裂系统的基本格架。②断层的形成与演化决定于基底先存断裂的取向、区域伸展方向及伸展量。首先形成的是有刚性边界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其次,形成的是薄弱带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继而,形成的是小型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最后,在远离基底先存构造的区域,形成与伸展方向垂直的新生断层。③伸展作用早期,断层的方位主要决定于基底先存断裂的方位。随着伸展量的增大,受伸展方向的影响越来越大,晚期形成的断层常反映区域伸展作用方向。④不协调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是导致裂陷盆地复杂断层体系的根本原因。上述砂箱模拟实验揭示的裂陷盆地在不协调性伸展作用下断层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可以利用"不协调性准则"从理论上给予解释,表明在裂陷盆地中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协调伸展 盆地 砂箱实验 先存断 “不协调性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布格重力资料研究华北裂陷盆地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志萍 方盛明 +3 位作者 李德庆 姜磊 杨利普 李怡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6-250,共5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它们的下延深度。分析结果显示,华北裂陷盆地内深大断裂两侧岩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帕克法反演得到华北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在29~42km范围内,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变化梯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地壳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裂陷盆地构造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漆家福 杨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6,共8页
陆内裂陷盆地区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力包括4方面:(1)地幔对流由岩石圈板块底面边界施加到岩石圈板块内部的构造力F1;(2)板块相对运动通过岩石圈板块侧面边界施加到岩石圈板块内部的构造力F2;(3)岩石圈受热膨胀和冷却收缩在地壳内部... 陆内裂陷盆地区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力包括4方面:(1)地幔对流由岩石圈板块底面边界施加到岩石圈板块内部的构造力F1;(2)板块相对运动通过岩石圈板块侧面边界施加到岩石圈板块内部的构造力F2;(3)岩石圈受热膨胀和冷却收缩在地壳内部产生的构造力F3;(4)地壳质量在地壳内部产生的围压F4。地壳中的应力是这4方面的构造力的函数S(Fi),其中,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对三轴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起决定作用。地壳发育正断层的条件是应力状态方程S(Fi)中σ2-σ3主应力平面大致处于水平面状态、σ1近直立。当F1和F2的方向一致且F1>F2或F1和F2的作用方向相互垂直的情况下,F1和F2合成的应力场中的最小主应力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地壳发生正向裂陷作用。在F1和F2的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情况下,F1和F2叠加产生最小主应力(σ3)的方向与X轴方向不一致,地壳发生斜向裂陷作用。当地幔对流从岩石圈底部对岩石圈产生的引张作用力减小、板块之间相对运动从岩石圈侧面边界对岩石圈产生的挤压作用力增强的情形下,地壳应力状态S(Fi)在X轴和Y轴构成的水平面上的最大主应力可能超过Z轴方向的主应力,使σZ相当于三轴应力状态的σ2,裂陷盆地发生走滑构造变形。如果地壳应力状态S(Fi)在X轴和Y轴构成的水平面上的最小主应力也超过Z轴方向的主应力,则σZ相当于三轴应力状态的σ3,裂陷盆地发生收缩构造变形,可能发育逆冲断层或使早期的正断层发生反转位移。随着裂陷作用的渐进发展,不同时期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导致地壳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使裂陷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盆地反转 构造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陆缘裂陷盆地的层序充填动力学模型——以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期右江盆地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侯明才 陈洪德 +1 位作者 朱西养 田景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6-614,共9页
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期的右江盆地处于被动陆缘裂陷盆地阶段。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右江盆地的沉积层序、构造演化、古气候以及全球海平面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右江被动陆缘裂陷盆地的层序充填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充分体现了构造控盆、... 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期的右江盆地处于被动陆缘裂陷盆地阶段。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右江盆地的沉积层序、构造演化、古气候以及全球海平面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右江被动陆缘裂陷盆地的层序充填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充分体现了构造控盆、盆控相,不同相带的时空配置形成层序的不同样式的基本思想,强调了构造沉降和全球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下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所引起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与沉积物供应比值的关系对层序样式的决定作用。通过代表台缘相的横县六景剖面的验证,该模型清楚地反映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对超层序的主要控制作用,区域构造沉降的叠加效应使相对海平面曲线的R拐点要早于全球海平面曲线的R拐点,而F拐点要晚于全球海平面曲线的F拐点。古气候因素体现在层序充填物(气候敏感沉积物的种类、生物种属的差别)的差异性上。