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朝和皇朝时期的“中国”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成一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9,共13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认为王朝和皇朝时期“中国”一词的涵义可以分为“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三个层面。其中“文化中国”赋予“中国”以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优越性,而这也是理解王朝和皇朝时期“中国”的关键;“地...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认为王朝和皇朝时期“中国”一词的涵义可以分为“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三个层面。其中“文化中国”赋予“中国”以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优越性,而这也是理解王朝和皇朝时期“中国”的关键;“地理中国”诞生于先秦时期,从最初指称中原地区到隋唐时期逐步扩展到相当于“九州”;“政治中国”产生于隋唐时期,指的是作为皇朝核心的一个“国”,其地理范围在清代中期之前不超过“九州”,而清代中期之后扩展到清朝直接统驭的地理范围,由此也为现代“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由此,“中国”虽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朝”和“皇朝”的核心,但两者是不对等的。此外,王朝和皇朝时期,“中国”一词主要使用在“四夷”和“天下”的语境之下,且由于“文化中国”的存在,因此“中国”本身就表达着一种“华夷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朝 皇朝 “中国” 华夷秩序 天下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定建康志》之《皇朝建康府境图》研究
2
作者 宋忆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4,共5页
《景定建康志》中的《皇朝建康府境图》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是可考的中国古代最早使用该绘制方法的地图之一。针对该代表性地图,从数学要素、地图载负量、制图方法、表示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透过图中地理景观与城市空间的表达,探索... 《景定建康志》中的《皇朝建康府境图》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是可考的中国古代最早使用该绘制方法的地图之一。针对该代表性地图,从数学要素、地图载负量、制图方法、表示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透过图中地理景观与城市空间的表达,探索南京的城市格局、人文意蕴以及中国古代早期传统绘图方式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地图 《景定建康志》 皇朝建康府境图》 计里画方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纂辑探考 被引量:4
3
作者 尚小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的主要纂辑者并不是盛康、盛宣怀父子 ,而是缪荃孙 ;负责删定、增补与校勘者则是汪洵。“盛编”的纂辑、刻成时间也不同于一般所说 ,盛氏父子在序言中将基本成书时间说成经始时间 ,这样就掩盖了缪氏纂辑之功。从...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的主要纂辑者并不是盛康、盛宣怀父子 ,而是缪荃孙 ;负责删定、增补与校勘者则是汪洵。“盛编”的纂辑、刻成时间也不同于一般所说 ,盛氏父子在序言中将基本成书时间说成经始时间 ,这样就掩盖了缪氏纂辑之功。从内容看 ,“盛编”纂辑时曾参考过其他几种《续编》。与略早刊行的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相比 ,“盛编”编辑思想稍稍落后 ,不如“葛编”更能反映时势变化 ,但它校勘严谨过于“葛编”,保存了许多史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皇朝经世文续编>> 纂辑者 考证 校勘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朝骈文类苑》的编选特色与清代的骈文新风 被引量:4
4
作者 卞东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40,共10页
清人姚燮所编的《皇朝骈文类苑》(下简称《类苑》)14卷,是清代一部规模空前的清人骈文总集,全书分为15大类,共收105位作家495篇作品。《类苑》是对清人骈文创作的一次总结和集成,也可看作是清代江南骈文家的集合,所选骈文家以江浙两省... 清人姚燮所编的《皇朝骈文类苑》(下简称《类苑》)14卷,是清代一部规模空前的清人骈文总集,全书分为15大类,共收105位作家495篇作品。《类苑》是对清人骈文创作的一次总结和集成,也可看作是清代江南骈文家的集合,所选骈文家以江浙两省作家为主,特别以江苏常州、浙江杭州两府的入选人数最多,所选多为清代骈文的名篇佳作。《类苑》的成书受到吴鼒《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李兆洛《骈体文钞》较大的影响,在选文上不拘骈散,所选之作多有沟通骈散、以古文为骈文者。另外,《类苑》所选之骈文亦有说理论学之作,这是清代骈文的新气象。《类苑》是清代第一部以"骈文"命名的著作,对推广"骈文"之观念,对清代骈文家的经典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总集 姚燮 皇朝骈文类苑 以古文为骈文 以骈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皇朝递嬗与社会主要矛盾 被引量:3
5
作者 黎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82,共13页
