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被引量:39
1
作者 毛琼 邹光富 +2 位作者 张洪茂 金辉 黄海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10,共4页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盆地动力学 沉积建造 油气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复式盆地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34
2
作者 何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7-31,共5页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较为典型的中新生代复式断陷盆地。本文根据渤海湾盆地构造格架、构造样式、构造分带迁移和深部构造背景 ,探讨了其盆地动力学。文章认为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两大动力系统在时空上叠加复合的结果。一个动力系...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较为典型的中新生代复式断陷盆地。本文根据渤海湾盆地构造格架、构造样式、构造分带迁移和深部构造背景 ,探讨了其盆地动力学。文章认为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两大动力系统在时空上叠加复合的结果。一个动力系统是NW—SE区域性伸展拉张 ;另一动力系统是由郯庐断裂带平移所引起的近NS向拉分或走滑变形。这两大动力系统是相对独立且在空间上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盆地动力学 伸展拉张 平移拉分 构造叠加 复合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盆地动力学的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3
作者 吴勘 邱文弦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9-221,共3页
认识沉积盆地的成因,揭示其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盆地内流体的性质和运动方式,是研究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的有效方法。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各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彼此制约。
关键词 沉积盆地 盆地成因 含油气盆地动力学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33
4
作者 林畅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5-700,共16页
盆地沉积动力学或称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即强调盆地沉积特征与形成过程的响应关系及控制机制的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领域。文中结合中国沉积盆地的特色和研究实践,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 盆地沉积动力学或称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即强调盆地沉积特征与形成过程的响应关系及控制机制的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领域。文中结合中国沉积盆地的特色和研究实践,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的主要热点方向包括:①盆地的沉积层序结构、沉积体系(域)构成和演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②盆地构造沉积学或构造地层学分析;③源-汇系统与盆地沉积物分散体系研究;④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分析等。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将不断为地球动力学系统研究提供高分辨的沉积记录,并继续为难度日益增大的沉积地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预示了深远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地层结构 盆地构造-沉积分析 源-汇系统 沉积过程模拟 沉积体系 盆地沉积动力学 沉积盆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能源矿产赋存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82
5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谭成仟 王建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沉积盆地是诸多沉积矿产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大系统,具有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的成藏(矿)环境和动力学背景,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规律,可命名为盆地成藏(矿)系统(单元)以与造山带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目前国内外的矿产勘... 沉积盆地是诸多沉积矿产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大系统,具有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的成藏(矿)环境和动力学背景,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规律,可命名为盆地成藏(矿)系统(单元)以与造山带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目前国内外的矿产勘查、开采利用和研究揭示,油、气、煤和铀主要赋存在沉积盆地中。这4种重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含矿层位联系密切、空间分布复杂有序、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盆地演化和后期改造过程中,油、气、煤、铀等沉积矿产同盆成生共存、相互作用、各自成藏(矿)和改造定位。它们成生-成藏(矿)和定位的主要期次,与盆地演化-改造的阶段及主要地质事件有明显的响应联系和密切的耦合关系。文中讨论了其中部分相关前沿科学问题,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阶段及其主要地质事件与油、气、煤、铀成藏(矿)作用期次的时序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煤-砂岩铀矿 同盆共存 成藏(矿)机理 盆地动力学 盆地成藏(矿)系统 多种能源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被引量:34
6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1 位作者 童晓光 吴晓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84,共20页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的勘探理念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盆地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作用、陆内构造变形及其深部地幔地质过程的控制,复杂构造背景下油气多层系规模聚集。中国沉积盆地有常规油气、低熟油、生物气、致密气、页岩油气、煤、煤层气、盐类、天然气水合物和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潜力大。中国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现今进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举的“立体综合勘探”阶段。这一阶段是针对“全盆地、多层系、多尺度储集体、多类型资源”的全链条的整体勘探,钻探进入万米尺度,海域进入深水区。立体综合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技术手段是多尺度(微米-纳米)储集体分析技术、“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与“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主要工作方法是地质-工程一体化与勘探-开发一体化。立体综合勘探思维与方法将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一体化高效勘探与油气-煤-盐-金属等矿产资源综合勘探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思维 沉积盆地系统 盆地动力学 统一油气系统 多旋回叠合盆地 非常规油气 立体综合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作用的地质、成矿(藏)效应及其判识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池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5-733,共9页
