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n^(2+)增强磁共振大鼠皮质脊髓束追踪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帆 李坤成 +2 位作者 于春水 常丽荣 秦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Mn2+增强在中场磁共振扫描中对活体大鼠皮质脊髓束的显示,为活体状态下广泛开展含Mn2+对比剂增强神经纤维解剖束路的追踪提供依据。方法:10只Wister大鼠,皮质内注射0.8M Mncl21μl,用1.5T超导磁共振扫描,观察皮质脊髓束的走行... 目的:探讨Mn2+增强在中场磁共振扫描中对活体大鼠皮质脊髓束的显示,为活体状态下广泛开展含Mn2+对比剂增强神经纤维解剖束路的追踪提供依据。方法:10只Wister大鼠,皮质内注射0.8M Mncl21μl,用1.5T超导磁共振扫描,观察皮质脊髓束的走行。结果:Mncl2皮质内注射24h后行磁共振扫描,完整地显示了活体大鼠的皮质脊髓束从皮层、丘脑、大脑脚、桥脑、延髓至上颈段脊髓的走行。结论:在中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下能够清晰的显示Mn2+增强神经传导束路。Mn2+增强后的皮质脊髓束的冠状位解剖定位与三维坐标图谱的解剖定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元素 皮质脊髓束 磁共振成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电生理特点——三重刺激技术研究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含 王悦 崔丽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年第9期655-659,共5页
目的 分析三重刺激技术(TST)对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6例不典型帕金森患者(多系统萎缩5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对照组为12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或非神... 目的 分析三重刺激技术(TST)对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6例不典型帕金森患者(多系统萎缩5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对照组为12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或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受试者进行右上肢小指展肌TST和传统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分析TST波幅比(TST测试/TST对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静息运动阈值(RMT)、MEP潜伏期特点。对上述电生理指标进行与病程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的TST波幅比明显降低[(40.7%±18.6%) vs (96.8%±3.0%),P=0.001],RMT明显升高[(63.3±5.2) vs (48.6±8.4),P=0.001],MEP潜伏期和CMC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T和传统MEP相关参数与病程或年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相关,但是TST波幅比与病程呈现负相关趋势。结论 TST较传统MEP能更好地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的皮质脊髓束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刺激技术 不典型帕金森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脑肿瘤对皮质脊髓束的损伤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泳坚 黄飚 +3 位作者 杨万群 张水兴 刘红军 黄光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7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比较毗邻脑肿瘤皮质脊髓束(CST)与健侧相应位置CST的FA值,计算FA值的变化范围,以期达到术前准确量化分析CST受损情况。方法对26例毗邻CST的脑肿瘤患者术前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FA彩色编码图上将邻近脑肿瘤的...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比较毗邻脑肿瘤皮质脊髓束(CST)与健侧相应位置CST的FA值,计算FA值的变化范围,以期达到术前准确量化分析CST受损情况。方法对26例毗邻CST的脑肿瘤患者术前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FA彩色编码图上将邻近脑肿瘤的CST受累情况分成水肿、移位、浸润和破坏四种类型。测量毗邻脑肿瘤CST的FA值和健侧CST的FA值。计算FA值的变化范围,并划分为3个范围,将CST受损类型与ΔFA%值相关性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例脑肿瘤患者中,邻近的CST表现为水肿3例、移位8例、浸润8例、破坏7例。当ΔFA%大于0时,与CST水肿相关,ΔFA%介于0%和负30%之间与CST的位移或浸润相关。ΔFA%小于负30%的与CST破坏相关。结论术前分析邻近脑肿瘤的CST的FA值的变化程度,能准确判断CST受损程度,有助于指导脑肿瘤的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研究脑白质疏松症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晖 柴瑞新 +1 位作者 窦瑞芳 伊生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6期17-20,24,共5页
目的探讨DTI技术用于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脑白质疏松患者的DTI影像,测量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纤维长度。结果不同分级患者的FA值、AD... 目的探讨DTI技术用于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脑白质疏松患者的DTI影像,测量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纤维长度。结果不同分级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左CSF纤维长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对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在脑白质疏松症不同分级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皮质脊髓束 磁共振 D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球成鞘细胞移植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霞 李慧 +3 位作者 杨琳 王伟 武艳 高秀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10期989-993,共5页