皇朝递嬗是社会诸矛盾总爆发的结果,最能凸显的社会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古代皇朝递嬗的三种方式中,被“吏民”起义直接推翻者乃因皇权与“吏民”矛盾所致容易看清,而“禅让”和被强邻并吞这两种方式表面上看似乎是统治者之间矛盾... 皇朝递嬗是社会诸矛盾总爆发的结果,最能凸显的社会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古代皇朝递嬗的三种方式中,被“吏民”起义直接推翻者乃因皇权与“吏民”矛盾所致容易看清,而“禅让”和被强邻并吞这两种方式表面上看似乎是统治者之间矛盾所致,但实质上仍然是由皇权与“吏民”之间矛盾所决定的。南北朝时期,后两种方式尤为集中,无论北周并吞北齐还是南朝宋、齐、梁、陈的“禅让”,其根本原因皆然。北齐由强而弱、北周由弱而强并终于灭齐,源于两者对待“吏民”的态度和政策差异:北齐中后期统治者过度征敛“吏民”,激化了皇权与“吏民”的矛盾,从而削弱动摇了其统治基础和力量,而北周则注意调整、缓和皇权与“吏民”的矛盾,从而强化了其统治基础和力量。南朝宋、齐、梁、陈的“禅让”,均根源于皇朝中后期统治者对“吏民”的过度压迫剥削,从而打破了皇权与“吏民”矛盾统一体的平衡和稳定,旧皇朝内部新起的权势者则采取措施缓和与“吏民”矛盾而赢得“民心”并夺权上位。皇朝递嬗所凸显的南北朝社会的主要矛盾乃是皇权与“吏民”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皇朝递嬗 社会主要矛盾 皇权 吏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朝经世文编》与魏源经世思想的成熟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兰肖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魏源是晚清经世学风的倡导者,他以编选《皇朝经世文编》的学术实践开创了晚清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不仅使魏源掌握了倡导改革的理论上和史料上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他所具... 魏源是晚清经世学风的倡导者,他以编选《皇朝经世文编》的学术实践开创了晚清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不仅使魏源掌握了倡导改革的理论上和史料上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他所具备的改革家和思想家的基本素质,标志着其经世思想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朝经世文编》 魏源 经世思想 改革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赋的历史层面看知识分子与皇朝政治的关系
7
作者 王继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57-59,共3页
赋虽是汉皇朝蔚为大国的文学形式 ,但是 ,赋从产生之日起 ,就始终与大汉帝国政治的兴衰及知识分子紧密相连。
关键词 汉赋 知识分子 皇朝政治 历史 题材 《七发》 司马相如 《大人赋》 权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朝覆亡新论——兼谈文化交流的一些理论问题
8
作者 胡克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5期87-92,共6页
秦皇朝的迅速覆亡,是因为秦统治者将秦国西戎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搬硬套地移植到中原,拒绝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改造,从而遭到中原文化的全面阻抗。秦皇朝的覆亡说明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普遍规律:一种边缘文化要想成为主流文化,必... 秦皇朝的迅速覆亡,是因为秦统治者将秦国西戎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搬硬套地移植到中原,拒绝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改造,从而遭到中原文化的全面阻抗。秦皇朝的覆亡说明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普遍规律:一种边缘文化要想成为主流文化,必须具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必须勇敢地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二是必须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主流文化 边缘文化 皇朝 覆亡原因 中原文化 治国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朝家私广纳人才
9
作者 韩伟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4年第6期71-71,共1页
正是春暖花开时,林院才子缘结皇朝。
关键词 皇朝家私集团 中南林学院 创造性 生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之琳步入家具华堂金骑士打造品牌皇朝
10
作者 方舟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年第4期32-34,共3页
三月阳春,风光无限。2003年度第九届名家具展精品荟萃、客商云集;家具大道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把东莞厚街张扬得沸沸扬扬。 香港皇朝家私集团作为参展商举足轻重,于展会开幕当天3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在展会现场登场。新闻发布会尚未... 三月阳春,风光无限。2003年度第九届名家具展精品荟萃、客商云集;家具大道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把东莞厚街张扬得沸沸扬扬。 香港皇朝家私集团作为参展商举足轻重,于展会开幕当天3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在展会现场登场。新闻发布会尚未开始,闻讯而至的观众就结结实实地把皇朝的展位围了个水泄不通。尽管有“重兵”把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皇朝家私集团 形象大使 品牌战略 经营管理 家具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中国”概念的历史流变
