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天山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系统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宗良 高树海 刘志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5-280,共6页
对比了前陆盆地与前陆盆地系统两个概念, 阐述了前陆盆地系统的基本含义, 引用这一概念分析和对比了库车前陆盆地与西南天山造山带及造山带内“卫星式”盆地的沉积、构造等特征。认为前陆盆地、造山带及造山带内“卫星式”沉积盆地三... 对比了前陆盆地与前陆盆地系统两个概念, 阐述了前陆盆地系统的基本含义, 引用这一概念分析和对比了库车前陆盆地与西南天山造山带及造山带内“卫星式”盆地的沉积、构造等特征。认为前陆盆地、造山带及造山带内“卫星式”沉积盆地三者之间是相关联的,造山带内的“卫星式”沉积盆地是前陆盆地系统楔顶的延伸部分, 受造山带的影响, 造山楔内不同部位沉积的楔顶存在明显的差异, 针对南天山“卫星式”沉积盆地而言, 尤尔都斯盆地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系统 造山带 造山楔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朝阳地区晚侏罗世逆冲断裂及同构造沉积盆地系统 被引量:19
2
作者 和政军 牛宝贵 张新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63,I0006-I0007,共14页
位于晚侏罗世燕山冲断带前缘拗陷盆地群东段的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和北票盆地,形成于同沉积期的板内挤压变形。两个盆地横断面均显示出北西翼岩层陡立或倒转而南东翼平缓、以及同期碎屑堆积北西翼厚而南西翼薄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不对称... 位于晚侏罗世燕山冲断带前缘拗陷盆地群东段的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和北票盆地,形成于同沉积期的板内挤压变形。两个盆地横断面均显示出北西翼岩层陡立或倒转而南东翼平缓、以及同期碎屑堆积北西翼厚而南西翼薄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不对称结构。分别位于两个盆地北西侧的雷家营子和凤凰山逆冲断裂带控制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砾石成分统计分析显示,晚侏罗世土城子时期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辽西的西北部,即“内蒙地轴”上,是响应逆冲推覆活动的产物。两条断裂带及其所控制的盆地,构成了背驮式盆地—构造系统,清楚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逆冲推覆扩展总体上指向SE方向。辽西地区土城子期盆地的形成和沉积充填是区域地壳缩短或增厚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土城子组 燕山逆冲断裂带 物源区 背驮式盆地系统 辽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前陆盆地系统及沉积—构造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柏林 许红 +3 位作者 陆永潮 赵新伟 朱玉瑞 李建委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4期35-41,共7页
典型的前陆盆地一般位于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狭长槽地,而南黄海盆地则主要为华北—扬子地块陆陆碰撞及后期太平洋系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再生"陆内前陆盆地,因此具有其"特殊性"。虽然南黄海前陆盆地经过多期构... 典型的前陆盆地一般位于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狭长槽地,而南黄海盆地则主要为华北—扬子地块陆陆碰撞及后期太平洋系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再生"陆内前陆盆地,因此具有其"特殊性"。虽然南黄海前陆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及破坏,但仍然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楔顶、前渊、前隆及隆后各带,故划分了各带分布的位置,认为其楔顶沉积带位于千里岩隆起、前渊带位于北部坳陷东北凹、前隆带位于其乳山凸起、隆后沉积带位于乳山凸起与中部隆起间;并从地震、沉积、构造3方面分析了各带的结构构造和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系统 构造 沉积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系统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徐旭辉 江兴歌 +2 位作者 朱建辉 耿大清 张渝昌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6-69,共14页
本文以朱夏院士3T-4S-4M盆地研究程式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一套在含油气盆地中,从理论建模-实例校验-动态模拟的TSM盆地模拟研究方法。TSM模拟方法着重体现了含油气盆地研究的系统化、定量化和动态化;强调了地质概念模型研究和原型盆... 本文以朱夏院士3T-4S-4M盆地研究程式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一套在含油气盆地中,从理论建模-实例校验-动态模拟的TSM盆地模拟研究方法。TSM模拟方法着重体现了含油气盆地研究的系统化、定量化和动态化;强调了地质概念模型研究和原型盆地的并列叠加。通过在苏北等盆地勘探评价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表明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检验地质概念模型、揭示盆地演化过程的功能,并以预测油气资源为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系统 定量分析 计算机模拟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盆地系统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5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2-132,共1页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油气藏勘探 岩性地层 盆地系统 陆相 专业委员会 澳大利亚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两种类型盆地的压实流体系统及其矿化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邓军 陈学明 +4 位作者 饶轶群 孙忠实 程小久 沈崇辉 王庆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缘课题。盆地演化的特征直接影响盆地沉积建造的结构特征。建造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压实流体系统的温度场、动力场、地球化学场和矿化作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滇东南白牛厂早古生代盆...