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探讨
1
作者 殷志坚 王军 郭元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1期1060-1060,共1页
关键词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川畸病 冠状动脉病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早期误诊原因分析
2
作者 姚静婵 胡国华 +1 位作者 王有成 季秀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03-403,共1页
关键词 川崎病 MCLS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误诊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滴治疗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34例
3
作者 黄凯风 赵华新 余耀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大剂量 免疫球蛋白 静滴 IVIG 意疗 A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皮肤粘膜淋巴综合症”的护理体会
4
作者 王晓云 陶文 《山西护理杂志》 1990年第1期45-46,4,共3页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症(Muc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又称“川畸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舌乳头增生和颈部淋巴...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症(Muc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又称“川畸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舌乳头增生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临床特点 川崎病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婧 张春霞 +3 位作者 雪梅 张丹 胡燕华 张小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71-874,880,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临床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的KD患儿416例为研究对象。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Ⅱ、Ⅲ、Ⅳ级损害179例,为病例组,未损害的23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临床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的KD患儿416例为研究对象。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Ⅱ、Ⅲ、Ⅳ级损害179例,为病例组,未损害的23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和血小板计数等44项可能为Ⅱ、Ⅲ、Ⅳ级损害的相关因素予以收集记录。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热程每增加1d、血小板计数每增加1×10^9L^-1、血沉每增加lmm/h、C反应蛋白每增加1μg/L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每增加1ng/L,促进Ⅱ、Ⅲ、Ⅳ级损害的危险分别是原来的1.254、2.813、1.073、3.845和1.083倍(均OR〉I,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促进患病;男性Ⅱ、Ⅲ、Ⅳ级损害的危险是女性的12.276倍(OR〉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亦促进患病;而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及其应用初始时间为5~〈10d。促进Ⅱ、Ⅲ、Ⅳ级损害的危险分别是不应用IVIG和应用其初始时间为〈5d或≥10d的0.412及0.115倍(均OR〈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阻止患病。结论:增加热程、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男性为Ⅱ、Ⅲ、Ⅳ级损害的危险因素;而应用IVIG和应用初始时间5~9d为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创伤和损伤 冠状动脉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基因373位点及1688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卓颖 韩冬 +5 位作者 江杰 陈志衡 陈佳 田朗 黄利华 杨作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川崎病(KD)发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之间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44例...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川崎病(KD)发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之间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44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和59例正常对照组儿童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结果:①川崎病组PECAM-1基因373 C/G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P>0.05),CC、GG、CG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05),川崎病组中并CAL者与无CAL者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5.19、1.004,P均>0.05);②川崎病组PECAM-1基因1688 A/G的等位基因频率及AA、GG、AG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0.24,P均>0.05),川崎病组中并CAL者与无CAL者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76、0.0004,P均>0.05)。结论:PECAM-1基因373C/G在川崎病中基因型构成存在差异,但与CAL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ECAM-1基因1688A/G与川崎病及其CAL的发生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基因 基因多态性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徐晖 张军 +2 位作者 李军 刘丽文 李红玲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3-434,共2页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小血管炎性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损害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常累及心血管系统。它对心脏的损害现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病因之一。因极易侵...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小血管炎性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损害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常累及心血管系统。它对心脏的损害现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病因之一。因极易侵犯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而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川崎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以非典型川崎病上升比例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波 邹外一 +1 位作者 王峰 郑瑞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282-228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仪器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6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颈...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仪器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6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多有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也较为常见,同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冠状动脉损伤多为轻度扩张,未见有重度扩张的病例,治疗转归方面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有更严重的倾向。结论:结膜充血,口唇潮红,肛周潮红脱屑,冠状动脉改变,脏器损伤,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以上表现可作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以减少对该病的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冠状血管 丙种球蛋白类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死亡原因及超声心动图研究(附7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魏亚娟 赵晓兰 刘保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739-742,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瘤(CAA)死亡病例的死因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至今7例KD合并CAA死亡病例的临床诊治过程及超声心动图资料。4例经尸检证实。结果:7例KD患者中,死亡年龄10月~17岁,平均6.8岁。死亡距KD发...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瘤(CAA)死亡病例的死因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至今7例KD合并CAA死亡病例的临床诊治过程及超声心动图资料。4例经尸检证实。结果:7例KD患者中,死亡年龄10月~17岁,平均6.8岁。死亡距KD发病时间为29 d^13年。巨大CAA破裂死亡者2例,死亡时间为患病29 d和5月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死亡者3例,死亡时间为患病4月~4年;数次心肌梗死后的猝死者2例,死亡时间分别为患病后3年和13年。结论:巨大CAA破裂是KD患者死亡的罕见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病程早期。KD合并CAA患者中远期死亡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及猝死。超声心动图有助于KD合并CAA患者的及时诊治和预防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的心脏损害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琳 丁文惠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4期311-313,共3页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儿科医生Tomisaku Kawasaki初次描述,多累及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自限性。川崎病可能由感染因素引起,超抗原介导...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儿科医生Tomisaku Kawasaki初次描述,多累及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自限性。川崎病可能由感染因素引起,超抗原介导了淋巴细胞激活及免疫应答,引起全身血管炎性损伤,导致血管的结构改变及功能障碍。川崎病在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高发,提示遗传因素亦发挥了一定作用。川崎病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可累及多个脏器,导致心肌炎、心包炎、冠状动脉病变、雷诺现象、关节炎、腹痛、肝功能异常、胆囊水肿、一过性感觉神经性耳聋、无菌性脑膜炎等。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可导致儿童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心脏损害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与A族链球菌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永兰 袁越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0-461,共2页
