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脑类淋巴系统功能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张雪 张敏 恽文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3-464,共12页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与脑类淋巴系统(GS)功能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住院治疗的RSSI患者...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与脑类淋巴系统(GS)功能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住院治疗的RSSI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入院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肌酐等)。发病后7 d内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包括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延迟回忆能力及定向力7个认知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所有患者入院后3 d内完善头部MRI检查,序列包括弥散张量成像(DTI)等。采用沿血管周围间隙DTI分析(DTI-ALPS)后处理工具计算大脑左、右侧DTI-ALPS指数并取其平均值作为分析指标,以评估RSSI患者整体GS功能。测量基底节(BG)区和半卵圆中心(CSO)区的EPVS体积,根据Potter标准视觉量化评估结果将EPVS程度分为0、1、2、3、4级,0~1级为无-轻度组,2~4级为中重度组,并进一步按区域分为BG-EPVS和CSO-EPVS的无-轻度组与中重度组,比较各组RSSI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DTI-ALPS指数及认知功能评分。采用方差膨胀因子对基线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将其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RSSI患者BG-EPVS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评估DTI-ALPS指数预测BG-EPVS严重程度结果的稳健性,采用离群值诊断与剔除分析方法识别并剔除异常样本,重新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BG-EPVS体积与DTI-ALPS指数、MMSE量表评分、MoCA量表及其各项认知域评分的相关性,并通过中介分析检验DTI-ALPS指数在BG-EPVS体积与MoCA量表评分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共纳入65例RSSI患者,男34例,女31例,年龄37~78岁,平均(53±15)岁。其中总体EPVS无-轻度组30例,EPVS中重度组35例;BG-EPVS无-轻度组34例,BG-EPVS中重度组31例;CSO-EPVS无-轻度组36例,CSO-EPVS中重度组29例。(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EPVS和BG-EPVS患者中,与中重度组比较,无-轻度组年龄、男性患者比例和高血压病患者比例均更低,DTI-ALPS指数、MMSE量表评分和MoCA量表评分均更高(均P<0.05),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SO-EPVS患者中,与中重度组比较,无-轻度组仅年龄更低(P<0.05),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重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DTI-ALPS指数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4.410,95%CI:1.211~16.025,P=0.024)、男性(OR=1.076,95%CI:1.001~1.156,P=0.048)、高血压病(OR=6.287,95%CI:1.635~24.167,P=0.007)为RSSI患者发生中重度BG-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高DTI-ALPS指数(OR=0.002,95%CI:0.000~0.904,P=0.046)为RSSI患者发生中重度BG-EPVS的独立保护因素。为进一步评估模型结果的稳健性,识别并剔除6例异常样本后,DTI-ALPS指数与RSSI患者BG-EPVS发生风险的负相关性仍然存在(OR=0.050,95%CI:0.003~0.974,P=0.048)。(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SSI患者的BG-EPVS体积与DTI-ALPS指数(r_(s)=-0.842,P=0.007)、MMSE量表评分(r_(s)=-0.491,P=0.033)、MoCA量表评分(r_(s)=-0.563,P=0.018)、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r_(s)=-0.596,P=0.001)均成负相关;BG-EPVS体积与命名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延迟回忆能力和定向力评分无相关性(均P>0.05)。(4)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G-EPVS体积对RSSI患者MoCA量表评分的总效应值为-0.673,其中直接效应值为-0.537,占总效应值的79.79%,间接效应值为-0.136,占总效应值的20.21%。结论在RSSI患者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及DTI-ALPS指数是BG-EPVS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BG-EPVS体积与RSSI患者DTI-ALPS指数及认知功能评分均成负相关,且DTI-ALPS指数在RSSI患者BG-EPVS体积与认知功能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期皮质下小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脑类淋巴系统 沿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伴偶发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崔明愚 王丽娟 +2 位作者 刘荧 刘欣 李小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6-658,共3页
目的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可在责任病灶外出现偶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阳性病灶,分析RSSI患者皮质下偶发DWI阳性... 目的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可在责任病灶外出现偶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阳性病灶,分析RSSI患者皮质下偶发DWI阳性病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4年10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240例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存在偶发DWI阳性病灶,分为偶发DWI阳性病灶+组(39例)及偶发DWI阳性病灶-组(201例)。比较2组临床及影像学差异。结果与偶发DWI阳性病灶-组比较,偶发DWI阳性病灶+组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侧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及CSVD总负荷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是偶发DWI阳性病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75,95%CI:1.106~4.680,P=0.025)。