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种皮肤科常用药物的抗活性氧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学军 杨森 +2 位作者 胡跃 翁孟武 胡天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02-304,共3页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人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受调理酵母多糖刺激产生的活性氧(ROS);(2)黄膘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3)VitC-CuSO4-酵母多糖-H2O2,体系产生·OH。观察和比较青霉胺、...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人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受调理酵母多糖刺激产生的活性氧(ROS);(2)黄膘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3)VitC-CuSO4-酵母多糖-H2O2,体系产生·OH。观察和比较青霉胺、氨苯砜、氯喹、四环素、美满霉素和灭滴灵对PMN产生ROS和非细胞体系的和·OH的影响。结果提示,青霉胺、氯喹、美满霉素、灭滴灵、氨苯砜和四环素具有抑制或清除PMN产生的ROS;美满霉素、四环素和青霉胺具有清除作用;青霉胺具有清除·OH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中性粒细胞 化学发光 皮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些治疗银屑病药物对PAF致皮肤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宝军 郑茂荣 周鼎耀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2-64,共3页
研究局部应用蒽林、地塞米松、氮芥对豚鼠皮肤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致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蒽林、地塞米松均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致皮肤炎症反应,以蒽林作用更强,氮芥则对皮肤炎症细胞浸润无抑制作用。提示,蒽林、... 研究局部应用蒽林、地塞米松、氮芥对豚鼠皮肤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致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蒽林、地塞米松均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致皮肤炎症反应,以蒽林作用更强,氮芥则对皮肤炎症细胞浸润无抑制作用。提示,蒽林、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是其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活化因子 皮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与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性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高阳 于爱平 于鲁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25-1528,共4页
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c ADRs)是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c ADRs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对芳香类抗癫痫药物、别嘌呤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所致皮肤不良反应与HLA基因的相关性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 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c ADRs)是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c ADRs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对芳香类抗癫痫药物、别嘌呤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所致皮肤不良反应与HLA基因的相关性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c ADR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皮肤不良反应 人类白细胞抗原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遗传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型药物性皮肤反应的免疫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饶跃峰 卢晓阳 张幸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3,共4页
药物性皮肤反应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则影响治疗,重则危及生命。虽然药物性皮肤反应也可以出现在非免疫机制的情况下,但是临床上免疫系统在迟发型药物性皮肤反应(DDCR)中扮演了主导作用。DDCR的开始阶段包括蛋白抗原化、树突状细... 药物性皮肤反应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则影响治疗,重则危及生命。虽然药物性皮肤反应也可以出现在非免疫机制的情况下,但是临床上免疫系统在迟发型药物性皮肤反应(DDCR)中扮演了主导作用。DDCR的开始阶段包括蛋白抗原化、树突状细胞活化和迁移及T细胞增殖。最近研究表明,存在新的替代机制不需生物活化或抗原呈递过程就能引起药物特异性T细胞反应。DDC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只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明机制,才能对DDCR作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本文从免疫学角度出发,围绕引起DDCR的关键过程和影响因素,综述了DDCR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型药物皮肤反应 接触性皮炎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协同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皮肤瘙痒226例文献分析
5
作者 杨树民 杨继章 李鸣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2期1186-1187,共2页
目的通过对药物诱发皮肤瘙瘁的文献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04年12月以来有关药物诱发皮肤瘙痒的国内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结果共有34篇226例文献涉及30种药物可引起皮肤瘙瘁.结论药物引发的皮肤瘙... 目的通过对药物诱发皮肤瘙瘁的文献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04年12月以来有关药物诱发皮肤瘙痒的国内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结果共有34篇226例文献涉及30种药物可引起皮肤瘙瘁.结论药物引发的皮肤瘙痒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以局部发作为主;经采取及时停药或对症治疗,皮肤瘙痒症状可逐渐减轻并自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瘙痒 药物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过敏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汪艳 陈迟 +3 位作者 张守尧 季爱民 雷正杰 张忠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0-336,共7页
