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毅中 庄华烽 +3 位作者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潘源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观察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及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对73例50岁以上因髋关节疾病住院病人行股骨近段CT扫描和DXA髋部骨密度测定,分为50~65岁组、66~80岁组和>80岁组,以股骨颈骨密度为标准判断骨质疏松程度,... 目的观察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及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对73例50岁以上因髋关节疾病住院病人行股骨近段CT扫描和DXA髋部骨密度测定,分为50~65岁组、66~80岁组和>80岁组,以股骨颈骨密度为标准判断骨质疏松程度,以皮质比率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标准。结果股骨颈骨密度:50~65岁组为0.710±0.139、66~80岁组为0.613±0.104和>80岁组为0.572±0.061。66~80岁组和>80岁组与50~65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66~80岁组与>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长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66~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6~80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随年龄增高而降低,提示股骨颈皮质厚度变薄是高龄髋部骨折风险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股骨颈骨折 皮质厚度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叶春晓 郭颖彬 +5 位作者 吴振斌 林南杰 郑尤辉 陈开宇 张小玲 肖良秀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0-247,共8页
目的 探讨伤后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的可行性、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能力。方法 对91例年龄≥50岁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行双能X线... 目的 探讨伤后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的可行性、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能力。方法 对91例年龄≥50岁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根据 T 值分为两组:骨质疏松组55例,男性6例,女性49例,年龄52~83(63.5±8.2)岁,体质量 46~ 88(57.2±8.1)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3±3.0)kg/m^2;非骨质疏松组36例,男性2例,女性34例,年龄50~69(57.9±6.1)岁,体质量42.5~80.0(62.5±8.7)kg, BMI(25.5±3.3)kg/m^2。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上,于距离尺骨远端关节面40、60 mm处测量桡骨远端双侧骨皮质厚度。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较非骨质疏松组年龄大、体质量轻,且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较非骨质疏松组薄,骨皮质比率较非骨质疏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两组患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1)。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骨密度正相关( r = 0.309, P =0.000),与腰椎骨密度正相关( r =0.445, P =0.000)。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每增加 1 mm ,髋部骨密度值增加0.071 g/cm^2( R^2=0.230, P =0.000),腰椎骨密度值增加0.065 g/cm^2 ( R^2= 0.265, P =0.000)。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5.2 mm为诊断骨质疏松最佳诊断临界点,其敏感度80.4%、特异度69.4%、阴性预测值69.4%,曲线下面积为0.749。结论 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正相关,桡骨远端骨皮质变薄与骨质疏松相关,通过X线检查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快速简便,可初步筛查骨量减少,并提示进一步行骨密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皮质厚度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脆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牙区颊侧牙槽骨微植体支抗植入区域骨皮质厚度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谋 张定铭 +1 位作者 周建萍 戴红卫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测量上下颌骨尖牙远中到第二磨牙间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5、7 mm位点处骨皮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上颌(P<0.001),上颌在尖牙到第一磨牙间骨皮质厚度在距离牙槽嵴顶5 mm处最小,下颌及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颊侧骨皮质随距牙槽嵴顶增大而增大。结论: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微植体支抗植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间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或者尽可能近的位置,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及下颌后牙区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皮质厚度 种植体支抗 牙槽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前半四壁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侯黎升 白雪东 +4 位作者 葛丰 何勍 阮狄克 陈春 李欢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52-1157,共6页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椎弓根前半的四壁皮质厚度行CT影像学测量,为前路椎弓根钉准确置入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正常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进行CT扫描并重建图像。