结论CSVD总负荷较重的RSSI患者更容易出现偶发DWI阳性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近期皮质下小 偶发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刘昱君 刘雷媛 +6 位作者 徐炳东 韩建邦 杨冰 丁燕 杨英 孟珩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2-458,共7页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主要病变血管为颅内小动脉,累...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主要病变血管为颅内小动脉,累及大脑皮质和颅内大/中动脉的报道较罕见,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成功接受血管内治疗的CADASIL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CADASIL可累及大脑皮质和颅内大/中动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深髓静脉可见性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孙凌辰 张敏 +2 位作者 梅雨晴 张清秀 恽文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6,共10页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颅内深髓静脉(DMV)可见性与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RSSI患者,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颅内深髓静脉(DMV)可见性与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RSSI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3 d内完成MR的常规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所有RSSI患者发病7 d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BG)和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进行分级评估和体积测量,使用DMV视觉评分对患者SWI幅度图或最小强度投影图上的DMV可见性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分为可见性较高的DMV低-中分组(评分0~12分,104例)及可见性较低的DMV高分组(评分13~18分,4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DMV可见性与BG-EPVS分级及体积的关系以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共纳入RSSI患者151例,平均年龄(69±10)岁,其中男92例(60.9%),女59例(39.1%)。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年龄[(76±5)岁比(65±10)岁,t=-10.875]、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7%(37/47)比54.8%(57/104),χ^(2)=7.879]、BG-EPVS分级、BG-EPVS体积[5.67(5.30,5.81)ln mm 3比4.61(3.66,5.30)ln mm 3,Z=-6.772]、脑白质高信号体积[7.67(6.23,8.43)ln mm 3比4.31(3.53,5.89)ln mm 3,Z=-6.501]均明显高于DMV低-中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总胆固醇[3.74(3.20,4.39)mmol/L比4.09(3.47,4.96)mmol/L,Z=-2.082]、三酰甘油[1.20(0.78,1.86)mmol/L比1.53(1.05,1.99)mmol/L,Z=-2.343]、MoCA量表评分[21.0(20.0,22.0)分比24.0(22.0,25.0)分,Z=-9.862]均低于DMV低-中分组(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年龄(OR=1.181,95%CI:1.070~1.304,P=0.001)、中重度BG-EPVS(OR=2.441,95%CI:1.186~5.024,P=0.015)、较高的BG-EPVS体积(OR=4.987,95%CI:1.218~19.350,P=0.020)和较高的WMH体积(OR=1.285,95%CI:1.044~1.582,P=0.018)与较高的DMV评分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V评分与RSSI患者的BG-EPVS分级呈正相关(r=0.613,P<0.01),与BG-EPVS体积呈正相关(r=0.549,P<0.01),与RSSI患者的Mo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49,P<0.01)。结论年龄、BG-EPVS分级、BG-EPVS体积和WMH体积与RSSI患者的DMV可见性相关;RSSI患者DMV的可见性越差,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髓静脉 近期皮质下小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磁敏感加权成像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脑萎缩与脑小血管病总负荷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徐浩文 张文婷 +1 位作者 张敏 恽文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新发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脑萎缩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RSSI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 目的探讨新发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脑萎缩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RSSI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分为无-轻度1组97例和中重度1组97例。采用视觉评估量表评估全脑及各部位脑萎缩等级,又根据全脑皮质萎缩分级(GCA)评分分为无-轻度2组88例和中重度2组106例。评估各部位脑萎缩,内侧颞叶萎缩(MTA)评分,额颞叶萎缩(FTA)评分,后皮质萎缩(PA)评分。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SI患者GCA与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讨GCA及不同部位脑萎缩与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1组GCA评分2~3分、PA评分2~3分比例明显高于无-轻度1组,MTA评分2~4分、FTA评分2~4分比例明显高于无-轻度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2组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2~4分比例明显高于无-轻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SVD影像学总负荷是RSSI患者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4,95%CI:1.099~1.276,P=0.000;OR=3.537,95%CI:1.664~7.518,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SSI患者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GCA、MTA、FTA及PA评分呈正相关(r=0.518,r=0.382,r=0.471,r=0.388,P=0.000)。结论老年RSSI患者CSVD影像学总负荷是GCA的独立危险因素,CSVD影像学总负荷越严重,GCA等级越高,且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全脑及其他不同部位脑萎缩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新发皮质下小 脑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两家系NOTCH3基因突变分析
6
作者 周海涛 牛宇杰 +4 位作者 刘德全 刘开颜 李华丽 任向阳 李远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34,共5页
