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及其他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宝燕 石洁 +3 位作者 汪少丽 陈平 栾炳辉 刘保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3-539,共7页
为明确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6个地市的66株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比较了氯氟醚菌唑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3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葡萄白腐病的... 为明确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6个地市的66株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比较了氯氟醚菌唑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3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白腐病菌群体对氯氟醚菌唑表现为敏感,氯氟醚菌唑对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210~1.9464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7578±0.4322)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50值作为山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基线。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随机选择的31株葡萄白腐病菌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1.1667±0.4456)、(2.1577±0.5007)和(5.8187±1.5538)μg/mL。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活性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相当,优于戊唑醇,该结果可为田间葡萄白腐病菌抗药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菌 氯氟醚菌唑 敏感性 三唑类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抑霉唑葡萄白腐病菌的适合度及与三唑类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宝燕 栾炳辉 +5 位作者 石洁 王培松 穆淑媛 杜远鹏 唐美玲 刘保友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1,共7页
以对抑霉唑不同敏感性的葡萄白腐病菌菌株为试材,研究抗抑霉唑菌株的适合度及抑霉唑与常用三唑类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方面,部分抗性菌株显著高于敏感菌株,但致病力与菌株的EC_(50)值无显著相关性... 以对抑霉唑不同敏感性的葡萄白腐病菌菌株为试材,研究抗抑霉唑菌株的适合度及抑霉唑与常用三唑类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方面,部分抗性菌株显著高于敏感菌株,但致病力与菌株的EC_(50)值无显著相关性。37个葡萄白腐病菌菌株对抑霉唑、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16.5339、1.1159、2.2293、1.6481μg·mL^(-1),抑霉唑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的EC_(50)对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2、0.5261、0.5106,表明抑霉唑与丙环唑存在正交互抗性,与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无显著交互抗性。本研究表明,对抑霉唑产生抗性的葡萄白腐病菌菌株具有较强的适合度,存在形成优势群体的潜在性,因此,用抑霉唑防治葡萄白腐病时,应尽量避免与丙环唑混合使用,以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菌 抑霉唑 适合度 三唑类杀菌剂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与其他4种药剂的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宝燕 栾炳辉 +4 位作者 石洁 汪少丽 田园园 聂乐兴 王英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9-966,共8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胶东地区52株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了水杨肟酸(SHAM)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比较了吡唑醚菌酯与...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胶东地区52株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了水杨肟酸(SHAM)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比较了吡唑醚菌酯与其他4种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毒力。结果显示:添加SHAM (20μg/mL)能够显著提高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F=5.501 7,P=0.038 8),与吡唑醚菌酯单独作用相比,添加SHAM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毒力提高了1.17倍。供试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整体仍表现为敏感,EC50值在0.176~6.012μg/mL之间,平均值为(2.826±1.670)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2.826±1.670)μg/mL作为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相对敏感基线。戊唑醇、福美双、代森锰锌及多菌灵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在0.364~16.873、5.236~25.562、15.912~84.778和1.819~568.690μg/mL之间,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对戊唑醇的相当,显著高于对福美双、代森锰锌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控葡萄白腐病的药剂选择及合理轮换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菌 吡唑醚菌酯 水杨肟酸 敏感性 敏感基线 戊唑醇 多菌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白腐病菌对福美双抗药性的测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博 刘长远 +4 位作者 林凤 赵奎华 苗则彦 梁春浩 王瑞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4-86,共3页
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到27株葡萄白腐病菌株。应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菌株对福美双的抗药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采集的葡萄白腐病菌抗药性存在着差异,出现高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74.07%。在离体条件下,抗药性菌株表现出较高的抗药稳... 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到27株葡萄白腐病菌株。应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菌株对福美双的抗药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采集的葡萄白腐病菌抗药性存在着差异,出现高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74.07%。在离体条件下,抗药性菌株表现出较高的抗药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鲜重与病菌抗药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产孢量与抗药水平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学 葡萄白腐病菌 福美双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叶片活性氧及保护酶系对白腐病菌粗毒素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林青 程智慧 +1 位作者 孟焕文 张倩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74-978,共5页
