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治疗与复发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岚 沈尊理 +1 位作者 贾万新 侯明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0期1116-1117,共2页
目的 :探讨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治疗与复发的关系。方法 :随访近 7年已经病理确诊且行肿瘤切除手术的 12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 ,平均随访时间为术后 4年。结果 :12例扩大切除后局部复发 4例 ,但无远处转移。4例术后辅以放疗 ,未见... 目的 :探讨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治疗与复发的关系。方法 :随访近 7年已经病理确诊且行肿瘤切除手术的 12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 ,平均随访时间为术后 4年。结果 :12例扩大切除后局部复发 4例 ,但无远处转移。4例术后辅以放疗 ,未见复发。结论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治疗以手术扩大切除为主 ,切除范围至少需距肿瘤边缘 3cm以上 ,底部至深筋膜层 ,而且术后应辅以放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 治疗 复发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性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
2
作者 Reimann J D R Fletcher C D M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2-582,共1页
关键词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 黏液 临床病理学特征 DFSP 侵袭肿瘤 纤维母细胞瘤 治疗不足 组织学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CT诊断巨大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3
作者 张国辉 朱勇华 晋艳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09-110,共2页
患者女,62岁,发现腹部无痛性包块5年余,渐大。无发热、畏寒、咳嗽,无腹痛、腹胀及腹泻。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后体检:脐以上包块,大小约20cm×12cm×10cm,突出于皮肤,呈多发不规则分叶菜花状,表面溃破(图1A)。超声检查... 患者女,62岁,发现腹部无痛性包块5年余,渐大。无发热、畏寒、咳嗽,无腹痛、腹胀及腹泻。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后体检:脐以上包块,大小约20cm×12cm×10cm,突出于皮肤,呈多发不规则分叶菜花状,表面溃破(图1A)。超声检查:腹壁均质稍强回声包块;CDFI显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图1B);超声诊断:考虑恶性肿瘤。CT检查:平扫(图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皮肤纤维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分子病理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陆杨 张红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89,共5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浅表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纤维母细胞肿瘤,具有特征性COL1A1∷PDGFB融合基因或其他相关融合。DFSP是常见的皮肤肉瘤之一,该肿瘤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与许多软组...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浅表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纤维母细胞肿瘤,具有特征性COL1A1∷PDGFB融合基因或其他相关融合。DFSP是常见的皮肤肉瘤之一,该肿瘤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与许多软组织肿瘤重叠,传统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有时难以满足临床精准诊疗的需求,部分疑难病例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分子病理 临床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7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3
5
作者 任晓冰 王坚 +3 位作者 沈磊 俞友娟 陈维 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 观察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 ,探讨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组织起源。方法 对 72例DFSP病例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研究 ,16例真皮纤维瘤 (DF)、19例神经纤维瘤 (NF)、17例纤维肉瘤 (FS)分别作为对照... 目的 观察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 ,探讨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组织起源。方法 对 72例DFSP病例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研究 ,16例真皮纤维瘤 (DF)、19例神经纤维瘤 (NF)、17例纤维肉瘤 (FS)分别作为对照。结果  72例DFSP好发中青年男性 ,肿瘤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 ,位于真皮 ,可浸润皮下脂肪及横纹肌。组织形态除经典的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外 ,还存在一些变异如黏液变性、伴FS区域、Bednar瘤等。DFSP组 87%CD34阳性 ,NF组 4 2 %CD34阳性。结论 掌握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 ,避免与其它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尤其是DF、NF及黏液性肿瘤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DFSP 临床病理学 诊断 CD34 皮肤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被引量:22
6
作者 敬基刚 彭玉兰 +1 位作者 罗燕 李永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30-1832,共3页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分布、超声图像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点。结果1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中,11例(91.67%)为单发,直径0.9~8.0cm;分布在躯...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分布、超声图像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点。结果1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中,11例(91.67%)为单发,直径0.9~8.0cm;分布在躯干66.67(8/12)、四肢近端16.67%(2/12)、头颈部16.67%(2/12);83.33%(10/12)肿瘤出现在躯干及四肢近端的皮肤与皮肤下层。91.67%(11/12)肿瘤呈不均匀弱回声,66.67%(8/12)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肿瘤内部无液化或钙化且不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91.67%(11/12)肿瘤内彩色多普勒显示有丰富彩色血流信号。