皮质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较少见的、以反复脑卒中发作与血管性痴呆为特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疾... 皮质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较少见的、以反复脑卒中发作与血管性痴呆为特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疾病[1]。该病多于中年起病,早期可有先兆性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反复脑卒中发作,最终导致精神异常和血管性痴呆;头颅MRI特征包括皮层下腔隙性梗死灶、颞极、侧脑室周围和皮层下白质病变[2]。CADASIL致病基因NOTCH3位于染色体19p13.2-13.1,大部分变异为错义突变,也有少部分为缺失、插入和剪切[3]。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CADASIL家系经基因检测确诊[4-5]。本文分析了两个CADASIL家系NOTCH3基因突变情况,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NOTCH3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梗死与皮质、皮质下梗死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大建 聂鹏 +1 位作者 LU Jie LU Dalei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3-725,共3页
目的:研究腔隙性梗死(腔梗)与皮质、皮质下梗死(皮梗)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及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差异.方法:设腔梗组(81例)和皮梗组(87例),以调查表方式调查患者一般状况及血管危险因素;晨起空腹采血分离... 目的:研究腔隙性梗死(腔梗)与皮质、皮质下梗死(皮梗)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及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差异.方法:设腔梗组(81例)和皮梗组(87例),以调查表方式调查患者一般状况及血管危险因素;晨起空腹采血分离血清,测血糖、血脂,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法测定患者ApoE基因型.结果:①2组基因分布:腔梗组ε3/4+ε4/4型频率(25.9%)明显高于皮梗组(11.5%);ε4频率(17.9%)高于皮梗组(9.8%),P均<0.05.ε3/4及ε4/4的携带者发生腔梗危险度高于皮梗,OR=2.77,95%CI 1.21~6.38,P<0.05.②腔梗组高血压患者多于皮梗组,高血压患者患腔梗,危险度大于皮梗,OR=2.02,95%CI 1.07~3.80,P<0.05,.腔梗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高于皮梗组,P<0.05.结论:ε3/4和ε4/4携带者发生腔梗的危险度大于皮梗,这可能和ε4增高TC水平,加速脑小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 皮质梗死 皮质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血管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俊艳 董玉娟 +3 位作者 任士卿 刘玮 魏娟红 李春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皮质 粥样硬化 狭窄 发病机制 大脑中动脉 多发性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4
9
作者 曹树刚 徐文安 +3 位作者 赵昊 郭茜 王建 葛婷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42例幕上皮质下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运动项目评分,将患者分为PMD组(39例)与稳定组(103例)。比较两组一般临... 目的探讨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42例幕上皮质下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运动项目评分,将患者分为PMD组(39例)与稳定组(103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影像学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PMD组患者进展时间平均为(31±11)h,33例(84.6%)病情进展出现在夜间。②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中女性(P=0.045)、基线收缩压≥180mm Hg(P=0.000)、放射冠部位梗死(P=0.000)、梗死灶直径15~30 mm(P=0.003)、不稳定性斑块(P=0.001)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P=0.015)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而稳定组基底核部位梗死(P=0.000)、梗死直径<15 mm(P=0.000)比例显著高于PMD组。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37,95%CI:1.076~7.485;P=0.035)、基线收缩压≥180 mm Hg(OR=3.509,95%CI:1.349-9.124;P=0.010)、放射冠部位梗死(OR=6.807,95%CI:2.446~18.944;P=0.000)、不稳定性斑块(OR=3.137,95%CI:1.019~9.657;P=0.046)、大脑中动脉病变(OR=4.027,95%CI:1.160~13.976;P=0.028)是发生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发病率较高,女性、基线收缩压≥180mmHg以及放射冠部位梗死、不稳定性斑块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均为PMD重要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幕上皮质 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易芳 唐海云 +6 位作者 许宏伟 周琳 胡雅岑 孙启英 姚凌雁 杨欢 周亚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9-554,共6页
目的:分析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 目的:分析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基因确诊的CADASIL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MRI影像学特征和Notch3基因突变。结果:12例患者年龄为(47.25±9.49)岁,临床表现以认知障碍(75%)和脑卒中事件(58.3%)最常见,2例表现为脑出血。合并偏头痛少见(25%)。MRI均存在累及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的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和腔隙及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扩大。WMH主要累及额顶叶(100%)、颞叶(83.3%)、外囊(66.7%)、枕叶(41.6%)、胼胝体(41.6%)和颞极(33.3%);腔隙主要累及额叶(91.6%)、顶叶(83.3%)、颞叶(66.7%)、基底节区(66.7%)、脑干(41.6%)、枕叶(33.3%)、小脑(8.3%);扩大的PVS均位于基底节区(100%),部分累及皮层下(45.4%)。脑出血患者WMH程度较轻(Fezakas评分为1~2分),且外囊无受累。16.7%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12例患者中共检测到8种不同的Notch3基因突变,位于6号外显子的c.1013G>C p.(Cys338Ser)为CADASIL新的致病突变。结论:本组以脑出血为表现的患者脑白质病变较轻,基因型亦有特异性,其临床表型可能与影像学、基因表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磁共振成像 NOTCH3基因 脑白质高信号 腔隙 血管周围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凯歌 刘敏 +5 位作者 吴涛 李海龙 丁素菊 沈雷 邓本强 毕晓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7-733,共7页