本文重点讨论了热力作用在沉积盆地形成、构造变动、油气赋存等方面的地质效应和影响。研究认为:1)热力作用是盆地形成的重要动力和类型,论述了热力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学过程;2)热力作用是富烃凹陷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国内外富烃凹陷一般... 本文重点讨论了热力作用在沉积盆地形成、构造变动、油气赋存等方面的地质效应和影响。研究认为:1)热力作用是盆地形成的重要动力和类型,论述了热力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学过程;2)热力作用是富烃凹陷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国内外富烃凹陷一般均具有高-较高的地热背景;3)热力构造存在普遍,类型特殊,构造特征复杂。进而讨论了热力作用地质效应的判识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作用 热力盆地 热力构造 富烃凹陷 深部作用 盆地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轮廓的快速等级提取
8
作者 赵会彦 曹永锋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43-46,50,共5页
模式识别应用常需要不同约束下的多个图像分割结果。提出了一种区域轮廓的快速等级提取方法。该方法计算图像中所有可能轮廓点的显著性,利用简单阈值操作即可得到不同显著性等级的单像素宽度闭合区域轮廓。当计算轮廓点显著性时,融合流... 模式识别应用常需要不同约束下的多个图像分割结果。提出了一种区域轮廓的快速等级提取方法。该方法计算图像中所有可能轮廓点的显著性,利用简单阈值操作即可得到不同显著性等级的单像素宽度闭合区域轮廓。当计算轮廓点显著性时,融合流域变换、盆地动力学(Basindynamics)和弧段动力学三个过程为一个过程,消除了它们单独运行造成的冗余计算,提高了算法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得到理想的等级轮廓输出,比现存的类似算法提高效率1.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廓提取 等级分割 盆地动力学 弧段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出油气勘探特色,注重内涵发展,建设国家重点学科 被引量:5
9
作者 查明 庞雄奇 +3 位作者 杨少春 朱筱敏 林承焰 柳广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14,共7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特色及发展态势,着重论述学科近10年来基于科技创新取得的建设成效。实践证明,中国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突出油气勘探特色,... 本文论述了中国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特色及发展态势,着重论述学科近10年来基于科技创新取得的建设成效。实践证明,中国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突出油气勘探特色,注重内涵发展,建设成效显著,发展态势良好,在油气地质与勘探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构筑起了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任务的学科平台,形成了勇于攻关的科研团队,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提高了国际学术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方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学科 油气勘探 盆地动力学 油气资源评价 沉积矿床 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气储层研究的一些热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钊 杨贵前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8期37-42,共6页
致密油气藏作为非常规油气的代表近年来备受关注,而储层研究是油气勘探主攻核心。致密油气储层的热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几个方面:储层主要沉积砂体的发育模式、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机理、致密背景下高孔渗储层形成和保存机理、盆地尺度... 致密油气藏作为非常规油气的代表近年来备受关注,而储层研究是油气勘探主攻核心。致密油气储层的热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几个方面:储层主要沉积砂体的发育模式、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机理、致密背景下高孔渗储层形成和保存机理、盆地尺度上成岩作用。对逐个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近源三角洲沉积相致密砂体的发育模式决定了储层基本特征;储层中矿物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包括矿物溶解过程、运移过程、二次沉淀过程和对孔隙喉道的充填过程是储层致密化的成因;致密层局部高孔渗形成机制在研究方法上应强调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之间的成因联系;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研究核心为盆地动力学过程,重点是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机制和长期演化过程。对今后致密油气储层发展研究提出建议:立足基础,加强野外调查;着重实验,建立成藏模型;建立数据库,加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储层 沉积模式 致密化 流体作用 成岩作用 盆地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思田教授简介
1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质大学 博士生导师 盆地动力学 沉积矿产 沉积盆地 盆地分析 资源预测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DIMENTARY-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 STRIKE-SLIP COAL BASIN IN CENTRAL YUNNAN,CHINA
12
作者 任文忠 朱炎铭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1996年第1期57-64,共8页
The Kebao coal basin is located at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The coal-bearing strata of Tertiary age are made up of alluvial fan-lacustrine-swamp genetic se... The Kebao coal basin is located at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The coal-bearing strata of Tertiary age are made up of alluvial fan-lacustrine-swamp genetic sequences. Sinistral strike-slip motion of the N-S trending fault zone has created a locally transtensional or transpres 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giving rise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fault blocks in the bas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ike-slip coal basin at the surface. Based on de tailed sedimentary-structural analyses, the paper proposes geodynamic models for the coal basin formation and its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pull-part basin reversion structure geodynam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