药物过敏是药物临床应用和临床前研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预测性差,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分为系统综合征和药物性皮肤反应2类。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药物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引发机体免疫病理反应。制备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作... 药物过敏是药物临床应用和临床前研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预测性差,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分为系统综合征和药物性皮肤反应2类。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药物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引发机体免疫病理反应。制备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作用机制的关键环节,最常用的模型动物有豚鼠、大鼠、小鼠和兔,在一些特殊药物实验中也使用猫、犬和猪。不同药物过敏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不同,评价方法和检测指标也不尽相同。结合相应的超敏反应病理学检测指标,探索建立适当的动物模型和合理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对药物过敏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过敏 模型 动物 系统综合征 药物皮肤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金丽 胡白 +2 位作者 赵政龙 吴爱丽 张思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8-380,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住院的40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中发病年龄小于6岁的有36例;23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40例均有典型皮损;40...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住院的40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中发病年龄小于6岁的有36例;23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40例均有典型皮损;40例均应用抗生素治疗,38例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2±1.2)d。结论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发病诱因多为皮肤和上呼吸道感染,早期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烧灼性皮肤综合征/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有守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精选》出版 被引量:1
8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38,共1页
顾有守教授编著的《顾有守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精选》于2009年4月由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66万字,分为皮肤科疾病篇、皮肤病诊疗篇和皮肤科药物应用篇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常见皮肤病(少数为少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顾有守教授编著的《顾有守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精选》于2009年4月由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66万字,分为皮肤科疾病篇、皮肤病诊疗篇和皮肤科药物应用篇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常见皮肤病(少数为少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内容丰富、新颖,实用性强。对各级皮肤科医师的日常诊疗工作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也值得各医学图书馆典藏。本书每本定价83元(邮购免邮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见皮肤 治疗方法 出版 诊断 诊疗工作 2009年 皮肤科疾病 皮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多塞平乳膏人体透皮吸收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全胜 高连用 +1 位作者 陆榕 刘昌孝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4-174,共1页
关键词 盐酸多塞平乳膏 透皮吸收 皮肤药物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皲裂平酊剂中水杨酸、间苯二酚、氯霉素的含量 被引量:19
10
作者 曾红 孙国祥 岑立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0-371,共2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ODS柱上 ,以乙腈 甲醇 水 (体积比为 2 5∶10∶65 )溶液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78nm ,测定了皲裂平酊剂中水杨酸、间苯二酚和氯霉素的含量。该法简便快速 。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水杨酸 间苯二酚 氯霉素 皲裂平酊剂 皮肤药物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单月桂酸酯的制备及医药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国胜 郭祀远 +1 位作者 蔡妙颜 李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8-20,共3页
介绍了甘油与月桂酸的酯化反应来制备甘油单月桂酸酯的方法 ,反应参数是月桂酸与甘油的摩尔比为 1∶2 5。反应温度为 180℃ ,反应时间为 5h ,获得产率达到 5 5 2 %纯度较高的产品 ,应用了水的提炼和低温结晶的方法对产物进行纯化 ,精... 介绍了甘油与月桂酸的酯化反应来制备甘油单月桂酸酯的方法 ,反应参数是月桂酸与甘油的摩尔比为 1∶2 5。反应温度为 180℃ ,反应时间为 5h ,获得产率达到 5 5 2 %纯度较高的产品 ,应用了水的提炼和低温结晶的方法对产物进行纯化 ,精炼后的单甘酯用化学方法进行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单月桂酸酯 制备 GML 酯化 皮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韶勇 孙命 +1 位作者 曲娜 缪方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7-21,共5页
介绍黑色素的合成并对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关键词 黑色素 合成 抑制剂 作用机理 多巴 半胱氨酸 酪氨酸酶 应激反应 皮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绿与CTAB胶束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荣 刘薇娅 范国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062-1066,共5页
以CTAB胶束模拟生命体系,用UV-Vis和荧光光谱等技术研究了孔雀绿与CTAB胶束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孔雀绿自发地定位于CTAB胶束栅栏层,使得胶束聚集数增加,胶束的微环境极性I1/I3下降.孔雀绿与CTAB胶束... 以CTAB胶束模拟生命体系,用UV-Vis和荧光光谱等技术研究了孔雀绿与CTAB胶束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孔雀绿自发地定位于CTAB胶束栅栏层,使得胶束聚集数增加,胶束的微环境极性I1/I3下降.孔雀绿与CTAB胶束之间的结合常数K和孔雀绿在胶束相与水连续相之间的分配系数KD均随孔雀绿浓度增加而降低,表明孔雀绿与CTAB胶束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孔雀绿浓度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绿 胶束 CTAB 生物模拟 结合常数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相互作用 临床药理 生命体系 皮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磺煤焦油乳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14
作者 朱海英 富胜瑛 杜志英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12期778-779,共2页
关键词 硫磺煤焦油 制备工艺 临床应用 皮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癞净”中毒致肝炎病犬的施治
15
作者 相德忠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8年第3期100-100,共1页
关键词 皮肤药物 施治 病犬 肝炎 中毒 皮下注射 临床检查 消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