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缘课题。盆地演化的特征直接影响盆地沉积建造的结构特征。建造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压实流体系统的温度场、动力场、地球化学场和矿化作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滇东南白牛厂早古生代盆地是典型的裂谷式凹陷盆地,上万米厚的黑色页岩与上部碳酸盐岩和砂岩组合有利于矿化的压实流体系统的形成,形成了白牛厂式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粤北晚古生代盆地为地台型浅海盆地,沉积物主要由透水性较好的粗碎屑物质和碳酸盐岩组成,沉积建造厚度较薄。数字模拟结果表明,粤北盆地压实流体系统难以形成较高的地热储和流体势,流体只能在沉积层的特殊部位汇聚并形成红岩型低温黄铁矿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建造结构 盆地压实流体系统 矿化潜力 成矿作用 南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包裹体PVTx和PetroMod盆地模拟系统反演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古流体压力 被引量:6
7
作者 廖玲玲 王云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5-959,共5页
包裹体捕获压力反映了油气藏形成时的流体压力,对于成藏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尝试结合包裹体PVTx相态模拟及Petro Mod盆地模拟两种方法反演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古流体压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凹陷地区布1井为例,利用包裹体PVT... 包裹体捕获压力反映了油气藏形成时的流体压力,对于成藏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尝试结合包裹体PVTx相态模拟及Petro Mod盆地模拟两种方法反演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古流体压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凹陷地区布1井为例,利用包裹体PVTx相态模拟得到布1井2个包裹体样品均一温度及捕获压力分别为98.2℃,34.38MPa和121℃,30.01MPa。由Petro Mod盆地模拟生成布1井的热演化史及古流体压力史,将二者结果结合推导出包裹体形成时间。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凹陷地区主要成藏时间为122-100Ma(晚白垩世)。结合烃源岩生烃史,推测包裹体流体形成于上古生界烃源岩快速生烃阶段,对应成熟度范围约为Ro≈0.68%-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体压力 鄂尔多斯盆地 流体包裹体PVTx 盆地模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池洋 张复新 高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沉积盆地集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于一盆,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矿产赋存单元和成藏(矿)大环境;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盆地成矿系统一般处于低温、低压环境和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生物-有机质(流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沉积盆地集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于一盆,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矿产赋存单元和成藏(矿)大环境;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盆地成矿系统一般处于低温、低压环境和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生物-有机质(流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常受温度变化的明显影响;成矿作用一般与岩浆活动无直接成因联系。形成沉积矿产的成矿物质,初始赋存大多呈分散状;从其初始聚集到成矿作用发生和矿藏形成,所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都经历了原始成矿物质聚集→转化成矿→富集成藏及改造定位3个阶段。成矿物质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压实作用和异常压力、构造作用、渗流携带作用、分子扩散、挥发作用和浮力等;运移的途径主要为孔隙、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和非构造产生的微裂隙及不整合面等。矿源岩与储集层的关系多样,可有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古生新储等组合。沉积矿产的聚集成矿场所,一般为由渗透性差的泥岩、膏盐层等封盖的圈闭构造(背斜、断层、岩性等),或处于地球化学环境、构造特征、岩性-岩相等突变的边界-转化带。原始成矿物质聚集与矿藏形成—定位之间间隔的时间一般可较长,时差可达几亿年。沉积矿藏形成通常具动态成矿过程,一般成矿期次多和后期改造明显:既可使已形成的矿藏多期叠加进一步富集,也可使其遭受改造而发生改变或形成次生矿藏。以上特点决定了沉积矿藏的形成,特别是其定位时代相对较晚。同盆共存的各类沉积矿产资源丰富、特征多样;其成矿作用和分布组合关系复杂,具有共存多样性、共荣亲和性和排他性等特征。以上特征在不同类型沉积矿产似不尽相同,各自还有其个性特点。根据地球构造动力学环境的不同,可将盆地成矿系统分为裂陷伸展、聚敛、转换、克拉通等类型;各类环境中矿产的成矿特点、类型和分布组合等有别。受地史上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演化及其不可逆性的明显影响,盆地外生沉积矿藏的形成及特征一般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随时间发展,矿种更为复杂多样等特征。盆地系统沉积矿产的富集成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区性及偏富极的特点。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提出,以与造山带和地盾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对其专门研究,必将揭示各种沉积矿藏同盆共存的内在联系、成藏模式和分布规律,丰富和发展已有成矿理论体系,为盆地内多种矿产兼顾,科学高效勘探和综合预测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有机能源矿产 沉积型金属床 低温成矿环境 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能源矿产赋存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83