用AutoCAD 2007软件的"对齐标注"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上(S...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椎弓根前半的四壁皮质厚度行CT影像学测量,为前路椎弓根钉准确置入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正常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进行CT扫描并重建图像。用AutoCAD 2007软件的"对齐标注"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上(SAE)、内(MAE)、下(IAE)和外(LAE)以及椎弓根前半上(SPA)、内(MPA)、下(IPA)和外(LPA)的皮质厚度(精确度0.1mm),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3~7左侧和右侧的平均SAE、MAE、IAE、LAE、SPA、MPA、IPA及LPA厚度分别为(1.9±0.6)和(1.9±0.5)mm、(1.9±0.7)和(1.9±0.4)mm、(2.4±0.6)和(2.4±0.5)mm、(0.9±0.5)和(0.9±0.6)mm、(2.3±0.9)和(2.3±0.7)mm、(2.1±0.5)和(2.1±0.6)mm、(2.2±0.8)和(2.2±0.7)mm及(1.0±0.7)和(1.0±0.6)mm。同一颈椎同一测量指标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对同一颈椎同侧的不同测量指标行单因素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示LAE与LPA最薄,均薄于其他6个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LAE与LPA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椎弓根LAE及LPA较其他侧壁皮质菲薄,如皮质厚度与抵抗外力强度一致,则LAE和LPA抵抗外力的强度最小。提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寻找前入口时应避免靠近LAE,在螺钉置入过程中应避免靠近L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前入口 椎弓根前半 皮质厚度 影像学测量 AutoCAD ImageVie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延髓区域MRI皮质厚度特点及对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芳芳 靳娇婷 +9 位作者 张秋丽 张明 陈乔依 李海宁 段倩倩 秦星 康丽 贾蕊 刘潇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1-687,共7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y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PMC)的face-head区域皮质厚度变化特点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同时行头颅MRI扫描的105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PMC区A4hf(face-head...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y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PMC)的face-head区域皮质厚度变化特点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同时行头颅MRI扫描的105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PMC区A4hf(face-head)区域作为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为延髓受累和未受累两组,分析临床特点和ROI区域的皮质厚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根据患者延髓麻痹症状、神经系统查体和舌肌肌电图,将延髓受累ALS分为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LMN)、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UMN)和LMN+UMN共3组,分析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在3组间的差异;将起病年龄、体质量指数、诊断延迟时间、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纳入生存分析。结果①延髓受累组ROI皮质厚度明显小于延髓未受累组(-0.198±0.87 vs.0.235±0.95,P=0.017);②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在LMN、UMN和LMN+UMN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生存分析示起病年龄(HR=3.296,95%CI:1.63~6.664,P=0.001)、诊断延迟时间(HR=0.361,95%CI:0.184~0.705,P=0.003)、延髓亚组评分(HR=0.389,95%CI:0.174~0.868,P=0.021)及ZRE_ROI皮质厚度(HR=2.309,95%CI:1.046~5.096,P=0.038)均是ALS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脑运动前回A4hf(face-head)区域的皮质厚度可更为客观反映延髓UMN体征。影响ALS患者生存期的因素除了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延髓亚组评分和face-head区域的皮质厚度也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且face-head区域皮质变薄是ALS患者生存期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延髓受累 延髓亚组评分 皮质厚度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毅中 庄华烽 +3 位作者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潘源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I0002-I0002,共1页
