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弥散张量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徐群 周滟 +2 位作者 曹雯炜 林岩 李焰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35-539,共5页
目的明确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皮质下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识别作用。方法42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sease,SIVD)患者经过认知测试,被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 目的明确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皮质下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识别作用。方法42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sease,SIVD)患者经过认知测试,被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组,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组。分析其认知测试指标与DTI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VCIND组、VaD组全脑白质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MD)分别为(0.89±0.05)×10-9m2.s-1和(0.93±0.05)×10-9m2.s-1,与NCI组(0.84±0.03)×10-9m2.s-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VCIND组、VaD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别为(0.35±0.02)和(0.34±0.02),与NCI组(0.37±0.02)相比,亦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全脑白质MD与注意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测验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和-0.500,均P<0.01;FA值与注意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测验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39和0.411,均P<0.01。排除VaD患者后,MD与注意执行功能的相关系数为-0.401,P<0.05。结论 VCIND和VaD组的MD和FA值与NCI组有统计学差异,SIVD患者的注意执行与记忆功能与白质完整性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血管性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临床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龙 刘寒 +1 位作者 周霞 孙中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神经精神症状(NPS)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中文版神经精神科问卷(CNPI)对5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NC)、101例SIVD患者[51例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SVMCI)及50例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aD)患者]进行评...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神经精神症状(NPS)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中文版神经精神科问卷(CNPI)对5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NC)、101例SIVD患者[51例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SVMCI)及50例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aD)患者]进行评定,比较各组间NPS的特征以及SVMCI和SVaD组之间NPS的发生率。结果 3组间CNPI总分有显著性差异,SVMCI组CNPI得分显著高于NC组且低于S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VaD组与NC组比较在激越、心境恶劣、焦虑、情感淡漠、易激惹、睡眠行为及进食障碍等症状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CI组与NC组比较在激越、情感淡漠、易激惹症状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NPS发生率来看,SVaD组情感淡漠、睡眠行为、心境恶劣、进食障碍、异常行为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V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S是SIVD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情感淡漠等症状是SIVD患者特征性的NPS表现,且随着认知损害的加重而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血管 痴呆 神经精神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沈春子 吴有丽 +3 位作者 周霞 张宏 游梦哲 孙中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40例SIVD患者(SIVD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60例,根据头颅MRI将SIVD组分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LI)组(n=124)和脑白质疏松(LA)组(n=216),按...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40例SIVD患者(SIVD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60例,根据头颅MRI将SIVD组分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LI)组(n=124)和脑白质疏松(LA)组(n=216),按照Fazekas的评分标准将LA组LA严重程度分为3级;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所有受试者MPV值,比较SIVD组及其亚组与对照组之间MPV水平的变化,并分析MPV与LA程度的相关性。结果SIVD组MP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校正年龄因素后,LI组和LA组MPV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LA组MPV水平显著高于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LA组进一步分组后显示,LA等级越高者,MPV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MPV水平与LA等级呈显著正相关性(r_s=0.596,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各项危险因素后,MPV水平与SIVD的发病仍密切相关(OR=3.461,95%CI:2.653~4.515,P<0.01)。结论 MPV增高可能是SIV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PV水平与LA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平均血小板体积 腔隙性脑梗死 脑白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白质地图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胼胝体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薛蕴菁 林霖 +3 位作者 段青 康正武 林海龙 孙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00-1804,共5页
目的采用基于白质地图的DTI分析方法(ABA)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胼胝体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8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组)和22例无认知障碍(NCI组)的SIVD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和MR检查,采用白质地图DTI比较两组患者胼胝... 目的采用基于白质地图的DTI分析方法(ABA)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胼胝体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8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组)和22例无认知障碍(NCI组)的SIVD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和MR检查,采用白质地图DTI比较两组患者胼胝体各分区的FA、平均扩散率(MD)的差异,并分析上述DTI参数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得分的相关性。结果与NCI组比较,VCI组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右毯部和左毯部的FA值明显减低,MD明显增高(P均<0.05)。SIVD患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右毯部和左毯部的FA值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右毯部的MD值与MoCA的得分呈负相关。结论认知障碍的SIVD患者存在胼胝体损害,且损害与认知功能改变相关;采用ABA可以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扩散张量成像 胼胝体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静 张哲成 +1 位作者 王素红 刘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及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将119例SIVD患者按照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认知功能程度的不同分为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其中痴呆组54例,非痴呆...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及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将119例SIVD患者按照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认知功能程度的不同分为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其中痴呆组54例,非痴呆组65例。