9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谭成仟 王建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沉积盆地是诸多沉积矿产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大系统,具有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的成藏(矿)环境和动力学背景,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规律,可命名为盆地成藏(矿)系统(单元)以与造山带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目前国内外的矿产勘... 沉积盆地是诸多沉积矿产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大系统,具有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的成藏(矿)环境和动力学背景,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规律,可命名为盆地成藏(矿)系统(单元)以与造山带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目前国内外的矿产勘查、开采利用和研究揭示,油、气、煤和铀主要赋存在沉积盆地中。这4种重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含矿层位联系密切、空间分布复杂有序、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盆地演化和后期改造过程中,油、气、煤、铀等沉积矿产同盆成生共存、相互作用、各自成藏(矿)和改造定位。它们成生-成藏(矿)和定位的主要期次,与盆地演化-改造的阶段及主要地质事件有明显的响应联系和密切的耦合关系。文中讨论了其中部分相关前沿科学问题,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阶段及其主要地质事件与油、气、煤、铀成藏(矿)作用期次的时序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煤-砂岩铀矿 同盆共存 成藏(矿)机理 盆地动力学 盆地成藏(矿)系统 多种能源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65
10
作者 刘池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23,共23页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动力学 盆地成因机制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 后期改造与改造盆地 油气逸散 小型含油气盆地 中国沉积盆地 研究系统 复杂性科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栖霞组天然气差异成藏过程 被引量:23
11
作者 罗冰 文龙 +5 位作者 张亚 谢忱 曹剑 肖笛 高国辉 谭秀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揭示出一个难得的冲断带-盆地系统不同构造区差异成藏典型实例。为及时总结成藏规律以供其他同类地质背景地区参考,也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从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角...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揭示出一个难得的冲断带-盆地系统不同构造区差异成藏典型实例。为及时总结成藏规律以供其他同类地质背景地区参考,也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从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角度,结合其他成藏地质条件,开展了差异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以矿山梁、河湾场为代表的冲断带栖霞组储层充填大量沥青以及酸性流体沉淀矿物石英,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与一期破坏,含气性差。相比而言,以双鱼石为代表的冲断前锋带与以九龙山为代表的前缘隆起带储层沥青均欠发育,且以碱性流体沉淀矿物方解石充填为主,前者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后者只经历了一期油气充注,含气性均相对较好。稳定保持是研究区大气藏形成的主要原因,冲断带前锋与前缘隆起随造山带推覆挤压应力减弱,虽然深大断裂欠发育导致深部下寒武统烃源岩供烃受限,但可以形成中二叠统腐泥腐殖混合型烃源岩的自生自储,稳定的构造环境有利于油气成藏后的稳定保持。盆山结合部凹陷区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工作值得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包裹体 中二叠统 前陆盆地 冲断带-盆地系统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被引量:37
12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1 位作者 童晓光 吴晓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84,共20页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的勘探理念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盆地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作用、陆内构造变形及其深部地幔地质过程的控制,复杂构造背景下油气多层系规模聚集。中国沉积盆地有常规油气、低熟油、生物气、致密气、页岩油气、煤、煤层气、盐类、天然气水合物和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潜力大。中国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现今进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举的“立体综合勘探”阶段。这一阶段是针对“全盆地、多层系、多尺度储集体、多类型资源”的全链条的整体勘探,钻探进入万米尺度,海域进入深水区。立体综合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技术手段是多尺度(微米-纳米)储集体分析技术、“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与“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主要工作方法是地质-工程一体化与勘探-开发一体化。立体综合勘探思维与方法将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一体化高效勘探与油气-煤-盐-金属等矿产资源综合勘探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思维 沉积盆地系统 盆地动力学 统一油气系统 多旋回叠合盆地 非常规油气 立体综合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再认识 被引量:176