目的观察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对73例50岁以上因髋关节疾病住院病人行股骨近段CT扫描和DXA髋部骨密度测定,分为50~65岁组、66~80岁组和〉80岁组,以股骨颈骨密度为标准判断骨质疏松程度,... 目的观察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对73例50岁以上因髋关节疾病住院病人行股骨近段CT扫描和DXA髋部骨密度测定,分为50~65岁组、66~80岁组和〉80岁组,以股骨颈骨密度为标准判断骨质疏松程度,以皮质比率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标准。结果股骨颈骨密度:50~65岁组为0.710±0.139、66~80岁组为0.613±0.104和〉80岁组为0.572±0.061。66—80岁组和〉80岁组与50~65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66~80岁组与〉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长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66~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6—80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随年龄增高而降低,提示股骨颈皮质厚度变薄是高龄髋部骨折风险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股骨颈骨折 皮质厚度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及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林燕语 王玲 +4 位作者 张睿 杨明辉 吴新宝 程晓光 高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3-717,737,共6页
目的研究基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体素化测量的可重复性,为髋部骨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择28例短时间内QCT扫描两次的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从QCT影像中手动... 目的研究基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体素化测量的可重复性,为髋部骨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择28例短时间内QCT扫描两次的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从QCT影像中手动分割出股骨近段结构。借助体素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思想,选择一个形状和结构适中的股骨近段结构作为标准模板,通过三维弹性配准算法将其他股骨近段映射到标准模板上。采用最小二乘和列文伯格-马夸尔特(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将CT值转化成体素化的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值。最后,使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方法对28例患者短时间内两次QCT扫描数据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三维统计参数图。结果所选28例骨折患者短时间内两次QCT扫描数据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均较好,说明测量结果较为准确。结论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为髋部骨折风险评估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骨密度 皮质厚度 体素形态学分析 统计参数图 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Ⅱ类骨面型上颌骨后牙区骨皮质厚度和安全性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薛美荣 都冰丽 +1 位作者 荆璇 武秀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2-66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骨面型患者锥形束CT(CBCT)分析,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区域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下骨皮质厚度和骨质厚度,为临床上Ⅱ类骨面型患者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30名成人患者(18~40岁)的上颌骨进行CBCT扫描和三...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骨面型患者锥形束CT(CBCT)分析,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区域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下骨皮质厚度和骨质厚度,为临床上Ⅱ类骨面型患者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30名成人患者(18~40岁)的上颌骨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距牙槽嵴顶4 mm、6mm、8mm三个位点以45°、60°、90°角度植入时的有效骨皮质和骨质厚度,测量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同一高度与骨面呈45°植入微种植钉时得到的骨内皮质最厚,90°最薄(P<0.05);2)同一角度植入微种植钉时,植入部位越高得到的骨皮质厚度越厚(P<0.05)。结论:安氏Ⅱ类患者后牙区距离牙槽嵴越远骨皮质厚度越大,且同一植入高度下,以倾斜角度45°植入微种植体较60°,90°可获得更佳的骨皮质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钉 植入角度 皮质厚度 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种植修复中下颌磨牙区骨皮质厚度的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测量
9
作者 张晓燕 金东春 +5 位作者 姜玲 张迪 董晨 金光春 金熙真 石红兵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1-732,共2页
牙种植技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并发症如下牙槽神经损伤、骨壁侧穿等也越来越多显现,对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特点认识不足和植入位置不准确是造成这些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牙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骨厚度、皮质骨的质量、骨密度条件是提高牙... 牙种植技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并发症如下牙槽神经损伤、骨壁侧穿等也越来越多显现,对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特点认识不足和植入位置不准确是造成这些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牙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骨厚度、皮质骨的质量、骨密度条件是提高牙种植术成功率的关键[1-5],因此种植术前掌握种植部位的骨皮质信息有指导意义。Sjdén等[6]应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micro computerized tomogrphy,MicroCT)分析骨体积、骨小梁分离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磨牙区 牙种植 皮质厚度 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与肾皮质厚度及病理改变
