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多柔比星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和两种免疫毫微粒的体内外靶向性研究
1
作者 王霞 魏大鹏 +2 位作者 蔡美英 李喜荣 刘晓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69-672,共4页
目的构建载多柔比星的普通毫微粒、全抗体免疫毫微粒和抗体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比较它们对肿瘤的体外和体内靶向性,寻找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的制剂。方法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 目的构建载多柔比星的普通毫微粒、全抗体免疫毫微粒和抗体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比较它们对肿瘤的体外和体内靶向性,寻找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的制剂。方法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将兔抗大鼠乳腺癌细胞系Walker-256细胞的多克隆抗体(Wab)和其F(ab')2片段即WF(ab')2与载多柔比星(Doxorubicin,DRB)的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DRB-HSA-NP)交联,制备全抗体免疫毫微粒Wab-DRB-HSA-NP和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WF(ab')2-DRB-HSA-NP,比较它们的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和体内组织器官靶向性。结果与DRB-HSA-NP相比,两种免疫毫微粒均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特异靶向性,瘤体内给药后在瘤体内的滞留量也显著增高,特别是WF(ab')2-DRB-HSA-NP,由于所偶联的抗体切除了FC段,降低了抗体与巨噬细胞的结合。结论免疫毫微粒,特别是WF(ab')2-DRB-HSA-NP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靶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多柔比星的白蛋白毫微粒 免疫微粒 靶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F(ab′)_2片段靶向的载多柔比星免疫毫微粒的构建及其抗肝癌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霞 刘晓波 +2 位作者 蔡美英 黎光 魏大鹏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 构建抗体F(ab′) 2 片段靶向的载药免疫毫微粒 ;评价F(ab′) 2 片段免疫毫微粒对肿瘤的特异结合性及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 3 (2 吡啶二硫 )丙酸酯 (SPDP)将抗人肝癌单抗HAb18或对照抗体 4E3的F(ab... 目的 构建抗体F(ab′) 2 片段靶向的载药免疫毫微粒 ;评价F(ab′) 2 片段免疫毫微粒对肿瘤的特异结合性及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 3 (2 吡啶二硫 )丙酸酯 (SPDP)将抗人肝癌单抗HAb18或对照抗体 4E3的F(ab′) 2 片段与多柔比星 (ADR)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 (ADR HAS NP)共价交联构建抗体F (ab′) 2 片段靶向的载药免疫毫微粒 (HAb18F(ab′) 2 ADR HSA NP ,4E3F (ab′) 2 ADR HSA NP) ;采用玻片凝集试验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确定F(ab′) 2 片段是否结合在毫微粒表面 ;采用花环形成实验 ,花环形成阻断实验 ,扫描电镜分别从光镜、电镜水平观察F(ab′) 2 片段免疫毫微粒是否同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 1特异性结合 ;采用MTT比色分析法研究F(ab′) 2 片段免疫毫微粒的体外细胞毒作用 ;采用皮下荷人肝癌裸鼠模型 ,经瘤体注射观察免疫毫微粒的抗人肝癌作用。结果 F (ab′) 2 片段免疫毫微粒圆球状 ,粒径1 2 μm左右 ,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而ADR HSA NP为阴性 ,提示F (ab′) 2 片段已偶联到ADR HSA NP表面 ;HAb18F(ab′) 2 ADR HSA NP能有效结合于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 1,该结合能被HAb18抗体的F(ab′) 2片段阻断 ,未见该免疫毫微粒与对照细胞 (SW 1116)有效结合 ,这些结果提示 ,HAb18F(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F(ab')2片段 多柔比星 ADR 白蛋白毫微粒 肝癌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