对所有受试者检测其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痴呆组血浆Hcy水平为(43±9)μmol/L,显著高于非痴呆组的(20±6)μmol/L(P<0.01);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8±4)nmol/L、(290±154)pmol/L,显著低于非痴呆组的(13±3)nmol/L、(504±141)pmol/L(均P<0.01)。采用Spearm an相关方法分析,显示不同性别的Hcy水平与MMSE分数均呈负相关(男:r=-0.685,女:r=-0.689,二者均P<0.01),与年龄均呈正相关(男:r=-0.592,女:r=0.576,二者均P<0.01);Hcy水平与糖尿病、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其他危险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伴随血浆Hcy水平增高SIVD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加重,Hhcy可能是SIVD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是间接引起Hhcy,而导致SIVD重要的营养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认知功能障碍 叶酸 维生素B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脑血管反应性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舒敏 章军建 +2 位作者 高永哲 张洪 吴光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737-2739,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不同脑区局部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及认知功能的损害,探讨SIVD局部CVR的改变在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技术定量测定SIVD患者与对照组吸入5%CO2前后... 目的:通过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不同脑区局部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及认知功能的损害,探讨SIVD局部CVR的改变在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技术定量测定SIVD患者与对照组吸入5%CO2前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皮质和白质局部血流量(rCBF),CVR采用前后2次各兴趣区rCBF的增加率表示。结果:(1)SIVD组额叶皮质及白质、颞叶白质、枕叶白质的CVR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SIVD组有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和无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相比额叶皮质、额叶白质CVR下降明显(P<0.01)。结论:SIVD患者存在广泛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并且额叶皮质、白质的CVR下降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血管反应性 动脉自旋标记 认知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联络纤维的扩散张量成像分析和认知功能相关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林霖 薛蕴菁 +3 位作者 段青 康正武 林海龙 孙斌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8期614-621,共8页
目的运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基于白质地图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并分析DTI参数... 目的运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基于白质地图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并分析DTI参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40例SIVD患者,分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组18例,无认知障碍组22例,另设立20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MRI检查并对其白质改变进行评分,对联络纤维进行基于白质地图分析(atlase based analysis,ABA)DTI成像,比较组间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 alanisotroph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差异,并对SIVD患者DTI参数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无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在右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右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额枕束的FA值减低;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FA值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无认知障碍组与正常组比较,仅左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纵束MD值无显著差异,余联络纤维的MD值均显著增高;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MD值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在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扣带回部、海马部、双侧上纵束、双侧上额枕束及双侧钩束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SIVD患者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扣带扣带回部、上纵束、上额枕束及钩束和左侧扣带海马部的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MD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且DTI参数与其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扩散张量成像 联络纤维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神经心理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徐群 曹雯炜 +2 位作者 潘元美 林岩 李焰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的认知和情感特征。方法对符合SIVD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访谈和神经心理、神经精神检查。结果50例患者平均年龄(70±8)岁,男性占78%...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的认知和情感特征。方法对符合SIVD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访谈和神经心理、神经精神检查。结果50例患者平均年龄(70±8)岁,男性占78%,轻度SIVD 20例(40%),中重度30例(60%)。33例诊断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其中24例(72.7%)为血管性认知损害非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在VCI患者中,11例(33.3%)为单一认知域损害,22例(66.7%)为多认知域受损,执行和记忆功能是损害最突出的认知域。本组患者没有语言和空间能力的单独受累。VCI患者39.3%伴抑郁,而非VCI者仅11.8%伴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妄想、幻觉、过度兴奋和夜间不寻常活动仅见于VaD患者。中重度SIVD中患VCI比例显著高于轻度者(P=0.002),伴抑郁的比例亦有增高的趋势(P=0.059)。结论认知障碍在SIVD中常见,但多为V-CIND,以执行功能和记忆损害最为突出,易伴抑郁,提示额叶皮质皮质下环路损伤可能是两者共同损害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认知障碍 抑郁 心理学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血清ADMA变化及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倪明珠 余锋 +3 位作者 刘文灿 褚忠海 王兆平 王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变化及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6例SIVD患者分为SIVD无认知损害组(n=53)和SIVD轻度认知损害组(n=63)。纳入58例认知功能正常的体检者为对照组。根...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变化及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6例SIVD患者分为SIVD无认知损害组(n=53)和SIVD轻度认知损害组(n=63)。纳入58例认知功能正常的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头颅MRI表现评定SIVD患者白质病变(WML)程度(Fazekas评分)和腔隙性脑梗死(LI)数量。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连线测试A(TMT-A)、波士顿命名测试(BNT)、画钟测试(CDT)、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HVLT)、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等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DMA水平;比较各组间ADMA水平、脑损伤程度,将ADMA等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SIVD患者Fazekas评分、LI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ADMA浓度随脑损伤程度加重而增高(P<0.01);血清ADMA水平与MMSE(rs=-0.227,P<0.05)、BNT(rs=-0.245,P<0.05)、CDT(rs=-0.364,P<0.01)、HVLT(rs=-0.285,P<0.01)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与TMT-A(rs=0.293,P<0.01)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在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DMA水平仍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性(β=-0.219,P<0.05),当进一步校正WML分级后,ADMA水平与MMSE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DMA在SIVD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血清ADMA水平或许可以早期识别SIVD及SIVD轻度认知损害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轻度认知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彬 杜怡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70-672,共3页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较常见的一种亚型,具有一定的可治性、可逆性,故早期诊断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或改善认知功能的损害[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较常见的一种亚型,具有一定的可治性、可逆性,故早期诊断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或改善认知功能的损害[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体内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之一,具有血管毒性、神经毒性等生物学效应,高水平的Hcy可干扰神经系统网络机制导致大脑功能异常[2-3]。