10
作者 王炼 姚绍球 杨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226-226,共1页
本研究为探讨慢性肾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及44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彩色双功多普勒检查,主要观察肾血管相关血流参数及肾皮质厚度,并与肾组织穿刺病理检查比较结果。表明:1.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对慢性肾病的... 本研究为探讨慢性肾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及44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彩色双功多普勒检查,主要观察肾血管相关血流参数及肾皮质厚度,并与肾组织穿刺病理检查比较结果。表明:1.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对慢性肾病的鉴别诊断、功能及预后判断有独到的优点;2.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可作为判断肾功能的指标;3.肾皮质厚度与RI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皮质厚度 肾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种植区垂直黏膜厚度的数字化测量及其与皮质骨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张可 陈旭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4-709,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拟种植区垂直黏膜厚度的数字化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探讨垂直黏膜厚度与相应皮质骨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接受数字化牙支持式导板种植手术的48例患者,所有患者完成锥形束CT(cone b...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拟种植区垂直黏膜厚度的数字化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探讨垂直黏膜厚度与相应皮质骨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接受数字化牙支持式导板种植手术的48例患者,所有患者完成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及3Shape口扫数据的采集,在3Shape Implant Studio软件完成拟合后测量拟种植区垂直黏膜厚度及相应皮质骨厚度(记为数字化技术测量法)。手术中采用改良的牙周探针嵌合于数字化导板导环内测量垂直黏膜厚度(记为改良牙龈穿刺法)。通过配对t检验和Bland-Altman分析评估两种方法测量拟种植区垂直黏膜厚度的差异性和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垂直黏膜厚度与皮质骨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数字化技术和改良牙龈穿刺法在测量拟种植区垂直黏膜厚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且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垂直黏膜厚度与皮质骨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数字化技术是测量拟种植区垂直黏膜厚度的一种准确方法,垂直黏膜厚度与相应皮质骨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口内扫描仪 垂直黏膜厚度 皮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牙槽骨骨皮质密度和厚度的锥形束CT测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滨婷 杨欣睿 +2 位作者 刘英子 周向向 余炜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8-441,共4页
目的:探讨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牙槽骨骨皮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为微螺钉种植体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0例骨性Ⅰ类患者(18~45岁)的锥形束CT(CBCT)图像,根据前颅底平面和下颌平面交角与后面高和前面高之比分为低角组(n=40)、... 目的:探讨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牙槽骨骨皮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为微螺钉种植体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0例骨性Ⅰ类患者(18~45岁)的锥形束CT(CBCT)图像,根据前颅底平面和下颌平面交角与后面高和前面高之比分为低角组(n=40)、均角组(n=40)和高角组(n=40),测量上颌骨颊侧、舌侧和下颌骨颊侧的骨皮质密度及厚度。结果:3组患者的上颌骨颊侧、舌侧和下颌骨颊侧的骨皮质密度及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Ⅰ类成人在植入微螺钉时可不过度关注垂直骨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密度 皮质厚度 垂直骨面型 骨性Ⅰ类 微螺钉种植体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牙槽嵴区骨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立艳 刘志杰 +2 位作者 苑芳连 张苗苗 王兰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影像。测量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上颌窦底高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颧牙槽嵴区域均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骨宽度最大,且每层的5个测量值均表现为随测量点向颅方移动骨宽度值逐渐减小。两实验组各层颧牙槽嵴区骨宽度与窦底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成年人组各位置骨宽度平均值及皮质骨厚度平均值均较青少年组相应位置大。颧牙槽嵴区骨宽度随窦底高度增大而增大。2组样本上颌窦个体差异均非常大,植入微种植体前需拍摄CBCT以确定是否满足植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骨宽度 皮质厚度 CBCT 微种植支抗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评价青少年与成年人牙槽骨皮质骨密度及厚度的差异 被引量:8