11
作者 成一农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3,共8页
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往往建基于如“国家”“帝国”等现代概念,以及对“王(皇)朝”“天下”“大一统”“国号”“中国”等概念的现代理解之上,由此构建的中国古代史实际上是现代人的中国古代史,而不是中国古人的历史。不仅如此... 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往往建基于如“国家”“帝国”等现代概念,以及对“王(皇)朝”“天下”“大一统”“国号”“中国”等概念的现代理解之上,由此构建的中国古代史实际上是现代人的中国古代史,而不是中国古人的历史。不仅如此,学术背景、价值观等的不同,导致现代研究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以及中国古代史的解读也存在一定偏差,并围绕相关“史实”产生了诸多争议,但显然这些争议的核心并不是“史实”。有鉴于此,回到历史语境,简要讨论“王(皇)朝”“天下”“大一统”“国号”“中国”等概念原本的涵义及其演变过程,有希望为未来这方面的研究奠定共同的基础,避免诸多没有必要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朝 天下 中国 大一统 天下之号 国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澍漕粮海运改革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8-42,共5页
关键词 海运 道光帝 皇朝经世文编》 陶澍 漕粮 孙玉庭 历史地位 《清史稿》 沙船 陶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的钱粮征解与吏治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9-104,共6页
清代的钱粮征解与吏治陈锋清代的钱粮征解涉及到钱粮催征、运解京饷、运解协饷、收粮上仓、运解漕粮、钱粮催科考成、清理钱粮积欠等诸多具体的问题。钱粮征解的规范或失控,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与吏治的好坏、纳税者的承受能... 清代的钱粮征解与吏治陈锋清代的钱粮征解涉及到钱粮催征、运解京饷、运解协饷、收粮上仓、运解漕粮、钱粮催科考成、清理钱粮积欠等诸多具体的问题。钱粮征解的规范或失控,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与吏治的好坏、纳税者的承受能力、政策导向与制度的更张相关联。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会典事例》 皇朝经世文编》 清世祖 吏治 个体生产者 官僚阶层 催科 议叙 征解 州县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传统夷夏文化观在晚清的蜕变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思信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109-114,共6页
关键词 文化观 资产阶级维新派 夷夏 进化论 民族主义 文化冲突 皇朝经世文续编》 民族意识 鸦片战争后 “中体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续文苑底稿》的经世学名义与嘉道学人谱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戚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4-173,共10页
嘉道经世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学界重点讨论的话题,《续文苑底稿》为代表的清史《文苑传》系统记载了包含嘉道时期在内的清代经世学,却尚未得到学界重视。《续文苑底稿》在经世记载方面的价值,首先是正式使用了经世学的名义,赋予经世以... 嘉道经世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学界重点讨论的话题,《续文苑底稿》为代表的清史《文苑传》系统记载了包含嘉道时期在内的清代经世学,却尚未得到学界重视。《续文苑底稿》在经世记载方面的价值,首先是正式使用了经世学的名义,赋予经世以学术意义;其次记载了经世学的外延,史学、水利、地理、治水、语音、乐律、天算等等皆属于经世学的范畴。《续文苑底稿》对清代经世学内涵和外延的记载应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道经世学 《续文苑底稿》 缪荃孙 清国史馆 皇朝经世文续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州县下社会基层组织考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映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1-89,共9页
清代州县下社会基层组织考察李映发清代州县以下的社会基层行政组织如何?一般著述概论为保甲制度。有文章涉及里甲制度或图甲制度,但未作正面论述。这三种制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如何?与镇、集、乡、村、庄、寨等又是什么关系... 清代州县下社会基层组织考察李映发清代州县以下的社会基层行政组织如何?一般著述概论为保甲制度。有文章涉及里甲制度或图甲制度,但未作正面论述。这三种制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如何?与镇、集、乡、村、庄、寨等又是什么关系?理清这些问题,有益于政治史、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基层组织 清代州县 保甲制度 里甲 《大清会典事例》 皇朝经世文编》 社会功能 顺治年间 社会治安 行政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的科举制度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琳琦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0-55,共6页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比较成熟、完备的考试选官制度,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原则,如:“择优录取”,应试者基本上不受门第、家世、地位的限制,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考试权力,将读书、应试、做官有机地融为一体,等等,与两汉时期的察举...