目的分析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探讨VCI可能的病因与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 目的分析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探讨VCI可能的病因与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估脑供血动脉。结果皮质下梗死的VCI患者TOAST分型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48.98%),N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例(52.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或MRA评估血管提示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7例(75.51%),颅内血管狭窄占75.25%,其中大脑中动脉28.71%;单一血管病变患者18.37%,多血管病变患者57.14%。N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4例(80.95%),其中颅内血管病变占60%(大脑中动脉32%);单一血管病变患者26.19%,多血管病变患者54.76%,病变血管类型与V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患者每例颅内血管狭窄数分别为0~6支,平均狭窄数为(1.51±1.67)支,患者认知评分与血管狭窄数负相关(rs=-0.283,P=0.048)。结论与常见的小血管病因不同,皮质下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多见大动脉粥样硬化,提示进一步研究小梗死灶的大动脉病因有利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 皮质 血管性认知障碍 颅内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蓓蓓 石正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736-3740,3744,共6页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一种中年期发病,表现为阿尔茨海默病和偏瘫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小动脉病,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先兆偏头痛、频发性皮质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一种中年期发病,表现为阿尔茨海默病和偏瘫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小动脉病,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先兆偏头痛、频发性皮质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认知能力下降以及精神疾病。近年来,虽然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还存在一定不足,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本文总结了该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表现、病理检查及基因筛查,同时介绍了新出现的CADASIL量表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治CADASIL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和白质脑病 CADASIL量表 诊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被引量:2
13
作者 裴咏桢 徐格林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853-856,共4页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一种影响青、中年的神经血管性疾病,由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Notch3基因突变引起。其临床表现有偏头痛、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和痴...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一种影响青、中年的神经血管性疾病,由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Notch3基因突变引起。其临床表现有偏头痛、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和痴呆。其病理特点包括典型的动脉壁变性和血管中层非动脉粥样硬化、非淀粉样物质沉积,电镜下发现嗜锇颗粒(GOM)可作为诊断依据。作者从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等方面对CADASIL进行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病 皮质 白质脑病 NOTCH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患者临床表型与NOTCH3基因型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翟宇 苏敬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方法以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有临床症状的15个家系30例CADASI... 目的探讨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方法以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有临床症状的15个家系30例CADAS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和基因分析结果,并对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发病年龄、首发临床症状、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次数等临床表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5个家系中共检出NOTCH3基因不同突变位点12个,其中7个位于4号外显子,3个位于11号外显子,另外2个分别位于19号和20号外显子。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最晚[(53.6±13.3)岁,n=7],其次为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42.7±5.7)岁,n=15],而其他外显子(19号和20号)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33.5±7.5)岁,n=8]均早于4号和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P<0.01,P<0.05)。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以运动、语言障碍起病占多数(11/15,73.3%),而19号、2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以认知障碍起病多见(7/8,87.5%)。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次数中位数为3次,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为2次,而19号、2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结论在CADASIL患者中,NOTCH3基因4号和11号外显子为突变热点,不同外显子突变与发病年龄、发病症状和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有皮质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NOTCH3基因 表型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附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志坚 张海鸥 +1 位作者 吴军 戴鲁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提高对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auto-somaldominantarteriopathywithsubcorticalinfarctsand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4月7日收治的1例CADASIL... 