目的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投射神经元的方法研究嗅球成鞘细胞移植对损伤的皮质脊髓束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OEC制成细胞悬浮液移植至大鼠C1-C2节段右侧皮质脊髓束电损毁的部... 目的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投射神经元的方法研究嗅球成鞘细胞移植对损伤的皮质脊髓束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OEC制成细胞悬浮液移植至大鼠C1-C2节段右侧皮质脊髓束电损毁的部位。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损伤组和移植组。移植第12天,三个实验组分别在右侧L2-3节段相应CST的位置注入HRP。2 d后,观察计数双侧额顶叶皮质标记的CST投射神经元。结果移植组与损伤组比较,标记的锥体细胞数量多,细胞形态清晰,排列较规则,可见模糊柱状结构。结论移植组标记的HRP逆行追踪CST投射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损伤组,由此可认为损伤的CST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进而确信OEC的移植能够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球成鞘细胞 细胞移植 辣根过氧化物酶 皮质脊髓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6
作者 陈艳 李长清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93,共3页
目的:研究双丁酸环腺苷酸(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双丁酸环腺苷酸(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参照Montoya设计的"楼梯测试"对大鼠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定,BDA顺行性示踪方法观察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变化。结果:大鼠运动功能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BDA顺行性示踪见颈膨大处跨过脊髓中线支配患侧前角的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db-cAMP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丁酸环腺甘酸 皮质脊髓束可塑性 运动功能恢复 BDA顺行性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康复训练联合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及皮质脊髓束损伤的康复效果观察
7
作者 韩佳迈 谢雨晴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11期1684-1686,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康复训练联合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及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比较两组治疗... 目的探讨肢体康复训练联合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及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通过MRI检查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患侧与健侧的FA比(rFA)。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降低,FMA及MBI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rFA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rFA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12%VS.78.43%,P<0.05)。结论肢体康复训练联合调任通督针法可有效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加快CST损伤修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皮质脊髓束 肢体康复训练 调任通督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横断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伍军 方方 +5 位作者 陈风华 高俊伟 柳浩然 刘劲芳 邓永文 方加胜 《中国医学工程》 2005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胸10)横断损伤对照组(n=7)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n=7)。术后10周,感觉运动区皮质注射10%BDA示踪剂。动物再存活两周后取出相应的脑和脊髓组织...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胸10)横断损伤对照组(n=7)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n=7)。术后10周,感觉运动区皮质注射10%BDA示踪剂。动物再存活两周后取出相应的脑和脊髓组织,冰冻切片后,采用自由漂浮法行BDA染色显影,光镜观察。两组实验动物均于脊髓横断术后采用BBB评分法定期评估运动功能。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所有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在横断损伤4周以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DA神经束路示踪技术研究显示神经干细胞治疗组7只中的6只大鼠在术后12周有部分BDA阳性标记的皮质脊髓束再生通过脊髓横断损伤部位,而对照组大鼠均未见再生的皮质脊髓束通过。结论在脊髓横断损伤后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明显改善损伤的运动功能。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促进了皮质脊髓束的再生并重新建立了部分神经纤维联系。BDA神经束路示踪技术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解剖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路示踪 神经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技术对中央沟附近神经纤维束研究
9
作者 姜洪新 居艳梅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69-69,共1页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中央沟附近神经纤维束连接架构。对患者常规DTI扫描,工作站处理显示中央沟附近相关纤维束。结果发现中央沟附近纤维束分布较多,结构复杂,包括胼胝体、前联合、穹隆、上纵束、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皮质小脑...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中央沟附近神经纤维束连接架构。对患者常规DTI扫描,工作站处理显示中央沟附近相关纤维束。结果发现中央沟附近纤维束分布较多,结构复杂,包括胼胝体、前联合、穹隆、上纵束、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皮质小脑束、弓状纤维、视觉传导路、皮质齿状核束、交叉的皮质小脑束、桥连纤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 中央沟 皮质脊髓束 齿状核 弓状纤维 DTI 胼胝体 视觉传导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中继器——新专业名词浅析
10
作者 曾园山 赖碧琴 +2 位作者 曾湘 丁英 李戈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6-87,共2页