以大蒜抗病品种‘汉中红皮’和感病品种‘改良蒜’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苗期用白腐病菌毒素处理后的叶片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超氧阴离子(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白... 以大蒜抗病品种‘汉中红皮’和感病品种‘改良蒜’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苗期用白腐病菌毒素处理后的叶片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超氧阴离子(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白腐病菌粗毒素处理后,2个品种大蒜叶片的SOD、POD活性均升高,而CAT活性降低;抗病品种的SOD、POD和CAT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且SOD、POD活性峰值出现早,并以POD对毒素胁迫最敏感。2个品种在白腐病菌粗毒素处理后的O2.-含量始终高于同期对照,而感病品种O2.-含量在毒素处理24h后均高于同期抗病品种。MDA含量变化趋势与O2.-的变化基本相似。研究认为,大蒜叶片的活性氧含量和保护酶活性与其抗病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白腐病菌 毒素 保护酶系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地区葡萄白腐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宇飞 赵奎华 +4 位作者 刘长远 梁春浩 王辉 刘丽 王雪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为了明确辽宁省不同地区葡萄白腐病菌遗传分化情况,对采自辽宁省沈阳、朝阳、锦州、营口、大连、辽阳等主要葡萄产区的病样进行分离鉴定,对病原菌形态学进行观察及r DNA-ITS序列分析,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并利用MEGA5... 为了明确辽宁省不同地区葡萄白腐病菌遗传分化情况,对采自辽宁省沈阳、朝阳、锦州、营口、大连、辽阳等主要葡萄产区的病样进行分离鉴定,对病原菌形态学进行观察及r DNA-ITS序列分析,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并利用MEGA5.05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42株白腐病菌菌落形态基本一致,菌丝平伏,有隔膜,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暗褐色,球内含有大量分生孢子,有孔口;分生孢子单孢,卵圆形,最初无色,后变为暗褐色。病菌rDNA-ITS序列与已知序列的相似度达99%以上,42个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极高,不同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区域性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菌 ITS序列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灵等常用杀菌剂及其混配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徐瑞富 刘鸣韬 +2 位作者 朱宏 张建华 周新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10期24-25,共2页
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而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混合。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菌 多菌灵 退菌特 百菌清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白腐病菌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林青 程智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1-174,共4页
【目的】研究病原菌侵染后不同抗感品种汉中红皮蒜和苏联改良蒜防御酶体系的变化。【方法】每个大蒜品种取生长一致的蒜苗30株人工接种病菌,待植株出现明显症状后,从发病植株和未发病植株的生长点处,采集幼嫩组织测定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研究病原菌侵染后不同抗感品种汉中红皮蒜和苏联改良蒜防御酶体系的变化。【方法】每个大蒜品种取生长一致的蒜苗30株人工接种病菌,待植株出现明显症状后,从发病植株和未发病植株的生长点处,采集幼嫩组织测定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当白腐病菌侵染大蒜后,激活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4种酶活性明显提高,抗病品种汉中红皮蒜的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品种苏联改良蒜;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抗病品种汉中红皮蒜的酶活性下降幅度低于感病品种苏联改良蒜。【结论】防御酶活性高低与大蒜品种的抗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白腐病菌 寄主 防御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的GC-MS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林青 程智慧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9-362,共4页
以大蒜白腐菌粗毒素为材料,采用GC-MS分析研究大蒜白腐病菌毒素的化学物质组分。结果表明,粗毒素主要含有有机酸类、醇类、酯类、甾体类、杂环类化合物,其中月桂酸和邻苯二甲酸是致病毒素的有效成分,月桂酸的毒性强于邻苯二甲酸。
关键词 大蒜 白腐病菌 毒素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葡萄白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曲健禄 李晓军 +1 位作者 徐颖 张勇 《河北果树》 2002年第4期7-7,10,共2页
20 0 0~ 2 0 0 1年对多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4 0 %福星乳油、12 5 %腈菌唑乳油、5 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 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 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 0 %多·福可湿性粉剂 ,对葡萄白腐病病菌有较好的抑... 20 0 0~ 2 0 0 1年对多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4 0 %福星乳油、12 5 %腈菌唑乳油、5 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 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 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 0 %多·福可湿性粉剂 ,对葡萄白腐病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而 5 0 %安克可湿性粉剂、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葡萄 白腐病菌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He-Ne激光对葡萄白腐病菌拮抗菌PT2的复合诱变效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巩洁 陈亮 +2 位作者 陈立 韩文霞 陈五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09,共5页
采用紫外线、He-Ne激光及两者复合诱变的方法,分别处理对葡萄白腐病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PT2,以提高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和He-Ne激光单独作用,所筛菌株UV10与HN14抑菌效果提高率分别为15.0%与21.7%。而经过对复合诱变条件确... 采用紫外线、He-Ne激光及两者复合诱变的方法,分别处理对葡萄白腐病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PT2,以提高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和He-Ne激光单独作用,所筛菌株UV10与HN14抑菌效果提高率分别为15.0%与21.7%。而经过对复合诱变条件确定,在紫外线照射90 s后,再用15 mW的He-Ne激光辐照10 min,筛选出最佳正变菌株F15,抑菌效果提高30.9%,明显高于单因素诱变,经25代传代试验证明其拮抗能力可以进行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HE-NE激光 枯草芽胞杆菌 葡萄白腐病菌 复合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锌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抑菌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莉春 钱亚明 +3 位作者 王西成 王壮伟 王博 吴伟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38-142,共5页