目的提高对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auto-somaldominantarteriopathywithsubcorticalinfarctsand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4月7日收治的1例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皮肤活检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偏头痛、记忆力下降,头部MRI检查可见皮质下梗死、脑白质变性;皮肤活检电子显微镜显示小血管内皮下出现嗜锇酸颗粒。结论对出现反复发作性偏头痛的中年人,MRI检查示皮质下白质或基底节区长T1、长T2异常信号,应高度怀疑为CADASIL,需进一步行皮肤活检及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 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MRI检查 皮肤活检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患者脑小动脉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莹 张微微 朱光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50-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脑小动脉的硬化程度,比较不同部位、不同节段脑小动脉硬化指数的差异。方法对4例CADASIL患者的脑组织标本(疾病组)及对照组脑组织标本4例,进行平行及垂直于大...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脑小动脉的硬化程度,比较不同部位、不同节段脑小动脉硬化指数的差异。方法对4例CADASIL患者的脑组织标本(疾病组)及对照组脑组织标本4例,进行平行及垂直于大脑表面方向切片,HE染色后,观察额叶中外径<300μm的小动脉病理学变化,比较疾病组和对照组、穿支动脉及其分支、灰质和白质以及不同节段小动脉的硬化指数(SI)。结果疾病组小动脉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和透明变性。不同切片方法、不同节段和不同部位比较,疾病组脑小动脉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疾病组灰质及白质SI分别为0.36±0.10、0.44±0.1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外径<100μm和>100μm的小动脉SI分别为0.40±0.17、0.37±0.11,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穿动脉主干和分支所得结果相似。结论CADASIL患者存在小动脉狭窄和管壁纤维性增厚,病变主要发生在白质,且以小动脉末端病变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皮质 脑小动脉 白质脑病 病理学研究 患者 CADASIL 动脉硬化指数 纤维组织增生 不同部位 组织标本 病理学变化 对照组 HE染色 透明变性 动脉内膜 切片方法 动脉主干 动脉狭窄 疾病 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似伴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疾病一例
17
作者 叶江琳 彭莉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4期2078-2079,共2页
关键词 遗传性脑动脉疾病 皮质 脑白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一例
18
作者 史伟雄 芦林龙 +2 位作者 于丹丹 李子孝 冯涛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0期753-756,共4页
  1病例简介   先证者,男性,57岁,因'行走不稳、记忆力减退8年,加重伴尿失禁6个月',收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走路向一侧偏,即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给予活血化淤等治疗,当日恢...   1病例简介   先证者,男性,57岁,因'行走不稳、记忆力减退8年,加重伴尿失禁6个月',收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走路向一侧偏,即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给予活血化淤等治疗,当日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一家系中NOTCH3基因的新突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程程 滕军放 +1 位作者 丁雪冰 王雪晶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基因的新突变。方法:对一CADASIL先证者的家系信息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先证者进行皮肤组织活检。应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2例患者及先证者子女进行突变基因检测。结...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基因的新突变。方法:对一CADASIL先证者的家系信息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先证者进行皮肤组织活检。应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2例患者及先证者子女进行突变基因检测。结果:电镜下,皮肤组织小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膜和膜外基质间可见多个嗜锇颗粒沉积。家系中现存2例患者及先证者子女NOTCH3基因第6号外显子区存在一处杂合突变(c. 811T>C),导致相应氨基酸发生改变(半胱氨酸>精氨酸),迄今为止,HGMDpro数据库未见此类突变。结论:NOTCH3基因第6号外显子的杂合错义突变(c. 811T> C)为新的突变类型,是CADASIL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NOTCH3基因 基因突变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致老年脑叶出血1例报道 被引量:1
20
作者 鲁明 王韵 +4 位作者 米荷音 郭佳翔 郭洪亮 纪蒙 胡文立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7岁。主因“头晕1天,视物不清20小时”于2022年4月2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左侧视物不清、恶心,无眩晕、复视、头痛、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行头颅CT...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7岁。主因“头晕1天,视物不清20小时”于2022年4月2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左侧视物不清、恶心,无眩晕、复视、头痛、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行头颅CT检查,示“右侧枕叶多发团片状高密度影,周围环绕脑组织水肿”(图1A),以“右侧枕叶脑出血”收入院。既往史:偏头痛病史30年,平均2~3次/月,不伴头痛先兆,近5年发作次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叶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皮质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 脑微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