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引起芝麻皱缩花叶病害的病毒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许泽永 张宗义 +2 位作者 陈坤荣 陈金香 杨书军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3-73,共1页
1990年8月在武昌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农场芝麻地发现以感病芝麻叶片皱缩花叶为主要特征的皱缩花叶病害,病株矮化。同时发生黄化类型病害,两种病害合计发病率达34%。从田间芝麻皱缩花叶病株中获得一种病毒分离物,暂称皱缩花叶分离物(CrMo—I... 1990年8月在武昌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农场芝麻地发现以感病芝麻叶片皱缩花叶为主要特征的皱缩花叶病害,病株矮化。同时发生黄化类型病害,两种病害合计发病率达34%。从田间芝麻皱缩花叶病株中获得一种病毒分离物,暂称皱缩花叶分离物(CrMo—I)。该分离物保存在温室内的芝麻植株上,用于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皱缩花叶病 病毒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皱缩花叶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章松柏 张长青 +1 位作者 吴祖建 谢联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0,共3页
2007年湖北荆州地区一些棉田棉花叶片上发生一种新的棉花病害,暂定名为棉花皱缩花叶病。通过症状描述、电镜观察和生物学接种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症状疑似病毒病,但与已经报道的棉花病毒病症状都不相同。电镜观察显示,... 2007年湖北荆州地区一些棉田棉花叶片上发生一种新的棉花病害,暂定名为棉花皱缩花叶病。通过症状描述、电镜观察和生物学接种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症状疑似病毒病,但与已经报道的棉花病毒病症状都不相同。电镜观察显示,病株叶片汁液中存在4种杆状病毒颗粒,大小分别约是18nm×300nm、18nm×500nm、18nm×800nm、18nm×1100nm。生物学接种结果表明,该病不能经种子、棉蚜、烟粉虱、汁液摩擦4种方式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皱缩花叶病 电镜观察 生物学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籽湿热处理防治皱缩花叶病试验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柳穆燕 田文瑞 +2 位作者 朱锡贵 陈瑞林 夏香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1-31,共1页
几年来,在建立无检疫对象良种桑基地的实践中,发现引用桑籽培育的实生苗上屡有病害发生,症状由顶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全株,叶片皱缩,呈现黄绿斑驳,每年9月份症状最为明显。经蒯元璋、堵鹤鸣等专家鉴定,暂定名为皱缩花叶病毒病。为了探求... 几年来,在建立无检疫对象良种桑基地的实践中,发现引用桑籽培育的实生苗上屡有病害发生,症状由顶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全株,叶片皱缩,呈现黄绿斑驳,每年9月份症状最为明显。经蒯元璋、堵鹤鸣等专家鉴定,暂定名为皱缩花叶病毒病。为了探求彻底消除这一病害的方法,作者采用热力消毒原理,先测定桑籽的耐热力,然后求既不伤及桑籽活力又能减轻病害的适温。通过对比试验,验证该病的种传问题。 材料与方法 采病区的桑籽,电热恒温器测定桑籽的耐热力及进行湿热处理消毒: 1.桑籽耐热力测定:自45℃开始,逐渐提高处理温度,重点测定50℃以上桑籽的活力,每一温度级分别处理20、30、50分钟,59℃以上分别处理10、20分钟,以清水浸泡为对照。4次重复。将电热恒温器调至所需温度,达恒温后,将经40—43℃预热3分钟的包有纱布的桑籽,完全浸没于水中,严格掌握处理时间,准时捞出,隨时投入自来水中恢复常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籽 湿热处理 皱缩花叶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农学—植物保护》1993年(第6卷)总目录
4
《植物医生》 1993年第4期49-52,共4页
关键词 皱缩花叶病 粉虱 苏云金杆菌 应用昆虫学 烟草菌核病 植物病害 大豆花叶病 病虫害监测 草坪杂草 化学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