13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2 位作者 王绪龙 曲江秀 陈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7-222,共6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于其演化历史,至今尚存在争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具前陆盆地系统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理论,通过压陷挠曲作用,以演化动力为背景,将准噶尔盆地分...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于其演化历史,至今尚存在争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具前陆盆地系统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理论,通过压陷挠曲作用,以演化动力为背景,将准噶尔盆地分为5个演化阶段:①碰撞成盆阶段;②压陷挠曲阶段;③挠曲坳陷阶段;④坳陷沉降阶段;⑤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石炭纪至二叠纪,准噶尔地块周围海槽先后关闭,发生陆陆碰撞。首先是西北缘:早石炭世末期形成西北缘界山的雏形;其次是东北缘:晚石炭世中晚期,形成了克拉美丽造山带;最晚是南缘:于早二叠世晚期风城组沉积期,形成南缘界山。随着周缘界山的隆升,准噶尔盆地形成三大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古近纪,板块挤压作用减弱,准噶尔盆地由强烈压陷期逐渐进入坳陷沉降阶段。新近纪至第四纪,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准噶尔盆地南缘再次挠曲下沉,形成近EW向的再生前陆盆地。多期演化造就了盆地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和多期次成藏,为油气的富集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演化 动力学背景 前陆盆地系统 再生前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地球物理资料 早二叠世晚期 喜马拉雅运动 含油气盆地 中国西部 演化历史 结构特征 地质结构 演化阶段 早石炭世 晚石炭世 盆地形成 挤压作用 挠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辰生 郭建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1,共7页
通过野外露头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侏罗系可识别出8个层序边界,除层序边界JSB6和JSB7为Ⅱ型外,其他均为Ⅰ型。层序界面上下常表现为沉积相突变或地层缺失。根据8个三级层序边界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即JSQ1~JSQ7,各... 通过野外露头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侏罗系可识别出8个层序边界,除层序边界JSB6和JSB7为Ⅱ型外,其他均为Ⅰ型。层序界面上下常表现为沉积相突变或地层缺失。根据8个三级层序边界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即JSQ1~JSQ7,各层序在盆地内的分布却不均匀。JSQ1和JSQ2层序分布在阿克库勒凸起的于奇地区、满加尔、草湖和塔东隆起区西部凹陷区等,JSQ3层序在全区均有分布。JSQ4和JSQ5层序主要分布在草湖、满加尔和塔东隆起区西部等地区。JSQ6和JSQ7层序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区,但在塔里木盆地内部没有发育。后期的局部隆升剥蚀和古地貌是造成侏罗系层序平面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层序地层学 侏罗系 扇三角洲 前陆盆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理学和盆地工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长林 刘光祥 +2 位作者 黄泽光 潘文蕾 方成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9-434,共6页
如何开展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存在着一系列不同认识。通过对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的分析、对盆地评价技术规范的理解、对含油气盆地在自然科学中的分类对比,认为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盆地理学,二是盆地工学。所谓盆地... 如何开展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存在着一系列不同认识。通过对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的分析、对盆地评价技术规范的理解、对含油气盆地在自然科学中的分类对比,认为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盆地理学,二是盆地工学。所谓盆地理学,就是运用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理论,对盆地进行本体论(研究油气盆地的本原问题)、认识论(认识油气盆地的来源和认识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和性情论(人对油气盆地的心、情、性的理解等)的系统研究,获得有关油气盆地形成演化和烃类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所谓盆地工学,就是运用现代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应用数学的技术方法,模拟盆地和油气的形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理学 盆地工学 油气盆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42
16
作者 张庆春 石广仁 田在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12-317,共6页
在系统介绍盆地模拟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简史基础上 ,分析了盆地模拟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发展现状 ,尤其分析了油气成藏动力学“五史”模型的发展现状 ,提出盆地模拟技术有待解决的 5个难题 :( 1)盆地动力学模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模型的有... 在系统介绍盆地模拟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简史基础上 ,分析了盆地模拟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发展现状 ,尤其分析了油气成藏动力学“五史”模型的发展现状 ,提出盆地模拟技术有待解决的 5个难题 :( 1)盆地动力学模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模型的有机统一 ;( 2 )三维地质体动态平衡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 ;( 3)盆地古水动力学过程的准确模拟 ;( 4)成藏动力学各模型的全三维化 ;( 5 )可变网格的偏微分方程组求解。认为盆地模拟技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是 :( 1)基于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全三维油气盆地动态模拟系统得以建立并逐渐完善 ;( 2 )由大型勘探数据库支持的盆地动态模拟系统成为油气勘探和资源预测的得力工具 ;( 3)成油气系统模拟成为盆地模拟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形式 ;( 4)“交互模拟”、“人工干预界面”和“综合评价”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拟 地质模拟 数值模拟 盆地模拟系统 油气勘探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和资源形成因素 被引量:9