本文所建立层序充填动力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其他地区、其他类型盆地类似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由此建立的被动陆缘裂陷盆地的层序充填动力学模型对于了解右江盆地的构造动力学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关系、促进盆地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和该区的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泥盆世 中泥盆世 右江 被动陆缘 盆地 层序充填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裂陷盆地反转期构造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文军 胡望水 +2 位作者 官大勇 毛治国 王筱楠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4期230-234,共5页
在裂陷作用和伸展型拗陷作用停止的同时 ,松辽盆地基底发生了反转型差异拗陷作用 ,拗陷作用经历了弱—强—弱—停止的演化过程 ,在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极点 ,形成了反转期构造层 ;第四系沉积差异隆升致反转作用停止 ,沉积了反转... 在裂陷作用和伸展型拗陷作用停止的同时 ,松辽盆地基底发生了反转型差异拗陷作用 ,拗陷作用经历了弱—强—弱—停止的演化过程 ,在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极点 ,形成了反转期构造层 ;第四系沉积差异隆升致反转作用停止 ,沉积了反转期后构造层。松辽盆地正反转构造发育经历了 4个阶段 :裂陷、拗陷终止和缓慢反转 ;快速反转和快速差异拗陷 ;慢速反转和慢速差异拗陷 ;反转停止和拗陷终止。正反转构造发育演化的结果是在中下构造层 (即“下断中坳”)之上形成“上隆顶平”的盆地结构。这种四元结构的形成 ,起因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成裂陷作用、拗陷作用和差异隆升反转作用的演化。利用生长构造分析、基底沉降史回剥、热沉降模拟和反转构造恢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 ,“上隆”部分沉积 6 9%的可容纳空间来源于下伏沉积物的压实 ,31%的可容纳空间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受压拗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容纳空间 隆升 构造层 基底 盆地 松辽盆地 第四系 停止 作用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第三纪转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付国民 李永军 石京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4-41,共8页
运用沉积体系组合 ,构造地层分析和岩浆热流体标志综合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柴达木第三纪转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过程 ,笔者认为 :柴达木第三纪盆地是以扩展裂陷为主的单型盆地 ,可划分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水下洪积扇 近岸浊流沉... 运用沉积体系组合 ,构造地层分析和岩浆热流体标志综合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柴达木第三纪转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过程 ,笔者认为 :柴达木第三纪盆地是以扩展裂陷为主的单型盆地 ,可划分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水下洪积扇 近岸浊流沉积体系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常态湖三角洲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在湖盆演化的不同阶段 ,形成冲积扇 扇三角洲 滨浅湖 砾质辫状河沉积 ,近岸水下重力流 中深湖 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 中浅湖 河流三种湖盆充填形式。依据古构造运动界面和相应整合界面 ,将第三纪盆地划分为三个构造层序 ,分别对应于初始裂陷 ,伸展扩张裂陷和转换坳陷三个发展过程。柴达木第三纪转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地幔热柱的形成和衰减作用 ,同时喜马拉雅运动等运程应力作用对盆地的演化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组合 构造层序 岩浆热流体 柴达木盆地 地幔热柱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地区新生代走滑拉分裂陷盆地生物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荔青 刘池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13,共4页
我国西南边陲滇黔桂地区的一批小型走滑拉分裂陷盆地普遍发育生物气藏。在各盆地的深洼及其周围地区 ,烃源岩富含草本有机质 ,厚度大 ,埋深 4 0 0~ 12 0 0m ,地温 30~ 6 0℃ ,孔喉 10~ 14 0 μm ,水介质pH值6 .8~ 8,SO42 -及NO3 -... 我国西南边陲滇黔桂地区的一批小型走滑拉分裂陷盆地普遍发育生物气藏。在各盆地的深洼及其周围地区 ,烃源岩富含草本有机质 ,厚度大 ,埋深 4 0 0~ 12 0 0m ,地温 30~ 6 0℃ ,孔喉 10~ 14 0 μm ,水介质pH值6 .8~ 8,SO42 -及NO3 -离子浓度很低 ,十分有利于甲烷菌的大规模繁殖 ,加之该区带具多套生储盖组合 ,发育大量构造、构造—岩性、岩性圈闭 ,断层密度低 ,具有良好的生物气成藏条件。而在盆缘地区 ,烃源岩及盖层不发育 ,砂岩过于发育 ,断层密度高 ,富含SO42 -、NO3 -水体十分活跃 ,封盖条件差 ,不利于生物气藏的形成。因此 ,生物气藏主要分布于深洼及其紧邻的过渡区带 ,气藏埋深介于 4 0 0~ 12 0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桂地区 走滑 生物气 盆地 新生代 气藏 烃源岩 区带 孔喉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功成 徐宏 +2 位作者 周章保 蔡希源 金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54,共6页
平衡剖面正演模拟技术可快速、有效地正们盆地或局部构造的形成过程,合理地挪释盆地演化史和局部构造发展史.裂陷盆地构造沉降数值模拟可以估计上地壳与壳下岩石圈的伸展率及岩浆侵入体积.伸展率可用以计算裂陷盆地的古热流史,为预... 平衡剖面正演模拟技术可快速、有效地正们盆地或局部构造的形成过程,合理地挪释盆地演化史和局部构造发展史.裂陷盆地构造沉降数值模拟可以估计上地壳与壳下岩石圈的伸展率及岩浆侵入体积.伸展率可用以计算裂陷盆地的古热流史,为预测烃源岩的演化程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模拟 盆地 热演化模拟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