已有许多研究证明阿尔茨海默病和VaD患者的血浆Hcy水平较高。然而,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Hcy水平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探讨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浆Hcy水平的相关性,为SIVD的防治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痴呆 同型半胱氨酸 认知功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蒙蒙 戴慧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9期699-702,共4页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一种较均质亚型。SIVD是引起认知损伤和痴呆的主要原因,对整个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其病变...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一种较均质亚型。SIVD是引起认知损伤和痴呆的主要原因,对整个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其病变进程可以逆转,因此对SIV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探索SIVD患者的大脑影像学表现,有利于预测SIVD病变的进程,从而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干预SIV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扩散张量成像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与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高文平 宋莉莉 +3 位作者 王瑶 倪明珠 王兆平 王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37-1142,共6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与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5例SIVD患者和同期35例体检者分别为SIVD组和对照组,依据头颅MRI表现评定Fazekas分级及腔梗(LI)数量,将SIVD组分为WML组和LI组,并根据脑损伤程度分别...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与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5例SIVD患者和同期35例体检者分别为SIVD组和对照组,依据头颅MRI表现评定Fazekas分级及腔梗(LI)数量,将SIVD组分为WML组和LI组,并根据脑损伤程度分别分为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采用Sanger测序法测定受试者PON1基因分别在第192和55位点的表达。结果①SIVD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IVD组和对照组的吸烟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IVD组与对照组Q192R、L55M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③SIVD组与对照组PON1基因Q192R和L55M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80,P<0.05;χ^(2)=4.239,P<0.05),SIVD组R等位基因频率和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765,P<0.01;χ^(2)=4.926,P<0.05);④在WML组和LI组中,重度病变组R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中度病变组和轻度病变组(P<0.0167),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的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轻度病变组(P<0.0167);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以及携带PON1基因R、M等位基因,均为SIVD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IVD的发病可能与PON1基因在第192和55位点上表达的差异有关,携带该位点R、M等位基因可能对SIVD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寻找SIVD防治新的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对氧磷酶1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多参数MRI分析探讨皮质下脑小血管病的脑区体积占比及功能连接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一铭 胡颖 +5 位作者 谢祯晖 孙雅文 韩旭 汪耀 裘雅各 周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联合3D⁃T1WI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分析,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SIVD)患者脑区体积的差异,并进一步做功能连接分析,以及分析两者与认知评分的相关性,以期获得对认知受损具有重要意义的脑结构及... 目的:联合3D⁃T1WI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分析,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SIVD)患者脑区体积的差异,并进一步做功能连接分析,以及分析两者与认知评分的相关性,以期获得对认知受损具有重要意义的脑结构及功能改变。方法:将107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2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65例无认知损害(NCI)的SIVD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被试行3D⁃T1WI MRI、rs⁃fMRI扫描。分析3组间脑区体积占比,并计算差异脑区间的功能连接(FC)。计算前两者结果与临床认知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VD组左侧丘脑占比显著小于NCI和MCI组(P<0.001),MCI组右侧尾状核占比大于NCI组(P=0.01);VD组左侧丘脑与右侧尾状核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较MCI组显著减弱(P=0.0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CI组左侧丘脑体积比与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短时延迟回忆(AVLT4)评分呈正相关,与注意⁃执行功能交替连线试验A(TMT⁃A)评分呈负相关(r=0.19,P=0.05;r=-0.22,P=0.03)。结论:不同认知损害程度的SIVD患者存在左侧丘脑与右侧尾状核体积的差异,丘脑的体积改变可能与SIVD患者特定的认知领域功能的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 认知障碍 丘脑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群 曹雯炜 +1 位作者 周滟 李焰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7期557-563,共7页
目的明确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早期认知损害较为敏感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指标。方法 32例SIVD患者经过认知测试,被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 目的明确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早期认知损害较为敏感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指标。方法 32例SIVD患者经过认知测试,被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组18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组14例,分析其认知测试指标与MRI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NCI组、VaMCI组全脑白质(whole brain white matter,WBWM)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MD)分别为(0.84±0.03)×10-9·m2·s-1和(0.89±0.05)×10-9·m2·s-1,表观正常白质(normal 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的MD分别为(0.87±0.04)×10-9·m2·s-1和(0.92±0.05)×10-9·m2·s-1,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为0.003);NCI组、VaMCI组WBWM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别为(0.37±0.02)和(0.35±0.02),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2),两组NAWM的FA分别为(0.35±0.02)和(0.33±0.02),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SIVD患者WBWM的MD值、NAWM的MD值和FA值与注意-执行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1(P=0.031)、-0.422(P=0.023)和0.409(P=0.027),NAWM的MD值与记忆相关,相关系数为-0.377(P=0.04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仅NAWM的MD值与注意-执行(β=-0.453,P=0.009)、记忆(β=-0.414,P=0.019)和总体认知(β=-0.410,P=0.02)独立负相关。而常规MRI参数未显示组间差异,与认知功能亦未见相关性。结论 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以作为早期识别SIVD患者认知障碍的有效手段。NAWM的MD值在认知障碍早期即下降,并与多项认知域独立相关,是较为敏感的DTI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