17
作者 谢玉洪 郑华安 +5 位作者 梁玉凯 多吉 宋荣彩 王迎春 郑峰 陈海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7-660,共14页
南海是世界上第三大边缘海,也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复杂的构造应力和演化过程成就了该区域优质的地热背景条件。本文以南海海域大地热流、热储、流体地热数据为依据,基于南中国海的热历史、热状态以及流体地热特征认识基础上,分析研究莺... 南海是世界上第三大边缘海,也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复杂的构造应力和演化过程成就了该区域优质的地热背景条件。本文以南海海域大地热流、热储、流体地热数据为依据,基于南中国海的热历史、热状态以及流体地热特征认识基础上,分析研究莺-琼盆地11个地层水样和13件样品岩石热物性参数,从盆地热演化、岩石圈热结构、构造背景、热源、热储、盖层条件等方面探讨了南海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对地热资源形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5 Ma以来活动构造最为活跃的地带,发育海山、高压流体底辟、气烟囱等,是热事件最活跃区;地幔热流与地表热流之比为0.59,具有“冷壳热幔”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洋中脊、红河断裂等深大断裂带、以伸展构造为主的断块、底辟核心影响区等,提供了深部热物质上涌“热通道”,造成现今地温异常;以莺-琼盆地为例,按热储区域封盖组合特点,由浅层乐东组到深层崖城组,划分了浅层中-低温地热系统,中深层高温地热系统、深层超温地热系统。南中国海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利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海洋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对比南海地热资源优势,从技术、经济角度探讨海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地热资源特征 地热资源地质条件 盆地地热系统 利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地质学发展:反思和展望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重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4,共7页
人们很早就知道石油和天然气是一种具流动性的有机矿产,其有机性质提示人们它生成在什么地方,而流动性则向人们说明如何去寻找它们。但总结人类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的石油地质学却没有循着油气的这两种特性发展,而是走向了另一条与人... 人们很早就知道石油和天然气是一种具流动性的有机矿产,其有机性质提示人们它生成在什么地方,而流动性则向人们说明如何去寻找它们。但总结人类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的石油地质学却没有循着油气的这两种特性发展,而是走向了另一条与人类认识规律相符合的道路。人们对油气的认识先从它现在存在的地方开始,如早期在油气苗附近钻井找油;后来发现油气常沿一定构造线分布,特别是背斜说出现后,发现油气常存在于背斜之中,或者存在于某一种构造省中,如含油气省;再后来,人们才从含油气省中识别出了沉积盆地,认识到作为有机物质的烃类,只有沉积盆地才是最适合它们生成的地方。这是人类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但油气的流动性在其成藏过程中起着何种作用,从中可以建立何种原理,并如何利用它以寻找油气,却一直未找到合适途径。因而,勘探工作进入盆地只是说明找到了油气生成的地方,而如何找油,还须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学 沉积盆地 含油气盆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荒漠化防治(英文)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梦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西北干旱区分布的巨大内陆盆地,如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等,被认为是典型的戈壁沙漠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由冰雪融水与降水补给形成的山区河流,流入山前平原,在戈壁带入渗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并在绿洲带溢出地表,... 西北干旱区分布的巨大内陆盆地,如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等,被认为是典型的戈壁沙漠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由冰雪融水与降水补给形成的山区河流,流入山前平原,在戈壁带入渗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并在绿洲带溢出地表,成为绿洲耕地的主要灌溉水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水利化建设,导致水资源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最终导致大片土地荒漠化。因此,重点论述干旱区在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水文系统的演变及其与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系统 地表径流 地下水 绿洲 荒漠化 盆地系统 水文地质分带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监管与金融中心建设 被引量:1
20
作者 米传民 刘思峰 江可申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1-62,共2页
本文研究了金融监管与金融中心建设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提出了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系统运行成本盆地”学说,并结合我国现状探讨如何进行金融监管以更好地促进金融中心建设和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金融监管 金融中心 “金融系统运行成本盆地 金融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