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这一代的任务: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本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88,共9页
百年中国文学思想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古代文学思想的承续和发展,也是对西方文学思想的转化和创新,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它以百年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和批评为中心,同时兼顾社会思想、文化思潮和文学体制,讨论文... 百年中国文学思想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古代文学思想的承续和发展,也是对西方文学思想的转化和创新,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它以百年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和批评为中心,同时兼顾社会思想、文化思潮和文学体制,讨论文学体制、文学观念和语言形式的思想与审美的融合,呈现文学思想史的场域、内涵、结构和形式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确立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的总体特征及其历史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文学思想 历史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儿童文学史研究的理据与路向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翔宇 周莹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8-241,共14页
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重构需要在百年中国文学的视域中找寻理据才能开拓新的研究境地。廓清儿童文学概念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原点问题。对于儿童文学元概念的阐释,学界存在着“描述性”或“结构性”两种界说方式。前者将儿童文学描述为... 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重构需要在百年中国文学的视域中找寻理据才能开拓新的研究境地。廓清儿童文学概念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原点问题。对于儿童文学元概念的阐释,学界存在着“描述性”或“结构性”两种界说方式。前者将儿童文学描述为“儿童”的“文学”,体现为两个关键词的铺排及平议。后者则将其视为一个结构性的关系,两者互为意义生成的义项。对儿童文学元概念的误读及曲解,衍生了中国儿童文学史书写的混杂,也成为制导儿童文学史观偏误的根由。文学批评是贯通创作与文学史的中间桥梁,围绕“儿童文学是什么”的持续发问,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突破了传统诗文评的旧套,引领了儿童文学创作潮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语义场,从而开启了育化“新人”与“文学现代化”的百年发展历史。在百年中国文学的视域中考察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不是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来套用和覆盖儿童文学,而是要将儿童文学史纳入新文学发展的整体格局,在遵循“一体化”与“主体性”辩证逻辑和整体研究中开创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新路径。这种研究思路有助于在结构与系统中重构其历史图景,凸显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及儿童文学的学科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儿童文学史重构 互通研究 一体化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友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5-166,共12页
媒介生态作为传播学的一个流派,可以改造成为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原则。将媒介生态区分为宏观媒介生态和微观媒介生态,能够将其与百年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关联起来,从而为书写百年中国文学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媒介生态的视角进行... 媒介生态作为传播学的一个流派,可以改造成为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原则。将媒介生态区分为宏观媒介生态和微观媒介生态,能够将其与百年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关联起来,从而为书写百年中国文学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媒介生态的视角进行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界定百年中国文学的叙述起点,更新百年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范式,变革百年中国文学史的叙述方式,厘清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生态 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 “合力型” 文学史书写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演变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舸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1,共5页
中国涉及日本题材的文学数不胜数。日本作为异国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学中时,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色、民族心理乃至道德伦理观念都对其形象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日本形象演变的分析,我们从一个外... 中国涉及日本题材的文学数不胜数。日本作为异国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学中时,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色、民族心理乃至道德伦理观念都对其形象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日本形象演变的分析,我们从一个外在于自己的新角度,更清醒的认识了自己,从而从文学的角度对当代中日关系做一个理性的梳理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百本形象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问题”本身——文化寻根与百年中国文学 被引量:4
5
作者 曾攀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86,共5页
如何寻根?寻何种根?一直是学界讨论甚至争论的所在。但我在这里关注的是其“提出‘问题’”本身,也就是“问题”何以通过文学得以发抒和生成的过程,以及被发现与被指称的“问题”如何激发文学内部的力量。事实上,纵观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 如何寻根?寻何种根?一直是学界讨论甚至争论的所在。但我在这里关注的是其“提出‘问题’”本身,也就是“问题”何以通过文学得以发抒和生成的过程,以及被发现与被指称的“问题”如何激发文学内部的力量。事实上,纵观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问题”的提出,始终贯穿着文学的发生和流变。二十世纪便是一个文学不断提出问题、结构问题、生产问题乃至试图处理问题的历史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发展史 文化寻根 百年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史撰写的问题和对策
6
作者 丁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59-62,共4页