结论患者躯干及四肢近端的皮肤与皮下层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呈不均匀弱回声、内部血流较丰富、无局部淋巴结肿大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超声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超声检查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诊疗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练慧斌 姚刚 +3 位作者 周芳 马来祥 陈默轩 章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81-1184,共4页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率、复发率高的原因,探讨提高治愈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组病例均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切缘距离肿瘤缘2.5~3.0cm,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至边...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率、复发率高的原因,探讨提高治愈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组病例均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切缘距离肿瘤缘2.5~3.0cm,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至边缘和基底阴性。创面行皮片或皮瓣移植修复,3例多次复发患者手术切除同时行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结果:临床首诊误诊率高达63.8%(23/36)。36例扩大切除后创面一期愈合率95%。中位随访时间3.4(1~6)年,共4例(11.1%)复发,3例辅以125I粒子植入治疗者,随访1~2年均未复发。全组病例未发现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是误诊率高的主要原因,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方法,手术扩大切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是较好的辅助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扩大切除 近距离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样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肌样区域的组织发生和性质 被引量:6
8
作者 郭立新 杨光华 +2 位作者 姜勇 李俸媛 廖殿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 探讨肌样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中肌样区域的组织发生和性质。方法 对 95例DFSP中筛选出的15例肌样型DFSP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女性比男性稍多见 (1 5∶1)。 18~ 4 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 (73% ... 目的 探讨肌样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中肌样区域的组织发生和性质。方法 对 95例DFSP中筛选出的15例肌样型DFSP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女性比男性稍多见 (1 5∶1)。 18~ 4 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 (73% )。肿瘤部位常见于躯干和肢体 (11/15 )。镜检 :在 15例肌样型DFSP中 (9例为纤维肉瘤型 ,最为常见 ;4例为经典型 ;2例为色素型 ,后者伴有肌样区域未见文献报道 )均观察到散在分布的肌样结节和肌样束 ,即肌样区域 ,且与瘤内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有密切的关系 ,并发现血管壁改变具有不同程期的特点。早期 :瘤内小血管和少许较大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显著增生 ,细胞无异型性 ,可见核分裂象 ;中期 :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形成特征性的嗜伊红性肌样结节和肌样束 ,可伴轻度玻璃样变 ,在大多数肌样结节和肌样束中常可见偏位、不规则、变小变窄的血管腔 ;后期 :肌样结节和肌样束可相互融合 ,血管腔萎陷或消失 ,伴有广泛玻璃样变甚至钙化。免疫表型 :肌样结节和肌样束呈SMA、MSA、Vim弥漫强阳性 ,但对Des、smoothmusclemyosin、caldesmon和CD34均呈阴性。需特别指出的是肌样结节和肌样束中偏位的血管腔衬覆的内皮细胞呈CD34阳性 ,证实了肌样区域与血管壁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样型皮肤纤维肉瘤 肌样区域 组织发生 免疫表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纤维瘤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坚 文国英 +1 位作者 张根娣 陆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对皮肤纤维瘤 (DF)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在临床、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DF 20例,平均年龄 37.75岁,好发于四肢,平均直径 0.8cm。瘤细胞呈束状或旋涡状排列,局部可见车辐状结构。平均每 50个高倍视野核分裂为... 对皮肤纤维瘤 (DF)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在临床、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DF 20例,平均年龄 37.75岁,好发于四肢,平均直径 0.8cm。瘤细胞呈束状或旋涡状排列,局部可见车辐状结构。平均每 50个高倍视野核分裂为 0.75个。常伴组织细胞和炎细胞浸润、胶原增生、表皮增生及黑色素增多, CD 34(- )。瘤细胞密度与胶原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呈负相关,提示 DF可能为反应性病变。 DFSP10例,平均年龄 49.1岁,好发于躯干,平均直径 3.23cm。瘤细胞呈典型的车辐状排列,平均每 50个高倍视野核分裂为 5.5个。肿瘤背景清晰,少数可见炎细胞浸润及表皮增生,无胶原增生及黑色素增多, CD34(+ )。这些临床及病理特征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 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病理 比较 DF DF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宇 廖文俊 +5 位作者 李春英 马翠玲 刘玲 高天文 王刚 王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萎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对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5例萎缩性DFSP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萎缩性DFSP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界限清楚的萎缩性斑块,部分皮损可伴有皮下结节或外生性结节... 目的:探讨萎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对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5例萎缩性DFSP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萎缩性DFSP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界限清楚的萎缩性斑块,部分皮损可伴有皮下结节或外生性结节。临床上萎缩性DFSP容易误诊,其中4例误诊为硬斑病。萎缩性DFSP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明显变薄,真皮内肿瘤细胞不形成典型的席纹状排列,而是平行于表皮,肿瘤细胞可以不浸润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4阳性,CD68、S-100蛋白阴性。结论:相对于经典型DFSP而言,萎缩型DFSP的皮损不呈经典的结节性改变,而是表现为萎缩斑,容易误诊。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萎缩,肿瘤细胞不呈席纹状排列,容易误诊为瘢痕或其他纤维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萎缩 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8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洪棉 朱世龙 +1 位作者 李辛辛 李春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9-571,共3页
