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人体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邵毅全 唐洁媛 +1 位作者 张兴龙 唐建民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82,共2页
本文介绍了激光多普勒频移及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工作原理,并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了人体经穴皮肤血流灌注情况,同时对各经穴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激光多普勒血流 多普勒频移 经穴皮肤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穴后对心肌缺血大鼠“内关”“天泉”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严明娜 嵇波 +8 位作者 王丹 赵国桢 白红新 孙晓敏 戴健 路雅雯 刘翼天 苏杭 葛云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924-928,共5页
目的:研究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穴后对大鼠"内关""天泉"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高频电针"内关"组、高... 目的:研究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穴后对大鼠"内关""天泉"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高频电针"内关"组、高频电针非穴组5组。高频电针"内关"组采取每日电针大鼠左侧"内关"穴,高频电针非穴组采取每日电针非穴。于治疗结束30 min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天泉"穴区域的皮肤血流灌注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穴位血流灌注量均降低(P<0.05),且双侧"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频电针"内关"穴组心肌缺血情况有所改善,且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电针 心肌缺血 内关 郄门 天泉 皮肤血流灌注量 经穴脏腑相关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足底皮肤血流灌注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沈钟一 顾天文 胡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9-783,共5页
目的:了解周围神经损伤后患区皮肤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神经传导功能和轴突溃变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动态分析足底血流变化,分别采用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检测和免疫组... 目的:了解周围神经损伤后患区皮肤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神经传导功能和轴突溃变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动态分析足底血流变化,分别采用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损伤远侧神经传导功能变化和轴突溃变情况。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足底皮肤血流灌注急剧增高,高灌注状态在损伤后3 d内恢复到接近正常;神经切断后24 h刺激损伤远侧段神经记录的腓肠肌CMAP波幅减小95%以上;损伤后4 d远侧神经段内绝大部分轴突已溃变清除。结论:大鼠神经切断后患区皮肤血流呈高灌注状态且在损伤后3 d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高灌注状态可能不依赖于远侧段神经冲动传导功能的保持,但与轴突溃变状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切断伤 皮肤血流灌注 神经传导 瓦勒变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与灵敏电流计对人体皮肤穴位电位的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邵毅全 张新龙 唐建民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6,共2页
考虑人体皮肤穴位多普勒血流灌注,用灵敏电流计观察了相应穴位的皮肤电流与电位,通过对其分布特性的研究,发现了劳宫与涌泉穴之间电压变化的奇异现象。
关键词 灵敏电流计 多普勒皮肤血流 皮肤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微血流改变与病程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晓燕 傅汉菁 冯雅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微血流改变与糖尿病病程及糖代谢控制的关系。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5年组24例,病程≥15年组26例)和30例对照者进行了下肢皮肤微血流的测定。下肢皮肤微血流的测定应用阻断...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微血流改变与糖尿病病程及糖代谢控制的关系。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5年组24例,病程≥15年组26例)和30例对照者进行了下肢皮肤微血流的测定。下肢皮肤微血流的测定应用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st occlusive reactive hyperemia,PORH)的方法,以左足第三趾骨背侧皮肤为测定点,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er,LDF)记录阻断前(PORHrest)、阻断中(PORHmin)和阻断后(PORHpeak)的皮肤微血流值。微血流观察指标为PORHrest、PORHmin、PORHpeak、从开始减压到升至峰值的时间(Tp)。PORHmax=PORHpeak-PORHrest,PORHmax/Tp=(PORHpeak-PORHrest)/Tp。结果1)病程≥15年组的皮肤微血流值PORHpeak明显低于病程≤5年组,糖尿病患者2组的PORHpeak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21.67±3.15,病程≤5年组16.61±6.67,病程≥15年组10.54±3.22,P均<0.01);2)病程≥15年组皮肤微血流值PORHmax明显低于病程≤5年组,糖尿病患者2组的PORHma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12.87±3.68,病程≤5年组9.76±5.89,病程≥15年组5.08±3.14,P均<0.01)。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组下肢皮肤微血流PORHpeak与糖尿病病程关系最为密切(糖尿病病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75,P<0.01);下肢皮肤微血流PORHmax也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密切(糖尿病病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33,P<0.01)。4)将50名糖尿病患者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为界重新分为2组,2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PORHpeak、PORHmax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微血流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短期的高血糖对下肢皮肤微血流的影响作用没有糖尿病病程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病程 皮肤血流 激光多普勒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真皮层厚度对近红外光谱法无创血糖测量影响的仿真