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是严重危害葡萄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这2种病害的主要措施,但病原菌抗药性的逐年加重使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寻求新的高效防治策略迫在眉睫。微纳锌是一种新型抑菌材料,为明确新型材料微纳锌对... 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是严重危害葡萄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这2种病害的主要措施,但病原菌抗药性的逐年加重使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寻求新的高效防治策略迫在眉睫。微纳锌是一种新型抑菌材料,为明确新型材料微纳锌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其在不同浓度下对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利用显微观察统计葡萄炭疽病菌在不同浓度微纳锌作用下的产孢率,明确其对炭疽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锌处理浓度为800、267 mg/L时对白腐病菌具有致死作用,导致其在PDA平板上无法生长,抑菌率达到100%,浓度为89 mg/L时抑菌率仍可达到56.49%,微纳锌对白腐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为57 mg/L;微纳锌处理浓度为800、267 mg/L时对炭疽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100.0%、65.8%,有效抑制中浓度EC为113 mg/L;微纳锌处理浓度为800 mg/L时炭疽病菌孢子完全不能萌发,抑制率为100.0%,处理浓度为267、89、30、10 mg/L时对炭疽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依次为88.0%、63.0%、48.0%、21.8%。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微纳锌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菌丝生长,降低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锌 葡萄 炭疽病菌 白腐病菌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与产孢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英姿 张伟 +1 位作者 赵明 刘学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1期4828-4829,4831,共3页
[目的]探究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与产孢的条件。[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温度、pH及光照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氮源中,氯化铵最利于菌丝生长,硫酸铵最利于病菌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和蔗糖最利于菌丝生长,... [目的]探究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与产孢的条件。[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温度、pH及光照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氮源中,氯化铵最利于菌丝生长,硫酸铵最利于病菌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和蔗糖最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利于病菌产孢;分生孢子在碳、氮营养液中均不能萌发,而果梗煮液最利于孢子萌发。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产孢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30℃;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温度为28~32℃。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3~5,最适pH为3;适宜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2~9,最适pH为3~5。光照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无影响,但全光照能抑制病菌产孢。[结论]为葡萄白腐病的预警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白腐病菌 菌丝 分生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对葡萄白腐病、黑痘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久慧 杨胜清 马贵龙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4年第2期18-22,共5页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用13种化学农药和7种生防制剂对葡萄白腐病和葡萄黑痘病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学药剂5%氟硅唑·20%咪鲜胺SL和25%丙环唑EC对葡萄白腐病和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90值分别为0...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用13种化学农药和7种生防制剂对葡萄白腐病和葡萄黑痘病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学药剂5%氟硅唑·20%咪鲜胺SL和25%丙环唑EC对葡萄白腐病和葡萄黑痘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90值分别为0.0002μg/mL、0.02μg/mL;生防制剂10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WP、10%多抗霉素B WP、0.5%大黄素甲醚AS和88%水合霉素SP对白腐病菌和黑痘病菌的抑菌率与试验所用的大多数化学农药之间无极显著性差异。本试验筛选的生防制剂可为今后防治葡萄病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白腐病菌 黑痘病菌 杀菌剂 生防 制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辐照对葡萄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辰元 王钒 +4 位作者 徐静 李文静 张秉乾 冉隆贤 甄志先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9-195,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对葡萄枝条、果实病害的防治效果,为葡萄高效安全生产和提高防霉保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葡萄灰霉病菌、白腐病菌和溃疡病菌为靶标菌,选用剂量分别为40、100、600、1000、2000 Gy的^(60)...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对葡萄枝条、果实病害的防治效果,为葡萄高效安全生产和提高防霉保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葡萄灰霉病菌、白腐病菌和溃疡病菌为靶标菌,选用剂量分别为40、100、600、1000、2000 Gy的^(60)Co-γ射线进行辐照处理,就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对3种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进行试验与观测分析;并在巨峰葡萄1年生嫩枝上经刺伤接种葡萄灰霉病菌、白腐病菌和溃疡病菌,然后分别用剂量为40、100、600 Gy的^(60)Co-γ射线对发病的嫩枝进行辐照处理,统计嫩枝成活率和嫩枝上的病斑扩展面积;再在巨峰葡萄果实上经刺伤接种葡萄灰霉病菌和白腐病菌,然后用剂量分别为100、600、1000 Gy的^(60)Co-γ射线对发病的葡萄果实进行辐照处理,统计葡萄果实的发病率。【结果】^(60)Co-γ辐照对葡萄3种病原真菌的孢子和菌丝都有明显的抑制甚至致死作用,且当辐照剂量大于600 Gy时才始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处理对葡萄3种病菌在嫩枝上病斑的扩展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病斑的扩展面积显著减小,经600 Gy剂量的^(60)Co-γ辐照后其病斑扩展的面积最小,说明辐照的抑制效果最好,该剂量的辐照处理对3种病菌在葡萄嫩枝上病斑的抑制率均在75%以上,且该剂量的辐照处理不影响葡萄嫩枝的扦插成活;^(60)Co-γ辐照葡萄果实的适宜剂量为600 Gy,以此剂量辐照葡萄果实可使灰霉病和白腐病在其贮藏期的发病时间推迟4~6 d。【结论】^(60)Co-γ辐照葡萄嫩枝和果实的适宜剂量均为600 Gy,剂量为600 Gy的辐照能有效抑制葡萄灰霉病、白腐病和溃疡病的发生及其病斑的扩展,还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溃疡病菌 灰霉病菌 白腐病菌 ^(60)Co-γ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