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通过调节皮层-纹状体通路功能连接可塑性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 被引量:10
1
作者 时凯旋 刘晓莉 乔德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58,共10页
目的:帕金森病(Parikinson’s disease,PD)是起始于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dopamine,DA)损耗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皮层-纹状体通路功能连接强度改变被认为是导致PD运动障碍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通过计算神经信号振荡同步性量化分... 目的:帕金森病(Parikinson’s disease,PD)是起始于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dopamine,DA)损耗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皮层-纹状体通路功能连接强度改变被认为是导致PD运动障碍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通过计算神经信号振荡同步性量化分析皮层-纹状体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并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2/3)介导的谷氨酸(glutamte,Glu)兴奋性传导角度来阐释运动干预PD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trol)、PD组(PD)和PD运动组(PD+Ex),于右侧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注射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mine hydrobromide,6-OHDA)建立单侧PD大鼠模型。采用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旋转行为实验,并结合黑质和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表达水平评价PD大鼠模型的可靠性。PD+Ex组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跑台运动干预(11 m/min,30 min/天,5天/周),在第0、1、2、3、4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自主活动行为;利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运动皮层和纹状体局部场电(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活动;采用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检测纹状体胞外Glu浓度,结合生化技术检测纹状体mGluR2/3蛋白表达。结果:自主行为测试结果显示,PD+Ex组较PD组快速和慢速移动时间占比均显著增加(P<0.05),静止状态时间占比显著降低(P<0.05),且大鼠自主活动行为改善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电生理结果表明,PD+Ex组运动皮层-纹状体β振荡的相干系数和相位同步指数较PD组显著下降(P<0.05),且变化也具有时间依赖性。蛋白检测结果显示,PD+Ex组纹状体mGluR2/3表达较PD组显著上调(P<0.01);递质检测结果显示,PD+Ex组纹状体胞外Glu浓度较PD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PD模型大鼠自主活动行为降低伴随运动皮层-纹状体通路功能连接异常。运动干预通过调节运动皮层-纹状体通路功能连接有效改善PD模型大鼠自主活动行为。运动皮层-纹状体通路功能连接的运动依赖可塑性增强可能是改善PD大鼠自主活动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之一,mGluR2/3受体介导的Glu兴奋性传递参与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帕金森病 功能性连接可塑性 皮层-纹状体通路 同步振荡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1受体参与运动疲劳损害小鼠皮层-纹状体通路eCB-LTD的调节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婧 陈慧敏 +1 位作者 刘晓莉 乔德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33,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小鼠运动疲劳后皮层-纹状体通路内源性大麻素介导的长时程抑制(endocannabinoid-mediated long-term depression,e CB-LTD)的变化,揭示运动疲劳对小鼠皮层-纹状体通路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C57/BL6雄性成年小鼠,随机分... 目的:通过研究小鼠运动疲劳后皮层-纹状体通路内源性大麻素介导的长时程抑制(endocannabinoid-mediated long-term depression,e CB-LTD)的变化,揭示运动疲劳对小鼠皮层-纹状体通路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C57/BL6雄性成年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运动疲劳组(exercise-induced fatigue,EF)。利用电动跑台建立重复力竭的运动疲劳小鼠模型。采用离体脑片场电位记录技术,检测小鼠皮层-纹状体通路的LTD,并通过加入大麻素1型(cannabinoid 1,CB1)受体的拮抗剂AM251,鉴定该LTD是否依赖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S);采用离体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小鼠纹状体中型棘状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的基本电生理特性;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纹状体脑区CB1受体的蛋白表达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疲劳组小鼠皮层-纹状体通路的LTD显著受损(P<0.01),且该LTD能够被CB1受体拮抗剂AM251阻断,证实其为eCBLTD。2)运动疲劳组小鼠纹状体MSNs的基本电生理特性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无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疲劳组小鼠纹状体脑区CB1受体的表达含量显著上调(P<0.01)。结论:小鼠运动疲劳后皮层-纹状体通路的eCB-LTD受损,但是纹状体MSNs的基本电生理特性不变,CB1受体蛋白表达含量升高可能是对eCB-LTD受损的一种代偿反应。我们的实验结果第一次证实运动疲劳损害小鼠皮层-纹状体通路的eCB-LTD,提示皮层-纹状体通路突触可塑性异常可能是运动疲劳发生或维持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皮层-纹状体通路 大麻素系统 长时程抑制 大麻素1型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皮层-背侧纹状体通路在吗啡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白云静 郑希耕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3-644,共12页
药物成瘾是以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为核心特征的慢性脑疾病。从初始用药到强迫性用药是成瘾者的觅药行为从目标导向性向习惯化发展的过程。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是依赖于背外侧纹状体的习惯化行为,同时前额叶皮层-背内侧纹状体通路对行... 药物成瘾是以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为核心特征的慢性脑疾病。从初始用药到强迫性用药是成瘾者的觅药行为从目标导向性向习惯化发展的过程。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是依赖于背外侧纹状体的习惯化行为,同时前额叶皮层-背内侧纹状体通路对行为的控制减弱,导致感觉运动皮层-背外侧纹状体通路对行为的控制持续占主导地位,是成瘾行为具有强迫性特征的重要神经基础。本项目围绕这一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在建立具有成瘾特征的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行为学、行为药理学和组织形态学等方法揭示皮层-纹状体通路在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有望为进一步寻找该神经网络参与成瘾行为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觅药行为 背外侧纹状体 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背内侧纹状体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DR影响运动疲劳后皮层信息输出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昕 李科 +3 位作者 陈孟娇 李佳欣 乔德才 侯莉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7-473,480,共8页
通过观察运动疲劳后大鼠黑质致密区DA能神经元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s)及D2DR干预后皮层M1-纹状体通路电活动变化情况,分析黑质DA能神经元各频段放电及D2DR介导的皮层M1-纹状体通路信息传递的变化,探讨D2DR介导的黑质-... 通过观察运动疲劳后大鼠黑质致密区DA能神经元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s)及D2DR干预后皮层M1-纹状体通路电活动变化情况,分析黑质DA能神经元各频段放电及D2DR介导的皮层M1-纹状体通路信息传递的变化,探讨D2DR介导的黑质-纹状体DA系统在皮层M1区信息输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建立运动疲劳模型,随机分为电生理组(n=6)、D2DR激动剂干预组(n=6)及TH蛋白表达组(n=9),TH蛋白表达组内又根据不同的运动阶段分为对照组(CG)、7 d力竭运动即刻组(7FG)及7 d重复力竭运动24 h恢复组(24RG)。采用在体多通道实时同步记录技术,结合实时视频录像记录M1-纹状体及黑质LFPs,分析黑质不同频段在运动疲劳前后放电变化、D2DR激动剂作用后各频段放电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纹状体背外侧区TH蛋白在运动疲劳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CG比较,7FG纹状体背外侧区TH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与CG比较,7FG黑质致密区θ频段(4~7 Hz)、α频段(7~13 Hz)及β频段(15~30 Hz)PSD值升高;与7FG比较,24RG的PSD值降低,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D2DR激动剂干预后,大鼠皮层M1区及纹状体在7 d重复力竭运动后,α频段与β频段PSD值均出现升高,且与CG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7FG比较,恢复24 h以后PSD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D2DR作为DA信号系统的关键受体,调节黑质-纹状体DA通路电活动,影响皮层综合信息输出,可视为延缓运动疲劳现象产生的药物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D2DR 皮层-纹状体 黑质致密区 神经元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