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比较成熟、完备的考试选官制度,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原则,如:“择优录取”,应试者基本上不受门第、家世、地位的限制,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考试权力,将读书、应试、做官有机地融为一体,等等,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相比,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科举制度在其创立(隋朝)和发展(唐朝、宋朝)时期,对封建社会的进步曾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到明代,科举制度已经是渐趋腐朽,弊多利少了;到清代,科举制度更是腐朽透顶,已毫无积极作用可言,完全成了历史的反动,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乡试 清代科举 八股文 皇朝经世文续编》 科场案 探析 《四书》 士子 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摊丁入亩”制度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三谋 《古今农业》 2001年第3期51-55,共5页
一、推行的背景与原因 “摊丁入亩”政策,是我国清代社会实行的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变革,是明代差徭改革的继续和发展。它萌发于“一条鞭法”之中,普及于雍正初年的全国各省。这次税制役法的改革,其中心内容是:将过去的丁役银(人头税)合... 一、推行的背景与原因 “摊丁入亩”政策,是我国清代社会实行的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变革,是明代差徭改革的继续和发展。它萌发于“一条鞭法”之中,普及于雍正初年的全国各省。这次税制役法的改革,其中心内容是:将过去的丁役银(人头税)合并到田税银里,一起征收。此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平衡民间赋役负担,促进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传统的税制役法长期演变的必然结果。早在明代中期,由于官府对徭役的横征暴敛,再加之自然灾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 赋役改革 土地兼并 赋役制度 阶级矛盾 社会秩序 徭役 皇朝经世文编》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期以后的环境失调及治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桂环 《古今农业》 1996年第2期16-22,共7页
明朝晚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出现不少人称“棚民”的相对过剩人口。他们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前往偏僻山区谋生。在所到山地搭棚而居,伐木种地。入清以后,这种棚民并未减少。清前期,大批贫民在各地“流动觅食”,以... 明朝晚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出现不少人称“棚民”的相对过剩人口。他们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前往偏僻山区谋生。在所到山地搭棚而居,伐木种地。入清以后,这种棚民并未减少。清前期,大批贫民在各地“流动觅食”,以逃避繁重的人口赋税——丁银,引起了统治者的严重不安。因为这不仅影响其财政收入,还容易使社会发生动荡,危及他们的统治。为改变这种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失调 长江流域 土壤侵蚀 皇朝经世文续编》 棚民 相对过剩人口 地方官 秦巴山区 林则徐 国民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与南朝史学
20
作者 汪增相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8-153,共6页
现存南朝时期三部皇朝史对佛教极为关注,主要是东晋末年以来佛教日渐兴盛而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增大使然,也是因为三书作者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南朝专门佛教史籍撰述发达,主要与佛教兴盛有关,是佛教兴盛的产物:佛教兴盛不仅为专门佛教史... 现存南朝时期三部皇朝史对佛教极为关注,主要是东晋末年以来佛教日渐兴盛而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增大使然,也是因为三书作者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南朝专门佛教史籍撰述发达,主要与佛教兴盛有关,是佛教兴盛的产物:佛教兴盛不仅为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准备了基本条件,而且使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有了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南朝时期,世俗目录对佛教经典的著录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与佛教兴盛密切相关,是佛教兴盛、佛教社会影响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在世俗目录编撰上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南朝史学 皇朝 专门佛教史籍 世俗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