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下包埋两性霉素B对兔真菌性皮肤病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孟杨 畅丽芳 +6 位作者 迟玉杨 邵大富 刘畅 沈景林 堵光莹 王多伽 彭易柱 《现代畜牧兽医》 2013年第7期48-52,共5页
兔真菌性皮肤病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已感染真菌性皮肤病的吉戎兔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试验组Ⅰ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组Ⅱ和组Ⅲ皮下分别包埋5mg和10mg的两性霉素颗粒剂。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0... 兔真菌性皮肤病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已感染真菌性皮肤病的吉戎兔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试验组Ⅰ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组Ⅱ和组Ⅲ皮下分别包埋5mg和10mg的两性霉素颗粒剂。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分别称重,并观察测定兔皮毛生长及秃斑恢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兔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末期组II和组Ⅲ秃斑恢复分别达95%和90%。因此,采用皮下包埋的给药方式有效地延长了两性霉素B的药效时间,可有效治愈兔真菌性皮肤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包埋 两性霉素B 吉戎兔 真菌性皮肤病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包埋两性霉素B对兔真菌性皮肤病治疗效果研究
2
作者 孟杨 畅丽芳 +6 位作者 迟玉杨 邵大富 刘畅 沈景林 堵光莹 王多伽 彭易柱 《吉林畜牧兽医》 2013年第6期30-32,共3页
兔真菌性皮肤病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已感染真菌性皮肤病的吉戎兔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试验组Ⅰ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组Ⅱ和组Ⅲ皮下分别包埋5mg和10mg的两性霉素颗粒剂。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0... 兔真菌性皮肤病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已感染真菌性皮肤病的吉戎兔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试验组Ⅰ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组Ⅱ和组Ⅲ皮下分别包埋5mg和10mg的两性霉素颗粒剂。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分别称重,并观察测定兔皮毛生长及秃斑恢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兔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试验末期组Ⅱ和组Ⅲ秃斑恢复分别达95%和90%。因此,采用皮下包埋的给药方式有效地延长了两性霉素B的药效时间,可有效治愈兔真菌性皮肤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包埋 两性霉素B 吉戎兔 真菌性皮肤病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BSA包被膜片人工抗原制备及其免疫原性与特异性检测
3
作者 李丽华 刘文泰 +6 位作者 徐华洲 戴军 昶国平 王楠 田玉欣 宋学鑫 张子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通过大黄素-BSA包被膜片的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研究,探讨半抗原-载体包被膜片人工抗原制备法的可行性。方法:先将BSA包被于PVDF膜片,再与大黄素-偶联剂衍生物偶联,制备大黄素-BSA包被膜片,经膜片皮下包埋法免疫大鼠,用大黄素或大黄酚... 目的:通过大黄素-BSA包被膜片的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研究,探讨半抗原-载体包被膜片人工抗原制备法的可行性。方法:先将BSA包被于PVDF膜片,再与大黄素-偶联剂衍生物偶联,制备大黄素-BSA包被膜片,经膜片皮下包埋法免疫大鼠,用大黄素或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包被CA膜片免疫分析法检测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结果:大黄素-BSA包被膜片的免疫原性高于或等于液相抗原;其抗血清对三种蒽醌类化合物反应的特异性基本一致(P>0.05)。结论:大黄素-BSA包被膜片抗原,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特异性,提示用半抗原-载体包被膜片法制备人工抗原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抗原 大黄素 人工抗原 包被膜片 皮下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的先天性免疫机制研究
4
作者 张颖 龚达 +9 位作者 辛毅 崔巍 刘洁琳 万居易 刘飒 李殿坤 杜兰平 辛志飞 许秀芳 李温斌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85-1088,1093,共5页
目的:系统进行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的免疫学研究及其动物在体排斥反应强度。方法:实验分两组:新鲜未处理组和戊二醛固定组。每一组分术后第4天、12天、30天和60天四个时间点。分别通过对20例新鲜猪肺动脉、20例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进... 目的:系统进行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的免疫学研究及其动物在体排斥反应强度。方法:实验分两组:新鲜未处理组和戊二醛固定组。每一组分术后第4天、12天、30天和60天四个时间点。分别通过对20例新鲜猪肺动脉、20例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进行大鼠皮下包埋,在术后第4天、12天、30天和60天进行观察,利用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全面系统比较了两组病理学、巨噬细胞CD68、补体C3、先天性抗体Ig G形态性变化及其IOD值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新鲜组在术后第12天、30天染色较强,戊二醛组以上指标术后第12天、30天染色比新鲜组较弱。CD68、C3、Ig G值变化结果相似;免疫组织化学累积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定量检测结果显示:IOD值术后第4天开始升高,到第12天、30天达到峰值,第60天维持或下降。结论:先天性免疫在探索异种免疫排斥机理有重要作用;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免疫原性下降,但是仍然具有免疫原性,需要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削弱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皮下包埋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先天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处理牛心包的体外力学和抗钙化性能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野峰 刘锋 +1 位作者 胡野荣 王岩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7-941,共5页
比较传统GA法(A组)、三氯化铝与乙醇联合处理法(B组)、多聚环氧化物处理法(C组)和光氧化法(D组)四种不同方法处理牛心包后力学与抗钙化性能。对新鲜牛心包随机分为四组,用四种方法处理后,测定组织的极限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热皱缩温... 比较传统GA法(A组)、三氯化铝与乙醇联合处理法(B组)、多聚环氧化物处理法(C组)和光氧化法(D组)四种不同方法处理牛心包后力学与抗钙化性能。对新鲜牛心包随机分为四组,用四种方法处理后,测定组织的极限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热皱缩温度,比较其力学性能;建立大鼠皮下植入模型,包埋2月后取出标本测定组织钙含量,并做HE染色及von Kossa染色。极限抗拉强度:B组>A组=C组>D组;断裂伸长率:C组=D组>B组>A组;热皱缩温度:A组=B组>C组>D组;钙含量测定:A组>>C组>B组>D组(P<0.05);HE染色和von Kossa染色结果符合以上测定值。三氯化铝与乙醇联合处理组的组织交联程度与力学强度最佳,光氧化处理组与多聚环氧化物(简称PC)处理组的组织柔韧性更好。在抗钙化性能方面,光氧化处理组最好,三氯化铝与乙醇联合处理组与多聚环氧化物处理组次之,GA处理组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心包 生物瓣 力学 皮下包埋 抗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