关键词 川崎病 A族链球菌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syndrome) disease 冠状动脉损伤 诊断方法 小血管炎症 小儿常见病 淋巴结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2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越霞 唐晋清 +1 位作者 刘兴元 谢晓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18,共1页
关键词 川崎病 无菌性脑膜炎 KD 临床资料 神经系统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舒琼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320-1322,共3页
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D)患儿与正常儿童血液流变学的对比研究,了解患儿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临床确诊KD患儿284例作为病例组,分别评价其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早期及晚期的血液... 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D)患儿与正常儿童血液流变学的对比研究,了解患儿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临床确诊KD患儿284例作为病例组,分别评价其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早期及晚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应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同期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并以120例同年龄阶段健康儿童作对照,测量相应指标。结果: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各项指标均有异常,在恢复期各项指标逐渐恢复,全血低切黏度(VB2)、血浆黏度(V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恢复较慢,有冠脉损害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更加明显,各项指标较无冠脉损害患儿恢复较慢,尤其是VB2、VP、EAI在恢复期晚期仍未恢复正常。有冠脉狭窄患儿其VB2、VP、红细胞压积(HCT)、EAI异常持续较长时间,在慢性期仍未恢复。结论:血液流变学可作为反映KD患儿冠脉损害的指标之一,尤其是VB2、VP、EAI、HCT等,持续上述指标异常,反映引起冠脉损害时间较长,易出现冠脉狭窄,为临床预防和诊断冠脉狭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血液流变学 冠状动脉 狭窄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伴发巨大胆囊积液及重度肝损害1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玉梅 徐乃军 李春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0-250,259,共2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以发热、皮肤粘膜损害及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多脏器受累。现将我科收治的...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以发热、皮肤粘膜损害及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多脏器受累。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川崎病伴发巨大胆囊积液及重度肝损害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胆囊积液 重度肝损害 川崎病 伴发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全身血管炎变 皮肤粘膜损害 急性发热 淋巴结肿大 多脏器受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致冠状动脉二支闭塞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形成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毕亚艳 李智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45,共1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80%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成人报道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成人川崎病致冠状动脉二支闭塞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形成 川崎病 闭塞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 婴幼儿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价大剂量VitC对川崎病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
16
作者 谢永林 邓又斌 +1 位作者 常青 向慧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评价大剂量VitC对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超声技术观察28例急性期及21例恢复期KD患者应用大剂量VitC静脉滴注前后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FMD%)的变化。结果:KD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大剂... 目的:评价大剂量VitC对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超声技术观察28例急性期及21例恢复期KD患者应用大剂量VitC静脉滴注前后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FMD%)的变化。结果:KD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大剂量VitC静滴后肱动脉FMD%均显著高于静滴前(P均<0.01)。结论:大剂量抗氧化剂VitC对KD急性期组、恢复期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抗坏血酸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与多层螺旋CT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邹鹏 喻晓娜 +6 位作者 杨军 侯阳 栾朝霞 姜克新 韩冰 张颖 刘守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与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崎病394例,所有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3例同时行多层螺旋CT检查,将其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进行...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与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崎病394例,所有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3例同时行多层螺旋CT检查,将其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冠状动脉扩张的病例中,左冠状动脉较右冠状动脉受累更常见。在冠状动脉瘤的病例中,绝大部分为多发性病变,左主干及左前降支是最易出现动脉瘤的部位。两种检查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是一致的。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但是对远段病变和狭窄性病变的显示效果不如多层螺旋CT。二者应相互结合,以提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霞 黄先玫 郑绪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8-290,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及不同剂量IVIG、无反应型KD应用激素的疗效。方法:72例KD急性期患儿,均于起病10d内给予IVIG治疗,按治疗剂量不同及是否联合激素分为3组,A组(31例)用IVIG400mg/(kg·d),连...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及不同剂量IVIG、无反应型KD应用激素的疗效。方法:72例KD急性期患儿,均于起病10d内给予IVIG治疗,按治疗剂量不同及是否联合激素分为3组,A组(31例)用IVIG400mg/(kg·d),连续5d。B组(23例)用IVIG2g/(kg·d),单次静脉给药或1g/(kg·d),连用2d。C组为IVIG无反应组(18例),起病10d内给予IVIG2g/(kg·d)(单剂给药)无效,再次应用IVIG2g/(kg·d)无效,再予以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3组疗效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在热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B组患儿均短于A组(P<0.05)。治疗前及热退1周,3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的(CRP)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沉(ESR)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B、C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在冠状动脉并发症方面,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1个月,A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D)6例(19.4%)。其中5例为冠状动脉扩张,1例为冠状动脉瘤(CAA)。B组发生CAD2例(8.7%),其中1例为CAA。C组发生CAD2例(11.1%),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治疗后1个月B组CAD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C组CAD发生率无明显增高,无CAA形成。结论:IVIG对于KDCAD具有早期治疗作用,且大剂量给药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对于IVIG治疗无反应KD,联合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除了能够有效降温,使WBC、ESR、CRP指标恢复正常外,并未促进CAD的发生,相反,能够促进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冠状血管 丙种球蛋白类 甲泼尼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敏 陈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7期2991-2992,共2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6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包括有冠状动脉病变者18例)血小板参数,动态了解其变化,同时以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46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川...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6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包括有冠状动脉病变者18例)血小板参数,动态了解其变化,同时以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46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急性期、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恢复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均显著高于急性期(P<0.01),但急性期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病变者急性期除外PLT外,其余三项参数较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川崎病以及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均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 血小板参数变化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