今天我想谈的是,当前百年中国文学史撰写中的几个瓶颈问题及其对策。在这里我不谈文学史的书写形式,只从文学史书写的内容谈起。我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是按文学史的时间顺序来谈,二是从区块领域来谈,论及一些大家普遍存在的疑惑。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瓶颈问题 对策 文学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泉根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9,123-124,共10页
自20世纪初叶迄今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选择的是现实型文学的路向,更多地体现为对现实的描摹、反思、评判与想象,追求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侧重于文学的认识作用与教化作用,主要影响于儿童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国族认同、人生态度。... 自20世纪初叶迄今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选择的是现实型文学的路向,更多地体现为对现实的描摹、反思、评判与想象,追求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侧重于文学的认识作用与教化作用,主要影响于儿童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国族认同、人生态度。中国文学、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儿童文学的直接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在初创时期缺乏神话、古典童话的传统资源,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时代规范与社会现实语境,以及儿童文学的实用主义倾向与作家使命意识,是促使百年中国儿童文学选取现实主义而不是西方式的浪漫主义、选择的是现实型而不是幻想型文学的根本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现实主义 中国儿童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的体裁变迁——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晖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7-174,共8页
作为文体系统的一个层级 ,体裁处于其呈现层面 ,是某种文体规范的综合体现。对于报告文学这一有着突出跨文体性的文体来说 ,其体裁的变迁常显出不确定性的脉象。经由 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末四个时间域的变易 ,中国报告文学体裁呈现历经... 作为文体系统的一个层级 ,体裁处于其呈现层面 ,是某种文体规范的综合体现。对于报告文学这一有着突出跨文体性的文体来说 ,其体裁的变迁常显出不确定性的脉象。经由 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末四个时间域的变易 ,中国报告文学体裁呈现历经曲折 ,由附庸而独立 ,显示出文体规范由不确定逐步走向清晰、明朗的总体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 体裁 文体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建构机制与历程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晓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85,共8页
百年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建构与百年中国社会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互动、联动关系,深刻地反映着、建构着现代的中华文化,成为人们理解现代中国、现代中国女性、现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少数民族文学实际上参与了中国文学史的建构过程,... 百年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建构与百年中国社会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互动、联动关系,深刻地反映着、建构着现代的中华文化,成为人们理解现代中国、现代中国女性、现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少数民族文学实际上参与了中国文学史的建构过程,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建构亦体现少数民族女性解放的过程。综观百年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的变迁,可以看到她们不仅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内涵转变而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轨迹,而且表现出精神突围的重要意义。从启蒙现代性、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到革命话语叙事,从现代性的建构、解构以至于重构,民族国家叙事始终贯穿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始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影响着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使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女性形象 建构机制与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一)——“道德形而上主义”之争与文学的两难选择
10
作者 潘正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84-84,95-99,共6页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在此文中,张光芒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启蒙之所以至今仍是“未完成时”。是因为它一直未从事道德形而上的建设,超越性维度的缺失导致启蒙的根基只...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在此文中,张光芒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启蒙之所以至今仍是“未完成时”。是因为它一直未从事道德形而上的建设,超越性维度的缺失导致启蒙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沙滩上,作为“反启蒙”文学的“红色经典”对于当下文学建设可资借鉴的地方恰好在于它具有道德形而上的超越性“形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道德形而上 启蒙 伦理革命 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红色儿童形象的价值旨归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晓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3,共6页
红色儿童形象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一直陪伴着中国儿童的成长,影响和激励几代少年儿童奋发向上,其独特的精神指向和深刻内涵品质感染着无数小读者,成为几代人的榜样力量,是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传承和宝贵的精神遗产。新时代红色儿童... 红色儿童形象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一直陪伴着中国儿童的成长,影响和激励几代少年儿童奋发向上,其独特的精神指向和深刻内涵品质感染着无数小读者,成为几代人的榜样力量,是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传承和宝贵的精神遗产。新时代红色儿童形象塑造应在继承传统成功经验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正确理解“成长本位”之于中国儿童文学与红色儿童形象塑造的意义,平衡文学形象塑造的艺术性与社会性,在两者互动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中,将红色儿童形象置于新时代的特殊语境中,将塑造新时代红色儿童形象自然融合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创构中,使其精神指向和价值旨归更贴近中国儿童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红色儿童形象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问题分析与价值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旭东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3-180,共8页
