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肥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沉积响应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亚琳 杨贵丽 徐春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2,共6页
从盆—山耦合关系角度研究大别造山带与合肥侏罗纪盆地的性质,提出伴随着大别山的第二次隆升,早侏罗世大别山北缘出现了最强的沉降—沉积,形成了合肥侏罗纪前陆盆地;随后中—晚侏罗世时盆地南部沉降—沉积强度显示出变弱的趋势,期间没... 从盆—山耦合关系角度研究大别造山带与合肥侏罗纪盆地的性质,提出伴随着大别山的第二次隆升,早侏罗世大别山北缘出现了最强的沉降—沉积,形成了合肥侏罗纪前陆盆地;随后中—晚侏罗世时盆地南部沉降—沉积强度显示出变弱的趋势,期间没有再出现沉降—沉积再加强的现象。简要介绍了盆地不同地区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物特征及发育特点,在此基础上,从盆地结构、沉积物碎屑骨架组分、层序结构、沉积体系等角度研究了合肥侏罗纪盆地对大别造山带的响应,指出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响应 结构响应 盆地格架 层序 侏罗纪盆地性质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应变与砂岩成岩的构造非均质性——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研究为例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忠 张丽娟 +3 位作者 寿建峰 韩登林 沈杨 张惠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20-2330,共11页
孔隙性砂岩在应变过程中首先发生应变局域化并形成肉眼不易识别的变形条带(deforrnation band),这与低孔隙性的碳酸盐岩的应变效应迥然不同。实例分析说明,天山南缘库车坳陷后期构造变形强烈,自白垩纪以来构造应变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 孔隙性砂岩在应变过程中首先发生应变局域化并形成肉眼不易识别的变形条带(deforrnation band),这与低孔隙性的碳酸盐岩的应变效应迥然不同。实例分析说明,天山南缘库车坳陷后期构造变形强烈,自白垩纪以来构造应变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异的显著特征。结合盆地构造格架以及砂岩物性分布特征,本文提出了该区六类砂岩储层改造的构造样式,并描述了其中砂岩的构造非均质性。其中深层卷入型(3类)主要发育于盆地西部,而浅层卷入型发育于盆地东部,其分布受基底构造、盐煤等滑脱层、近南北向的调节断裂、盆山边界接触方式的控制。除变形条带外,研究发现本区最大埋深大于6500~7000m的白垩系致密砂岩的应变属性亲近灰岩,其由于后期抬升或深层次构造应变将容易导致裂隙的发育,这一点在有效储层预测中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 应变局域化 砂岩成岩 非均质性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Tarim basin northern 孔隙性 发育 构造变形 致密砂岩 应变效应 显著特征 条带 碳酸盐岩 实例分析 盆地西部 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松辽盆地北部地温场模拟 被引量:8
3
作者 施亦做 王社教 +4 位作者 肖红平 杜广林 饶松 胡圣标 汪泽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53,共8页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盆地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逐渐显现。然而,受到钻井测温条件的限制,松辽盆地北部的地温场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应用该盆地在石油勘探开发和最新地热调查中所取得的区域地质、钻井、地球物理、...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盆地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逐渐显现。然而,受到钻井测温条件的限制,松辽盆地北部的地温场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应用该盆地在石油勘探开发和最新地热调查中所取得的区域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岩石物性及盆地热状态等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的三维地质模型,在热边界条件的限制下利用三维热传递方程进行了区域地温场模拟,并通过与实测钻井测温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以热传导为主要热传递机制,区域地温场的分布主要受到基底热流、地层热物性及盆地构造格架的控制;②在1 km、2 km、3 km深度界面,地温分别介于40~60℃、75~110℃、115~150℃,中央坳陷区内的局部高温区位于大庆长垣及朝阳沟阶地,盆地东部基底隆起区域表现出更高温度;③沿近东西向,地温场等值界面呈近层状分布,基底隆起区对应地温等值线高值区,5 km深度地温介于200~225℃;④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间存在一定偏差,模型误差可能来自于局部对流活动的存在以及三维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的不精确性。结论认为,松辽盆地北部具有形成沉积盆地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地温场条件,其中下白垩统泉头组三段、四段为有利的目标热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地温场 盆地构造 三维地质建模 地热资源 白垩系泉头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