14
作者 郄会 王文娟 +4 位作者 樊世锋 周冠军 李晨曦 芦琳 单丽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5-668,共4页
目的:通过螺旋CT测量,评价不同年龄(青少年12~18岁,成年人19~48岁)、性别及位置在牙槽骨皮质骨的厚度及密度的差别。方法:对60例12~48周岁患者(男27例,女33例,青少年组35例,成人组25例)进行颌骨螺旋CT扫描,在12个牙根间部位测量牙槽嵴顶... 目的:通过螺旋CT测量,评价不同年龄(青少年12~18岁,成年人19~48岁)、性别及位置在牙槽骨皮质骨的厚度及密度的差别。方法:对60例12~48周岁患者(男27例,女33例,青少年组35例,成人组25例)进行颌骨螺旋CT扫描,在12个牙根间部位测量牙槽嵴顶至14 mm高度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及灰度值。结果:上下颌骨的皮质骨厚度及密度总体趋势表现为随着距牙槽嵴顶垂直距离增大而增大。上下颌前部皮质骨厚度平均为1.0~1.5 mm。上颌后部厚度为1.1~1.8 mm,下颌后部为1.5~2.8 mm。下颌后部皮质骨厚度及密度明显高于上颌后部(P<0.05)。皮质骨厚度无明显年龄及性别差异,而青少年皮质骨密度明显低于成年人(P<0.05)。成年人下颌后部骨密度最高,而青少年时期上颌后部骨密度最低。结论:青少年皮质骨密度明显低于成年人,上颌后部最低,而成年患者的下颌后部皮质骨较厚且硬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厚度 皮质骨密度 微型种植体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不同皮质骨厚度区域微种植体骨整合的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也可 赵立星 郜然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1-725,共5页
目的:研究植入不同皮质骨厚度(CBT)区域应力加载下正畸微种植体的骨整合。方法:将48枚微种植体植入12只Beagle犬两侧胫骨,并分为厚和薄CBT组(n=24)。1、3、5、7周后,处死动物,制备骨-微种植体标本用于多重荧光序列标记、显微CT和生物力... 目的:研究植入不同皮质骨厚度(CBT)区域应力加载下正畸微种植体的骨整合。方法:将48枚微种植体植入12只Beagle犬两侧胫骨,并分为厚和薄CBT组(n=24)。1、3、5、7周后,处死动物,制备骨-微种植体标本用于多重荧光序列标记、显微CT和生物力学拉拔测试。结果:随时间延长,薄CBT组所有显微CT指标均增加,厚CBT组降低。厚CBT组微种植体F max第1周达顶峰,第3周降至谷底。薄CBT组骨重塑、骨沉积和3种荧光标记的沉积面积均显著高于厚CBT组(P<0.05)。结论:较大CBT在早期更有利于获得初期稳定性,而较小CBT更易在之后愈合中达到更高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厚度 骨整合 微种植体 显微CT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时股骨头颈部形态变化的CT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16
作者 李海艳 吴迪 +1 位作者 杨志鹏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48,共6页
目的观测骨质疏松时股骨头颈部的骨皮质厚度、径线和面积及骨组织形态变化,探讨股骨颈骨折的发生机制。方法干燥股骨标本65例(骨质疏松30例,正常组35例)。对股骨头颈部进行CT扫描及数字化重建,观测股骨头颈各部位骨皮质厚度、径线和面积... 目的观测骨质疏松时股骨头颈部的骨皮质厚度、径线和面积及骨组织形态变化,探讨股骨颈骨折的发生机制。方法干燥股骨标本65例(骨质疏松30例,正常组35例)。对股骨头颈部进行CT扫描及数字化重建,观测股骨头颈各部位骨皮质厚度、径线和面积,计算各部位径线和面积的比值,扫描电镜观察股骨颈骨组织的形态变化。结果骨质疏松组股骨头颈交界处内、外侧皮质和颈中内侧皮质的厚度均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股骨头最大径线与颈中径线的比值以及股骨头最大横切面积与基底面积的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电镜下骨质疏松组骨皮质的骨板层排列不规则,结构松散,骨小梁排列紊乱。结论骨质疏松时股骨头颈交界处和颈中内侧的皮质较薄弱;股骨头呈头大颈小样变化;股骨颈骨皮质骨板松散和骨小梁排列紊乱,可能是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发生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CT三维重建 皮质厚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腭前部第三腭皱区域的软硬组织特征研究
17
作者 叶子桐 唐倩 +1 位作者 尹清 杨陆一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319,共6页
目的:通过测量第三腭皱区域骨质厚度、骨皮质厚度、黏膜厚度,探究第三腭皱(third palatal ruga,TR)作为临床微螺钉种植体(mini-screw implant anchorage,MIA)植入标志点的合理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间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 目的:通过测量第三腭皱区域骨质厚度、骨皮质厚度、黏膜厚度,探究第三腭皱(third palatal ruga,TR)作为临床微螺钉种植体(mini-screw implant anchorage,MIA)植入标志点的合理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间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共30例,平均年龄(18.7±6.5)岁,收集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及口扫数据,在BLUE SKY PLAN软件实现匹配。在整合模型上测量腭中缝、腭中缝旁3 mm、腭中缝旁6 mm矢状界面上TR前2 mm(TRA)、TR、TR后2 mm(TRP)位点的黏膜厚度、骨皮质厚度及骨质厚度。通过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和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来比较不同位点黏膜厚度、骨皮质厚度、骨质厚度的差异。采用Tukey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在同一冠状截面上,由远中向近中腭部骨质由厚变薄,腭中缝处骨质厚度显著减少(P<0.05),腭中缝处骨皮质厚度显著小于腭中缝旁骨皮质厚度(P<0.017),腭中缝与腭中缝旁6 mm黏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同一矢状截面上,骨质厚度在腭中缝区域由前向后增加(P<0.017),在腭中缝旁区域前后向骨质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骨皮质厚度由前向后变化不显著(P>0.05),黏膜厚度由前向后变化不显著(P>0.017)。结论:在进行MIA植入时,TR区域除腭中缝外均可以选择8 mm长度MIA,其中腭中缝旁3 mm可以选择颈部长度1.5 mm MIA,腭中缝旁6 mm可以选择颈部长度2 mm MIA。在TR区域腭中缝进行MIA植入时,CBCT检查是必要的,以确保植入过程中不会损伤鼻腭管。在TR区域腭中缝旁进行MIA植入时,可以认为该区域是安全区域,从而减少CBCT检查次数。