从“五四”前后至今,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史写实践就没有停止过。除儿童文学史论、批评史和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原理外,还有许多学位论文和期刊对儿童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回顾已有成果,儿童文学史写尚存不足,儿童文学还缺少一部... 从“五四”前后至今,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史写实践就没有停止过。除儿童文学史论、批评史和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原理外,还有许多学位论文和期刊对儿童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回顾已有成果,儿童文学史写尚存不足,儿童文学还缺少一部成熟的演进史,现代儿童文学的起点也没有确认,其发展的断代分期问题也没有解决,对儿童文学演进的内在规律及运作机制还缺乏清晰辨识。中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的教育价值、学科和社会意义非同寻常,它不是简单地为某一个文学门类进行总结,也是学科建设的问题。做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有利于充实中国文学史、完善文学理论体系,有利于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中文学科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化和儿童群体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儿童文学的学科共识与社会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史论研究 价值思考 学科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散文诗的成就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兆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共6页
与其他文体一样,"散文诗"参与了近百年中国文学的建构,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它脚踏实地、内含丰富,既能反映时代风云、社会现实,又能表现人生、人性、人情,还能深入生命的内部作细致体味,表现出较高的境界和品... 与其他文体一样,"散文诗"参与了近百年中国文学的建构,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它脚踏实地、内含丰富,既能反映时代风云、社会现实,又能表现人生、人性、人情,还能深入生命的内部作细致体味,表现出较高的境界和品位。二是它具有超拔和灵性之美,因其边缘化的文体特性,它更多地吸收了绘画、音乐、梦幻等长处,并以物我相参、动态的双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叙事,别具一格。而失衡感、因袭性和世俗性也限制了近百年中国散文诗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中国散文诗 沉重与飞扬 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
14
作者 黄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性别叙事 贞节观 社会规训 身份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冕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15
作者 孟繁华 侍春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6-41,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百年中国文学 文学批评 文化大革命 二十世纪 学科建设 “朦胧诗” 新诗潮 文学评论 批评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
16
作者 徐仲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性别叙事 贞节观 社会规训 身份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研究随谈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伯海 王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6,共5页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马克思主 百年中国文学 新范式 董乃斌 五·四 宏观研究 古代文 新方法 冯雪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估主流 发现边缘——一套独具特色的文学史丛书
18
作者 祝丽 《出版广角》 1999年第8期75-75,共1页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以下简称《总系》)显然从体例上说就独具特色,它并不是结构匀称和完整的文学史著作,强调这一点,并不是为了掩盖由于其结构和叙事方式所造成的间断、交叉、重叠、缝隙或遗漏。事实上,不...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以下简称《总系》)显然从体例上说就独具特色,它并不是结构匀称和完整的文学史著作,强调这一点,并不是为了掩盖由于其结构和叙事方式所造成的间断、交叉、重叠、缝隙或遗漏。事实上,不求面面俱到,突出重点,突出特定镜头,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每位作者的学术个性和文学史主张,正是丛书主编谢冕先生所着力提倡且为丛书各卷尽力凸显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文学史著 独具特色 丛书 突出重点 叙事方式 时代背景 学术个性 重估 主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视角对于文学的意义
19
作者 罗宗宇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181-183,共3页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果关系,因而包括张光芒在内的人文知识分子由"道德形而上主义"这一命名所显现的建构方向是完全合理的.姚新勇则认为张光芒的理论阐释从立论之始就走上了逻辑混乱的不归之路,包括对"启蒙"概念的含混移位、对不同范畴理论资源的严重混用等,甚至可以说,张光芒所"抽象"称赞的"反启蒙文学"不仅不纯粹,而且恰恰是"暴力实用主义".罗宗宇指出,张宝明的质疑文章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而陈晓明从后现代立场出发的质疑则放弃了人文关怀,只有张光芒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的既不乏历史理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批评,为文学的自我救赎提供了可能.刘士林则从如何拯救学术本身的角度入手,指出论争各方都存在着缺乏规则和语境的"乱说"问题,他们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这种不同观念、经验之间的混战在逻辑上的合法性,然后才能保证以下的言说与结论本身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文学 文学 文学革命 人文主义 儒家伦理道德 启蒙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先智 范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性别叙事 贞节观 社会规训 身份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