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42例临床特征及菌株药物敏感性
1
作者 朱真骙 刘晔华 +3 位作者 王策 于洪志 周春雷 穆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获得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住院患者,分析皮氏罗尔斯顿菌的临...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获得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住院患者,分析皮氏罗尔斯顿菌的临床特征及药敏试验数据。结果10年内共分离出罗尔斯顿菌属80株,其中非重复皮氏罗尔斯顿菌42株(52.5%)。42株皮氏罗尔斯顿菌中,64.3%分离自男性患者;分离自痰、导管、血、咽拭子、引流液标本的菌株分别占38.1%、28.6%、19.0%、4.8%、2.4%;临床来源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科病房(ICU)占比最高(52.4%);感染患者例数随年份先升后降,之后呈小幅波动,各科室感染患者例数随年份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氏罗尔斯顿菌对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率,敏感率为78.3%~90.9%;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头孢唑林则完全(100%)耐药,对氨曲南、黏菌素、头孢替坦、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同样具有较高的耐药率(80.0%~97.4%)。对21种抗菌药物在不同年份间的耐药率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皮氏罗尔斯顿菌主要来自ICU,感染人群以成年男性居多,从痰和导管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最多;菌株呈现多重耐药,应注意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加强细菌耐药动态监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实施早期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氏罗尔斯顿菌 临床特征 药物 药敏试验 多重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核酸试纸条快速鉴定皮氏罗尔斯顿菌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丹 赵潇颖 +4 位作者 姜菲菲 孙丽颖 许萌 宿建胜 赵云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67-1874,共8页
目的基于PCR-核酸试纸条技术,建立快速检测制药用水中皮氏罗尔斯顿菌的方法。方法利用煮沸法提取皮氏罗尔斯顿菌基因组DNA,以皮氏罗尔斯顿菌16S rDNA为靶基因使用NCBI primer-BLAST 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经克隆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目的基于PCR-核酸试纸条技术,建立快速检测制药用水中皮氏罗尔斯顿菌的方法。方法利用煮沸法提取皮氏罗尔斯顿菌基因组DNA,以皮氏罗尔斯顿菌16S rDNA为靶基因使用NCBI primer-BLAST 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经克隆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鉴定PCR产物;分别在引物的5’端标记FITC与Biotin;组装核酸试纸条,建立PCR-核酸试纸条的方法;优化反应体系中胶体金标记的链霉亲和素与抗体浓度的最佳工作量;并对试纸条进行反应原理验证及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评价;对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药用水检测出的7株皮氏罗尔斯顿菌进行实验并利用MEGA构建进化树,对污染溯源进行分析。结果煮沸法提取基因组浓度较好,纯度1.8~2.0;PCR产物经克隆转化、测序比对,与GenBank已登记的皮氏罗尔斯顿菌16S rDNA相似度为100%;利用胶体金放大原理,每100μL胶体金溶液中,加入3.5μL链霉亲和素进行标记,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为2.0 mg/mL抗FITC抗体,质控线为1.2 mg/mL生物素化BSA,与阳性扩增产物结合产生红色条带;按照优化条件进行试纸条组装,每100μL样品展开液中加入8μL PCR产物,反应5 min后观察结果;核酸试纸条特异性结果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一致,仅有皮氏罗尔斯顿菌为阳性结果,不动杆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非脱羧勒克氏菌均为阴性结果;核酸试纸条灵敏度评价,将DNA浓度降至10-5ng/μL时,试纸条检测线仍有条带,较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灵敏度高1000倍;核酸试纸条稳定性评价,将试纸条在3、6、9、12月进行检测,稳定性较好。结论建立PCR-核酸试纸条技术检测制药用水中皮氏罗尔斯顿菌,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成本较低等优点,适用于制药企业对制药用水的日常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氏罗尔斯顿菌 制药用水 PCR-核酸试纸条 药品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氯苯降解新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冷守琴 魏芳 +1 位作者 张丽丽 陈建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1,共6页
采集某净化氯苯废气的生物滴滤床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能高效降解氯苯的菌株L2,基于菌株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系统学分析和Biolog鉴定,可确定该菌株为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其为新发现的具有氯苯降... 采集某净化氯苯废气的生物滴滤床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能高效降解氯苯的菌株L2,基于菌株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系统学分析和Biolog鉴定,可确定该菌株为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其为新发现的具有氯苯降解性能的菌株。该菌株最佳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在最佳生长条件下菌株对220mg/L的氯苯在3d内的去除率可达99%。酵母浸出汁(YE)的添加对菌株的生长和氯苯降解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添加10、20、50、100、150mg/LYE,菌株的比生长速率从0.14h-1提高到0.23 h-1,氯苯的平均降解速率从3.03mg/h提高到4.40mg/h。基于邻苯二酚双加氧酶活性的测定,初步认为氯苯的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了邻苯二酚,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是邻苯二酚开环的关键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 生物降解 皮氏罗尔斯顿菌 邻苯二酚双加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