6
作者 刘文博 刘瑾 +2 位作者 韩同帅 葛晴 刘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99-2704,共6页
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无创血糖测量领域,受人体皮肤状态波动的影响,血糖预测模型无法长时间使用,极大地限制了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皮肤血流灌注是与人体生理状态密切相关的参数,直接影响着皮肤中水分的流动,它还难以像温度、压力那... 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无创血糖测量领域,受人体皮肤状态波动的影响,血糖预测模型无法长时间使用,极大地限制了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皮肤血流灌注是与人体生理状态密切相关的参数,直接影响着皮肤中水分的流动,它还难以像温度、压力那样借助外部手段进行控制。在皮肤光谱的测量中,血流灌注会通过水分的迁移间接影响真皮层的厚度,并使得光谱产生较大变化。借助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仿真了在1000~1700 nm波段真皮层厚度变化±30μm时三层皮肤的漫反射光强、光子穿透深度与平均光程,研究了真皮层厚度变化后的光谱变化规律。对两个光源-探测器距离下的衰减度进行差分,用于消除真皮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对1000~1700 nm的波长均给出了适宜的差分测量距离。发现1200 nm波长附近,当真皮层厚度变化时,漫反射衰减度在每个测量距离下的变化都非常小,因此是较适宜的测量波长。而对于水的吸收峰1450 nm附近的波长而言,漫反射衰减度随着光源-探测器距离的增加而变大,且在一定范围内急剧变化;因此,应避免选择这些光源-探测器距离。对于常用的血糖测量波长1200、1300及1600 nm波长而言,光源-探测器距离可选在小于0.1 cm或大于0.4 cm的范围,此处漫反射衰减度变化随着光源-探测器距离变化较缓慢,采用差分处理可较好地消除真皮层厚度变化对光谱的影响。考虑到不同光源-探测器距离下对应的真皮层光子百分比不同,可选择主要对应于真皮层的光源-探测器距离,该工作采取80%真皮光子百分比为界限。综上,综合现有仪器能达到的测量精度水平,对于1200、1300和1600 nm波长,可选择0.03~0.1 cm范围内的两个光源-探测器距离进行差分测量,可以较好地抑制真皮层厚度变化的影响,从而有效减小皮肤血流灌注变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 无创血糖测量 蒙特卡洛模拟 皮肤血流灌注 三层皮肤模型 真皮层厚度 差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员的肢体血流(文献综述)
7
作者 P.Ozolin 李晓烟 罗炳德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3期9-11,共3页
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心血管系统对体力训练的适应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有关此方面的综述报道颇多,但主要论及训练过程中心脏结构及其功能的适应性改变;而本文则重点讨论肢体的血液供应以及常规训练对它的影响。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肢... 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心血管系统对体力训练的适应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有关此方面的综述报道颇多,但主要论及训练过程中心脏结构及其功能的适应性改变;而本文则重点讨论肢体的血液供应以及常规训练对它的影响。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肢体血流实验表明,耐力训练运动员休息时的前臂血流明显小于未训练者。这一变化不具特异性,即受训肢体和非受训肢体的血流都减少,例如,长跑运动员休息时的上肢血流也减少。但是,受训程度不同,上述变化不同,如网球运动员的受训手血流比对侧血流下降的程度要大。就整体看,血流变化的程度与运动性心搏缓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血流 次极量运动 常规训练 安静状态 增加运动 运动性 长跑运动员 受试者 血液供应 定量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温度下照明光源对人体体温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石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16-1620,共5页
研究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光源照度和色温对人体体核温度、皮肤平均温度和皮肤血流量的影响,探索光源照明对人体体温调节的作用.对8名受试者在人工气候室不同环境温度(18,30°C)、光源照度(300,1 000lx)和色温(3 000,6 000K)下的体... 研究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光源照度和色温对人体体核温度、皮肤平均温度和皮肤血流量的影响,探索光源照明对人体体温调节的作用.对8名受试者在人工气候室不同环境温度(18,30°C)、光源照度(300,1 000lx)和色温(3 000,6 000K)下的体核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血流量进行了60min的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无论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当人体暴露于低色温光源下时人的体核温度较高色温光源下时高;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血流量在冷色温光源下的值高于低色温光源下的值;在较高温度下,平均皮肤血流量和皮肤温度在低色温光源下的值高于冷色温光源下的值.因此,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光源照明对人体的热调节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环境高温下以运用高色温光源为宜,反之亦然.这提示人们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对于光源照度和色温的选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除视觉需要外,选择时还应考虑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和舒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温度 光源照度 光源色温 体核温度 平均皮肤温度 皮肤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