当成年哺乳动物发生严重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等下行神经纤维(轴突)是很难长距离跨越损伤处再生长,导致损伤处以下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难以恢复。30多年前,有学者首次在脊髓损伤处成功移植了胚胎脊髓组织,并期待移植组织可以修复受损... 当成年哺乳动物发生严重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等下行神经纤维(轴突)是很难长距离跨越损伤处再生长,导致损伤处以下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难以恢复。30多年前,有学者首次在脊髓损伤处成功移植了胚胎脊髓组织,并期待移植组织可以修复受损伤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由此,迈出了形成神经元中继器(neuronal relay)理念的第一步;设想通过移植同源性胚胎神经元在脊髓损伤处起到“手拉手接驳”中继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瘫痪肢体 神经传导通路 脊髓损伤 皮质脊髓束 专业名词 神经元 中继器 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兆玉 孙博 +2 位作者 范国光 王晓明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鉴别脑内原发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测量行DTI检查的13例幕上高级别胶质瘤、8例单发转移瘤的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及在大脑脚层面双侧皮质脊髓束的ADC值、FA值,并计算患侧/对侧FA相对值,行...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鉴别脑内原发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测量行DTI检查的13例幕上高级别胶质瘤、8例单发转移瘤的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及在大脑脚层面双侧皮质脊髓束的ADC值、FA值,并计算患侧/对侧FA相对值,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ADC值明显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ADC值;两者大脑脚层面患侧皮质脊髓束FA值轻度降低,ADC值无明显差异;相对FA值高级别胶质瘤较低。结论:瘤周水肿区ADC值对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鉴别有意义;弥散张量成像提供更多瘤周受累纤维束病理改变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 转移瘤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晓生 秦剑锋 邓少烽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方法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0例,在MRI常规检查的同时加做DTI检查,得到各向异性分数伪彩图并测量分析梗死灶各向异性分数值,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方法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0例,在MRI常规检查的同时加做DTI检查,得到各向异性分数伪彩图并测量分析梗死灶各向异性分数值,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以梗死灶在双侧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分为纤维束外、纤维束旁、纤维束内3组;每次磁共振检查之前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最后分析梗死灶位置与运动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康复治疗前后病灶与皮质脊髓束越空间关系越密切的,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的百分数越低,呈负相关(P<0.01)。结论通过DTI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灶与双侧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的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分值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分级,可以较准确、直观地显示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为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明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皮质脊髓束 磁共振成像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I成像的ALS不同起病类型及播散模式下白质退变的特征分析
13
作者 于心怡 李海宁 +6 位作者 段倩倩 吴珊 靳娇婷 胡芳芳 党静霞 张明 张秋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4-680,共7页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不同起病部位及疾病进展模式下的白质退变特征。方法纳入86名ALS患者和44名健康对照,根据起病部位将ALS患者分为延髓起病和肢体起病,根据疾病播散部...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不同起病部位及疾病进展模式下的白质退变特征。方法纳入86名ALS患者和44名健康对照,根据起病部位将ALS患者分为延髓起病和肢体起病,根据疾病播散部位间的关系将患者分为水平型、垂直型、交叉/跳跃型及头-尾型。以运动网络对应的白质纤维束为感兴趣区,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上述患者组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以族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FWE)校正,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延髓起病的ALS患者白质退变主要局限于皮质脊髓束辐射冠层面,而肢体起病者可见广泛的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Ⅲ区退变(FWE校正,P<0.05)。水平型和垂直型播散的患者表现为整个皮质脊髓束走形区白质完整性下降,同时垂直型患者可见胼胝体体部Ⅲ区白质退变。而头-尾型及跳跃/交叉型患者的白质退变范围局限于双侧辐射冠层面的皮质脊髓束(FWE校正,P<0.05)。结论ALS患者不同的起病部位及疾病播散方式对应不同的大脑退变模式,针对ALS的诊疗和管理需充分考虑疾病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疾病播散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疾病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应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孝梅 王静莹 +4 位作者 张豪 李天福 朱一心 李飞静 周开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S1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完整性的保护的应用性研究.方法:选取50例来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7例,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23例,采取非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完整性的保护的应用性研究.