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和乙烯处理对花生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1
作者 包学锋 蒋春姬 +2 位作者 董旋 金兰淑 林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6,10,共7页
为了确定铜和乙烯处理下花生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以及转录因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含量,对应处理组进行转录组学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0.1 mmol/L铜处理可促进花生产生白藜芦醇,5 mmol/L乙烯处理下花生白藜芦醇含... 为了确定铜和乙烯处理下花生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以及转录因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含量,对应处理组进行转录组学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0.1 mmol/L铜处理可促进花生产生白藜芦醇,5 mmol/L乙烯处理下花生白藜芦醇含量十分微量,铜和乙烯组合处理下花生白藜芦醇含量较少,比铜处理组下的含量少92.2%,比乙烯处理下的含量多8.4倍。铜和乙烯处理对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STS1、STS2、STS3的启动起到正调控作用,转录因子MYB4、MYB73与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有良好的结合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藜芦 铜和乙烯处理 转录因子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7
2
作者 金晓丽 尉亚辉 +2 位作者 魏彦飞 朱剑光 郭芝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007-1011,共5页
为了构建白藜芦醇合成酶 RS 基因的克隆载体,用PCR技术从葡萄叶片总DNA中扩增出RS基因全长,然后将其重组到克隆载体中.通过酶切对重组质粒进行了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RS基因已经正确克隆至pUC19中,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里,使RS基因能... 为了构建白藜芦醇合成酶 RS 基因的克隆载体,用PCR技术从葡萄叶片总DNA中扩增出RS基因全长,然后将其重组到克隆载体中.通过酶切对重组质粒进行了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RS基因已经正确克隆至pUC19中,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里,使RS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里保存并且大量扩增,为RS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表达白藜芦醇合成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 藜芦合成酶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和乙烯对花生反式白藜芦醇合成相关6种转录因子的影响
3
作者 包学锋 董旋 +2 位作者 蒋春姬 金兰淑 林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5-10,39,共7页
[目的]确定铜离子和乙烯处理下抗逆境转录因子。[方法]采用液相色谱方法测定铜离子和乙烯不同处理下反式白藜芦醇含量,再对相应浓度处理下的材料进行RNA转录组序列测定。[结果]无光照培养条件下的花生幼芽,0.1 mmol/L铜离子处理下花生... [目的]确定铜离子和乙烯处理下抗逆境转录因子。[方法]采用液相色谱方法测定铜离子和乙烯不同处理下反式白藜芦醇含量,再对相应浓度处理下的材料进行RNA转录组序列测定。[结果]无光照培养条件下的花生幼芽,0.1 mmol/L铜离子处理下花生幼芽生成反式白藜芦醇含量为668.4 ng/g,5 mmol/L乙烯处理下花生幼芽生成反式白藜芦醇含量为5.52 ng/g,铜离子和乙烯交互处理下反式白藜芦醇含量为52.11 ng/g。通过表达同步法筛选出,bZIP转录因子6个条目,ERF转录因子4个条目,MYB转录因子3个条目,WRKY转录因子3个条目,bHLH转录因子2个条目,NAC转录因子2个条目。[结论]0.1 mmol/L铜离子和5 mmol/L乙烯处理调控了WRKY、AP2/ERF、NAC、MYB、bZIP、bHLH这6种转录因子家族20个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藜芦 转录因子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 乙烯 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安全性白藜芦醇合成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水稻遗传转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海青 柳絮 +2 位作者 王庆国 姚方印 刘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白藜芦醇是植物遭受胁迫时自身分泌的一种可抵御病菌感染的抗菌素,对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白藜芦醇合成酶在白藜芦醇合成途径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水稻稻瘟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具有高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对水稻品质... 白藜芦醇是植物遭受胁迫时自身分泌的一种可抵御病菌感染的抗菌素,对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白藜芦醇合成酶在白藜芦醇合成途径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水稻稻瘟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具有高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对水稻品质及生产危害极大。本研究从花生中分离到白藜芦醇合酶基因PNRSC,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入经改造的以玉米泛素Ubi为启动子、以生物安全性的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经农杆菌介导对黄淮稻区主栽品种圣稻13进行遗传转化,经Basta抗性鉴定及分子筛选,证明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已整合入水稻基因组,并获得转基因株系。目前转基因植株已移栽至大田,为进一步进行基因功能鉴定及田间抗病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PNRSC 水稻稻瘟病 Ubi启动子 BAR基因 Basta 抗病水稻新品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