目的 探讨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tous dematofibrosarcom protuberans,FS-DFS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FS-DFSP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 8例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2... 目的 探讨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tous dematofibrosarcom protuberans,FS-DFS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FS-DFSP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 8例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2岁,中位年龄44岁,年龄27~55岁。肿瘤部位:2例位于腰背部,2例位于肩部,2例位于大腿,前额部、枕部各1例。临床表现与经典型DFSP相似,表现为皮下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其中4例短期内生长迅速。8例中7例为原发性,1例为复发性。肿瘤直径2.0~7.5cm,平均4.3cm。镜检:肿瘤境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除查见经典型DFSP区域外,还可见FS区域。免疫表型:所有病例经典型DFSP区域瘤细胞均表达CD34,FS区域瘤细胞表达CD34明显减弱。随访结果:8例中5例局部复发。结论 FS-DFSP是DFSP常见亚型之一,FS-DFSP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均与经典型DFSP明显不同,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皮肤纤维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克斌 张瑾 +2 位作者 朱峰 邹奖励 杨鑫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95-496,共2页
为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18例DFSP组织进行光镜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DFSP由梭形瘤细胞围绕胶原纤维排列呈车辐状结构,瘤细胞成分单一,核轻度异形,核分裂相少见;瘤组织常包裹脂肪组织和皮肤附件。... 为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18例DFSP组织进行光镜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DFSP由梭形瘤细胞围绕胶原纤维排列呈车辐状结构,瘤细胞成分单一,核轻度异形,核分裂相少见;瘤组织常包裹脂肪组织和皮肤附件。结论提示DFSP是一种好发于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局部切除常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组织病理 临床分析 手术扩大切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免疫表型和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叶新青 邝晓聪 +2 位作者 韦常宏 黄俊琪 叶洪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诊断中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3例DFSP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vimentin、...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诊断中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3例DFSP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SMA和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表达。选取85例非DFSP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对照组,10例非DFSP作为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对照组。结果: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SMA在73例DFSP中阳性率分别是100%、91.78%、61.64%、0、0、6.85%,在对照组中不同程度表达,其中CD34的表达在鉴别诊断中有意义。COL1A1/PDGFB融合基因在DFSP的阳性率为86.96%(60/69),对照组均阴性。结论:在DFSP的诊断中,COL1A1/PDGFB融合基因是DFSP较为特异性、敏感性的标记,而CD34是DFSP相对理想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FISH COL1A1/PDGFB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MRI和CT表现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熠 成官迅 +1 位作者 高茜 秦鑫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11期663-666,共4页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与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MRI及CT资料。11例中,8例接受MR检查,其中5例接受增强扫描;4例接受CT扫描,其中1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10例DFSP位...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与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MRI及CT资料。11例中,8例接受MR检查,其中5例接受增强扫描;4例接受CT扫描,其中1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10例DFSP位于皮下及皮下脂肪层,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1例位于左侧大腿中上段深部。DFSP在T1WI图像上主要为低至稍高信号,T2WI图像上呈稍高或高信号;CT平扫呈等密度。MR和CT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MRI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锦 周晓军 马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atou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亚型。有别于经典DFSP交界恶性/潜在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FS-... 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atou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亚型。有别于经典DFSP交界恶性/潜在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FS-DFSP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转移率,因此目前认为其生物学行为属明确恶性。由于小面积纤维肉瘤样变区域即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临床应重视FS-DFSP的诊断,及时行组织病理检查。尽管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DFSP的临床实践指南,但目前对于FS-DFSP患者还没有公认的或特别推荐的治疗选择,FSDFSP的诊治尚存在一些问题。加深对FS-DFSP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8例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立新 杨光华 +3 位作者 姜勇 杨果 李俸媛 廖殿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3-346,共4页
