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丧钟敲响:皇族内阁的社会反响与抗议风潮
1
作者 迟云飞 王露芒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共9页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后,遭到各方反对。有的官员公开表达不满,本为阁员的官员的表态则暴露出清廷最高层的矛盾;各报刊给予持续的批评和讥讽;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为中心的立宪派人士多次上书抗议,又联络各团体抗争,成为反对皇族内阁的核心...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后,遭到各方反对。有的官员公开表达不满,本为阁员的官员的表态则暴露出清廷最高层的矛盾;各报刊给予持续的批评和讥讽;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为中心的立宪派人士多次上书抗议,又联络各团体抗争,成为反对皇族内阁的核心,并引发持续的抗议风潮。立宪派人士反对皇族内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完全不信任清廷权贵,不相信他们能领导国家走出危机。在国会请愿后出台的皇族内阁,使本已十分尖锐的清政府与立宪派及社会各方的矛盾更为激化,等于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族内阁 立宪派 咨议局联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族内阁”与皇室内争 被引量:12
2
作者 彭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75,共5页
为了"巩固君权",在预备立宪期间,皇室成员大量涌上政坛。但把持朝政的皇室成员,内部分裂也很严重,争权夺利,纷扰不堪。辛亥年皇族成员间围绕着内阁问题展开的争夺,可以说是这种分裂的集中反映。皇族内部的争夺,不但影响了辛... 为了"巩固君权",在预备立宪期间,皇室成员大量涌上政坛。但把持朝政的皇室成员,内部分裂也很严重,争权夺利,纷扰不堪。辛亥年皇族成员间围绕着内阁问题展开的争夺,可以说是这种分裂的集中反映。皇族内部的争夺,不但影响了辛亥年的内阁制度文本,也影响了辛亥年内阁制度的运作。辛亥阁制与丙午阁制相比,少了对军国大事负责的规定。这一情况,是由于贝勒毓朗得知在新内阁中没有自己的位置之后起而与载涛等联合争权的结果。在皇族内阁内部,庆亲王奕劻与度支大臣载泽之间矛盾颇深。载泽不但与奕劻竞争过总理席,而且在内阁成立后在财政方面扯奕劻的后腿。在奕内阁即将倒台之际,奕劻曾阻挠载泽成为下一任总理大臣。另外,奕劻与农工商大臣溥伦之间也有矛盾。皇室成员围绕着皇族内阁所展开的诸多明争暗斗表明,成立皇族内阁,皇室内部不但没有走向团结,反而走向了进一步的分裂。清王朝的崩溃,除革命形势的发展、士绅离心、督抚离心等之外,皇族内部的纷扰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族内阁 皇室内争 奕劻 毓朗 载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再审视:清末“皇族内阁”研究
3
作者 熊元彬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6,共7页
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关涉到一系列相关机构的设置及其人事调整。清末"皇族内阁"是在满汉矛盾尖锐化及近代中国政制变革的背景下清廷"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产物,是一个尚须完善的全国性行政中枢,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关涉到一系列相关机构的设置及其人事调整。清末"皇族内阁"是在满汉矛盾尖锐化及近代中国政制变革的背景下清廷"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产物,是一个尚须完善的全国性行政中枢,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而并非学界所咒骂不止、可耻、卖国的"怪胎"。因此,为客观公正地评析转型时期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民族关系,清末"皇族内阁"与其同时成立的军谘府、弼德院等相关机构及其子系统,以及内部国务大臣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冲突及其应对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地审视和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皇族内阁 暂行内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争权”抑或“卸责”:再论皇室亲贵与皇族内阁的出台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3-113,共11页
宣统年间责任内阁议题始终与军机大臣卸责积习相关联.日俄协约签订后,朝野对军机大臣尸位误国更加不满,呼吁从速设立责任内阁.皇室亲贵中的少壮派意识到设立责任内阁的紧迫性,推动促成内阁改制的提速.在组阁过程中,载沣主用新制,突出内... 宣统年间责任内阁议题始终与军机大臣卸责积习相关联.日俄协约签订后,朝野对军机大臣尸位误国更加不满,呼吁从速设立责任内阁.皇室亲贵中的少壮派意识到设立责任内阁的紧迫性,推动促成内阁改制的提速.在组阁过程中,载沣主用新制,突出内阁责任,奕劻主用旧制,重权轻责,致使新阁制延宕不定.对于内阁总理一职,奕劻、载泽顾及担负责任或对个人政治利益不利,接连推辞不就.载沣为如期颁行新内阁最终选定奕劻为总理暂作过渡,并认可了奕劻为推卸责任而炮制的暂行章程.皇室亲贵本已意识到统治危机,却在组阁关键时刻纷纷卸责,致使内阁改制草草收场,最终将清廷推向高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族内阁 亲贵 宣统朝 清末立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