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芳维A酸乙酯对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过程中ODC、PCNA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儒鹏 张国威 +1 位作者 何云志 黄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83-685,共3页
目的 通过测定小鼠二阶段皮肤乳头状瘤模型中鸟氨酸脱羧酶 (ODC)、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变化 ,探讨芳维A酸乙酯的癌化学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ODC作用于14 C标记的鸟氨酸底物后释放14 CO2 ,通过测定14 CO2 生成量反映标本中ODC活性 ... 目的 通过测定小鼠二阶段皮肤乳头状瘤模型中鸟氨酸脱羧酶 (ODC)、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变化 ,探讨芳维A酸乙酯的癌化学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ODC作用于14 C标记的鸟氨酸底物后释放14 CO2 ,通过测定14 CO2 生成量反映标本中ODC活性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样本中PCNA表达情况。结果 芳维A酸乙酯对肿瘤标志物ODC、PC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芳维A酸乙酯对ODC、PCNA的抑制作用是其预防小鼠乳头状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它具有肯定的癌化学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维A酸乙酯 皮肤乳头状瘤 鸟氨酸脱羧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 ODC PCNA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维A酸乙酯对7,12-二甲基苯蒽/巴豆油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消退作用的研究
2
作者 刘仲荣 张国威 +2 位作者 吴军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1-263,共3页
应用 7, 12-二甲基苯蒽 /巴豆油二阶段诱癌法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观察口服芳维 A酸乙酯 14天的消退作用,利用原位 DNA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 )和电镜检查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表皮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在第 14天,对照组和各... 应用 7, 12-二甲基苯蒽 /巴豆油二阶段诱癌法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观察口服芳维 A酸乙酯 14天的消退作用,利用原位 DNA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 )和电镜检查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表皮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在第 14天,对照组和各服药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平均直径增殖率分别为 125.3%、 66.7%、 79.2%、 91.6%;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 2.3%、 37.7%、 32.3%、 20.5%;服药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其消退作用与剂量呈依赖关系,并与细胞凋亡程度正相关 (r=0.89)。结果表明,芳维 A酸乙酯对 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有明显的消退作用,其作用与诱导异常增殖表皮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维A酸乙酯 皮肤乳头状瘤 二阶段诱癌模型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被引量:2
3
作者 耿娟 陈磊 《新疆畜牧业》 2020年第3期41-43,共3页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BPV)引起的牛常见多发病,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传染性乳头状瘤通常是多型性的,常可分为纤维型和鳞状型。纤维型常发生在牛的皮肤上,发病初期称为疣,之...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BPV)引起的牛常见多发病,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传染性乳头状瘤通常是多型性的,常可分为纤维型和鳞状型。纤维型常发生在牛的皮肤上,发病初期称为疣,之后出血、水肿并形成肉芽肿呈纤维增殖。鳞状型可发生于不同部位,表现为病牛的表皮增厚。本病虽然大都呈良性经过,通常多数瘤体可自行脱落,不需进行治疗,但病情较重者的治疗却很棘手。皮肤乳头状瘤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手术切除或应用冷冻、电刀、激光等方法。近年来此病在牛身上发病较多,本文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对牛临床发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乳头状瘤 乳头病毒 临床症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