TR作为标志点,与牙邻接点相比,更接近MIA植入安全区域,更容易定位植入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螺钉种植体 第三腭皱 骨质厚度 皮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期脑卒中康复过程中半球间皮质结构可塑性差异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豪杰 王云雷 +8 位作者 樊令仲 李芳 刘静娅 于少泓 侯园园 白晨 李冰洁 杜晓霞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6-444,共9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亚急性期康复过程中不同半球间皮质结构可塑性机制差异。方法 2018年11月20日至2020年2月1日,选取本院首次发病的皮质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分别在康复前、康复1个月、康复2个月行磁共振扫描和运动功能评估。测量...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亚急性期康复过程中不同半球间皮质结构可塑性机制差异。方法 2018年11月20日至2020年2月1日,选取本院首次发病的皮质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分别在康复前、康复1个月、康复2个月行磁共振扫描和运动功能评估。测量皮质表面积、皮质厚度和皮质体积。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皮质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半球间差异。结果对于双侧半球,时间主效应显著,主要集中在康复前和康复1个月之间。大部分脑区的皮质表面积、厚度和体积主要呈减少趋势,海马旁回的皮质厚度和体积呈升高趋势。半球间主效应显著的脑区为中央后回表面积和体积(F> 4.305, P <0.05),表现为病灶同侧小于病灶对侧。病灶侧中央后回厚度(r=-0.474, P=0.026)和体积(r=-0.432, P=0.044)的减少与运动功能恢复率呈负相关。结论病灶同侧半球与对侧半球在康复过程中存在皮质结构可塑性差异,皮质结构在脑卒中后的前2个月变化最明显,病灶侧中央后回厚度和体积减小越明显,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脑可塑性 皮质厚度 皮质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形态学的ICPP女童皮质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海泉 瞿航 +3 位作者 王琼瑾 王丹 刘菲涤 杜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I结构成像,结合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初步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皮质发育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符合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诊断的女童20例及正常女童(NCs) 20...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I结构成像,结合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初步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皮质发育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符合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诊断的女童20例及正常女童(NCs) 20例,采用GE 750W 3.0T MR机采集高分辨T1脑结构像,结合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法(SBM),应用SPM12软件和CAT12工具包进行数据预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提取ICPP女童双侧大脑皮质厚度,分析其发育特点。结果:ICPP组在右侧半球枕外侧回、梭状回及左侧顶上小叶、顶下小叶较对照组皮质增厚;在左侧半球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及颞上沟附近区域较对照组皮质变薄。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性早熟女童相比较对照组出现了视听觉处理等脑区的皮质厚度改变,这提示性早熟可能出现了更早的皮质发育,并且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 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 皮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植入的位点选择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芯伊 蒋晓鸽 陈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3,共7页
目的 对成年男性及女性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的骨皮质密度、骨皮质厚度及颊侧可利用的有效骨量进行分析,为微种植钉植入时的位点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0例年龄20~30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1)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从近中至远中依次将矢状... 目的 对成年男性及女性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的骨皮质密度、骨皮质厚度及颊侧可利用的有效骨量进行分析,为微种植钉植入时的位点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0例年龄20~30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1)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从近中至远中依次将矢状面上右侧上颌后牙区分为6个层面,每个层面在垂直距离为颊侧骨皮质距离釉牙骨质界8、10、12 mm处分别设置3个测量位点,共计18个测量位点,测量其骨皮质密度、厚度及有效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成年男性与女性正畸患者的骨皮质密度、厚度及有效骨量的最高值均位于平分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其中骨皮质密度、厚度随着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大,而有效骨量随着垂直高度增加而减少。成年男性与女性患者之间的骨皮质密度、骨皮质厚度和颊侧有效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成年男性与女性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最佳植入位点均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其中男性最佳植入位点的垂直高度可以适当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微种植钉 皮质密度 皮质厚度 有效骨量 性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