方法:选取50例来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7例,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23例,采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发病早期行DTI检查,观察皮质脊髓束(CST)特性并与健侧对比.结果: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轻度受压推移;3级:CST部分中断;4级:CST大部分甚至完全中断.实验组:1级1例,2级8例,3级12例,4级6例;对照组:1级0例,2级1例,3级9例,4级13例;两组在皮质脊髓束特性的差异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对出血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脑出血 皮质脊髓束 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技术在早期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与肌力功能相关性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永勤 黄恩善 +6 位作者 麦乃全 李瑞雄 高文蓝 周森林 王天照 熊结丽 陈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5期539-544,共6页
目的评价MRI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CST)Wallerian变性(WD)与肌力功能相关性研究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单侧大脑CST分布区早期脑梗死伴肌力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5岁;体质量... 目的评价MRI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CST)Wallerian变性(WD)与肌力功能相关性研究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单侧大脑CST分布区早期脑梗死伴肌力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5岁;体质量36~80 kg,平均体质量63 kg;病程1~7 d,平均病程5 d。采用GE 1.5 T超导型MRI,在起病后第7天行MRI DTI检查,测量两侧CST下行区平均扩散率(DCavg)、容积比率(1-VR)及分数各向异性系数(FA)。以患侧为观察组、健侧镜面区为对照组,比较两侧DCavg、1-VR及FA值差异。按起病初期患侧肌力受损程度分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按治疗后患侧肌力恢复程度分明显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及无明显恢复组,比较各组患侧CST的DCavg、1-VR及FA值差异。结果健侧FA值0.800±0.030,1-VR值0.743±0.053,DCavg值7.601±0.630;患侧FA值0.632±0.149,1-VR值0.522±0.164,DCavg值7.407±0.800;肌力受损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FA值分别为0.757±0.043、0.647±0.059、0.415±0.100,1-VR值分别为0.663±0.060、0.517±0.095、0.312±0.119,DCavg值分别为7.428±0.627、7.411±0.993、7.367±0.774;肌力明显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及无明显恢复组FA值分别为0.742±0.053、0.653±0.083、0.425±0.110,1-VR值分别为0.649±0.071、0.526±0.106、0.313±0.121,DCavg值分别为7.579±0.643、7.342±0.934、7.221±0.824。患侧与健侧DCavg值及各组患侧DCavg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侧与健侧1-VR及FA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患侧肌力受损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1-VR、FA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且1-VR及FA值与早期肌力受损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治疗后肌力明显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及无明显恢复组1-VR、FA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且1-VR及FA值与肌力恢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后早期CST变性的1-VR、FA值变化与患侧肌力受损程度及所能恢复程度存在相关性,早期DTI可为患者治疗后肌力所能恢复程度的预判提供较为直接有效的量化性指标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脑梗死 皮质脊髓束 WALLERIAN变性 MRI 扩散张量成像 肌力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技术在脑梗死与肌力功能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永勤 殷信道(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6期787-791,共5页
大脑皮质脊髓束分布区脑梗死可引起其下行神经纤维发生华勒氏变性(WD)及对侧肢体肌力功能障碍。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是目前能检测到WD病理变化的有效方法。文章对皮质脊髓束WD的病因及病理变化进行简要介绍,主要针对DTI技术在脑梗死... 大脑皮质脊髓束分布区脑梗死可引起其下行神经纤维发生华勒氏变性(WD)及对侧肢体肌力功能障碍。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是目前能检测到WD病理变化的有效方法。文章对皮质脊髓束WD的病因及病理变化进行简要介绍,主要针对DTI技术在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D与肌力功能相关性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并阐述DTI在脑梗死与肌力功能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的不足。随着MRI机器场强的提高,如3.0 T MRI、7.0 T MRI的临床应用,可有效解决信噪比低、容易失真变形及磁场不均匀等问题。DTI技术不但能通过平均扩散率(ADC)、容积比率(VR)及分数各向异性系数(FA)值等进行量化分析,还可进行三维立体可视性分析,DTI技术开辟了脑梗死与肌力相关性研究的有效研究途径,其前景将非常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脑梗死 肌力功能 华勒氏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报告
17
作者 马兴云 《中国罕少疾病杂志》 1999年第4期37-37,31,共2页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IS)是由于本病在脑干及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皮质脊髓束的选择性损害而得名。临床上表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同时卫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征。本病较罕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诊断 治疗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