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对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后囊下混浊的影响
1
作者 王柏川 叶剑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分化的影响及其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GIC)后囊下混浊(PSO)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双眼应用DEX6个月,ELISA法检测各时段房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质量浓度的变化,行后囊膜铺片...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分化的影响及其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GIC)后囊下混浊(PSO)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双眼应用DEX6个月,ELISA法检测各时段房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质量浓度的变化,行后囊膜铺片,观察组织学改变;不同浓度DEX作用于培养的大鼠LECs,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LECs中β-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DEX组各时段房水bFGF质量浓度与正常对照相似(P>0.05),部分后囊膜见上皮样细胞堆积,提示来自赤道部的LECs;DEX可抑制LECs中β-crystallin的表达,转录水平分别为0mol/L组2.07,10-8mol/L组1.48,10-7mol/L组1.06,10-6mol/L组0.78,蛋白水平各组分别为1.38、1.03、0.60和0.45。结论DEX抑制LECs分化可能在GIC的PSO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细胞分化 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 后囊下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熊新春 苗娟 +3 位作者 席祖莲 张海江 胡义珍 魏厚仁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2-475,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研究地塞米松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人眼LECs AQP-1的表达;用含0、1×10-8、5×10-8、10×10-8、50×10-8mol/L地塞...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研究地塞米松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人眼LECs AQP-1的表达;用含0、1×10-8、5×10-8、10×10-8、50×10-8mol/L地塞米松的DMEM培养液培养人眼LECs7d,采用RT-PCR检测地塞米松对LECs AQP-1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体外培养的正常人眼LECs胞膜和胞浆中可见AQP-1的表达;RT-PCR示正常人眼LECs AQP-1/β-actin吸光度比值为1·43±0·12;4种浓度地塞米松处理7d后其比值分别为1·32±0·09、1·27±0·08、1·01±0·09、0·67±0·10,当地塞米松浓度≥5×10-8mol/L时有抑制作用(P<0·05),且抑制作用随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结论体外培养的人眼LECs中可见AQP-1的表达,AQP-1可能参与维持晶状体的脱水状态及其透明性;地塞米松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眼LECs AQP-1的表达,AQP-1可能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水通道蛋白-1 细胞培养 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及其抑制蛋白α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钧蔚 王林 +1 位作者 葛红岩 刘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0,共6页
背景长期全身或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导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作用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后对LECs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NF—κB抑制蛋白κ(IκBκ)表达的影响及LECs凋亡的发... 背景长期全身或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导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作用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后对LECs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NF—κB抑制蛋白κ(IκBκ)表达的影响及LECs凋亡的发生情况,了解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取人LECs系(HLE283)在含质量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中进行培养和传代。将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01、0.1、1、10、100μmol/L)分别加入DMSO无血清DMEM培养液中作为不同浓度地塞米松组,不含地塞米松的DMSO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的LECs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别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检测LECs中NF—κB/IκB α浓度的改变及LECs凋亡率的变化。结果扩增的基因片段与所设计片段大小一致。地塞米松作用后NF—α核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77,P=0.004);IκBα蛋白的表达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41,P=0.002)。在同浓度地塞米松组,NF—κB核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随作用时间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06,P=0.01),与地塞米松作用24h时的表达量比较,36h和48h时的NF—κB核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与地塞米松作用24h时的表达量比较,36h和48hIκBα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LECs的凋亡率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明显上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通过上调IκBα的表达而过度抑制了NF—κB的活性,并导致LECs凋亡,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这可能是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 地塞米松 核转录因子ΚB 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 凋亡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