目的 探讨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 8例色素型DFSP进行了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其中 4例做电镜观察。结果 色素型DFSP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生长方式与普通型DF SP相同。随访... 目的 探讨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 8例色素型DFSP进行了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其中 4例做电镜观察。结果 色素型DFSP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生长方式与普通型DF SP相同。随访结果 3例发生复发 ,无 1例发生转移。 4例肿瘤切面见浅黑色或黑色斑。所有病例既可见典型的DFSP组织形态学特征 ,同时又见散在性分布、数量多少不等的黑色素细胞。本组 6例瘤组织显示普通型DFSP图像 ,2例部分区域显示纤维肉瘤型DFSP图像 ,偶可见血管壁平滑肌增生形成的肌样结节和黏液样变性区。Fontana染色黑色素细胞呈阳性 ,Perls染色则为阴性。梭形瘤细胞呈Vim和CD34阳性 ,CD34阳性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S 10 0蛋白和NSE阴性 ;黑色素细胞呈S 10 0蛋白和Vim阳性 ;纤维肉瘤型DFSP区Ki 6 7阳性表达率高于普通型DFSP区。电镜观察 :可见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含有许多成熟黑色素小体黑色素细胞。结论 色素型DFSP是一种少见的DFSP亚型 ,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型DFSP对比有许多共同之处 ,需与动脉瘤样型纤维组织细胞瘤、弥漫性神经纤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型皮肤纤维肉瘤 光镜 免疫组织化学 电镜 皮肤肿瘤 黑色素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斯明 洪志坚 +1 位作者 姜会庆 汪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04-606,I0003,共4页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手术切除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资料。结果:共获得11例完整的患者资料。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分布于全身各处,大小不一,最...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手术切除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资料。结果:共获得11例完整的患者资料。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分布于全身各处,大小不一,最大瘤体的面积达到30cm×25cm。行瘤体切除后直接缝合者共5例,切口愈合良好;行瘤体切除后植皮修复创面者共4例,植皮完全成活;行瘤体切除后用局部皮瓣修复创面者共2例,皮瓣成活,供瓣区植皮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有6例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方式未列入统计。结论: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并结合放疗、药物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切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载脂蛋白D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晓莉 范钦和 +3 位作者 樊祥山 彭韬 万美珍 汪美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5-449,共5页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并探讨组织芯片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包括2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10例神经纤维瘤、5例结节性筋膜炎...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并探讨组织芯片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包括2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10例神经纤维瘤、5例结节性筋膜炎在内的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分别检测载脂蛋白D的蛋白及 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阳性表达率为92.0%(23/25),在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2/30),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P<0.05)。原位杂交在2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有20例检测到载脂蛋白D mRNA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0.9%,在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中这阳性表达率则为7.7%(2/26),二者之间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3.24,P<0.05)。结论载脂蛋白D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与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新型标记物;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可对组织样本进行高通量的有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皮肤纤维肉瘤 载脂蛋白D 组织芯片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艳 杨子良 +1 位作者 宋琳毅 周乃慧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6例DFSP患者中,男女比例1.6:1;平均发病年龄(36...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6例DFSP患者中,男女比例1.6:1;平均发病年龄(36.8±11.4)岁。皮损以躯干最为多见[25例(69.4%)],其次为四肢[7例(19.4%)]。超声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层,呈不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肿瘤内具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均匀强化。36例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均为经典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6.7%,免疫组化示CD34和vimentin表达阳性,S-100蛋白和CD68表达阴性。该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7.6%。结论:DFSP多见于中年男性,病程缓慢,临床误诊率高。超声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诊断、手术方式及范围提供参考。该病复发率高,手术应局部扩大切除,尤其需注意切除的范围和深度,加强长期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琦 潘国庆 +3 位作者 赵习羽 杨莹 董苑 陈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0-124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 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治的2例乳腺DFSP,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37岁女性,有乳腺肿块切除史... 目的探讨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 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治的2例乳腺DFSP,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37岁女性,有乳腺肿块切除史。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编织、席纹状密集排列,深部呈蜂窝状浸润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标记CD34均弥漫阳性,广谱CK、FⅧ-RAg、desmin、S-100均阴性。例1行荧光原位杂交示COL1A1-PDGFB基因融合。术后分别随访12、90个月,患者均无复发转移。结论DFSP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生于乳腺的DFSP更为罕见。粗针穿刺活检标本诊断,需与乳腺原发的梭形细胞肿瘤鉴别,结合肿瘤具体部位、影像学检查及免疫组化综合诊断,必要时辅以分子病理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表现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